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踏空 ...

  •   此篇敬献给伟大的党和不朽的长征精神

      “咋地啦!我这是在哪里呀?”

      刘庆东只记得自己借着酒劲,在媳妇的怂恿下破天荒地主动了一回,尾随在浮躁热辣的观众后面,抱着凑趣逞能的心态跑到了舞台上。

      平日里内敛拘谨的他,竟然破天荒地胆大妄为了一把,将黄哈达系在藏族女歌手的脖子上,还心里美滋滋地跟人家握了握手。

      这还没完,又禁不住主持人一个劲地倡议引导,“自从唐东杰布法王将藏戏带到了海螺沟,这里就成了快乐的天堂。来吧,台上的好朋友们,让我们手拉手跳起来,台下的观众们把巴巴掌撇起来,出来旅游豆是要开心愉快嘛。”

      在热情的邀请下,促就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积极的参与,更多的观众涌了上来,大家手拉着手唱着似是而非的歌子,依葫芦画瓢地跳了一圈又一圈的锅庄舞。三哥刚刚在黄哈达藏家宴学会的基本步伐,正好现学现卖派上了用场。放飞自我的男男女女在藏、彝族演员的带领下,载歌载舞,其乐融融,把歌舞晚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尽兴之后,刘庆东乐颠颠地从舞台上迈下来,要返回自己的座位上。上台前明明是看清楚了的,离地只有矮矮的三级台阶,本来没有一丁点儿的危险系数。却始料不及碰巧了,突然从犄角旮旯里喷出一大股白雾,浓浓密密似棉花套子将其包裹个严实,并且感到有人在背后推了他一下,使他不知所措之际一脚踏空,失去了重心。

      接下来,他感到有股强大的吸力在左右着自己,身体似旋转不停的陀螺,一下子坠入到水滑梯的圆筒子里,整个人在急剧地下沉,下沉。他徒劳地四处胡乱抓扯着,可什么也没有抓到。经过了诸多的分支岔口,猛得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从昏暗之中破雾而出,“啪叽”一声重重地砸到了松软的草地上。

      “云中贡嘎的演艺中心怎么不见啦?”刘三哥心里忐忑了,东瞅瞅,西望望,四下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夜空中的星星密密麻麻,犹如钻石般硕大明亮,把墨色的苍穹镶嵌得满满的,而对于沉寂的大地,只是吝啬地撒下些许微明。而且星星显得如此的近,近得似一伸手就能把它们摘下来。

      “这里是高原嘛,离镇子不远便是蜀山之王的贡嘎雪山,海拔高,空气稀薄,还没有污染,星星看起来固然是又大又亮喽。”刘庆东还是头一回在两千多米的地方看星空呢,“没心没肺!都什么时候了?还有这份闲心看星星。怎么会这样?难道是舞台下的地板年久腐烂了?被我踩漏个大洞,一脚跌到山坡下来啦?”

      他从地上爬起来,活动活动了四肢,万幸!老胳膊老腿并无大碍。“还没到夜里九点呢,街上的路灯怎么全灭了?真是节省!偌大的旅游区不会就差这么几度电吧?不能啊,或许是大面积停电了?”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路灯熄灭了,连路灯杆子也不知了去向。来看演出时经过的繁华街道,灯火通明的宾馆商铺一样是无影无踪,似骤然从人间蒸发了去。

      “难道我是从坡上骨碌下来的吗?”三哥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大山坡上,别说几步远,十几步远,就是几十步远也没有个建筑物。他暗自嘀咕着,这一脚踏空掉下来,可骨碌出够远的啊!

      洁净沁人的山风使他清醒多了,从突发事件的慌张中缓过神来。大半夜的,在万籁俱寂的大野地里呆久了,再强大的心脏也得突突直跳,看哪儿哪儿都是黑洞洞的,越看越惊悚,越想越恐惧,头发丝不知不觉根根竖立,提心吊胆着野兽妖怪会一下子扑过来。

      “还是给老婆打个电话吧。”刘庆东掏出衣兜里的手机,试了几次却无法拨通,“怎么回事?哦,是山里的信号不好。”他以为找到了问题的根结,只能无奈地放弃了。

      “那是鬼火,还是灯光呀?”在很远的地方出现了一点光亮,忽闪忽闪地悬在半空中。虽然只有黄豆粒那么大小,却唤起了刘庆东无限的希望,心里顿时汇聚起浓浓的暖意。从这点来看,充分证明人是向往光明的。

