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关于看书的一点小事(1) ...

  •   关于看书的时候的一点小事(1)
      1.
      之前看《水浒传》,翻到血溅鸳鸯楼那一回,看到歌女唱《水调歌头》,我耳机里正好传出一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赶得十分凑巧。
      2.
      原打算把《三言二拍》整套看完,但最终只看完了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期间将冯梦龙的文笔与《水浒传》相比,总觉得他的流畅度更胜一筹。
      但后来翻完二十卷(也就是二十个小故事),终于为他这文笔感到厌烦,且正好又看到他描写一帮子人打家劫舍,心下叹息:果然还是《水浒传》写打家劫舍写得带劲。
      3.
      厌烦冯梦龙的写法,可能是因为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凑一个大团圆结局,贯彻落实善恶有报的宗旨,且总想着教育人。
      其次是他为增添故事所谓的可读性,在里头穿插了些黄诗——黄诗也就算了,他还穿插重复的,让人看了不禁无语。
      4.
      我一度认为《西游记》放到起点上连载也是不输阵的,特别前七回就讲完了猴王出世到大闹天宫一系列故事,起承转合可谓酣畅淋漓。
      如果我就看前三章,我会闭眼入坑。
      5.
      孙悟空确实是古典小说第一大男主,人设太好了,特别原作中的人设,远高于其他衍生作品。
      6.
      《红楼梦》只看了前八十回,然后发了两天梦魇,魂不守舍,睁眼闭眼都是黛玉。
      7.
      想去看《红楼梦》的古典舞剧,但总感觉自己抢不到票。
      8.
      没看《三国演义》,将它一直放在未看书单里。
      寻思着要不要先翻一翻《三国志》。
      但本来没看《三国演义》就是因为是文言文,不好读;《三国志》估计更难读。
      9.
      《儒林外史》看了一部分,没坚持下去。
      不知道为啥没看完,但就是没有看完。
      10.
      没事的时候,会翻一翻唐诗宋词,当陶冶情操。
      实际上看完也没记住,白陶冶了。
      11.
      翻过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看他嘴每一个诗人非常有意思。
      整本书看下来,只记住一个形容:宋诗是黄庭坚的世界。
      因为宋朝的诗人,要么是学黄庭坚的,要么是反对黄庭坚的。
      12.
      我也看一点现代诗,不过一般都是借书看。
      高中时期还曾混在知乎的诗歌帖子里,看网友码上去的海子的诗。
      非常的勤俭节约。
      13.
      相比国内的现代诗,我看国内现当代的小说和散文更多一点。
      最喜欢的作家是汪曾祺。
      动不动想给别人送一本他的《人间草木》,某种意义上,像个四处安利作品的单推人。
      14.
      之前阿齐来北京,怂恿我一块去喝豆汁,我再三拒绝。
      最后她搬出了汪曾祺,说他老人家都喝豆汁。
      我:......好吧,好吧。
      于是去喝了,但只勉强喝了几口。
      阿齐再次搬出汪曾祺。
      我打死不再多喝。
      偶像行为,不要下降到粉丝。
      15.
      对于沈从文,我一直观感复杂。
      文章很好,但我看不太下去,一直都是勉勉强强看完。
      因为他是汪曾祺的老师,我也一直对他的作品保持敬重。
      16.
      我看老舍的作品比较多,原因是我趁着网站打折买了他的全集,没事儿都能拿出来翻一翻。
      记得看他的第一部小说作品应该是《月牙儿》,不是《骆驼祥子》。
      但那会儿没怎么读懂,就记住文章里面对月亮的描写。
      那月牙儿,像一滴眼泪。
      17.
      我喜欢汪曾祺,也是因为一个比喻句。
      他在《葡萄月令》里写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我琢磨了很久,越想越喜欢。
      18.
      另外还有个比喻我很喜欢,是余华《活着》里面的,把月光比作了盐。
      也许是我分外喜欢月亮的缘故,记住的比喻都有关月亮。
      19.
