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0、第 220 章 ...

  •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简称斯里兰卡,是一个位于南亚次大陆以南印度洋上的岛国,位于北纬5度55分至9度50分,东经79度42分至81度53分之间,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相望,南部靠近赤道,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相望,国土南北长432千米,东西宽224千米,大致呈梨形,国土总面积为65610平方千米。经济首都科伦坡(拉丁字母转译为:Colombo),是斯里兰卡的最大城市,也是全国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又是印度洋重要港口,还是世界著名的人工海港,为进出斯里兰卡的门户,素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科伦坡的名称来自僧伽罗语的Kola-amba-thota,意为“芒果港”,其后葡萄牙人将其拼写成Colombo以纪念哥伦布。立法首都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Sri Jayawardenepura Kotte),亦称科特,曾是科特王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斯里兰卡议会和部分政府机关已搬迁至科特办公。
      斯里兰卡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如夏,无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年均气温28℃。5~8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1~2月为东北季风雨季。全国分三个气候带,即干燥地带、潮湿地带和山区地带。沿海地区平均最高气温31.6℃,最低气温24.2℃。山区平均最高气温26.6℃,最低气温18.2℃。从全岛来看,每年3~6月气温最高,11~1月气温较低。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283~3321毫米不等。
      公元前5世纪,来自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移民至锡兰岛建立了僧伽罗王朝。公元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来岛弘扬佛教,受到当地国王的欢迎,从此僧伽罗人摈弃婆罗门教而改信佛教。公元前2世纪前后,南印度的泰米尔人也开始迁徙并定居锡兰岛。从公元5世纪直至16世纪,僧伽罗王国和泰米尔王国之间征战不断。16世纪起,斯里兰卡先后被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统治。1521年,葡萄牙船队在科伦坡附近登陆。1557年11月~1558年11月,斯塔瓦卡王国发动的科特之围被葡萄牙人挫败。1559年,斯塔瓦卡王国大破葡军于穆勒利亚瓦会战。1587年6月~1588年2月,科伦坡战役中葡萄牙人打退了斯塔瓦卡王国国王罗阇辛哈一世率领的2万以上的大军。1591年,葡萄牙人攻占了贾夫纳的泰米尔人王国(远征贾夫纳)。1594年,葡萄牙出兵攻占了康提王朝首府桑格特格勒,却因斯里兰卡人的反扑在丹图尔战役全军覆没。1638年,入侵康提王朝腹地的葡萄牙军队被拉杰辛赫二世痛击,在甘诺鲁瓦山战役中被歼灭。1656年5月12日,荷兰军队攻克科伦坡。1796年2月15日,英军占领科伦坡,荷兰人统治时期结束。1802年,英法两国签订了亚眠条约,斯里兰卡被正式宣布为英国的殖民地。1948年2月4日,斯里兰卡正式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定国名为锡兰。1948年7月29日,斯里兰卡成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的23个创始成员之一。1972年5月22日,锡兰改国名为斯里兰卡共和国。1978年8月16日,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1995年1月1日,斯里兰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创始成员之一。
      斯里兰卡是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创始成员,也是英联邦、G77、不结盟运动和联合国的成员。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产品和服装加工业为主。2020年,斯里兰卡国内生产总值为807亿美元。
      截至2021年,斯里兰卡人口总数约为2192万人,僧伽罗族占74.9%,泰米尔族15.3%,摩尔族9.3%,其他0.5%。僧伽罗语、泰米尔语同为斯官方语言和全国语言。商务活动中通用英语。斯里兰卡居民中70.2%信奉佛教,12.6%信奉印度教,9.7%信奉□□教,7.4%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斯里兰卡人宗教意识浓厚,宗教地位高。
      斯里兰卡人信奉佛教“不杀生”的教义,有保护环境的传统。
      斯里兰卡人吃饭是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这三根指头拿起食物食用,饮食多含咖喱和辛辣调料。
      在斯里兰卡点头和摇头的含义与中国相反,点头表示不是,摇头则表示是。
      过去斯里兰卡人穿着服装要分等级,现在已很少见。
      斯里兰卡是世界上公共假日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实行5天工作制,每周六和周日休息。职工每年可休假14天,可请事假7天,病假21天。除此之外,每年有公共节日和宗教节日共25天。
      斯里兰卡政府一贯重视教育,自1945年起实行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1980年起10年级以下学生的教科书和校服免费。斯里兰卡的教育事业较为发达,民众的文化水平在南亚国家中名列前茅。2019年,居民识字率为92.9%,是南亚识字率最高的国家。
      斯里兰卡卫生事业比较发达,卫生部下设卫生局和药监局(负责管理斯里兰卡传统医学),在全国有较为完善的卫生保健网。斯里兰卡实行免费医疗已有50多年历史,免费限于在政府医院就医,免费范围包括病人的门诊、住院、医药、膳食、手术、输血等。
      ——摘抄整理补充自“百度百科”