      于是,他打开手机的电筒模式,尽力照着前面坑洼不平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过去,想要去到跟前一探究竟。这黑灯瞎火的难免磕磕绊绊,有几次差点崴了脚,再加上近千度的近视眼,的确是段不轻松的征途。

      “我咋这么倒霉呢?没事显什么能耐,都怨败家娘们多事,看同来的老头子欠儿欠儿地跑上舞台了,非让我也展示一下。这回倒是好啦,在这荒山野岭里展示吧,只是无人喝彩呦。”本来已经平抚的怨气又被撩拨起来。

      这怨气从沈阳出发便开始积攒了,先是在高铁列车上,摊上个爱打响指的邻座,这小伙子长得高高大大、西装革履的,好像是哪个教育机构的老师。一路之上就没拾闲儿,捧着个笔记本电脑看培训视频,学习是好事,可你就消停地看呗。不嘛,每隔两分钟必打一次响指,旁若无人自娱自乐,而且还是左右开弓,既响亮又脆生,刘三哥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若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拇指和食指势必会磨出血泡来。

      好不容易忍耐到了西安,挑战吉尼斯的小伙子下车了,这下子可以安安静静享受年假的惬意啦。听新闻里说,从西安到成都跨越秦岭的一段,堪称中国最美的高铁,沿线风景美不胜收嘞。
      可美景在哪儿呢?自己特意放弃坐飞机,满怀期盼慕名而来,却钻进隧道玩起捉迷藏的游戏,一个接一个的山洞洞没完没了啊。刚从车窗外射入一缕阳光,看了一眼险峻秀丽的山峰,由衷地发出一声惊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便旋即又陷入漫长的昏暗里了。几眼的江山如画,就敢称作最美的高铁啦?电视台的记者同志,我保准你不是在车厢里体验出来的,八成是航拍的吧?

      还好,到了成都之后旅行社服务得甚是安逸,车接车送,宾馆称心,路线如意,闻着满城扑鼻的香气,竟然傻呵呵地问开车的司机老弟,“这是什么花香?挺好闻的。”

      “老板儿,啥子花香呦,是火锅的味道噻。”

      川味火锅、翘脚牛肉、正宗藏餐也吃了,青稞酒、蒙山茶、酥油茶也喝了,乐山大佛、峨眉金顶、都江堰也看了,最后一站是泸定桥和海螺沟冰川,几天下来窝心已经被他姐舒心替代了。

      今天中午旅游团到了泸定县城,这里素来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城西的大渡河两岸皆是悬崖陡峭,河面并不很宽阔,但是水流湍急,险滩密布,哗哗流淌的河水翻起汹涌的浪花,打出的漩涡无处不在。

      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一架铁索桥横亘于两岸峭壁间,建造之精妙让世人叹为观止。从远处望去,桥头两端东低西高,铁桥呈现飞舞之姿。经由小导游讲解才知晓,该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是应四川巡抚能泰之请“泸河三渡口,高崖夹峙,一水中流,雷奔矢激,不可施舟楫,行人援索悬渡,险莫甚焉!”康熙便恩准寻河滩坦平处,选一个名不见经传叫做安乐的小地方,搭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以便通商行旅,助力康定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而且圣祖取“泸水”和“平定”之意,御笔一挥赐名“泸定桥”,原本只有十几家住户的小山村,也顺理成章跟着改了地名,此事有西桥头康熙帝亲书的“泸定桥”御碑,与东桥头《御制泸定桥碑记》为证。

      花十元钱买票便可上桥,走在索桥之上不心惊那是假的,小心翼翼地踩着木板,晃晃悠悠如荡秋千一般,刘庆东活到这么大才搞明白,红军是从桥西向桥东攻击的。这是西,那是东,三哥在这大山里真有些晕头转向,辨不出东西南北了。

      他摸着冰冷的铁索遐想着,“红军不怕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咳,如果康定那面不是雪山林立,荒无人烟就好了,红军也不用费这么大劲攻桥过河啦。”

      他用目测大致估算了一下,桥长有一百余米,宽近三米,由桥身、桥台、桥亭组成,两岸桥头堡均为木结构古建筑,据说风貌独特为国内独有。桥身由十三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底链九根,扶手四根,上面铺设两层木板。

      活波的小导游指着西岸山坡上的古庙宇,情绪高昂地告之,那里的观音阁是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正是在它们的掩护下,红一军团红四团的勇士们从光秃秃的铁索上奋勇爬过,一举拿下东面的桥头堡,粉碎了□□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痴心妄想,开辟了北上抗日的道路。

