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1、国策改革(1) ...

  •   无边无际的草原,绿草茸茸,大地好像铺上了一层浩瀚无边的地毯,被阳光一照像是刷了金粉,随着阵阵微风掀起了碧波金浪。

      “救命啊—救命—”

      “住口!再喊,砍了你!”

      “……”

      黎帕那坐在岩石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三五个大胡子粟特武士将一个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的汉人青年拖拽到面前,伊玛姆飞起一脚将其并踹倒,并用汉话大喝:“跪下!”“我们公主有话要问你!”

      黎帕那问:“哪里找到的?”奥斯回答:“在古力古力城附近流浪,我们就抓了。”

      黎帕那用汉话问汉人青年:“我有问题要问你,你必须实话实话。”对方看着这群金发碧眼高眉深目的异族人,弄不明白怎么回事,心里忐忑不安:“是……”

      “你哪来的?”

      “从长安来。”

      “你叫什么名字。”

      “我汉名叫安世(音译)”

      “来西域做什么。”

      “因为家人触犯律法,全族被连累发落至边境,后来又遇到匈奴人……我流落到西域,遇到了且末的艾肯(音译)老爷,幸好他也懂得汉话,收我为仆,还给我吃的喝的。”原来从汉朝越境外逃西域的汉人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往投奔匈奴或被俘士兵的亲属。二是沿边居民或奴婢,三是“盗贼”、“群辈犯法”之徒。

      话说当初贰师将军两征大宛来回四趟,虽说是明面上保障最充分、行程最顺利的进军但实际上却酿成高达3万人的巨大损失。实在令人咋舌!若说全是饿死、病死显然不可能。本来吗,这支汉军就以囚犯为主流,其家多在大汉天子的暴政中破败故而对故国多有怨恨、恐惧…更何况万里跋涉,凶多吉少,这些囚犯再行军中途大量掉队、逃散也不奇怪。攻陷轮台之后还有大批汉兵产生饱掠思颺的念头,捞了一把趁乱开溜……

      在这些逃亡西域的底层汉人眼里,落后的匈奴都算是乐土,那么五谷丰登民俗简朴的西域国家就更是逃亡的好去处。这里地广人稀不愁无田。再说有点手艺、技能的汉人,在落后地区是非常吃香的。在这里,不再是卑贱的犯人、不必一辈子抬不起头或担惊受怕,尽可狩猎种田,贾贩经商、传授技艺,娶妻生子,快快乐乐活了此一生何乐而不为?

      “我听闻你们汉人看不起西域,看不起楼兰人,是不是真的?”

      “嘿嘿嘿,我没有看不起,但是……在长安,不不不,在汉土那边,”安世嬉皮笑脸地说:“确实是比较,比较藐视……说西域的男人女人长相怪异,不懂伦理,举止又粗俗,是蛮夷!”话音未落“啪”他脸上挨了一耳光。

      安世捂着脸,交代说汉朝地域广阔有南北之分,南地的人看不起北地的人,北地的人看不起南地的人,但总体而言都看不起漠北和西域的蛮夷鞑子。匈奴人都是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吃食粗糙穿着又破烂。

      “那我们楼兰人呢。”黎帕那拍了拍胸前的流苏和精美刺绣:“我们楼兰人的穿戴比匈奴人好许多吧。”

      安世口无遮拦说你们民风败坏,不懂伦理纲常!伦理纲常?是什么玩意儿。粟特武士们听到这个词感到一头雾水,安世说汉朝对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进行严格约束,遂产生了三纲五常之说,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汉家文化的沉淀和底蕴,定格了汉人日常行为的规范。

      黎帕那不懂这些,也没兴趣,“蛮夷到底是什么意思?”安世说蛮夷在汉话中指的是汉土以外的其他民族。实际蛮夷只是一个统称,细说起来还分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至于为什么分开,只是为了区分不同。当年博望侯从西域回来以后说过各种各样的见闻,包括蛮夷的落后的观念和风俗,比如说有些蛮夷没有子传父姓一说,也没有伦理观念,或则怒则杀父兄,却不杀母,还有妻后母,报寡嫂等等,蛮夷就像野兽一样,为了争夺雌性,雄性可以相互杀戮;或则嗜好生食,喜欢纹身,或则不留长发,因为这些西域种族以打鱼为主,长发下水不方便,而汉家文化认为束发戴帽才是应有的礼仪;或则没有语言和文字,说的是鸟语一般的奇怪口语。“什么东西。”黎帕那越听越恼火,再“啪”打一耳光。

      “别别别,公主,你就别打我了,放我走吧,不然我回去晚了就找不到艾肯老爷的商队了!”

