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中国近代史第四章 ...

  •   36.边疆危机(东南,西南,西北)
      19 世纪 70一90 年代英美法德等国家开始加紧对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侵略活动,他们主张在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扩大在华特权,并对中国边疆及周围邻邦发动侵略战争,使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一)东南边疆的□□
      (1)美国入侵台湾。1867 年美国轮船失事漂到台湾南部附近,一些水手被当地人误以为是海盗而被杀死,美国曾以此为借口派遣海军侵台,但被台湾人民击退。
      (2)日本入侵台湾。1874 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在台湾被杀,派军侵台,遭到台湾民众的有力还击。但中国政府采取了妥协的态度,与日本签订《台事专约》,赔偿日本军费 50 万两白银,承认了琉球属于日本。日本侵台后,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的防务,并于 1885 年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这一措施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利于台湾的建设与发展。
      (二)西南边疆地区
      (1)马嘉理事件。英国占领缅甸后,企图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1874 年,英国翻译官马嘉理闯入云南边境,被当地民众杀死,这就是“马嘉理事件”。1876 年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签订中英《烟台条约》。中国赔款 20 万两白银,派专使到英国赔礼道歉,并规定英国可以派人从北京出发,经甘肃、青海或由四川进入西藏以抵印度,也可派员由印度进人西藏等,该条约大大加强了英国在华的优势地位,有利于英国对我国云南和西藏的侵略。
      (2)英国侵略西藏。19 世纪 60 年代,英国占领印度后,就企图自印度入侵我国西藏地区。1888 年,英国派大批军队武装入侵西藏。西藏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打死、打伤英军100 多名。但清政府阻止西藏军民的斗争,采取妥协投降的方针,与英国罢兵议和,并签订了《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将西藏的亚东开放为商埠。从此,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英国势力也由此侵入西藏。(三)西北边疆地区(1)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865 年,浩罕国统治者趁新疆维吾尔族民众反清斗争之机,派阿古柏侵占新疆南部。阿古柏在攻灭南疆的各个割据政权后,于 1867 年建立“哲德沙尔”反动政权,自立为汗。1870 年又侵入北疆,侵占了乌鲁木齐等地。阿古柏侵入新疆后,英俄两国都争相支持、勾结,力图控制阿古柏,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1871 年,沙俄派兵侵占伊犁地区。新疆地区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办新疆军务。1876 年左宗棠率三路清军进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乌鲁木齐等北疆大部分领土。至 1878 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之外的新疆全部领,并准备收复伊型地区,从而遏止了英、俄对新疆的侵略野心。
      37.马嘉理事件
      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38.海防塞防之争
      出现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塞防论者强调安定西北的必要,提防沙俄的侵略野心。海防论者注意到列强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威胁,特别是日本侵略的危险。两者都体现出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对于当时中国面临局势的清醒认识,对于外来侵略的警醒,并各自给出了解决方案,有其积极意义。在这一争执之下,清政府一方面加强了海防建设,同时又在新疆设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但两者又各有局限,如李鸿章认为可以舍弃新疆,左宗棠认为“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构衅于东南”,这些都是错误的。而且,清政府最终也没能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20世纪初,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9.“崇约”曾纪泽
      曾纪泽:清末外交官。字颉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之子。1878 年出任驻英、法大臣。1879年崇厚擅自与沙俄订立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里瓦几亚条约》,被革职问罪。同年,清政府任命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赴俄交涉。1881 年重订中俄《伊犁条约》亦称《改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1886 年,帮办海军事务,向英国订购大批军舰,帮助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1887 年著有《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著有《金招筹笔》等。
