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第三十四章 ...


  •   姜江的方法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上善村人都震惊的地步,他们以前可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些方法可以用来肥地,姑且不说这些方法是否真的有用,但是姜江能够说出这么多种方法来,看起来就非常厉害的样子,不自觉的让他们开始有些相信她了。
      然而说相信归说,但是真正的实践起来很多人还是舍不得一下子将所有的地都弄来按照姜江的方法实验。胆子大一些的人多弄两块地,胆子小一点的人就只弄个一块地在那里实验着。
      姜江没管那么多,反正他们只要按照她提出的方法实验了,一年就能看到效果,如果长期坚持下去,那么贫瘠的土壤变成肥沃的黑土地,将不再是梦想。
      姜江在上善村的日子过得十分悠闲,她也不种地,就指挥指挥那些村民们干活就行。
      因为要在这里多呆一些时日,姜江想到要赚钱做一个逛吃逛吃着旅行的的事,就打算重操旧业,干脆无事就去练摊赚点钱算了。
      此时正值夏日,其它东西不行,但开胃解暑的吃食可以做一些去试试水啊。
      为什么会想到做解暑的呢,因为她在此地发现了薜荔果,这个也被人称作凉粉果,跟酸浆草和冰粉籽一样,能搓出凉粉来,其实就是果胶了。
      薜荔果摘下来,切开挖出它的籽晒干,然后加水浸泡二十分钟后,用纱布包裹着揉搓出果胶来再放阴凉处静止凝结就行。吃的时候切了加糖水就行,现代的人大多都是加红糖水,再加一些干果和水果干之类的,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加冰,但现在没这条件,只能勉勉强强的放水井里冰一下降温,再加点麦芽糖水喝了也算不错,为了喝起来口感更清凉,她还在里面加了一些薄荷。
      姜江每天会做个两桶,赶着牛车进当地的小镇贩卖,生意倒还不错,主要是这个小镇上面有一家书院,里面的许多学子,这个在这个季节正是吃不下睡不好,没心思用功读书的时候,所以姜江的那两桶冰粉每天都会被他们包圆。这可真是让人精神的好东西呀。
      姜江做这些只有里正一家知道,毕竟姜江就住在他们家,而其他的村民正忙着肥地的事情呢!
      看着姜江每天做这些,里正家的孙子孙女很是好奇,这一天,他们终于忍不住,跑来问姜江。
      “姜姨,你做的是什么东西呀?”
      姜江知道不只是几个孩子好奇她在做什么,估计里正一家其他的人也好奇吧,不过其他的人不好意思问,而小孩就没什么不好意思了。
      姜江也大方地给他们每人舀了一碗冰粉,又好吃的,几口就将碗里的糖水喝了个干净,也有懂事的,自己尝了一口,觉得好喝,就拿回去跟大人们分享,总之里正家的孩子都知道了住在他们家的这个姜姨很厉害,她会帮村里人肥田,将人们使唤得团团转,还会做好喝的糖水。
      晚上,里正家的几个儿媳妇结伴而来,一是感谢姜江送的冰粉,二是想问问,她们可以做吗?毕竟这是姜江先发现的做法和吃法,虽然这个很简单,看一眼就会了,这几天她们可是明里暗里观察了好久呢,当然会做了,只是姜江没同意的话,她们不好偷着做出来,毕竟从目前来看,姜江可以算是她们整个村子的恩人呢!
      姜江自然也同意了,她又不会在这里长期待下去,不用怕她们抢生意,而且这个这么简单,难道她不让,她们就真的不做了吗?早晚的问题而已。
      反正她每天也只是玩着做那么两桶而已,外面还有更广阔的空间让她们去征服呢!再说,她对自己的手艺还是挺放心的,这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君不见现代那么多做冰粉卖的,为什么有的生意好有的生意差,有的好吃有的却一般?
      姜江就这样在这里呆到了深秋,土地肥力的问题已经开始见效,虽然还比较微小,但上善村的人却真的相信了姜江所夸下的海口,他们这里必将全都改善成良田。
      待了几个月,并没有见到传说中征兵的消息,但天气却越来越冷了,姜江决定不管打不打仗,她还是转身往南边走吧,等到天气完全冷下来后,北方绝对路难行,还不如趁现在天气不那么冷的时候出发,走到冬天的时候她应该已经到了南方了吧!