      黎帕那最后吼一句:“你们汉人是个个都识字吗?!”得到的答案是:“并非……汉地有县学,乡学,里学,包括家学。通常只有官宦子弟能上,穷人家的孩子学不起。”

      “滚!”

      “谢谢公主,谢谢公主。”安世说罢跳起来落荒而逃,伊玛姆抬脚往他屁股一踹作为送别礼,他越跑越快,转眼就没影了,消失在茫茫大草原深处。“公主啊。”回到拜火庙,黎帕那见到叶尔古柏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情况很明了,汉人是仗着他们的文化和军事实力强大所以藐视我们。”

      “我呸。”黎帕那狠啐一口,骂道:“汉家有什么文化,什么三纲五常,乱七八糟!长老快想想办法如何将楼兰人的文化发扬光大,我就不信楼兰人比汉人差!!”

      叶尔古柏摸摸下巴的胡须:“在楼兰,我们粟特人识字率比那些佛教徒要高得多。知道曾经的波斯帝国为什么能走到鼎盛吗?根据拜火教教义,每个虔诚的信徒都要抄写经文……正是靠着严肃的抄写传统培养出大量的学者,造就了伟大的波斯文明。”他说罢从藏经洞里拿出藏书让黎帕那阅读———

      【波斯帝国的家庭教育形成传统前后,文化也进入了发展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帝国出现了楔形文字,纸笔,几何和天文学术

      波斯人家庭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四岁之前;第二阶段是四岁之后。

      四岁之前的家庭教育主要偏向于哺育和生存技能的培养是由母亲负责的。四岁之后的家庭教育开始出现很大分差,这分差的主要来源就是子承父业的传统。因为很多行业都是存在行业壁垒,人们只愿意将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孩子。譬如文士的后代一定会被教导几何、天文和文学等,因为文士本身就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而屠夫的后代一定会被教导屠杀牲口。

      当国王和大众逐渐意识到行业壁垒会对行业本身造成伤害,于是针对教育方面的改革就出现了——设立学堂。不过尽管如此,很多波斯人仍然认为应当将技艺传授给这个行业的后代。

      波斯帝国的学堂的种类主要有四种:宫廷学堂、寺庙学堂、文士学堂、职官学堂。不同种类的学堂,在组织者、学童、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宫廷学堂是由波斯国王亲自设立的学堂,教学地点在王宫之内。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专门为波斯王室子弟提供教育的学堂,学生中除了王公贵族外,还有大奴隶主的优秀子孙,限制非常严格。

      宫廷学堂的教育也是教学内容最全面,阶段性知识教导最强的。相比于其他学堂,宫廷学堂拥有最好的教师资源,主要由高级文士教导课业内容。

      寺庙学堂是僧侣们为了传承相关的宗教知识而创办的学堂。在寺庙学堂中大都是由一些知识丰富或技能熟练的僧侣去教导那些小僧侣所形成一种传承关系。

      文士学堂是所有学堂中水平最没有定数的一个学堂。这种学堂都是由文士私人创办,水准也参差不齐。

      职官学堂,则是王室成员出面筹办的专门培养和选拔官员大臣的学堂。这是培养目标最明确的学堂,也是对教育要求最高的学堂。在此学堂学习的人,必须从五岁左右入学进行长达十三年的学习生涯,然后才有可能进入王室任职……】

      “你说什么。孩子?要在楼兰全国开办学堂,让每一个楼兰人都认识到自己的文化?”陀阇迦惊诧地看着表情严肃的宝贝女儿,“你以为和匈奴断交,就是天下太平了吗?不!更大的麻烦要来了!”黎帕那说:“如果不及时采取举措,汉文化迟早要入侵西域。”

      “这,这,这。”陀阇迦挠挠头,“孩子,我觉得眼下当务之急是赶紧防御那些逃亡的汉人污染楼兰人的血统才对。”“汉文化入侵西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和汉朝使者打交道这么多年,还不是得靠译官传话?”他边说边用力抖了抖书卷,因为西域各国文字词汇大多是由字母组成,想去掌握汉话汉字相当困难!

      “公主。”古里甲在旁边听着听着,突然觉得好奇:“你以前怎么学的汉话。”黎帕那说是和巴塞木老爷学的几句皮毛,口语而已,实际并未真正用笔写过汉字。“这不就是了?”陀阇迦摊开手:“国相,还有译官,也只是会几句口语应付汉朝使者,用不着深入了解什么文字。”

      “就算如此,我们楼兰人应该考虑考虑充实国力。发展自己的文化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石。”“我今日已经查问过,汉朝那边也不是每个人都识字。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藐视我们楼兰人。”“父王,请你多多斟酌我的建议。”

      这孩子应该是因为被汉人恶言羞辱所以恼羞成怒之下萌生的想法……黎帕那走后陀阇迦坐在书桌前久久沉思。开办学堂推行全民文化教育并非易事,这必须得和王族贵戚以及各级大臣官员商讨才行。“国王。”古里甲问:“老臣想知道你有什么想法?”

