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 13 章 ...
-
第五讲课堂笔记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我们常听到的“特别提款权”就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
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是一个银行的资本总额对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美国证券公司的资本要求
o 证券公司需要每天计算净资产的市值并满足资本与资产
之比不低于2%
当然,证券公司也可利用资本的账面价值,并作一系列
O
调整来估计资本的市值
证券公司先计算出账面上的资产与负债之差,扣除∶不准备
变现的资产(如固定资产)、不能公开发行或出售的证券、潜在的资产市值波动等。同时,也要体现出未实现损益、次级债务、合约承诺、递延税金、衍生工具等项目,得到的估计值也必须超过资产的2%。
中国证券公司的资本要求o 证券经纪业务
●按托管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总额的2%计算经纪业务风险资本准备o 证券自营业务
●对未进行风险对冲的证券衍生品、权益类证券和固定收益类证
券分别按投资规模的20%、15%、8%计算风险资本准备●对已进行风险对冲的证券衍生品、权益类证券和固定收益类证
券按投资规模的5%计算风险资本准备
●股指期货投资规模以股指期货合约价值总额的15%计算,利率
互换投资规模以利率互换合约名义本金总额的3%计算券公司违反规定超比例自营的,在整改完成前应当将超比例部云
分按投资成本的100%计算风险资本准备
o 其它业务,如证券承销、资产管理、融资融券等也有各自比例
o 证券公司应按上一年营业费用总额的10%计算操作风险30 本准备
美国保险公司的资本要求o全国保险经纪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Commissioners,简称NAIC)推出了基于风险的资本管理(Risk-based Capital,RBC)分别计算资本o寿险公司的RBC为∶(Cl+C3)+C2+C4
C2∶保险风险
●C1∶资产风险C4∶营运风险
●C3∶市场风险
● NAIC选择的寿险公司的RBC为∶
o非寿险公司的RBC为∶RO+(R+R2+R+R+R3
·在子公司股权投资的资产风险(RO)●固定收益的资产风险(R1)
●非子公司股权投资的资产风险(R2)●信用风险(R3)●准备金风险(R4)
13-3
●保费不足风险(R5)
中国保险公司的资本要求
o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要求所有保险公司都应当具备
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称之为监管资本或法定资本),规定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2亿元,且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保险公司通常要足够的资金以对应赔付需求增加,必须保证资金的稳定安全
●偿付能力充足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最低资本
●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
本,该比率的最低要求为150%。
●此外,保监会还要求保险公司运用经济资本计量公司所承受的风险,经济资本方法成为公司内部使用的核心风险计量工具
杠杆比率∶中国管理办法
o 2011年5 月,《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规定商业银行并表和未并表的杠杆率不得低于4%
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3年底达到最低杠杆率要求,非系统
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6 年底达到最低杠杆率要求
对于杠杆率低于最低监管要求的银行,可以采取以下纠正措施∶。“
o要求限期补充一级指标o 要求控制表内外资产增长速度o要求降低表内外资产规模
对于逾期未改正,银监会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o 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o 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o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
13-10
o 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
杠杆化
在金融中,杠杆化(Leverage)是指任何能够扩大收益和损失的技术,包括:投资方面和公司金融方面。具体说明:
(1)衍生金融工具杠杆。通过期权、期货、保证金交易等金融工具实现杠杆化。例如:对冲基金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杠杆化其资产,通过$100万元的现金保证金可以控制价值$2000万元的原油,并得到由其价格波动所产生的收益或损失。
(2)企业通过负债融资。企业通过负债扩大了财务杠杆,在不增加权益资本的情况下,扩大了企业的投资能力。例如:如果一个企业的由投资者投资100万元建立,那么企业可运用这100万元进行公司经营。如果企业运用负债融资,借入200万元,那么企业可以运用这300万元(100万+200万)进行公司经营,即通过财务杠杆扩大了资本。
