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中国人民大学创意写作考研真题 ...
-
一、名词解释
1.《三都赋》
《三都赋》是西晋文学家左思创作的辞赋作品,包括《魏都赋》《吴都赋》和《蜀都赋》。它以三国时期魏、吴、蜀三都的繁华景象为描述对象,通过华丽的辞藻和细致的笔触展示了当时城市的文化、经济和风貌。
意义:左思因《三都赋》闻名,掀起“洛阳纸贵”的文化现象,成为辞赋文学的经典之作。
2. 路
“路”是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象征人生旅程、追求目标、未知探索或命运的流转。它常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文学表现:如《边城》中翠翠的路象征选择与命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道路寓意成长与迷茫。
具体语境可有不同解释。
3.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一种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学理论,由德国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关注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核心观点: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历史语境决定了对作品的理解和意义。
意义:该理论强调文学的互动性,挑战了以作者或文本为中心的传统文学观念。
4. 机械降神
机械降神(Deus ex Machina)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情节处理手法,起源于古希腊戏剧。指在故事中通过外部力量(如神灵、突发事件)突然解决情节冲突。
特点:通常缺乏合理铺垫,显得突兀。
应用:现代创作中常被视为一种不成熟的情节安排方式。
二、简答题
1. 简述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常将诗与画结合,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禅意融入:其诗歌融入佛教思想,表达宁静、超脱的人生态度,如《鸟鸣涧》。
语言简练:王维的诗歌以简约、质朴见长,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含蓄表达。
双栖艺术家:其诗画并茂,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创作范例,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简述钟嵘《诗品》的理论批评原则
“言志”传统:强调诗歌应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关注诗人的志趣和风骨。
重视自然:反对雕琢过度的辞藻,倡导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推崇个性:认为优秀诗人应体现独特的风格,拒绝盲目模仿。
关注风骨:提倡诗歌的刚健精神和审美品格。
钟嵘的《诗品》奠定了中国诗歌批评的理论基础。
3. 比较《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人》
主题:
《安娜·卡列尼娜》:关注婚姻、爱情与社会伦理的矛盾,展现俄国贵族阶级的危机。
《包法利夫人》: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与欲望,表现平庸生活中的浪漫幻想破灭。
人物塑造:
安娜:具有复杂人性,追求真爱但陷入困境。
艾玛:浅薄虚荣,追求幻想但最终走向毁灭。
写作风格:
托尔斯泰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刻画见长。
福楼拜以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和象征性细节著称。
4. 简述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带给文学研究的价值和启示
结构主义:
1. 强调文本的内在结构,通过符号学和语言学揭示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机制。
2. 关注“整体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
解构主义:
1. 质疑结构主义的“中心化”倾向,主张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2. 强调读者的解读与文本的多义性,揭示权力与意识形态在文学中的影响。
价值和启示:两者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方法论,丰富了文学文本的解读方式,使研究更具深度与广度。
三、论述题
1. 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摹仿说的观念的异同
相同点:
1. 两者都认为艺术源于对现实的摹仿(模仿)。
2. 认可艺术与哲学、社会的联系。
不同点:
1. 柏拉图:
认为艺术摹仿“理念”的影子,是对现实的“二度摹仿”。
批评艺术具有迷惑性,会引导人远离真理。
2. 亚里士多德:
认为艺术摹仿的是现实,但能表现超越现实的普遍真理。
提出艺术的教育功能,肯定悲剧具有“净化”作用(卡塔西斯)。
总结:柏拉图批评艺术的虚幻性,亚里士多德则肯定艺术的积极价值,两者奠定了西方文论的基石。
2. 论述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文学中青年形象的不同表现
50年代:以革命青年为主,强调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青年是新中国建设的主力军。
60年代:文学创作趋于政治化,青年形象以英雄主义为主,如雷锋、焦裕禄等典型形象。
70年代:□□后期的青年形象单一化,注重反映对时代的忠诚与付出,个性较弱。
80年代:文学开始关注个人情感与思想解放,青年形象更为多样,如《青春万岁》中对青春与独立意识的探讨。
总结:不同时期的青年形象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变化,体现出从集体主义到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