      斯里兰卡有僧伽罗和泰米尔两个主要民族,僧伽罗人数居多。泰米尔人名的译法与印度南部的泰米尔族相同。
      僧伽罗人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也存有种姓制度,如:王族的种姓是Govi;平民的种姓有Kubanllu、Karave、Navandanna、Berava;最低的种姓是Rada和Chandara等等。
      古代僧伽罗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有些人的姓非常冗长。近代以来受西方的影响,已变为名在前姓在后,并常起几节欧化的名字,如前总理所罗门·韦斯特·里奇韦·迪亚斯·班达拉奈克(Solomon West Ridgeway Dias Bandaranaike),前三节是英语人名,“迪亚斯”是葡化式姓,最后一节才是世代相传的僧伽罗姓氏。
      僧伽罗女子的常见名有:Kumari、Devi、Vati和Sundari等。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僧伽罗人也逐渐形成了妻从夫姓的习惯。
      ——摘抄自“豆瓣”用户“valenfred”的文章《如何从老外的姓名中判别老外的国籍》

      斯里兰卡人的姓名很有趣,一般来讲在姓在前,名在后,并常常把父亲的名字作为姓名沿用。如在“纳加·杰普特拉·帝沙”这个名字中,“帝沙”是本人的名字,“杰普特拉”是姓,“纳加”是父名。有的姓名中加进原居住地名和村名;有的加进种姓或官职名;还有的在姓名中加进生辰八字、宗教信仰、个人爱好等等。如在“帝伐纳伐特·兰卡·阿迪卡利·古达”这个名字中,“古达”是本名,“帝伐纳伐特”是祖籍,“兰卡”是种姓,“阿迪卡利”是官职。 如今根据欧洲人的习惯,除姓保留不变外,其它通常只保留其中的第一个字母。如曾任总统的朱尼厄斯·理查德·贾亚瓦德纳的名字可缩写成为“朱·理·贾亚瓦德纳”。还有不少斯里兰卡人直接采用欧洲人的名字,如德麦尔·卡尔文、理查德、佩雷拉等。据统计90%僧伽罗人的名字加进或直接用了欧洲人的名字。根据斯里兰卡传统的习俗,女人出嫁后要保留本名,去掉原姓,改随夫姓,如现第三次总理的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原闺名为西丽玛沃·拉特瓦泰,与班达拉奈克结婚后改随夫姓“班达拉奈克”。
      ——摘抄自“CCTV.com”上的文章《斯里兰卡》(www.cctv.cn/geography/tvonline/zdzy/psdt/395_3.shtml)

