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8、番外六——孙权 ...
-
当我读完杨竺写下的招供书时,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一种腹背受创的剧痛,在我的身体里蔓延开来。我只能痛苦地抓住案上的帛书,仿佛满腔怨怼可以化为手中业火,将这招供书瞬间焚为灰烬。
招供书里赫然写着,陆丞相因为恐长幼失序,储君被废,以丞相之权逼迫自己泄露与陛下的谈话。此外,还有其他的控罪十多条。果然,杨竺之前欺骗了我。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伯言,为何你却又要如此对我?你我君臣相知四十多年,我自问给了你所有我能给的地位与尊荣,为何?为何?
我瘫坐在案前,看着大殿里那摇曳的灯光,一时间,与伯言君臣四十多年的回忆涌上心头。
我还记得,四十多年前,第一次在将军府门口见到伯言的光景。
那时候,我们都是二十出头的儿郎。
我从建业城外练兵回府,远远地就在马上看到有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青年立在将军府门口,一袭素袍,仿佛在等人。我夹了一下马肚子,马儿小跑着到了府门口。我下马,走向那个青年。
“阁下立于将军府前,是要找人吗?”我一边说着,一遍打量了一下这个青年。
他听到我的话,转过身来,正对着我。
看着他的脸,我居然觉得有些眼熟,却又根本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他和我差不多身材,不过略显单薄一些。仪态倒是很挺拔,发髻梳得整整齐齐,头冠上镶着一块白玉,虽然不大,但成色颇佳;五官端正,皮肤白净,胡须细密;一身难掩的书卷气,温文儒雅,想必是哪家大族的公子。让我在意的,是他的眼睛,明明平静得毫无波澜,却又让我感到一股倔强和坚定。
他恭敬地对我作揖,然后开口:“在下吴县陆议,今日特来递帖拜见孙将军。适才,门房的仆从告诉我孙将军练兵未归,议便在此等候了。”语罢,便向我递来了他的名帖。
我下意识地接过他的名帖,然后快速地在脑海中搜索这个名字。陆议,陆议……难道是吴县陆氏的那个一直在家闭门读书的?
“阁下便是吴郡陆氏的家主?”
“正是。将军果然心细如尘。”
“哦?你又知道我便是将军?”
“吴郡境内能够策马而出,有此风姿的,只怕不多。将军便是其中之一。”
“那何故不进去偏厅等候,想我孙家的仆人不会如此无礼吧?”
“是议主动来请见,初次拜访,若是不得将军允许,便入厅堂,实在是于礼不合。议在此等候,一者出于礼数,二者彰显诚意。”
还真是个又古板又别扭的人,我心里在暗自编排了他一下,但还是冲他笑了笑,便说:“陆公子,请进将军府吧。”
一开始,我觉得他做事谨慎,文采也不错,便把他留在身边做我的幕僚,做曹令史。他做得很好,每次文书都整理得很仔细,很多时候,他还会引经据典,写下自己的想法,供我参考,着实帮了我不少。尤其是他似乎对军务颇有见解,好几次看到他关于兵法的注解,我都有豁然开朗之感。
相处的时日久了,我两偶尔也会在闲暇时对弈。他的棋术很是精湛,往往一眼就能勘破我的想法。而他的棋风同他平时正直温和的样子完全不像,狡黠又狠辣,十分果断,总是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
有一日对弈之时,我们又谈起棋局中的用兵之道。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将军府的幕僚也许根本就不是他施展才华的路,他应该有一个机会,去走一条他真正该走的路。
建安十二年底,在权衡利弊之后,我决定将伯言外放,让他兼领县事和军职。这些年海昌等地连年干旱欠收,山越横行祸害平民,使我江东治下不得安宁。我想要试一试,看看他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
他没有让我失望。
现在回头想想,从初见,直到此刻之前,伯言,从来都没有让我失望过,一次都没有。虽然之前我同他在军政上意见不同,但是我知道他的初衷,我知道他所有的考虑都是为了国家和我。
可是,此刻,你为什么要打破这一切呢?
我愤怒地唤来宫人,让他们遣人去问,去问问他,问清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我真的是如齐桓公晚年那般不堪?他是在诅咒我只能落得一个停棺相争、尸虫出户的下场吗?难道一个提携他几十年的主上竟比不过他眼中的长幼有序?三皇五帝至如今,有哪个帝王能够容忍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企图窥视自己?莫不是我老了,他就要着急地为自己和陆家铺路?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他到底是何居心?
我的愤怒无法抑制。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样的背叛。我只想知道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我遣人去责问了一次又一次,可是,没有答案。哪怕我已经愤怒至此,他却似乎依旧只在乎太子的位子是否稳固,甚至还要当面同我争辩。直到最后,我着人拿着杨竺的供词,去武昌找他对质,他宁愿磕破头,也不愿开口解释一句。
而我也已经不再想见到他。
孤家寡人,孤家寡人,我从没有像此时此刻这样,如此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孤独。
这天下间,原来真的没有一个人,是与我同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