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序言 ...

  •   序言

      写了很久,终于写完了。冒出写“红楼宴”的念头,应该是在十几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大学时期,功课不算紧,空闲时间较多,闲暇之余除了打球上网谈恋爱,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系统的读了,甚至研究了《红楼梦》和诸多“佛经”。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系统地研究了《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和周汝昌、周思源、冯其庸、胡适、俞平伯等人关于“红学”的各种著作,甚至还专门研究了《红楼梦》的续书作者高鹗的生平。市面上能够见到的《石头记》的续书很多,但综合各方面考量,还是高鹗的续书最具水准,也相对的最接近曹雪芹的原著,不然也不会流传这么久。研究高鹗的时候,还通过高鹗,了解了一下高鹗的好友张问陶,张问陶是清中期著名诗人,是和袁枚并列的清代才子之一,后世学者对“红楼梦”的很多推断和探轶,很多都来自于张问陶所写的“红楼诗词”。张问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坊间流传其是与包拯、宋慈,并列的中国古代神探,还受过乾隆的御封为“大清神断”,当然,这些只是坊间流传,但张问陶断案的判词,上了政法学院的教材,却是确有其事。关于张问陶,我还写了另外一部小说,写的是其断案的故事,这里先不谈,这里先说《红楼梦》和“红楼宴”。

      大学时期,有了写“红楼宴”的想法后,由于毕业、工作等诸多原因,这个故事,始终停留在想法阶段。十年前,我从老家的报社辞职,来到北京,成为“北漂”,我在北京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影视公司的“剧本策划”,之后的十年,所做的也都是责编、策划、编剧,等与影视相关的工作。虽然一直想把想法,变成可读的文字,但由于工作的原因,反复延宕。十年间,写过很多影视剧本,院线、网大、网剧、电视剧、数字电影,都有写过,感觉写剧本越来越顺手,而写小说,无论从文字上,还是情节架构上,都时常陷入困惑。很多人都觉得,小说和剧本,都是文字,有想通的地方,转换起来容易,那是没有从事过这个行业,从事这个行业,就会感受到其中的差距,就像某个导演所说:写小说像是骑自行车,想在那里停,就在那里停;而写剧本,是在坐地铁,有固定的站台。写小说靠的是文笔、天赋、阅历、才华,当然,这些对于写剧本也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写剧本,相对重要的是“经验”和“技巧”。

      来北京后,大概在几年前,终于开始敲键盘写《红楼宴》的故事,也把部分章节发到了网上,我觉得那时我终于可以把我的想法,变成文字,可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又得去写剧本,不得不暂时放下,这一放,就是几年,如今当初所发表的文字,已经在网上无迹可寻。几年的时间,我对于这个故事的想法,也在不断改变,反复斟酌,早已推翻了当初的人设和某些情节,而是用“更适合 ”、“更合理”、“更接地气”、“更好看“、“更激烈的人物冲突与事件冲突”,来架构整部小说。也采用了很多影视剧剧本的写作方法,“悬念设置”、“情节翻转”、“戏剧冲突”等剧本写作方法也应用到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上。从吸引观众或读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剧本演化出的影视剧,相比小说,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更吸引观众。从写小说,到写剧本,再到写小说,思维模式在转变,写作的方式也在转变,写小说的时候,能够更“自我”的用文字去表达,写剧本的时候,则要考虑很多因素,“人物弧光”、“冲突曲线”、“情节架构”等等,更重要的改变是之前写小说,主要靠叙述性的文字来推动情节和展现人物,在写过很多剧本后,已经习惯了用“对白”来展现人物和推动情节,这种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我也想改变,但这种写作方式,却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想要改变一种“习惯”,是很难的事情,我尝试了一番,改来改去,仍是觉得不好,最后索性仍是用“对白”来展现人物和推动情节,写完后觉得也还行,就决定用这种方式写了。

      大概在三年前,我去到一家国企工作,工作相对悠闲,主要工作是影视责编,也就是“审片”,挑毛病和提修改意见。有片子可审的时候,很忙;没片子可审的时候,就很闲。闲来无事,我就又动起了写“红楼宴”的念头,从三年前开始敲键盘,中间也中断过数次,但这次我坚持了下来,到如今,整部小说已经写完,全书共55万字,对于动辄数百万字的网络小说而言,五十几万字的小说,在体量上略显单薄,但我确实是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才将这部小说完成。我又不是那种“连载”型的作家,做不到写完即完稿,然后再根据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接下来的创作。我是那种喜欢不断修改的作家,对前面的内容不满意,便反复的修改调整。虽然完稿有55万字,但被我调整和删掉的文字,也至少有十几万字。从大学时冒出念头开始算起,我已经用了至少十年的时间,来构思,来完成这部小说。十几年的时间,我的职业在变,年龄在变,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在变,现在所完成的故事,早已不是十年前构思的那个故事,唯一未变的就是我想完成这部小说的想法。

      又回到开始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其实也很简单,既为名,也为利。十几年前,在大学的时候,就是这个想法,到现在仍旧如此。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兴趣和爱好。名利是驱动写作的外在因素,兴趣爱好是坚持下去的理由。不为名,不为利,那我写它干什么?我不想成为文学家,只想靠文字来养活自己。书读的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有写作的欲望。写作是欲望,名利是欲望,吃也是一种欲望,多种欲望相结合,促使我坚持写完了这部小说。

