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0、第60章 ...

  •   上上周开始的鼻窦炎和中耳炎真的给我整惨了,五官里二关不通,直逼脑门但就是没法及时看病。没办法,直接冲耳鼻喉专科医生被拒绝后,赶紧去家庭医生。虽然只是实习的临时坐诊医生但小姑娘很负责,开了抗生素和消炎的口服药和鼻腔喷雾。在我的一再要求下给开了转诊单子到专科医生,然而拿不到尽快预约的我,还是选择提前到诊所的未预约紧急时段里报备。得到确认后第二天七点多就在诊所门口堵着,终于在快十点半的时候见到医生。耳鼻喉医生觉得情况不很严重,但依然又给开了鼻腔喷雾和耳朵滴液,还问我有没有眼睛发炎?我去,眼科医生就诊已经是去年的事情,在德国预约皮肤科和眼科医生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真有你的,问我这个。于是回家后当晚不太睡的好的我,第二天央求蛋哥帮我搞一个眼科医生预约。但是诊所电话打不通,蛋哥尝试了好几次我也被逼上场打了一次,没戏。要么通了没人接,要么直接被挂断。我度分如年一般最后还是又再次鼓起勇气打电话,很快接通后我强迫自己用不喜欢不擅长但能使用的德语叙述了基本情况,居然还没有语法错误。那边开口说下周他们要休假,我一听心凉了半截,但很快她确认了下时间让我下午三点过去。天啊,我觉得除了幸运还是幸运。下午过去后眼科医生检查没有问题,她觉得我眼睛后面的压力和火辣辣的疼痛是因为炎症造成全身官能都与之抗衡的表现。好吧,检查后放心是大事。这一晃已经两周了,症状的确好了一些但依然没有痊愈,我继承我爸的稀耳(就是日常产生足够多耳垢在中庭的操蛋生理反应),让耳鼻喉医生建议我每3到6个月到她那里专业洗耳一次。
      这次的就医虽然一波三折且不很愉快,但我的努力和坚持以及运气还是给了我一些希望。哎,没办法,在这边就是预支付的排队医疗,有什么办法呢?小病靠自己,大病有国家。可是对我这种小病不断的人而言,大病应该是放弃的态度,而小病的折磨真的才是最让人崩溃的。还好没有孩子,还好还好。我突然想到那天看有个90后的在德广州人提到,来德国以后幸福感发生了偏移。他提到的几个幸福点全部击中我的内心,且准确表明了他是一个合格的留德华啊。首先是天气,有阳光就心动和开心。不用多说,高纬度的国家若不是我们地区冬天还不算太冷,简直都无法诉说一年中半年冬天没啥阳光是种什么体验。再次是预约能顺利尽快拿到。可不就是我最近就医的真实写照吗?然后是不用打电话沟通。德国的办事效率除了严谨便是程序化官僚主义,很多时候跑一趟也是白搭,就只能打电话。可是电话沟通这玩意,在国内好多时候都超级考验母语者,更别提要我们这些个第二外语学习者。哎,其实在国内我是不太害怕打电话的。那些需要我打腹稿和内心忐忑的电话其实并不多,纠结的也是内容和输出形式。而现在问一个很简单的事情,都紧张的要死,毕竟这是门半路出家才勉强及格的第二外语啊,而且不喜欢不擅长还必须穿上裤子就得上阵那种。我自认为还有一些学语言的天赋,无奈除了德语有些难,真的对它一点都不上头反而下头。再次是周末假日不在周末。没错了,德国本州所在的公共假期一年也就十天,除了复活节的周五和周一以及三个宗教节日固定在周四和周一以外,另外五个假日如果和周末重合,那就是为祖国做贡献了,没有后补。最后是病了,能够吃一口家乡菜。小伙子是懂美食和流量密码的啊,其实这一点上我倒是觉得还好。可能因为我对吃的要求比以前下降了很多,口味也变得清淡。再加上我努力让食材和调料都与这边接轨,所以对家乡菜以及口味的要求越来越低。我当然承认让我完全吃白人口味的饮食是铁定撑不过几天的,但我至少能在本地化的基础上,做出让自己满意的饭菜。哎,没办法,身在异乡为异客,如果不能很快适应,生活也能教会你慢慢改变。
      今天看了一个自由媒体人前段时间发布的一个视频,大约半个小时。在短视频和快准狠横行的这个年代,做一个半小时的视频真的很有诚意。而且这个视频跨度有30多年之长,颇具人工情怀。作者纪念他和他母亲那过去的30多年的岁月,这何尝不是中国无数普通家庭小半辈子的真实缩影?作者来自北方,父母都是顶替家里老人在国有企业的工作岗位,进入一线车间工作的蓝领。在作者三岁的时候,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父亲争取到厂里外派非洲的工作机会,这一别就是两年。母亲在家既要工作按部就班,还得又当爹又当妈。在无法完全满足陪伴的条件下,母亲只能努力在物质上进行一些补偿。小伙子甚至还在小学阶段就到城里学习英语,同时还学了8年的小提琴。终于盼回父亲的后续是,工厂延长外派期到五年。又三年后工厂又派父亲南下到办事处工作,而半被迫干起出租车司机的母亲机缘巧合下在客户的手里为父亲谋到终于在老家工作的差事。而事实上,虽然人在老家的父亲因为工作需要,基本就把家当一个酒店回家睡个觉而已。很多细节我记不太清,但整体是一个家庭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三十年奋斗史,一家三口一直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而退休后的父亲已然适应不了在家蹲的生活方式,选择了再次出去工作,这一次不是为了钱和生活,而是为了自己心里舒服的生活方式。作者的母亲说,如果再来一次她一定不会支持老公在非洲工作淘金,而是宁愿生活苦一点但全家人在一起。我仿佛有点能理解作者为什么放弃北京的工作和生活,而回到老家那个同样在北方,但只有三四线规模的小城市通过自媒体养活自己,与母亲在一个地方生活。在火车站崩溃到潸然泪下北方小伙,在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漫长岁月里,理解母亲比父亲这个配偶还要合格的多得多。我真的很佩服这个妈妈,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一个家,上不负她的妈妈的养育之恩,下不耽误孩子的成长教育,虽然她自己的文化程度有限。可她一直都是努力坚强从不放弃,但没有一天是为自己活的。太累了,中国有无数这样的父母,是他们给了一代又一代人以希望和支持,真的很不容易。但我突然又意识到,从利益既得者角度来看事情,所有的选择都不是完美的。或许这个妈妈当初不让老公去非洲工作,两个人紧紧巴巴在工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又会因为生活上捉襟见肘而痛苦难受。从妈妈后来逼自己很早学会开车偷偷干出租车这个副业开始,我就意识到这个女性不一般。她一定会想其他办法改善家里的情况,那时候可能经常不在家的人是她。有孩子的家庭里就是如此,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很难平衡。她老公或许本身性格也是那种喜欢在外跑业务和技术的人,即便当时没有外派到非洲和后来的南下办事处,也会在本地从事经常出差和很难顾及到家的工作。所以,有选择已经很幸福。而所有的选择都会有遗憾,既然如此何必纠结过去,过好当下,尽量对自己好一点,让自己舒服一些,才是相对完美的选择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