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六章 孩提始知世事艰 ...

  •   年初三过后,叶紫寻(李寻)的爹和三叔就开始撒谷子,收蚕豆,割小麦,日日早出晚归。天虽然还是寒冷,墨竹村的打谷场上已是热火朝天,家家户户忙着把收割回来的蚕豆与麦子趁着天晴晒干打好。收割结束,就要开始春播了,一年的生计便也开始了。
      年初七,锦京又有诏曰:太祖武皇帝,三十日而葬,然储嗣未定,国不可一日无君,四大亲王合议,先皇四子,总角之龄,文武出众,性坚而敏,先帝亦有立其为储君之虑,然天不怜见,先帝未能下旨,今四大亲王奉先帝之意,拥立先皇四子为帝,共佐登基,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慰先帝之心,以继先祖基业。正月十七,太祖武皇帝梓宫入东陵。正月三十,国丧结束,二月初一,皇上行登基大典,改年号天聪。至此,锦绣大地又开始恢复勃勃生机,天聪元年伊始。
      日子如流水一般逝去,李寻来到这里已经三年了,也从一个襁褓小儿长成孩提之童。在快满周岁之时,开口叫了第一声“爹”。当时她爹欣喜欲狂,直唤娘亲,在她爹娘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地期望下,在抓周之际已经会说很多话了,不过为了不引起怀疑,每次只说两三个字,半句也不敢多说。
      话说叶紫寻五月初一抓周那日,她斟酌了许久,终于决定先抓针线,再抓了一支毛笔,本想着就这两样吧,可是看着周爷爷殷殷的目光,想起了他每次赶集必会给她带礼物,或是些小玩意儿,或是些小点心,时常抱着她说:“丫头,爷爷就等着你长大,等你长大,爷爷就把这点医术交给你,你是个丫头,虽不需要靠这个营生,但是明些药理总是好的,权当留条退路。”想到这些,心里再次充溢着温暖,所以她又在旁边拿了那个当归。
      周爷爷大步过来把她高高举起笑道:“丫头,不愧是我的孙女,心到不小,竟抓了三样,小子也没你贪心。”周围众人也纷纷向我爹道喜,于是自满周岁,周爷爷更是日日带着李寻,美其名曰:耳濡目染。终是在周岁半的时候学会了走路,日日跟在周爷爷的身后,到三岁时李寻确实已经认识了不少药材。
      三年以来,叶紫寻日日均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流露出与周围孩童太多的差别,连说话走路也不敢轻易尝试,终是等到他们开始教,才慢慢学会。三年来,对锦绣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就墨竹村来看,生产力确实低下,以叶家为例,在墨竹算是个小地主了,现有田地四十五亩,其中上田有二十五亩,土肥获多,全是自家耕种,丰年每亩可收三石,每岁可得米七八十石矣,下田十二亩,均佃给表舅叶平安家,表舅夫妻二人极力耕种,丰年每亩亦可得二石,每岁亦可得米二十多石。这十二亩的田赋由表舅家承担,每年给她家三两银钱。其余八亩均为旱地,春播玉米秋种小麦,这八亩旱地是后来开垦荒地而得,不用交田赋,这八亩所产玉米主要用来喂猪和养鸡鸭,小麦主要做口粮,这日子倒也过得还不错。
      叶紫寻因着前世是学经济新闻的,知道国家政策对老百姓的影响有多大,也习惯性地会关注政经方面的消息,于是通过种种探听和自家经历了解了锦绣的赋税政策。锦绣一统之前,由于多年征战,因之饥疠,征求运输,百役并作,凡富人多丁,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迨七十年。
      于是天嘉元年宰相司马炎遂向太祖奏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分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兵器)车马,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上田每亩六升,下田每亩四升,秋税上田每亩五升,下田三升,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度长史,而以度支总统之。折物为钱,亦可交实物。
      故《锦绣通典》称之:人不土断而地着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其虚实,贪吏不戒而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归于朝廷。收入公税,增倍有余。遂令赋有常规,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狡猾之氓,皆被其籍。诚适时之令典,拯救之良图 。
