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地 ...
-
一、地貌营力
1、内营力:来自地球内部,如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直接推动地表物质发生变形会变位运动,营造地貌类型或改变地貌结构。
2、外营力:来自太阳辐射,产生风化作用、大气与水的运动和各种生物相关的作用,随之产生地表固定物质的颗粒运动,块体运动及复杂的集块运动。
3、地貌过程
是地貌形体的组成物质的运动导致地貌形体所具有的特征发生因时因地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有:岩石的岩性与产状、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营力作用的强度与持续时间的长短、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剥蚀速率
1、指某一地区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移走的松散物质的总量。在实际计算时,通常选择一个流域,根据该流域内单位时间内输出的泥沙与溶解物质总量来估算。
2、影响因素:内营力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客观效应和外盈力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客观效应。
三、构造地貌
1、定义:由变形或变位的岩体构成地貌形体,岩层的变位方向有:平卧、褶曲、单斜、破裂、断裂、断块隆起、断陷沉降等。构造地貌分为三个等级:洋盆和大陆,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方山单面山背斜脊向斜谷断裂谷。第一级和第二级属于大地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造就,第三级多数是由地质体和构造的软弱部分受外营力雕琢的结果。
2、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地壳大面积平稳抬升导致近水平产出的沉积岩盖层或熔岩被广泛出露,遭受风化侵蚀和流水侵蚀,由坚硬岩石层构成高平台的顶盖或次级平台的台面,四周被流水切割,形成多座顶平而边坡陡直的方山。
3、单斜构造地貌
出露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甚至倾角也大体相同。由于出露岩层抗侵蚀能力的差异,发育了两侧坡地不对称的山丘:次成山次成谷。
单面山:构成次成山的岩层倾斜比较:平缓,顺向坡长,逆向破短。
猪背脊:构成次成山的岩层倾斜比较陡,山体比较单薄。
4、褶曲构造地貌
单斜地貌、背斜地貌、向斜地貌、穹隆地貌。一般来说,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形成背斜谷,向斜山。
5、断层构造地貌
岩层破碎易被侵蚀为沟谷,称为断裂谷。由于断层两侧常有相对升降运动等,两侧谷坡不对称。断块山,断陷盆地。
四、岩石地貌
1、火成岩地貌
熔浆由火山通道喷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火山地貌的形态与规模取决于喷出岩浆的性质与类型。
2、岩溶地貌
地下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坍塌,塌陷,堆积等形成的地貌。发育在碳酸盐类可溶性岩石分布区,与溶蚀作用密切相关。
溶蚀作用的强度与深度受到水的化学成分、温度、气压及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等因素的影响。
溶蚀侵蚀残留地貌:石芽,孤峰,峰林,峰丛,喀斯特丘陵与山地
溶蚀地貌:漏斗,溶沟,溶蚀洼地,地下河湖,溶洞等钱
堆积地貌:石钟乳,石柱,石笋
喀斯特地貌发生的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水的流动性。
3、丹霞地貌
铁质胶结的砂岩,砂砾岩,粉沙岩,砂质页岩出露区,遭受强烈的风化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后,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形成的方山、奇峰、陡崖、赤壁、岩洞、巨石等特殊地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4、黄土地貌
由第四纪时期风力搬运堆积形成,主要黄土面高、平,宽阔,组成物质较为单一的下垫面,在此基础上形成黄土地貌:峁,塬,墚及其分割作用的沟谷系统,发育树枝形水系。
五、重力作用与坡地地貌
坡面上的不稳定碎屑,土体,岩体主要在重力及一定水分的参与下,以单个石块、碎屑流及规模不等的土块、岩体沿坡向下的运动所建造的一系列地貌,分为崩塌、滑坡、蠕动等。
1、坡地物质运动
坡地上的岩块碎屑,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的顺坡向下的颗粒运动及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移,错落,蠕动等。
主要方式:颗粒运动(跳跃,洒落,滚动)块体运动(崩塌,滑坡,崩落)复合衍生运动:滑坡-泥石流,崩塌-倒石锥岩块蠕动-岩块碎屑的滑坡泥石流。
坠落,沉陷,滑移,扩张,蠕动,流动
2、崩塌,倒石锥
在崖壁或陡坡上,因为岩体减荷破裂产生岩片岩块碎屑,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形成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或山麓的倒石锥。
发生条件:地貌,地质,气候,水文
3、滑坡
斜坡上大量的土体,岩体和其他碎屑堆积物质,沿一定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过程。
形成条件:岩石存在一定产状的软弱面与破裂面,具有一定的临空面。
诱发因素:地震火山喷发、水的浸泡和润滑作用、水动力或人为对坡脚稳定性的破坏。
