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冯熙之死 ...

  •   十月,皇帝拓跋宏巡视回朝就急着前往太庙祝告,随后发布诏令:责令高阳王拓跋雍和镇南将军万纽于烈,迁神主于洛阳,平城诸事则由东阳王拓跋丕等人连同太子善后,等洛阳城安排妥帖,一行人再行迁都。
      日前百姓们已打理好行装,此番诏令一下就拖家带口随着大部队行进。一时间迁徙的人群,犹如逶迤的巨龙,绵延千里更迭不断。此时太师府中却不太平,全府上下吵吵嚷嚷,侍从婢女四处奔走,估摸着冯熙大限之期将至了。
      从去岁感染风寒开始,到今朝卧床不起不过一年光景,冯熙好似变了一个人。至端午后除了服用汤药外,几乎不曾吃东西,人也变得越来越虚弱。今日趁着有力气,赶忙吩咐仆从把冯润找来,刚开口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冯润瞬间红了眼眶,一边替冯熙顺气,一边安慰说不急。等慢慢平静后冯熙才说如今病已入骨,只在旦夕了,找冯润来是有事情要交代。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冯润不免被要求的多些,其目的是为弟妹树立一个好榜样,不过那些都不重要了。此番故去后望谦卑淑慎,莫要什么都听常氏的,做人留情义,做事留余地,日后才能留下生路---话还没说完,又是一阵急促的喘息。
      冯润见此,忍不住啜泣起来。先劝冯熙不要胡言,随后说宫中来了一位赵医者,此人颇通药理,连太医院都棘手的病,赵约却能手到病除。要不马上唤人去宫中相求,无论用什么方法一定把人请来。冯熙摇了摇头,一切都是徒劳,自个儿的身子自个儿知晓。
      冯太后为冯氏不衰,前后让冯润和冯清进宫,如今冯清贵为皇后,冯润归家养病也已经大好了。若日后有幸再入宫闱,或可看在姊妹之情,同族之义的份上好好相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家族的兴旺全在二人之身了。冯润有些吃惊,冯熙一直在病中是如何得知入宫的事,莫不是前些时日与常氏相商引皇帝来都知晓,要不怎么会在此时说这些。以往冯润就觉得冯熙处事不公,今番看似说姊妹和睦,实则处处替冯清打算,心中更痛恨起来,表面上却装出赞同的样子,笑着满心应承。回话说都是一家姊妹,即便冯熙不开口,也会尽力去照顾,若无其他事就先退下了。
      冯熙见冯润很是敷衍,赶忙说趁还有一口气,不如当面起个誓,也省去不必要的交谈。
      冯润想不到冯熙会在这件事上纠缠,顿时有些不耐烦,本想就此跑开,一抬头看见冯熙已不成人形,眼窝深深凹陷,两颊内收发黑,犹如一具带皮的枯骨,眼神本该晦暗不明却瞬间迸射出一道可怖的光,似乎要把人魂魄吸走,冯润不禁打了个寒颤。随即说不管日后在何种境地下,一定以姊妹之情,家族之义为念,有违此誓,将不得善终。说完急着从冯熙手中挣脱开,慌慌张张朝殿外跑。
      今日是朔日,冯熙忽觉身体异常的轻快,竟能独立支撑起身子倚靠在软塌上,几名婢女相谈着来殿中侍奉,一转头看见了冯熙,好似白日见了鬼神傻愣在原地,一个胆小的立时就晕厥过去,剩下的几人也吓得不轻,僵硬着身子直挺挺往回退,等走出屋子才意识到可以呼救。不多时,常氏被家丁簇拥着赶来,一进屋就瞧见冯熙安稳地靠在床边,心中虽有些吃惊,但毕竟是当家主母很快就平静下来,先安排人把倒在地上的婢女抬出去,才缓缓朝冯熙靠拢,并问是不是感觉好些了?
      冯熙没有立即回话,就这样直直地看向常氏,刹那间又转头看向众人,过了好一阵才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眼下还是活生生的人,过几日就不一定了。既然常氏来了,就坐下来陪着说会儿话。
      常氏笑着点点头,冯熙看上去神色清朗。若再吃下些东西,保不准还能拖些时日,那样冯润进宫的事就可慢慢筹划。想到这里赶紧吩咐婢女去准备,明日要亲自去玄空阁烧香。
      冯熙以为常氏想去还愿,摆摆手说一切都是徒劳,土已覆颈之人,岂能复生?