      “崇约”《里瓦几亚条约》又称崇厚条约。沙俄胁迫崇厚擅自签订而未得清政府批准的条约。俄方签约人为格尔斯和布策。光绪五年八月十七日(1879.10.2)签于克里米亚半岛里瓦几亚。十八条,附加《瑷珲专条》和《兵费及恤款专条》,并随订《陆路通商章程》。主要内容:(1)伊犁归还中国,但其南境特克斯河和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划归沙俄,并将喀什噶尔及塔尔巴哈台两处的边界作了有利于沙俄的改动;(2)沙俄在嘉峪关、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吐鲁番、古城增设领事官;(3)俄商可在蒙古、新疆免税贸易,并增辟中俄陆路通商新线二条,西路由嘉峪关经汉中、西安至汉口,北路由科布多经归化、张家口、通州至天津,还规定开放沿松花江至吉林伯都讷(今扶余)之水路;(4)赔沙俄兵费和“恤款”计五百万卢布(约合银二百八十万两)。该约虽未得交换生效,但许多内容为其后改订的《中俄伊犁条约》所保留。
      40.中俄伊犁改订条约(内容,影响,对比《中俄密约》)
      1881年2月,双方签订《伊犁条约》(也称《改订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根据条约规定:①中国虽然收回伊犁九城和特克斯河流域及穆索尔山口,但霍尔果斯河以西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划归俄国;②赔款增加到900万卢布;③喀什噶尔及塔尔巴哈台边界另定条约;④俄商在蒙古地方贸易照旧不纳税,在新疆则暂时不纳税,允许由陆路经新疆到嘉峪关贸易;⑤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后来,沙俄胁迫5万多中国居民连同财产迁入俄境。41.中法战争1883一1885 年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19 世纪 70 年代,法国加快对越南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侵略。1883 年 8 月,法军进攻中越边境的清军,挑起中法战争。战争初期,清军接连失利,次年被迫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但法国继续扩大战争,法国舰队先后进犯台湾基隆和福建马尾,全歼福建水师。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法军再攻台湾失败,清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引起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清政府乘胜即收,与法签订《中法新约》,但仍做出巨大妥协。越南由此成为法国殖民地,中国西南门户亦被打开。
      42.条约《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1884 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5 月11 日,李鸿章与法国海军军官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主要内容为:中国承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条约和对越南的“保护权”;中国驻越军队调回境内(未明确规定撤军期限);法国不索赔款,中国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法国与越南修约时,不出现有损中国体面的字样;3 个月后双方派遣全权大臣制订详细办法。中国在签订该条约时的退让态度,使法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华侵略战争。
      43.刘永福
      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幼时随父母迁至广西上思。1857年参加天地会起义,在广西归顺(今靖西)一带活动。1864年带领二百余人驻守安德,制七星黑旗一面,作为军旗。次年率黑旗军赴越南。1870年率部进驻保胜。1873年法军进犯河内等地时,应越南政府约请率兵抗法。12月在河内近郊击毙法军头目安邺,法军退出北圻。次年被越南政府任命为三宣副提督。1883年5月在纸桥击毙法军司令李威利等。中法战争爆发以后,在越南战场西线与清军共同抗击法军,多次取得胜利,并受到清政府收编。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入关,黑旗军被裁至一千余人。次年任广东南澳镇总兵。
      44.黑旗军
      晚清刘永福领导的武装。原为太平天国时期广西天地会起义军的一支,因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故名。1873 年,应越南政府之邀,刘永福率黑旗军入越抗法,在河内城郊和城西纸桥两次战争中均大败法军。中法战争时,被清政府收编,参加抗法战争,屡立战功,取得临跳大捷。战后,该军回国,大部被清政府裁撤。甲午战争爆发后,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黑旗军移驻台湾,次年在反割台斗争中与义军抗击日军,后因孤军无援撤回广东黑旗军为抗击列强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
      45.中越关系
      是中国的郡县,中法战争时期,中国与越南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外交和军事层面。在这段时间里,越南在法国的侵略下,与中国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在战争爆发前,中国和越南的宗藩关系已经存在。这种关系以儒家思想为圭臬,遵从封建礼仪,包含有平等和不平等因素,集中体现为双边的政治关系,制约着两国官方的经济、文化、民族和边界等方面的关系,也影响着两国民间各方面的交往。战争爆发后,越南在法国的压力下,向中国寻求援助。越南国王阮福时请求当时驻扎在中越边境保胜地方(今老街)的中国人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协助抵抗法军侵略。同年12月,黑旗军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军,击毙安邺,法军被迫退回越南南部。然而,在战争结束后,清朝被迫与已逐步控制越南的法国殖民者签署条约,放弃对于越南的“宗主权”。这也标志着中越宗藩关系的结束。总的来说,中法战争期间,越南在法国的压力下,寻求中国的援助,这段时间的中越关系主要表现为越南对中国的求援和中国对越南的支援。而战争结束后,清朝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标志着中越宗藩关系的结束。
      46.壬午兵变