      “嗯。”陀阇迦犹豫不决:“平民百姓好像没有必要懂得文字吧?你说是不是?我们懂得文字是为了朝政,为了异国邦交,他们不涉及其中,没有必要去学?”

      楼兰王认为,穷人都在维持温饱,很难有闲余时间和闲钱去让子女读书识字。因为读书很昂贵,代价很大,无法担负,古里甲说:“可根据老臣所知,西域有些友邦国很多小孩都接受启蒙教育,这得益于国力强盛,民众的财富增加,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去寻个好差事,不会被人欺负,也不再为受贫穷困扰。”

      陀阇迦依然犹豫不决:“待本王召集群臣商议过后再说吧。”然而古里甲回到家就坐在书桌前,看着散乱的书卷,心事重重。陀阇迦不知道,《通史》第一卷已经撰写完毕,但第二卷陷入了难题,原因是古里甲正好把文化教育的内容安排于此——他已经写明楼兰平民绝大多数不识字的情况,可天香长公主偏偏提出推行教育的建议,国王的态度又模棱两可,怎么写?如果商议通过,不就得重写吗?

      古里甲也知道,以天香长公主的性子不闹出一点眉目绝对不会罢休的。既然如此,只能暂时停笔了。

      【开篇——

      楼兰国是一个多样文化的统一体。自古就是一个多宗教、 多种族和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度,是伟大的“吐火罗精神”把各种族凝聚在一起。楼兰人具有强大的融合和同化能力,信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注重精神、轻物质的人生价值观。在思维方式上,追求永恒精神、崇尚内向直觉思维。

      【楼兰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除吐火罗人之外,还有月氏人,粟特人,犍陀罗人,安息人,斯基泰人,雅利安—旁遮普人,身毒人,精绝人,龟兹人,辛梅里安人、萨尔马特人、马萨格泰人(刻意去除曾经影响深远的匈奴人)等各族通过互相接触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渗透,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楼兰文化。

      楼兰文化是一个充满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文化,楼兰人对于外来文化持有开明、宽容的态度因此善于吸收和借鉴他民族文化,从而发展和扩大本民族的文化。楼兰人注重求知,求知是每个人的天职。不分贵贱、男女平等。】

      黎帕那坐在地台上认真阅读公布的《楼兰通史》第一卷,开篇后便是政治篇。

      【……为了对国土进行有效的统治,楼兰王国的历代国王能够吸收境内各民族的精英进入统治阶级,但所有人必须听命于国王。国王的权力巨大无穷,事无巨细,大臣都必须和国王商量,但最终由国王拍板决定。楼兰王国将领土分为五座城邑(原为七座),设置总督管理行政、财政大权收归国王。虽说各民族都有机会爬到上层阶级,但楼兰国王主要还是重用吐火罗人,特别是国王身边的亲信人员都是吐火罗人。之所以会这样用人,一是因为国王及王公贵族都是纯正的吐火罗血统,二是因为吐火罗人本身的种族自优心理。

      楼兰人建立城邑有二个目的,一是作为军事重镇安置老兵,二为了加强统治,此条也是最重要的———国王统治范围非常广阔,国内七成人口为吐火罗人,其他种族只占三成。国王在交通要塞建立军事据点加强统治,这些据点便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城邑。此外城邑既然是吐火罗人主要生存的地方,而他们又很有才华,故能够为王国创造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城邑成为王国的重要税收来源,另外,城邑也是传播楼兰文化、融合其他民族的支撑点,只有做到促进文化大融合,统治起来才会顺手很多。

      白毗耶王在位期间,在各城邑安置“国王的耳目”,实行督察和赏罚;对各城邑规定贡赋数额由包税人征收;为强化军事力量,自任最高统帅,直接委派将领,建立一支由一千名精锐常备兵组成的“不死队”作为军队的核心;同时改革币制规定王室统一铸造金币通行全国;修筑驿道,沿途设驿站,以加强王室同地方的联系;正式奉佛教为楼兰唯一国教,加强思想统治……

      佛教是楼兰文化的灵魂。僧侣在楼兰有很大的话语权。国王分给僧侣大量的土地,只要求缴纳少量的土地税甚至不要求交税,因此形成了强大的神庙经济。作为回报,国王得到僧侣的巨大支持,统治得到强化。另外国王的重要支持者还有王室各宗族,国王们也分给他们大量土地,只需缴纳很少的税收。

      王室和贵族官僚都有自己的大庄园,庄园里有雇农和奴隶,其中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财产,靠领取给养生活。这些庄园遍布全国,构成楼兰王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71章 国策改革(1)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