      据佛教传说,佛陀去世火化后留下4颗佛牙,其中一颗佛牙传到了斯里兰卡。这颗佛牙一直是斯里兰卡的国宝,谁得到佛牙,谁就是合法的统治者。因此,历代统治者以佛牙都非常重视,它也因此成为僧众的精神寄托。随着各个朝代的兴衰变迁,曾先后几次移址为佛牙修建圣寺。现在佛牙保存在康提圣牙寺,斯里兰卡每次大选后,当选的政府首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康礼拜佛牙,以求政权稳固。
      ——摘抄自“CCTV.com”上的文章《斯里兰卡》(www.cctv.cn/geography/tvonline/zdzy/psdt/395_3.shtml)

      据作者在网上搜斯里兰卡政治人物和明星名字总结得出,斯里兰卡人的姓名,有三种形式:1.印度式。2.葡萄牙式。3.印度+葡萄牙式。印度式的姓名,为印度姓与印度名的组合;葡萄牙式姓名,为葡萄牙姓与葡萄牙名的组合;印度+葡萄牙式,为印度姓与葡萄牙名,印度姓、葡萄牙姓与印度名,印度姓、葡萄牙姓与葡萄牙名的组合,以及葡萄牙姓与印度名的组合四种形式,以印度姓与葡萄牙名的组合为多。印度式的名字结构,参考印度人的名字结构;葡萄牙式的名字结构,参考葡萄牙人的名字结构;印度+葡萄牙式名字,结合参考印度人的名字结构和葡萄牙人的名字结构。

      葡萄牙人姓名多由三、四节组成,前一、二节是个人名字,接着是母姓,最后为父姓。简称时个人名一般加父姓。与西班牙人姓名正好相反。
      西文与葡文中男性的姓名多以“o”结尾,女性的姓名多以“a”结尾。冠词、介词与姓连译。
      ——摘抄自“百度百科”

      葡萄牙语姓名适用于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等。它和西班牙语姓名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不再重复,只将不同点简介如下:1.在姓名的排列顺序上,葡萄牙语姓名最后一节是父姓,这就是说父姓、母姓的顺序和西班牙语姓名正好相反。2.孀妇通常在夫姓之前加上Viuda(寡妇)的省略形式Vda,但汉译时不译出。3.匈牙利人姓名:匈牙利人姓名的排列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习惯相反,姓在前,名在后。如裴多菲·山陀尔,“裴多菲”是姓,“山陀尔”是名。匈牙利人姓名简称时只称呼姓,如“裴多菲”。但亲朋之间常用昵称,如:Sandor的昵称是Sony(索尼)。女子婚后全部改用丈夫姓名的,在丈夫名字的词尾加后缀-ne,即“夫人”的意思。如:福尔考什·拉约什妮(Farkas Lájosne)。也有随夫姓,而保留自己名字的,如:马泰·埃娃(女)(Máthé Eva),跟姓“卢卡奇”(Lukás)的结婚,婚后随夫性,在夫姓后加“ne”,保留自己的名字,即卢卡奇妮·埃娃(Lukácsne Eva)。但也有婚后全部保留自己的姓名的。由于匈牙利在历史上曾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日耳曼族又是匈的少数民族之一,因此匈牙利人名中有一定数量的德语人名。
      ——摘抄自“豆瓣”用户“valenfred”的文章《如何从老外的姓名中判别老外的国籍》