和岩石圈水圈的关系:岩石的组成性质与结构决定了岩体是否有一定产状的软弱面。岩石圈内部的运动是诱发因素,与水动力对沟谷的侵蚀一起决定岩体是否有临空面,是否稳定。
六、外动力地貌
1、冰川地貌
冰川,固体流,对岩块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地面,进行着硬对硬的摩擦(拔蚀磨蚀刨蚀挖蚀刻蚀等的强烈作用),从而形成独特的冰蚀残留地貌,冰蚀地貌,冰积地貌,构成冰川地貌系统。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冰川景观,海平面上升,水圈循环,全球大气环流特征,河流的来源和调节者,冰川推进冰川退缩,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冰川地貌。
2、风沙地貌
风的侵蚀作用与堆积作用形成的形态和规模比较稳定的地貌类型,分为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残丘)和风积地貌(沙丘沙堆)。
3、流水地貌
沿地表线形低凹部分集中的经常性水流或周期性水流,称为河流
,线形流水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流水侵蚀地貌与流水堆积地貌,受河流流速流量含沙量的制约。
四、流水地貌
1、沟谷流水地貌
(1)坡面流水地貌
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坡面直接形成薄层片流,片流受坡面微小起伏影响汇聚成没有固定流路的网状细流,侵蚀力小,对地表的侵蚀比较均匀。
在分水岭顶部较平坦,片流较小,冲刷能力弱,成为微弱侵蚀带;坡面中段陡,流量大,冲刷程度大;坡麓地段,坡度缓,流速小,出现堆积。
影响因素: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条件
(2)沟谷流水地貌
坡面细流顺坡而下,流速流量增大,转为线状集流,形成冲刷能力强的沟谷水流,形成沟谷地貌。
沟谷发育形态: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地貌组合: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
(3)泥石流
指山地沟谷中由大量的沙、土、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暴雨和洪水、陡峻的沟谷
地貌:上游崩塌滑坡,中游形成峡谷,下游出口处稀性泥石流形成泥石流扇,粘性泥石流形成砾石垄岗。
(4)洪积扇
在干旱办干旱地区,山地河流沟谷的出口部位,河流携带的碎屑物质悉数沉积下,来,构成特定的洪积扇地貌类型。扇顶:粗碎屑物质,5-10°;扇形展开部分:颗粒越来越细,2-6°;洪积扇外围地势低洼,常有地下水渗出,并有强烈黏泥淤积,强烈蒸发成为盐湖泥沼。
2、河床地貌
河床,又称河槽,指在平水期被淹没的河谷底部。河床地貌是河床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各种形态的总称。
类型:平原地区:深槽(河槽中水深大于平均水深的部分,平原地带的深槽通常在凹岸一侧);浅滩(深槽之间的部分,表面常有沙坡的迁移);边摊(在河床凸岸堆积);心摊(在河流当中)。山地丘陵地区:深槽深潭、岩坎、砾摊、岩滩、溪口滩。
共同特点:深槽与浅滩往往交错分布,边滩犬牙交错;河床地貌受岩性、气候条件、地形等影响较大;地貌类型不稳定,当有突发事件或洪水时,有些地貌会消失或转化。
河漫滩: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又出露水面的河床两侧的河谷谷底部分。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形成河漫滩平原。在心摊边摊不断淤高到仅有特大洪水才被淹没的时候就叫河漫滩。
河漫滩特点:沉积结构上粗下细,下部为河床相,颗粒较粗,上部为河漫滩相,颗粒较细,称为“二元结构”。
边摊-河漫滩:表流向凹岸,底流向凸岸,凸岸堆积,小边摊,小边滩随河谷展宽成为大边滩。汛期大量悬浮物质堆积于大边滩之上。细颗粒悬移物质覆盖于粗颗粒推移质之上,形成二元结构。
河漫滩-河曲:冲积平原上,河流的凸岸堆积与凹岸侵蚀持续进行,形成可以自由摆动的河曲。两个相近凹岸间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而变窄,最终被洪水冲决,即曲流的裁弯取直,被裁去的河湾成为牛轭湖。
3、河谷地貌
河谷为流水侵蚀形成的线性伸展的凹地。包括谷坡和谷底两个部分。谷坡常有河流阶地,谷底比较平坦,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
发育过程:初期,下蚀为主,坡降较大,急流瀑布。河床集水面积小,呈V型。中期,侧蚀为主,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和河曲,河谷横剖面呈U型。后期,在宽广的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两侧,仅残留缓斜坡地和丘陵,河谷变宽,河谷坡面呈槽型。
谷坡地貌过程:重力作用下的坡地过程,即发生崩塌滑坡,随之出现谷坡后退与河谷展宽。
壶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形成。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类似的地形,由冰川的冲蚀造成,冰川锅。
4、河流阶地
由于地壳上升、气候变化或者基准面变化,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称为河流阶地。不一定对称分布,通常在凸岸,凹岸缺失。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有几级阶地,就有几次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年代越老。
基本类型: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阶地地貌过程:对于河流下游及近河口的阶地,主要是构造运动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导致的河口侵蚀基准面变化。对于河流中上游的阶地来说,主要是构造运动与气候-降水量的变化导致局部或干流水动力作用强度的变化。