      有了写小说的动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写了。为了能够写好这部小说,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关于“红楼”的,关于“红楼宴”的,关于“吃”的。资料的积累,再加上大学时期对于《红楼梦》的了解,便形成了我写这部小说的基础。基础有了,就需要逐渐的添砖加瓦,将情节写得更为跌宕起伏,将人物写得更加丰满。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都是经过反复斟酌,在脑子里形成了大概的框架,方才动手。《红楼梦》中所提到的茄鮝、野鸡崽子汤,豆腐皮包子,牛乳蒸羊羔等美食,都是经过查阅大量资料,研究和考证了书中美食的历史、原料、产地,风味和做法,方才形成。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觉得自己的渺小。读书不够万卷,行路只有千里。相比查资料,怎样写好“吃”,对我来说,难度更大。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关于“吃”写得好的,大概有汪曾祺、梁实秋、陆文夫等几位作家,他们的著作我也都拜读过,除了觉得写得好,并未给我带来更多的灵感。他们写的那些吃的,是他们吃过的,我并未吃过,无法感同身受,或者同一样东西,他们觉得好吃,笔下生化,但我吃过,却并不觉得好吃。人的品味各异,想法也迥异,众口难调不仅可以体现在菜肴上,也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看过众多关于“吃”的名家著作,也有收获,就是一定要将菜肴和情感相结合,字里行间的菜肴在与情感相结合后,文字也就有了味道,有了颜色。

      为了能够写好吃,我还专门的研究了烹饪,也购买了相关的书籍,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觉得我的厨艺水平,做上一桌家常菜已经没问题。但也仅限于做家常菜,距离专业厨师,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按照书中的一句台词,就是“上得了桌面,上不了台面”。中国自古就是美食王国,各地的特色菜肴和精美小吃不胜枚举。小说写的是“红楼宴”,就对各种美食圈定了一个范围,即必须是小说《红楼梦》中的提到的美食。可书中的美食数十种,想要写好也很难。才疏学浅,只能尽个人最大的努力,使这部作品,至少能令我自己满意。我的作品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觉得好,我也没奢望所有人都喜欢,能有几万的点击率,我也就满足了。

      闲暇时,曾经与一位国内顶级编剧,聊过“红楼宴”的话题,顶级编剧问我《红楼宴》的核心是什么?是美食,还是情感?我当时没想明白,后来逐渐想明白了。脱离了情感的食物,做得再精美,也只是供人饕餮的食物;没有美食作为载体,只讲情感,那这部小说就与市面上常见的言情小说无异。脱离了情感的表达,“红楼宴”就只是一本菜谱,写一本菜谱,用不了十年,也不用五十多万字。美食与情感的兼备,才构成了这部小说的核心。美食与情感的结合,最好的范例便是前几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试想一下,如果这档节目脱离了人文关怀和煽情的文案,这档节目还会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吗?

      明确了美食与情感的兼备,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便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使美食和情感的结合更加紧密。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爱恨情仇相互交织,几十道菜,构成了“红楼宴”,几十个爱恨情仇的故事相互交织,构成了这部小说。每一道菜,每一杯酒,都不单是入口的辛辣亦或酸甜,更是一段感情的递进与延伸。美食只是载体,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传承。

      因为我本身就在影视行业,有了好故事,好想法,都难免会往影视方面设想,《红楼宴》也是如此,在完成小说之前,我已经写完了这个故事的“剧本大纲和人物小传”,也拿给同行或投资方看过,很多投资方表示感兴趣,但都让我将剧本写完再谈。在这个圈子里待的时间久了,自然能看出什么人再说真话,什么人再说“套话”。干过编剧都知道,写剧本是一件很“熬人”的事情,需要一稿、二稿、三稿,根据导演、制片方、演员的各种要求,需要一改再改,常常几十万字的剧本,说“废掉”就废掉,几个月的努力,都变成了“打水漂”。听过很多承诺,但在未签署文字性的合同之前,我始终未把这个故事变成剧本。虽然对于我来说,目前的状态是写剧本要比写小说更容易“上手”些,但写剧本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更大。这个风险不是钱,而是几个月的时间与精力。将“红楼宴”写成小说,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小说除了出版的版税,还可以售卖影视剧的改编权,对于缺钱的我来说,影视剧改编权的费用,无论多少,都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了,小说已经写完,将会在网络上连载,会不定期的更新章节。将写完的小说拿给搞出版的朋友看过,搞出版的朋友答应可以免费出版,但要求签署各种“独家代理”的合同,还涉及到影视改编的版权,综合考量,我拒绝了搞出版朋友的好意。想着就在网上发吧,网络传播的速度,要远远超过图书传播的速度,可以使更多人看到小说,有更多人看到,也就能更好的卖出影视改编的版权。影视剧的剧本大纲也已经写完,再找合适的机会,将这个故事影视化。有合适的机会,就把握机会;没有合适的机会,就耐心等待。写了差不多十年,也不在乎这些眼前的光景。
      始终相信,美食和情感相结合,用文字当做载体的表达,也能够活色生香,写进读者的心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