杠杆比率
杠杆比率 (Leverage Ratio) 偿还财务能力比率,量度公司举债与平常运作收入,以反映公司履行债务能力。认股证的吸引之处,在于能以小博大。投资者只须投入少量资金,便有机会争取到与投资正股相若,甚或更高的回报率。但挑选认股证之时,投资者往往把认股证的杠杆比率及实际杠杆比率混淆。
净稳定资金比率
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 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净稳定资金比率的标准是大于100%。在1973年年末,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是美国第十二大银行,拥有大约50亿美元的资产。1974年10月8日它被宣布破产,其存款被欧美银行接手。当时它的总资产是36亿美元,其中17亿美元是通过向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借款融资取得的。
拨备率如我国现行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为9%,即:按应收账款余额的9%计提坏账准备,提取的准备金进入当期损益。是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是银行谨慎性考虑防风险的一个方面,也是反应业绩真实性的一个量化指标。
即呆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
美国富兰克林银行倒闭
由于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破产没有引起恐慌,尽管1974—1975年经济的大幅下滑和之后没有完全恢复都与它的破产有关,但美联储作为最终贷款人的干预还是被看做进行了良好的操作。通过实行这些操作,美联储使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偿还了其海外分支机构存款人的债务。美联储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国内存款的保护延伸到对海外分支机构存款的保护。
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实际上是在同一把伞下面的三家银行:长岛零售银行、纽约批发银行和1969年在伦敦开业的海外分行。伦敦银行的资金是通过在伦敦市场上支付一定费用借的,被用来在欧元市场上发放贷款。这些贷款通常是以高出资金成本很小的利息率发放。在1973年年末,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在伦敦分行拥有大约10亿美元的存款,在纽约批发银行有大约14亿美元的存款,在长岛零售银行约有26亿美元存款。
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问题并没有在1974年突然爆发出来。早在1972年12月检查者就已经从18.21亿美元的贷款组合中找出1.93亿美元归为不符合标准的资产,占总贷款量的10.6%。在1974年6月,随着对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挤兑的不断发展,被查出的贷款比重增至12.7%。银行业国内贷款资产的业绩不佳是导致银行破产的重要原因。
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本已捉襟见肘的头寸还取决于它的收益情况。即使在问题显露出来之前,该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也比较低。在1970年,它的总资产收益率是0.66%,当时其他大规模银行的这一比率为0.98%。1972年之前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仍在盈利,但总资产收益率仅为0.3%,而其他规模较大的纽约银行达到0.78%。每1美元的资产赚0.30美元利润难以弥补人为过失或利润损失。随着经济体进入两位数通货膨胀和利息率的区间,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资产价值、现金流和流动性都逐渐减少了。在这种环境下,1974年早些时候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利润就蒸发掉了。
1972年,卢森堡的一家公司获得了对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控股权,这家公司被一位名为MicheleSindona的意大利银行家控制。购买价格是大约4000万美元购得富兰克林国民银行21%的股份。仅仅通过4000万美元Sindona就取得了约50亿美元资产的控制权,相当于每1美元的投资获得125美元的资产。在一家管理层和董事会仅持有少量股份的银行中(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即是如此),管理层融资量与其管理的总资产的比率是很低的。在这种环境下,除非管理层完全忠于职守,否则有可能发生银行资产被管理层收购,这将是监管当局主要关注的问题。
导致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不稳定状况的发展历程是有迹可寻的。在1974年5月3日,刚好在公开宣布分红派息前夕,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拥有47亿美元的资产。在其总负债中,有9亿美元来自国外的借款,有13亿美元来自纽约货币市场。此时,该银行还没有从美联储借款,并且国外的分支机构实际上也只为总部带来了微不足道的资金(约700万美元)。