      指1884年12月4日(光绪十年/甲申年十月十七日)朝鲜发生的一次流血政变。这次政变由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主导,并有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率军协助。政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脱离中国独立,二是改革朝鲜内政。开化党暗杀了7名守旧派大臣后,发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纲,因此甲申政变也是朝鲜第一次资产阶级改革的尝试。12月6日,袁世凯率领清朝驻朝军队镇压了这次政变,开化党的“三日天下”结束。开化党人或被处死,或亡命日本。事后,日本借口日本公使受到攻击,使馆被焚烧,而与朝、中展开交涉,与朝鲜签订《汉城条约》,与中国签订《天津会议专条》,为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埋下了祸根。
      47.李福协定
      《中法天津简明条约》即《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亦称《李福协定》。中法战争期间,法国胁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爆发前后,清政府内部在战、和问题上争论激烈,权臣李鸿章等人极力谋和。战争正式爆发后数月之内,法军侵占了红河三角洲,法国配合军事攻势,对清政府进行诱降活动,李鸿章等人则着力迎合,清政府授命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谈判,双方于1884年5月11日 (光绪十年四月十七日)在天津签订本约。凡五款。主要内容:清政府不干涉法国和越南之间已定和将定之条约;中国自越南即行撤军;中越边境听凭法国、越南货物运销,按于“法国商务极为有益之原则”议定商约税则。三个月后对该约条款再行详议。此次议约,促使法国进一步扩大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
      48.中法战争过程(镇南关大捷,冯子材)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初,法军侵占镇南关,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二月初在镇南关大战中将法军击退。冯子材指挥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果显赫的战役之一,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并显示出高超的用兵艺术,极大地鼓舞了中越两国军民的斗志,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法战争的形势。消息传至巴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49.中法新约
      1885 年清政府同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后,1885 年 6 月,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特纳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法国是越南的保护国;同意在广西、广东、云南的中越边界开埠通商,法国享有减税通商权;中国日后修筑铁路时,应与法国商办;法军退出基隆、澎湖。《中法新约》的签订,使法国夺取了越南,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还首先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大大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50.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
      中法战争中,中国被称为“不败而败”,这主要是由于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但最终却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具体来说,中国在战争中的军事表现并不理想。例如,在1884年2月,法国增派兵力至一万六千人,试图侵犯北宁,但清廷军队由于军纪散涣,将帅无能,连续兵败,北宁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另一方面,尽管清军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如在1885年3月的镇南关战役中,老将冯子材利用坚固防御阵地待敌,然后转入反攻,毙伤法军近千人,缴获了大量枪炮和干粮,取得了清廷与法国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然而,这只是一个局部胜利。参加镇南关战斗的法军由“143团共有440人的一个营,111团共337人的一个营、外国人编成队共370人的第二营组成,总数为1137名步兵……将全部的后备兵计算在内,全军总数为2137人及十尊大炮”,这点兵力不仅与冯子材麾下约二万严阵以待的清军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而且在北圻(指清化以北的越南国土,亦称“东京”)的法军中也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然而,尽管中国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战后却选择了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这是因为在战争中,中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都远不如法国,而且在战争后的和谈过程中,清朝政府的决策层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大面积更换领导班子,重组军机处,恭亲王奕?等人被黜退,以礼亲王世铎代之,并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代表进行和谈。因此,尽管中国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选择了与法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这也是被称为“不败而败”的原因。