      印度种姓瓦尔那(梵语称Varva英语称卡斯特caste)制度总体上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Brahmin/Brahmana),祭司贵族;刹帝利(kshatriya),雅利安人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Vaishya),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Sudra),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此外,还包括一种不入流的贱民阶层(或称不可接触者,untouchable)。各个种姓内部又由贾提(Jati,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分许多亚种姓,当前印度社会中的亚种姓共约4000余种。
      在以前通过名字判断一个印度人的种姓是很难的。一般高种姓的人肤色都较浅,而低种姓的人肤色都相对较深。还有就是根据名字的含义,出生地、文化程度,是否精通梵文等宗教知识来判断。
      因为很多种姓都是来自于职业,所以有的名字一看就能知道个大概。比如“Shukla”,取纯洁的白色之意,一看就知道是婆罗门种姓。还有“Trivedi”这种大白话一样的名字,“精通三部吠陀的人”,他肯定是婆罗门种姓。那些以“清洁工”、“搬运工”、“洗衣工”为名的,明显就是首陀罗种姓。
      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辨别:
      一、各种姓常用家族姓氏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桑贾伊·甘地(Sanjay Gandhi),“桑贾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威亚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刹帝利常用姓氏:塔卡尔(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阔尔(Thakor)、沃尔玛(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尔(Ghaggar)、高尔(Goal)等;
      首陀罗常用姓氏:安贝达尔(Ambedkar)、苏兰基(Solanki)、恰马尔(Chamar)、纳伊(Nayi)、洛哈(Lohar)等。
      二、其它判断原则
      1、字母少的姓氏,倾向于是高种姓;因为,低种姓人一般要跟主人姓,换主人时也要换姓或加字母,姓氏容易变长。
      2、以Raj开头的姓氏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如:拉吉普特(Rajput)。
      3、辛格(Singh)、乔杜里(Choudary)等典型高种姓姓氏延绵很多世纪,能姓辛格、乔杜里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4、Gautam Brahmins是婆罗门里的一个分支,能姓高坦(Gautam)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5、姓贾因(JAIN)的人要看其宗教信仰,如信印度教属于吠舍阶层;如信耆那教,可算是最高种姓。
      6、锡克族男人名字多数加有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人名字多数加有考尔(Kaur,意为公主)。但是,叫辛格的男子不一定是锡克人。
      印度种姓制度现状揭秘
      种姓制度规定,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结合所生的混血种,都给予一种贱名,如首陀罗男子和婆罗门女子的混血种,就名为旃陀罗。
      他们的地位最低贱,毋庸置疑要进入不可接触的贱民之列了。
      这些人只能世世代代从事被认为是最下贱的职业,如抬死尸屠宰当刽子手之类。
      ——摘抄自http://www.15lu.com用户“摩登先生”的文章《教你通过印度人名字辨别种姓,印度种姓制度现状揭秘》

      印度人姓名有两节、三节、四节、五节不等,通常第一节是本人名,最后一节是姓,中间各节情况就比较复杂,其中有本人名,也有父名。除熟悉的亲友外,别人往往难以断定哪几节是本人名,哪几节是父名。女子婚后随夫姓。
      ——摘抄自“豆瓣”用户“valenfred”的文章《如何从老外的姓名中判别老外的国籍》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桑贾伊·甘地(Sanjay Gandhi),“桑贾伊”是名,“甘地”是姓。
      印度人姓名有两节、三节、四节、五节不等,通常第一节是本人名,最后一节是姓,中间各节情况就比较复杂,其中有本人名,也有父名。除熟悉的亲友外,别人往往难以断定哪几节是本人名,哪几节是父名。
      女子婚后随夫姓,如:英迪拉·尼赫鲁与弗罗兹·甘地结婚后,随姓甘地,即英迪拉·甘地。
      印度教中存有种姓制度,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贱民。这种制度在姓氏中也有所反映。具体可参见“尼泊尔人姓名简介”中的“种姓”部分。
      ——摘抄自“豆瓣”用户“Steam”的文章《不同国家姓名 [转]》