      姜江绕了一圈,没原路返回,而是向东走了二十来天,才开始向南走。
      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她本来想在年前到达南方的,但是她在路过一个叫月隐村的地方时,发现了棉花,姜江发现它们时,它们还摇曳在北风当中。因为早就过了收获期,很多棉桃都已经不太完整,像蒲公英一样被风吹得到处都是,还有很多被雨水反复打湿了,看起来颜色很不好看,还有些起霉了。
      这里有一大片棉花,但当地的人却并没有对它们重视起来,只有很多小孩子将它们摘下了拿着玩耍,但就是没人注意到这可是能御寒又便宜的好东西啊。
      姜江摘下一部分看起来保存得不错的棉桃,将它们拿到了月隐村,找了当地的一家村民,讨了碗水喝,然后又说起了自己的见闻。
      “大嫂,我路过此地,发现了这洁白的棉花,发现它们的质地非常的柔软细密,用来保暖效果应该不错,你们怎么却视若无睹呢?”
      那大嫂听了却说:“我们其实发现它和芦苇絮一样应该能起到一定的保暖的作用,也试着采集了做过衣服,但它们太能吸水了,而且洗了还不干,这棉花里面还有很多的棉籽不易清理出来,塞进衣服里很是笨重,又不好纺线,所以渐渐就没人愿意摘了回来了。”
      姜江算是听明白了,这是她们的纺织技术还不够高,又没有找到提升手工效率的办法,于是就渐渐放弃了。
      “实不相瞒,我去过很多地方,曾经在一个村子里也发现了它们,当地人却能很好的利用它们来保暖和织布纺线,我也试穿过,它的保暖效果不比皮毛差,我可以借一下你家的纺织机来加工一下这些棉花吗?”
      看那年轻妇人有些犹豫,姜江又开口了:“我也不白用你们的纺织机,你可以现场观看我是怎样做的,之后你们也可以采集来自己做着穿。”
      听到江江这样说,那妇人有些心动:“这件事情我不能做主,我还要去请示一下我的婆母。”
      于是姜江又等了一会儿,才见到那妇人从内院搀着走出来了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
      那老妇人肯定也听了自己儿媳的话想要试试:“姜姑娘是吧,老身身子不太好,全靠我儿媳妇撑起了这个家,如果你真有这本事,愿意交给她,老身……”
      原来这家人姓谢,也算是耕读传家的人家,老妇人早年守寡,拉拔着自己唯一的儿子长大,她的儿子已经中了举,目前还在府城读书,平时就是她和她儿媳跟孙子孙女在家里种地。
      姜江听到说她家儿子已经中了举,且名次十分靠前,在姜江来之前,他将来有没有一番际遇说不定,但是姜江相信,如果她将这技术传给她家,只要她儿子有眼光和脑子,就一定能利用这一点平步青云,姜江对他能不能平步青云倒是不感兴趣,但要是能因为他将这技术公之于世,让上位者看中其本质,推广开来,造福了这时代的普通贫苦人家,姜江就觉得自己也不算白来。
      是的,姜江出行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想要看看这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也想用自己超前一点的眼光来帮帮他们,她一边走一边撒下智慧和技术的“种子”,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他们就能完全推广开呢!
      她当然可以主动现身,来加快推行的速度,但她还是更想隐身在后面,不让人知晓,杜绝麻烦,像她第一次因为炕的事情还被澧县的知县找到,她装傻才应付过去,现在她就更不想出头了。
      她不是圣母,她只是想要在顺手而为的时候给自己加一些功德,也许她还有下一世呢!
      那小谢氏听了婆母的吩咐,将姜江引到了她家的织房,姜江发现她们的纺织机确实可以再改进一下,否则还真不好弄。
      首先是要制作一款简单的去除棉籽的机械,姜江在她家的织房里的桌上固定了一个书架,架上部横安一根木轴和一根铁轴。铁轴在上,木轴在下,木轴右边装有曲柄,铁轴左边安装具有飞轮作用的十字形木架。在工作时右手转动曲柄,与曲柄相联的碾轴随之转动,左脚踏动踏杆,使碾轴与下轴作等速运动,方向相反。二轴相轧,左手将籽棉添入轴间,则棉花被带出车前,棉籽落于车后。
      花了几天将这简易的去籽机完成,姜江又改良了她家里的纺线机和织布机。
      于是棉籽去除后,姜江将一部分棉花纺出了一坨面线,她削了几根木签,然后就十指翻飞,利用木签将棉线织成了一件高领毛衣。
      然后她又用棉花织了一块土棉布出来,这种就跟现代华国刚成立,农民自给自足时期织的土布差不多。
      她用土棉布和剩余的棉花又做了一件袄子。
      姜江像小谢氏展示的每一样技术都让她叹为观止,听到姜江愿意亲手教授她技术,她激动得脸都红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