      常氏并不赞同,老天开眼才让冯熙有好转,为何偏说丧气话。作为夫主真忍心撇下孤儿寡母,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冯熙苦笑着摇摇头,常氏若能持家自省,不去招惹是非,仅府中积蓄后半生就不成问题。冯家前有冯太后为冯氏铺路,后有冯熙佐两代帝王,初为冠军将军,今拜太师,授内都坐大官,人臣之极矣。然此生唯有一件憾事,就是对不起博陵公主。每日寤寐之间,总能听见公主在身旁啼哭---说到这里冯熙不禁哀怨起来。
      常氏只好上前安慰,并说冯熙久在病榻,怕是精神错乱了。博陵公主已亡故数十载,怎会日日出现在身侧。今日说了许多话,还是躺下好好歇息。
      当年博陵公主和胡氏先后有孕,博陵因诞下死胎受不了打击,没出月子就死了,胡氏作为通房之妾,虽顺利诞下冯清,没几年也得病而亡。期间冯熙虽怀疑过,最后却草草了事,这么多年过去只字不提,临了却开始翻旧账。常氏眉头紧蹙,回话说胡氏也好,博陵公主也罢,人各有命,此乃天数。就如冯熙期盼的那样,冯氏出了冯清这个皇后,即便是死了几十年的人也该知足了。
      冯熙冷笑一声,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是自己的强求也强求不来。谁曾想冯润偏生了咳血之症,只好眼睁睁看着皇后之位旁落,人算不如天算,老天爷才是最会安排的,说到这里长长叹了一口气。接着,摇摇头说罢了罢了,故去后愿常氏带领子侄修身齐家,莫要断送了冯氏根本。作为母亲本该教育子女与人为善,常氏却不时灌输争名逐利的思想。如今又一心让冯润进宫,殊不知伴君如伴虎,既能功成名就,亦可粉身碎骨,全在君王一念之间。
      常氏见被数落,猛地站起身来,事到如今冯熙还拿毒辣说事。在这深宅中想得到温存的妇人实在太多,不争怎么渡过漫漫长夜。即便是冯熙心心念念的博陵公主,不也时常在人后落泪,这些有谁看得见?
      冯熙听完,气得满脸通红。大骂常氏还有脸提,博陵究竟是孕产而亡还是其他,只有常氏最清楚?
      早年冯熙并不显达时,一次外出偶然与常氏撞见,这次不期而遇让两个年轻人互生情愫。后来常家兄弟因醉酒吃上官司,来人恰巧求告到冯熙处,冯熙本不愿插手,无意间发现了常氏这层关系,为了再相见当即就去求冯太后,最终顺利救出常家兄弟。自此,常家人就有心把常氏嫁给冯熙,虽说是以妾氏嫁入冯府,常氏并没有一丝怨言,两人相敬如宾,过了几年悠闲日子。可好景不长冯太后为了冯氏不衰,替冯熙定下博陵公主这门亲事,虽说是政治联姻,冯熙发现博陵公主心性单纯,脾气温和,一点没沾染上皇家的骄纵之气,交往中是越来越投契,与常氏慢慢冷淡下来。
      常氏听完,先冷笑一声。接着,凑到冯熙耳边说既然想听往事,今日就拿出来分说分说。当年博陵公主下嫁冯家,眼看着要生下嫡出子女,却眼睁睁看着呱呱坠地的孩子死在怀中,博陵从小养尊处优,怎么受得了这种打击,每日以泪洗面,不久就抑郁而亡。若冯熙觉得死得蹊跷,为何当年不上报?是不是也怕查出个不该有的死因,致使冯氏遭受灭顶之祸,罪名就定为冯太师纵容妾氏毒害公主,保不齐还会株连他族。常氏越说越起劲,最后忍不住笑起来,继而又说当朝国舅又如何,冯氏是翻不了身了,就是冯太后也不能全身而退。所以呀大魏的公主,还是死于忧思过度的好。
      冯熙本想上前打断,胸口却阵阵绞痛。缓了好一会儿才说,还记得二人第一次相见,常氏因相貌美艳被几个泼皮拦住,冯熙想都没想就冲了上去,解围后不忘把人护送回府,这一送成就了二人的姻缘。直到公主病死,冯熙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常氏也好,博陵也罢,作为夫主是一点不称职。最后隐下不报,不全是为了家族利益,真正的原因还是觉得亏欠了常氏。说到这里冯熙往后一仰,顿时昏厥过去。常氏不自觉红了眼眶,抱住冯熙痛哭起来。
      至晚,两朝元老冯熙薨于家中。常氏在伤痛之余,不忘遣人把消息散播出去,平城宫中太子拓跋恂得知后,赶紧招来几位朝臣,秘密商议如何告于皇帝。
      拓跋丕先站了出来,此番真是老天开眼,让冯熙在这个节骨眼上病亡,南迁本就尚妥,平城乃先祖之基。今应快马加鞭告于皇帝,信中大可长篇大抒太师功绩,最好让皇帝不能拒绝。旁人见皇帝回城,心中不免猜测,人心一旦动摇,即便已经商定的事也可以转圜。一旁的陆叡不住地点头,认为拓跋丕说的有理。
      陆叡,字思弼,袭爵平原王,早年因击蠕蠕有功,为镇北大将军,迁散骑常侍。
      接着,陆叡又说皇帝回城最好,不回又当如何?
      拓跋恂摆摆手,直言为了防止贼人偷袭,迁都之前皇城周边就安排了重兵把手。此番正好以此为借口,说发现一些游牧部落聚集,或许想趁魏国太师薨逝起兵作乱,皇帝一旦得知不会不顾,说不准还会从洛阳调兵增援。人们见兵马出入,定会怀疑平城有失,试问哪个鲜卑人能心平气和看着故乡受难而无动于衷。说完,三人相视一笑。
      皇帝千方百计哄得众人迁都,作为继承人的拓跋恂却不遗余力在背后使坏,可见旧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转变过来的,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为了带领族人走上康庄大道,皇帝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险要冒,一切才刚刚开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