      尼泊尔有98%的人是印度教徒,因此姓名带有浓厚的印度教色彩。印度教社会中存在着种姓的各种清规戒律。尼泊尔也同印度一样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从人们的姓氏中常可以分辨出其所属的种姓。下面是各种姓中一些常见姓氏:
      1.婆罗门(即祭司或僧侣种姓)的常见姓有:巴塔(Bhatta)、比斯塔(Bista)、贾(Jha)、乔西(Joshi)、洛哈尼(Lohani)、潘特(Pant)、阿查里亚(Acharya)、阿迪卡里(Adhikari)、阿里亚尔(Aryal)、巴塔拉伊(Bhattarai)、德夫科塔(Devkota)、苏贝迪(Subedi)等。
      2.刹帝利(即武士种姓)的常见姓有:马拉(Malla)、沙阿(Shah)、萨希(Sahi)、辛格(Singh)、塔帕(Thapa)、拉纳(Rana)和卡尔基(Karki)等。
      3.吠舍(即农、工、商种姓)的常见姓有:什雷斯塔(Shresta)、拉尔(Lal)和普拉丹(Pradhan)等。
      4.首陀罗(即雇工、奴隶种姓)的常见姓有:杜巴迪(Dubady)、穆沙尔(Mushar)、萨尔基(Sarki)等。
      此外还有一些等外贱民(达利特),如:Kami(铁匠)、Damais(裁缝)、Chamar(厕所打扫人)等等。
      ——摘抄补充自“豆瓣”用户“valenfred”的文章《如何从老外的姓名中判别老外的国籍》

      印度教人名中有一个教名,也可以有一个中间名。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等地,父亲的教名常常作为中间名。
      锡克教徒的姓氏大多来自古梵语。此外,锡克教徒加上一个锡克教徒的标识名称,男性用“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性用“考尔”(Kaur,意为“公主”)。有人认为这种名称是锡克人的姓,也有人认为这就是锡克教徒的标识。当名字是两节时,名在前,标识在后。当名字是三节时,标识在名与姓之间。
      耆那教徒的姓氏多来自于梵语或古印度语。
      在印度的□□信徒基本保持□□教姓名习俗。
      印度各地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使用这些语言的人,名字结构也各有差异。泰卢固语人,名字通常比较简短,一般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埃纳德语人,名字基本结构为:地名+父名+姓氏+本名。姓氏可以是部落或部族名称,也可以是职务头衔,还可以是标识等级的种姓。人名的形式,可以使用全部人名构件,也可以只用其中的一部分。一般来讲,地名总是放在第一位的,但也有受到西方影响,把本名放在第一位的例子。泰米尔语人,名字基本结构是:地名+父名+本名;父名+地名+本名。外国人通常容易把本名误会为姓氏。部分泰米尔语人,受西方影响,取两个名字,一个为教名,一个为自取名(本名),即,名字结构为:地名+父名+教名+本名;地名+教名+本名。泰米尔语人名中,经常会出现一种“维拉桑”(vilasam)的人名构件,用以标记父亲七代祖先的名字,“维拉桑”是采用父辈的前七辈祖先名字的第一个音节,从“维拉桑”上一眼就可以看到血缘关系,如:“穆·考卡·穆·塔·厄·甘那什”(Mu Ko Ka Mu Tha Er Ganesh)与“穆·考卡·穆·塔·卡·甘那什”(Mu Ko Ka Mu Tha Ka Ganesh)俩人的名字显示他们是堂兄弟。
      地地域上看,不同地域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人名习俗。
      南印度人的姓名系统,长期以来一直是比较单一的,一般有三种人名构件,即地名、姓氏、名字,不同民族或宗教的人们,名字都由这三种构件进行组合,父名有时会换成标识等级的种姓,甚至直接省略,取名格式有:地名+父名+本名;地名+本名+种姓;地名+本名。
      讲坎纳语、马拉耶拉语的人,以及淡米尔人,一般使用“本名-父名”的人名系统,其中淡米尔人的名字,有显著的特征,本名和父名之间使用连接词,男名连接词为“s/o”,女名连接词为“d/o”,男名格式为:本名-s/o-父名,女名格式为:本名- d/o -父名。如:印度改革者库马拉斯瓦迈·杜拉伊塞梅(Kumaraswamy s/o Duraisamy),表示“杜拉伊塞梅”的儿子“库马拉斯瓦迈”。
      北印度的某些特定语族与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奉行“本名-姓氏”传统。其姓氏部分源出于各该族群之文化传统,其余则与宗教、职业及个人的种姓阶段有关。
      由讲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古嘉拉蒂语和北印度语的人所组成的北印度人,拥有本民族的姓氏。另外也有一部分人,受西方影响,取两个名字,一个为教名,一个为自取名(本名),即,名字结构为:教名+自取名(本名)+姓;本名+姓。
      东印度和西印度的姓名与南印度和北印度的人名有较大差异。在阿豪姆旺统治时期,阿豪姆按自己独特的人名系统取名。其基本形式为:本名+父名+姓氏。姓氏多数表示职务名称或社会地位。
      西孟加拉邦的孟加拉人,一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正常场合使用的名字(bhalo nam),另一个是在亲朋好友中使用的类似绰号的名字(dak nam)。人名的全称形式为:名字(bhalo nam)+姓氏(family name)+绰号(dak nam)。
      由于印度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只能按照地区来进行姓氏排行统计:
      北印度(包括德里、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等)的三大姓氏:夏尔马(Sharma)、维尔马(Verma)、古普塔(Gupta)。
      东印度(包括奥里萨邦、孟加拉等)的三大姓氏:查特吉(Chatterjee)、森(Sen)、波色(Bose)。
      南印度(包括卡纳塔克邦、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等)的三大姓氏:奈尔/纳亚(Nair/Nayar)、皮莱(Pillai)、饶(Rao)。
      中印度(包括北方邦、中央邦)的三大姓氏:辛格(Singh)、亚达夫(Yadav)、贾达夫(Jhadav)。
      西印度(包括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等)的三大姓氏:阿沙(Shah)、梅塔(Mehta)、帕特尔(Patel)。
      除非是亲朋好友,否则不能以名字相称,而应该称“某先生”、“某夫人”、“某小姐”。通常,对男人只称呼姓,不称呼名,对女性只称呼名。
      印度人沿袭“妻随夫姓,子承父姓”的习俗。
      ——摘抄整理补充修正自“炎黄风俗网”上的文章《印度人名》(http://www.fengsuwang.com/yiyu/yindurenming.asp)