1974年5月17日,就是在银行困境公开后不久,总资产就降低了4亿美元。在两周内,货币市场的债务减少了7亿美元,变为6亿美元,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减少了1.6亿美元,变为分支机构欠总部1亿美元。为了弥补损失的资金和存款,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向美联储举借了9.6亿美元借款。
从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联邦基金和同业存放账户的变动情况看,银行业团体明显对该银行缺乏信心。5月3日,富兰克林国民银行还有5亿美元的联邦基金债务和3亿美元的同业存放债务。到了5月17日,联邦基金的借款变为零,同业存放账户减少到1300万美元。在危机的最初两个星期内,也有一些国内定期存款发生了取回。
从5月17日到破产关闭这段时期,富兰克林国民银行越发依赖于联邦储备银行。截至7月底,它向联储共借了14亿美元的借款,而且还欠总部大约3.5亿美元的海外分支机构债务。国内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从1974年5月3日的18亿美元缩减到12亿美元。美联储给这些金融机构明显保护的结果是,这些机构能够通过联邦基金市场获得资金。
当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最后在10月8日被宣布破产时,它的总资产还不到36亿美元,比5个月前困难公开化时的47亿美元下跌了近25%。在破产关闭时的全部债务中,欠美联储贴现窗口就达17亿美元。总资产减少11亿美元和对美联储的负债增加17亿美元,两者叠加起来意味着,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私人债务的大规模取回受到了影响。
作为一种纯技术操作,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对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再融资实施得很成功。在欧元市场或者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可以观察到的恐慌和逃离。尽管几乎在1974年6月同时出现了巨大的“德意志银行”的破产,但仍然出现这种相对平静的局面。两家国际性的银行几乎同时破产,本应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恐慌,但是,美联储有效地承接了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伦敦分支机构的存款,从而避免了从其他美国银行这些美国银行在国内和海外的损失被认为是巨大的欧洲分支机构的发展出现恐慌。对这些更大规模银行海外机构存款的挤兑可能会导致整体的市场恐慌,如果不加抑制,将成为走向深度萧条的条件。
对美联储而言,保护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海外业务中的存款人也许是正确的。但是,1974年的发展中的错误之处在于,在使经济避免出现因对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挤兑而造成的最糟糕结果之后,美联储并没有提议对美国银行海外业务进行重大改革。
Herstatt Crisis(and 294)
赫斯塔特银行危机
1974年6月26 日,联邦德国联邦信贷机构监管局(Bundesau fischtsamt für das
Kreditwesen)关闭了在科隆的1.D.赫斯塔特银行。这场突入其来的赫斯塔特银行危机受到广泛瞩目,震动了德国及世界金融市场。一些小储户和众多的大公司及政府机构不得不对其存款担心。这是战后德国爆发的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可以说差不多这就是到今天仍然是最大的银行事件)∶赫斯塔特银行一家的资产负债规模几乎是 1962 年以后倒闭银行资产总合的两倍,这也是德国银行业令人担忧的恶性发展的顶峰。在此之前的两年中就有7 家资产总额为9.12亿马克的银行倒闭,而过去十年累计的倒闭银行数目仅仅为11家,资产总额仅为 2.13 亿马克。两家大的公众银行,西德意志州银行(Westdesutsche
Landesbank)和 Hessiche Landesbank 银行也已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随之而来的对德国银行也信心的丧失影响了大约 300家小私人银行中的大多数。
1.D.赫斯塔特银行是德国第二大私人银行,仅次于有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商业银行联手组成的"三巨头"。当时私人银行的市场份额约为 30%,剩余的约 60%贵公众银行。赫斯塔特银行最大的资本所有者是H.格尔林(H.Gerling),一家大的以保险业起家的金融企业的总裁,该企业良好的金融信誉抑制是赫斯塔特银行的宝贵资产。赫斯塔特银行被监管官员关闭时,其损失巨大已经超出其资本金的5倍,并目也未能就挽救银行的措施形成共识。
这场银行危机有两个主要的原因。1973年的经济衰退趋势已经降低了银行利润,赫斯塔特银行试图通过外汇投机提高收益率并且暂时获得了成功。据估计,赫斯塔特在期货市场上总的未轧平的头寸累计高达25亿马克,而其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总额仅为 21亿马克。当1974 年美元在国际市场上出人意料地走跌时,这种投机业务就能对银行构成致命的打击。银行管理层一时还可以通过假账在其股东和监督人员面前蒙混过关,但这又进一一步增大了损失。至此可见倒闭的关键因素是银行的轻率的商业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