      我一直戏称鲁迅先生为迅哥儿。
      倒不是我对先生不尊敬,这里头也有个渊源。
      大概初中的时候,课堂上学习他的那篇《社戏》,我跑了神,被语文老师点起来提问,问这里头的迅哥儿是不是鲁迅本人。
      我当时确实是没听课,愣愣地答了声是。
      老师倒也没说什么,只加重了音,强调说这是一篇虚构的小说,文中的迅哥儿不是鲁迅本人。
      故为了警醒,也是为了自嘲,提起迅哥儿,就想起小时候的那件囧事。
      20.
      我和阿齐去了鲁迅先生的纪念馆,在馆里看到了他弟弟周作人给他的绝交信。
      信纸开头端端正正写着:鲁迅先生,称呼不可谓不疏远冷硬。
      我代入了一下,假如我妹跟我绝交,到我面前冷硬疏远地喊我笔名,那我一定会忍不住揍她。
      如此一想,就不免为先生感到心塞。
      21.
      周作人的散文很出名,但我只看过一两篇,且看完只记得别人对他散文的评价是:平淡冲和。
      22.
      民国的女作家里,我看的最多的是张爱玲。
      有时候觉得她文笔太刻薄,但有时候又觉得还是刻薄点儿好。
      真是矛盾。
      23.
      为了圆小时候的念想,我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结果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不再是祖父的菜园子,而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生活。
      在这之前,我看过了沈从文的《萧萧》,也是讲旧时代童养媳的,但看完总觉得隔了一层。
      直到看了《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那章,那层隔膜才消失。
      可能是写作视角的问题,也可能是男女作家不同着重点的问题。
      说不太清楚。
      24.
      我觉得余华是个很善良的人。
      也许是因为我看的为数不多的他的书,都是他后期的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
      25.
      我看史铁生的作品也不多,印象深刻的是《我与地坛》。
      前段时间也和阿齐去了地坛,在一个傍晚。
      地坛的无障碍设置做得很好,道路平坦宽阔,在上边赛跑打球都没问题。
      傍晚的风很凉快,天上飘着玫瑰色的火烧云。
      26.
      看完《古船》后,我热血上头地搜集张炜的其他作品,寻思着收一套《你在高原》。
      后来看到定价,缓缓地退出了界面。
      27.
      我对《白鹿原》感情复杂,看书的过程中没少吐槽,但看完之后发现,自己快把一些重要情节背了下来。
      28.
      我努力地去看了《废都》和《秦腔》,努力的结果是,都没坚持看完第一节。
      29.
      说一说莫言吧。
      我看他小说比较晚,直到今年才翻完《红高粱家族》、《酒国》和《蛙》。
      其中最让我震撼的还是《酒国》,看的过程中时常发出余华老师的声音:卧槽,写得这么牛。
      看第一章的时候,我怀疑莫言老师的精神状态;看第二章的时候,我怀疑我自己的精神状态;看第三章的时候,我觉得我和莫言老师的精神状态都没问题。
      思维逐渐被剧情同化......
      不过,我个人来看,《酒国》还是有点烂尾了,但我又想不到更好的结尾,故有些遗憾。
      30.
      我对《蛙》感情很特殊。
      莫言得奖那一年,我刚上初中,语文老师跟我们介绍了他的作品,首推的是《蛙》。
      我一直心心念念,但一直没找着机会看。
      今年找了个空闲翻完,看得精神恍惚,和看完《红楼梦》发梦魇不一样,就是恍惚,但我知道自己是清醒的。
      我恍恍惚惚地翻到了莫言写的后记,我很少看小说的后记,认为看作者解读自己的作品没太大必要。
      但这一本,我看到全文完三个字后,就想着一定要看一看后记。
      于是果然在后记的末尾,看到了莫言写道: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我猜到他会这么写,但他这么写,我又觉得难过。
      (未完待续~)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