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母亲的生日 ...

  •   今天是母亲八十五岁的生日,能够回去给母亲过生日的,大大小小十六人,刚好两桌。而姐姐一家就占了一桌,还多了一个小毛头。
      今天天气很好。我跟大哥还有姐姐姐夫一起坐外甥的车先回去。穿过长江大桥,经过市区,再上高速,然后一下高速就进入我们村。往前再走五六分钟,就可到家。我家就在村后的大路边。
      以前,父亲还在时,要是知道我们有人要回去,父母总有一人会站在大路上引颈而望。等到我们离开,父母俩人又会站在大路边,久久目送着我们远去。现在,父亲早已不在了,而母亲也不再似往年那般健朗。
      害怕母亲摔着,我们总是不忘嘱咐母亲,一个人不能出门太远,哪怕是手里拄着拐杖也不能。母亲自己也清楚,老年人经不起摔,所以行动很是小心翼翼。
      下了高速,就进了村庄。坐在前面副驾驶的大哥,忽然说:“农村现在的日子,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晚上睡眠不好的我正在闭目养神,听大哥一说,就睁开眼睛,转头望向窗外平整而又宽敞的田野。
      只见道路两边,有几块田,里面有一层浅浅的水,不知是准备插秧,还是栽种其他的;远一些的地里,栽种着叫不出名字的树,长得密密麻麻,枝繁叶茂;另有一些搭着一排排整齐的塑料大棚,不知里面种的是什么。
      现在已是四月底。记得往年,一到草长莺飞的春天,特别是清明节前后,父亲就忙着把我家所有的稻田进行翻耕平整,然后放水养着,接着浸种育苗,最后等着插秧。
      我虽说是女孩子,有时也会光着脚丫,高高卷起裤腿,肩上打着一把锄头,或者铁锹,被父亲叫去田里帮忙。而湾前湾后的田野上,到处都是跟父亲一样,忙着梨田打耙,准备春耕播种的人。
      那时不兴插“五一”秧。有的人家从四月中旬起,就开始插秧了,到了月底,基本上没有空着的田。
      我家有块最大的稻田,差不多有一亩多,就在村头的大路边。父母会在天不亮时就起床,在育秧田里拔秧扎捆。天亮后,父亲又将捆好的秧苗挑到整好的水田,把一捆捆秧苗抛在秧田各处。父亲很有经验,大多都抛在我们伸手可及之处,十分均匀。
      我们是天亮才起来去田里插秧,我大多是跟在姐姐身后。插秧是个辛苦活,每插完两三行就往后退一次,有时就借抬腿后退之机,伸展下酸痛的腰背。
      我们出来插秧,母亲就一个人回去做早饭。饭好就喊我们回去吃,一吃完又去田里继续。只有中午,吃完饭会稍微休息一会,然后出去一直到天黑得不见人影才回家。一天下来,整个人像散架似的,特别累。
      我家那块大田,长长的,十分工整。但我没有姐姐插得快,有时一上午那一排也插不到头。我心里很着急,会时不时地扭头看后面,看还有多远才能到岸。如果只有我跟姐姐俩人,那块田最少需要两天才能完工。
      父母的秧如果扯得差不多了,也会来田里帮忙插秧。我那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人多好插田,人少好过年。所以我除了看后面,就是盼着父母早点来帮忙。
      而现在,“五一”节还有一个多星期,但已经看不到那种忙碌的景象了。
      “听说村里的田地基本都租出去了。”坐在我身边的姐姐说,“现在条件好了,有的还跟城里人差不多,连菜也是天天买着吃。”
      大哥仍然望着窗外,不解地问:“这么好的田地租出去种什么?”
      “能种的多了,”姐姐身边的姐夫说,“有的栽树,有的种瓜、有的插藕,还有养鱼什么的。”
      “还有的租去养小龙虾。”姐姐接着说,“上次听老娘说,我家还有的二三亩田地,就是被人租去养小龙虾了,还是一个外地人。”
      说话之间,已经到了家门口。二哥一家已经先回来了,和母亲都在后面院子里。
      去年新房刚建起来时,后面的院子还没来得及整理,怕母亲摔倒,我们把做饭的工具给母亲搬了一套放在新房里,不让母亲一个人到后面的厨房里去。
      但半个月前,二哥叫人拖了几十块厚厚的红磨石回来,从新房的后门开始,经过厨房,再到院子门,铺成一条红石板路。母亲很高兴,说不用拐杖,也好走。
      院子里的厨房一共有三间:一间是厨房,一间是餐厅,还有一间用来放柴草和杂物的。
      母亲坐在厨房旁边放杂物的房门口,看着石板路前面正炖着土鸡汤的炭炉子。见我们回来,笑得脸上的皱纹跟水波浪似,一条一条的。
      母亲曾说:“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意思是,八十四岁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坎。如果没过,就没过,如果过了,那就有可能再活几年。
      恰好父亲当年正是八十四岁走的。因大哥在城里为父母事先买了公墓,所以父亲的后事虽说是在老家办的,但骨灰盒进了公墓。
      我不太相信这些,有时就跟母亲说:“就您这身板,少说要活一百年。”
      母亲嘴上说:“活长不好。”但脸上笑得很开心。
      前年母亲过八十三岁生日时,我记得大哥就是在这个院子里,为母亲百年之后的后事如何办理征求母亲的意见。大哥说:“回来会很麻烦,希望到时就在城里不回来了。”
      母亲并未反对。母亲知道,虽说老家还有一些亲戚,但没有几个得力的,而一些繁文缛节我们又不太懂,是很麻烦。
      大哥还笑着问母亲:“怕不怕死?”
      母亲很淡然地说:“死了就成一把灰了,有什么好怕的。”
      我很惊诧地看向母亲,我没有想到母亲把生死看得这么平淡。
      中午的饭菜是外甥掌勺的,大家吃得很欢,纷纷给老寿星敬酒。尤其是母亲,看到儿孙差不多都回来了,真的很高兴。没能回来的孙子和孙媳妇和重孙,也通过手机视频给母亲发来了祝贺,母亲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大嫂买了一个二十英寸的水果大蛋糕回来,母亲让姐姐装了好几盆,分别送给隔壁左右的邻居家,说他们平时有什么吃的,也会送一份给她,做人要有来有往。
      母亲就是这样,一生不但勤劳,更是善良,生怕欠别人的情。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