      她还津津乐道地陈述起历史,一九三五年五月,国民党在这里部署了重兵,企图凭借大渡河的天险,将红军消灭于河的南面。红一团在团长杨得志的指挥下,于石棉县安顺场渡口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不过,当时河边仅找到了三只小船,要想把红军全部运送过去,起码得用一个月的时间。可是国民党军队还在步步紧逼,围追堵截,不可能让红军用这么长的时间渡河,因此,□□决定开辟第二个通道,定在位于上游相距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过河。
      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渡过河去的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沿大渡河东岸北上;由中央纵队等主力为左路军,不再渡河而直接沿大渡河西岸挺进,两路纵队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红四团在团长杨成武的带领下,顶着瓢泼大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一昼夜竟然奔走出一百二十公里。又有二十二名勇士在被川军撤去桥板的铁索上,冒着枪林弹雨攀爬前行,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飞夺泸定桥,继续了万里长征的军事奇迹。

      “嗨,嗨,喝不喝噻?喝不喝噻?飞喽!”同个旅行团的老头子兴奋得似个毛头小伙子,他还真把这里当成游乐场的海盗船了,返老还童般使出蛮力左右荡着,吓得身边的三个长春姑娘吱哇乱叫,却逗得他前仰后合地开怀大笑。

      “干啥子嘛?你在那闹啥子嘛闹,铁桥叫你搞坏咾。”一个戴着红胳膊箍的秃顶男人跑出桥亭,没好气地用手指着搞怪的老头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数落道,“哥老倌,飞噻,你是啥子鸟嗦?你的年岁也不小噻,那么大个人还调皮呀你,硬是把各人当成青勾子,日涨得很。”

      “是呀,你这么晃可不好,没听导游讲吗?这铁索桥修得不易呀。”打着遮阳伞的三哥媳妇好言劝说着,“起初,为架铁索桥工匠们是一筹莫展,多亏唐东杰布法王来到工地,经他指点用竹索穿短节竹筒,筒上用竹绳系上铁索吊渡。大家照着他的法子去做,将长四十余丈的铁索悬空溜吊。法王见工匠们拉不动铁索时,便取出随身宝物海螺吹了三声,神奇的海螺声鬼使神差般让筒溜索走,安全地渡完十三根铁索链。后来,他去了冰川,在高山密林中修行,贡嘎山神册封他居住过的岩穴巨石为海螺灵石,以法王随身宝物海螺之名,封他跋涉过的那条深谷为海螺沟。小宋导游,我没说错吧,是不是这样子呀?”

      导游小姑娘闻声赶过来,听到后对明事理的大姐是赞不绝口,“大姐记忆力真好,是这样子的,千真万确。如今那里建得可好啦,尤其是沟口的磨西古镇,既保留了完整的老镇古街区,又新建了高档次的酒吧宾馆,到了晚上出去转一转,灯火通明,别有情趣。小镇是依坡而下,群山怀抱,雪峰、山峦、森林尽收眼底,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尤其是那座街口的天主教堂,千万可不要错过了,当年红军长征从安顺场到泸定桥去,伟大领袖他老人家曾经率領红军在镇子上驻扎了一晚,教堂旁边神父住的两层小楼是老人家歇脚的地方,还在那里开了个著名的会议。”

      “是磨西会议!陈云出川。会议决定红军不去康定,因兵源、粮食得不到补充;通知部队有序通过泸定桥,先过人后过马;征求陈云同志意见,准备派他出川到上海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革命情况;抓紧筹集补充军用粮食;过了泸定桥,在县城里中央和军委又研究了北上的路线问题。”刘庆东想起早些年播放的电视剧,里面就提到过这段历史,对会议的决议是知道的。至于红军离开泸定之后的事,随着电视剧的停播就不清楚了,说是被高风亮节的陈云同志叫停了,正如他本人说的那样“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小导游接着好趣地继续介绍着,“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那里称作磨西镇吗?这里有个典故,‘磨西’是藏语,意思是不懂。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泸定桥建成之前,这里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镇。有一队汉族商人从那里经过,不知来到了何处,正好遇见一位打坐的喇嘛,便请教此处的地名。喇嘛本是不懂汉语的,于是用藏话回答了一声‘磨西’,而汉商也不知其真正意思,只当做出家僧人相应的回答,便把‘磨西’当成了地名,从此以后叫的人多了,名字便传扬开啦。”

      “磨西,磨西,不懂是磨西,乖乖舅子,藏族话真得味。”老头子嬉皮笑脸地偷眼瞅着姑娘们。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