      51.中日战争背景,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1894一1895 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因爆发于旧历甲午年而得名。1894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军应邀入朝,日本也借机增兵。7 月 25 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8月 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至次年 3 月,清军在平壤、黄海海战威海卫等一系列战役中均告失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辽东半岛陷落。1895 年 4 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战争结束。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改变了中、日、朝的历史发展进程,重塑了东亚的国际关系格局。
      1.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2.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3.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影响: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52.帝后党争
      清末以光绪帝为中心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后党之争。1889 年光绪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由此产生帝后党争。帝党主要成员有翁同稣、孙家熏、文廷式等人,掌握着发布上谕的权力;后党主要有李鸿章、荣禄等人,手握军政实权。两党在甲午战争时就主战还是主和,戊成变法时就支持还是压制改革,进行了激烈的斗争。1898 年9 月,后党发动戊成政变,幽禁光绪帝,斥逐帝党官员,党争以慈禧太后重新揽权而结束帝后党争深刻影响了清末的政治走向。
      53.《马关条约》(内容,影响)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1)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 ;(4)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5)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6)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7)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8)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马关条约》影响:(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2) 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3) 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5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1)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2)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4)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5)军队素质低下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6)腐败与落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7)清政府军事指挥近代化形式大于内容1 清廷内部最高权力“二元化”,最高军事首脑名为光绪帝,但他没有多少实权,大权操于慈禧太后之手。2 军机处官员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军机处是清政府的中枢权力机关,同时也是战争中战略、战术的指挥机关,但军机处中大多都是文人,缺乏顶层军事设计。3 朝官门户对立战和不统一。在战争期间,围绕战和问题,军机处中形成了以翁同龢为主的“主战派”与李鸿章为主的“主和派”,门户对立严重。(8)军事改革不彻底1 “中体西用”对于军事改革的束缚,洋务运动的实质是军事改革,兴办军工企业,外购与自制武器装备改造旧式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开设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但受困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束缚,清政府无法打造一支适合作战的近代化军事力量。2 官僚制度对于军事改革的负面影响。洋务运动的主办者是封建的官僚阶级,其不可避免地将官场陋习带进改革之中,军事工业分属不同洋务集团,军事工业俨然成了官员的私产。(9)军队战斗力低下1 武器装备总体上落后于日军。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之后,海军武器更新便陷入停滞状态。1891年,为应对财政危机,户部下令停止采购西方舰船,直至甲午战争之前,海军未添一艘新船。甲午海战中,无论从参战军舰数量、火力、航速以及军舰参战官兵素质上,清政府都处于劣势地位。2 清军战斗精神匮乏,意志涣散。当时社会普遍缺乏优患意识,官兵贪图享乐,部队管理松懈,纪律废弛。(10)缺乏海防意识,没有专业的岸防部队 中国历来面对的侵略主要来自北方,海防意识匮乏由来已久。由于外来侵略频发,晚清的海防思想是被动的、保守的守土作战。海防主要依靠海岸建设炮台,缺乏纵深,兵力、火力配置随意。战法机械呆板,只重正面防御,而忽视侧翼,日军往往只需避开清军正面,从侧翼攻击,即可使其防线崩溃。(11)战术战法不当1 清军受传统作战观念的影响,沿袭以往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军事思维与战术战法,运用于反对外敌入侵的作战。2 清军循用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陆防思想,来指导近代化的海上作战。受制于这种思想,北洋海军战术战法的运用,一直立足于消极防御,不以夺取制海权为目的,结果导致被动挨打,最后全军覆没。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