阶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构造运动(在大部分均匀上升地区,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首先在下游段快速深切,以后河流沿裂点溯源而上,整个流域都成为阶地。而且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活动期与稳定期交替出现,上升期河流下蚀,稳定期侧蚀和堆积物扩宽在河谷,这样会在谷坡上形成多级阶地)
②气候变化(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气候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侵蚀交替,形成阶地)
③侵蚀基准面下降(侵蚀基准面下降以后,河流向外拓展,原来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加速河流下切,以后裂点位置不断上溯,裂点以下出现阶地,阶地面与裂点以上的河漫滩位置相当)
④河流系统的复杂响应
河流袭夺:袭夺裂点以下河流,水量大增,导致河流深切形成阶地,被袭夺的河流因流量大减,原来的河漫滩成为一级阶地。袭夺裂点以下河流比以上河流多一级阶地。
5、河流纵剖面
是指沿河流中线(或沿程取各横断面上的河床最低点)的剖面。河流纵剖面能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
⑴影响河床纵剖面形态的因素:
①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高差大,形成纵剖面上大规模的阶梯)
②流域内岩层性质(坚硬岩石,抗流水侵蚀力大,河床不易下切,深度较浅,容易展宽,形成以侧蚀为主的侧向侵蚀区;岩性软弱的河床,下切明显,形成以垂直侵蚀为主的深向侵蚀区;在软硬岩层交易区,纵剖面出现陡侵转折)
③地貌类型的复杂程度(高水位期河道束窄段冲刷,河床加深,深向侵蚀区;河底凸起段河床淤积,河床展宽,成为侧向侵蚀区,两者交替出现一系列阶梯。此外,弯曲河道和分叉河道的水力作用,在弯道水流冲刷凹岸,成为深槽,河床纵比降在此增大)
④河流年龄(年轻河流纵断面呈上落型或折线型,老年河流呈平滑下凹曲线型)
⑤支流(水沙增加导致水清和泥沙性质发生变化,也体现在纵剖面上)
⑵冰期间冰期河流纵坡面变化
冰期时冻融作用增强,进入河床中碎屑物质增多,大量地表水变位冰留在地面上,河床中水量减少,侵蚀基准面下降,上游段因为风华碎屑物增多而呈加积型河床,下游形成侵蚀型河床。间冰期,河流水量增加,海水面上升,侵蚀基准面上升,中上游下切侵蚀,下游因侵蚀基准面上升而堆积。
6、三角洲
当河流携带泥沙进入海洋时,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水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在河口前面沉积下来,由于顶部指向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形似三角形,所以成为三角洲。
形成原因:
①泥沙来源丰富
②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比较弱:可以保证河流带来的泥沙不被波浪和潮流带走,有利于泥沙堆积
③河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一方面海滨水浅对波浪和潮汐有消能作用,营造较为安静的沉积环境;另一方面浅滩露出地面,有利于三角洲形成。
④河流水动力弱。河口区是河流、波浪、潮汐和沿岸流的动力消能区,动力减弱,泥沙沉积。
⑤地质原因
⑥人类活动: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泥沙淤积到河口堆积
五、海岸海洋地貌
1、概念
由波浪、潮汐和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形成的独特的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2、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
①波浪作用
导致浅水坡发生变形,一方面对海底或岸边发生侵蚀或堆积,另一方面,因波浪折射造成在海湾处能量辐散,发生堆积,岬角处能量辐合发生侵蚀。
②潮汐作用
影响海岸带的作用范围及强度
影响海岸带地貌类型的发育
潮流的流速影响海岸带的侵蚀与堆积
③沿岸流作用
在风浪推动下沿海岸一定方向流动,具有一定速度,可以侵蚀或堆积。
④风力作用
风吹过海面,把能量传递给海水,产生波浪或海岸的增水或减水,造成侵蚀或堆积。风的强度、方向、吹程,对海岸地貌有很深的影响。此外,风的吹扬作用,还成为海岸风沙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
⑤河流作用
输送泥沙和溶解质,为海岸地貌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
⑥生物作用
红树林、珊瑚礁、贝壳堤海岸
⑦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
影响海岸带的范围、轮廓、侵蚀与堆积
⑧岩石与地址构造
会影响海岸的侵蚀速度和形态,比如软弱岩石和构造破碎带,易被侵蚀成海湾和地平的海岸,坚硬岩石,多成为岬角和高陡的海岸。
3、海岸侵蚀
⑴在自然力作用下,海洋泥沙支出大于输入,沉积物净损失的过程,即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的后退和海滩的下蚀。
⑵影响因素:
海岸侵蚀是海岸动力和海岸物质相互作用长期失衡的结果。
①河流泥沙的减少。来源:降水减少、河道变更、大量人类活动。还有沿岸的气候条件、入海河流的水利建设、砂质海岸地区的海滩采砂。
②海洋动力。风暴潮和风暴浪是突发性海岸侵蚀的主要动力。
③海平面上升。侵蚀基准面上升,加强波浪对于海滩上部的侵蚀。
④地面沉降。导致局部海平面上升,加大海岸侵蚀区力度。
⑤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