      据作者在网上搜集印度政治家和明星名字所总结,印度人名还有两种格式:一、名字+名字+姓氏,如:赛义夫·阿里·汗;二、名字+姓氏+姓氏,如:康柯纳·森·沙尔玛。

      印度姓氏
      ·班达瑞阿那伊克(Bandaranaike)
      ·贝瑞阿瓦(Berava)
      ·锡兰(Ceylon)(Ceylon:此英语名称来自葡萄牙语的“Ceil?o”。——摘抄自“族谱网”上的文章《斯里兰卡》 并非姓氏用词,作者用作姓氏)
      ·钱达瑞阿(Chandara)
      ·高维(Govi)
      ·古那瓦尔达那(Gunawardana)
      ·嘉亚苏瑞亚(Jayasuriya)
      ·卡瑞阿维(Karave)
      ·库班鲁(Kubanllu)
      ·那万达那(Navandanna)
      ·瑞阿达(Rada)
      ·瑞阿嘉帕克萨(Rajapaksa)
      ·西木哈罗伊帕(Simhalauipa)(Simhalauipa:斯里兰卡梵语古名Simhalauipa,驯狮人,《汉书·地理志》称“已程不国”。《梁书》称“狮子国”。《大唐西域记》作“僧伽罗”,即梵语古名Simhalauipa的音译。斯里兰卡的主要民族至今在汉语里仍称“僧伽罗人”,其语言称“僧伽罗语”。——摘抄自“族谱网”上的文章《斯里兰卡》 并非姓氏用词,作者用作姓氏)
      ·通达曼(Thondaman)
      ·维克瑞美辛何(Wickremesinghe)

      印度男名
      阿儒木干·(Arumugan)
      嘉洋塔·(Jayantha)
      马辛达·(Mahinda)

      印度女名
      戴薇·(Devi)
      库玛瑞·(Kumari)
      桑达瑞·(Sundari)
      瓦媞·(Vati)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