      为了真正了解也家的生活水平,叶紫寻(李寻)算过这样一笔账。在锦绣,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在墨竹的米价是一贯铜钱二石,一石合计约为前世的六十公斤,一两银钱是一贯铜钱也就是一千文铜钱,一百文铜钱俗称一吊钱。按照这样一算,叶家每年的年收入折算为银钱大概为七十两(田产四十两,鱼塘三十两),叶家要交算赋(人头税)共四百八十文,田赋二石八斗米,合计为一两四钱银子。
      她爹一天需要吃一升米,一年约要三石六斗米,她的食量大大概是其一半,叶家每年的口粮就要二十石,折算为银钱约为十两;购买副食包括油盐菜蔬酒糖茶之类,全年支出约需银七两;全年每家用布支出约需银三两;购买碳每年支出约需银三两。这样,叶家全年基本开销为二十五两银子,收入只余四十五两。还有每年的种子钱要花去二两,每年的人情礼钱(包括嫁娶丧葬)约要花去五两,还有帮二叔(读书花费与人情往来)打点要花去十两,只余七两了,还有一些零碎的花销,还剩下二十多两了,感觉挺富裕的,可是二叔和三叔还没有成家,小姑亦还没有出嫁,这才是一笔大开销,要为他们存聘礼攒嫁妆,所以一年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紧张。
      墨竹的各方面条件算是比较不错的了,世人皆称“鱼米之乡”,还有方圆百里出名的竹活,很多良田少或贫瘠的墨竹人家就专门做竹活,日子也可维持,也有没地的通过租赁成为佃户,他们一般赋税自理,余下的一半要交田租(若是亲戚一般为三成),一半做口粮,也可勉强度日,还需再做一些长工,以作积蓄。前世从来没有如此仔细地算过账,不知柴米油盐贵,只因职业需要才会关注一下消费指数和主要的消费品的价钱,但是却没有切身体会,来这里不过三载,却已知世事艰难,过日子是要精打细算的。
      前世世人皆道:“看病贵,读书贵。”可是到了墨竹叶紫寻(李寻)才真正体会什么叫“看病贵,读书贵。”在墨竹,周爷爷就是这里的大夫,而且医术不错,盛名在外,一般的小病只许花费六七十文,而稍微复杂的病症就要花费一、两吊钱。周爷爷是收费比较低的,而且医术好,一般几帖药服下就好。在墨竹环境好,基本都是劳动人民,身体的底子也较好,很少会得大病,只有婴儿会病得比较严重,毕竟古代医术还是较落后的,严重的肺炎就无法医治,只能听天由命,所以真正的叶紫寻才会夭折。
      这三年叶紫寻除了知道切身体会到世事的艰辛,还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她和小虎还有刘爷爷家的阿家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每天我们三儿都会在一起玩,我们经常在叶家小院里玩过家家,或是在小虎的带领下去田埂上捉蛐蛐。
      叶紫寻年纪最小,虽然心智比他们成熟,可是身体毕竟还小,所以最常摔跤的也是她。还记得小虎第一次带她去田埂上捉蛐蛐,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掉进田里,摔得一身全是泥水,“哇哇哇”大哭,把小虎和阿家吓得脸色发白,还是小虎比较懂事,赶紧过来扶她起来,让阿家去叫她娘亲。其实叶紫寻(李寻)并没有摔着,只是故意吓吓他,谁让他走那么快,也不注意一下,所以一直哭个不停,他怎么哄叶紫寻,她都不依,最后他拿出一块糖,一块用油纸包着的小小的糖,他拿着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给她了,她接过糖大声笑了起来,他看她又哭又笑的更是着急了,她擦擦眼泪说:“小虎哥,我不疼的。”小虎听了拉着她的手也笑了。
      后来她们都被娘亲骂了,她爹和三叔还取笑了一通,“丫头,怎么这么笨?田埂那么宽怎么摔下去的呀?眼睛长在脑后勺了?”叶紫寻瞪了他们一眼不打算理他们,跟着她娘亲去换衣裳了。身后传来更是洪亮的笑声,连她娘亲的嘴角都弯弯的,眼睛里也全是笑意。当时叶紫寻只觉超囧!这个事情还被她爹大肆宣扬,后来周爷爷和她二叔叶文卓也知道了,周爷爷一听笑得腰都直不起来,抱着她直道:“笨丫头,走个路都能摔田里去,你是故意滚进去的吧!”她二叔也是忍俊不禁,直道:“寻丫头,怎么就这么笨,以后就叫笨丫头吧!”周爷爷和二叔也是就会挖苦,果然自那以后叶紫寻就从寻丫头变成笨丫头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