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第十六章 ...

  •   周老师为了鼓励大家看书,提升写作水平,在讲台旁的角落开辟了一个小读书角,自掏腰包买了一批文学类的书和杂志,其他科的老师见着也每人拿了一两本资料往上放。
      到了周老师办公室,他正翻办公桌后面的书柜,办公桌上有两本书让我拿了放读书角。书角都卷边了,不知道是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刚要走他又翻出了两本薄薄的杂志递给我。“白桦文学社”,校刊?我们学校自己的!开学两个多月了也没有听说过学校有文学社啊。翻到背面看了一下日期,已经是几年前的了。
      “以前我们学校确实有文学社,还是我们班的学生组织成立的,也出版过几期社刊,但后来那几个搞社团的升高三了也没人接替,这文学社啊也就名存实亡了。这几本社刊里面有几篇文章写得还不错,你拿回教室去,大家没事可以看一下,借鉴借鉴。”
      我翻了翻,语文数学历史各科内容都杂糅在一起,不仅每科占比不均衡,而且每一期的占比还不断变化,排版也不像精心构思过的带了几分随性。全是文字趣味性也不够,除了几篇不错的文章之外也没有其他可看的了。这纸张泛黄发软,印刷的油墨并不是很均匀,应该是学校自己的印刷室印的。想自己当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杂志社编辑,这方面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如果,我能把校刊办起来……
      我写了一份详细的策划书,包括文学社团的必要性,校刊各板块的构思,各学科内容怎么平衡,如何兼顾趣味性和文学性,以及如何鼓励大家投稿……为了确保可行性,每一个细节我都尽可能去考虑到。
      “这份策划书是你自己写的?看来咱们学校文学社复兴有望了。”周老师看过之后很感概,说起了自己读书时也有一个文学梦,又回忆起班里曾经那几个初创文学社的学生,越说自己越兴奋,转头便拿着策划书找年级主任蒋卫明去了。
      第二天周老师找来了两个高二的学姐,让我们一起商量社团的事情。周老师说:“学校很支持和鼓励学生办社团,但也希望大家要做就做好,不要半途而废。既然成立社团当然也要有任务,学校期望这学期能出一期社刊。你们加把劲儿,办得好学校会有奖励,有什么需求也可以提出来。”
      两位学姐以前有过复兴文学社的想法,所以交流起来很顺畅,她们看了我的策划书,觉得我对社刊的规划很有想法,便让我负责社刊部分,包括主题的策划和稿件的征集。她们在学校认识的人多,招募社员的任务便由她们负责。当天下午教学楼下的看板上便多了两张征集告示,一张是社员的招募,一张是稿件的征集。
      一本社刊只有薄薄的几十页,不可能各科内容占比一样,虽然老师们不希望只有文章,各科老师都想要有点内容,但毕竟是文学类社刊,其他学科最多也就一两个版面,可不想最后弄成一本教参。除了重要的写作板块,其他科目的征集主要以趣味性为主——生活中好玩的物理现象,如何巧妙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小问题,用手中的笔画出五千年历史,喜欢的欧美电影台词,用英语写故事或是英语翻译寓言故事等。肖琳琳也被我拉入了火,她英语好,串掇她写了几篇英语小故事。
      大半个月过去,社团成员增加到了八个,但收到的稿件并不多。许是大家忙着半期考试无暇顾及,也或许听了以前社团的传说,因此大多只是观望并没有参与。理了理所有的稿件,除了文学版块,其它科目内容差不多都有了。翻着周老师让我抄作文的稿纸,心生一计。下课去了周老师的办公室,拜托他帮忙找来了此次半期考试各年级的优秀作文,然后每个年级选出三篇优秀文章,加上社员们自己投的几篇,数量也就够了。学校每次重要考试本就会选出一些优秀作文在年级传阅,每次复印都得几百上千份,工作量大,所以每次只能选一篇,老师们早就期望能多选出几篇,最好还能跨年级传阅,这样可以让学生多学习和借鉴。如今在社刊上刊登,既解决了稿件不足的问题,也满足了老师们的意愿,也算是两全其美。
      社刊的受众基本上全是本校的学生,除了每班一本的必要发行,学生自己有想要的一块钱一本,若是外校则两块钱一本,所得作为学生的稿费。反正自己学校印刷没有成本。听周老师说以前每期印刷是一百本,但最后还会剩下许多,卖得少稿费就很低,这也是大家失去热情的原因之一。如今,这是社团的第一次出刊,社员们都有些担心社刊能不能受到大家的喜欢,最后商讨也只印刷了一百本,试探下大家的反应。
      周彦平拿到社刊的时候上课铃就响了,他来不及看便放在了办公桌上,课堂上倒是发现有两三个同学偷偷摸摸地在翻看。上完课回到办公室,周彦平见魏亮站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手里拿着那本社刊,便问他怎么样。魏亮头也不抬,“等一下,等我看完这篇,”说着又翻了一页。眼看上课铃声又要响起,魏亮终于翻到了最后一页,“这期校刊有水准,跟之前的完全不一样,质量很高,你的得意门生好几篇文章都写得不错。”他把社刊递给了周彦平,拿着自己的教参走了出去。
      封面是延续之前的:浅淡的白桦树背景,中间大大的“白桦”两个字,底部是“白桦文学社”。他翻开封面,扉页上依次排列着社长余小秋,副社长李霏霏,编辑张烨,排版李霏霏……他翻开下一页,大大的“卷首语”三个字,紧挨着一行小字:高一六班李霏霏。
      “我们读余秋雨,在历史的长河里拾捡掉落的文明碎片;我们读史铁生,在安静的地坛里感受生命的张力;我们读沈从文,在溪水环绕的边城里领略人性的纯美;我们读鲁迅,在犀利的文词中发现他炽热的心。
      我们读席慕容,读海明威,我们读人性,读青春……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读书就是读我们自己。
      十六七岁的年纪,我们的书还很薄,也许只有简单的几页,没有趣味横生的故事,没有荣辱不惊的淡然,没有感人至深的情感,但也正因为年轻,我们有无限的可能,可以尽情地去探索,用自己青春的笔划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
      我们记录每一次思想碰撞的火花,记录人生每一站看到的风景,记录每一次勇敢冒险的经历,记录每一次难忘的感动,也记录每一次怦然心动……属于我们的书终将越来越厚。
      当青葱年华从指间流逝,当懵懂岁月一去不复返,重新翻开这本属于我们的书,我们将无悔曾经!
      在《白桦》里,我们欢迎每一个阅读的你!”
      接下来便是文章目录,周彦平一篇篇慢慢地看,花了整整两节课时间,到最后竟然有些感动。这本社刊,很用心。除了文章,排版也很好,每一个板块设计都很合理,读起来非常舒服,其中有学生自己画的漫画,也有学生自己编写的笑话,兼顾了可读性与趣味性。他相信李霏霏能做得好,但是没想到她们会做得如此漂亮,只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周彦平觉得,也许因为李霏霏,自己这个重点班班主任的位置更稳固了。
      教历史的陈老师很兴奋,每次给学生讲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他都很头痛,许多学生容易混淆,如今用小漫画来表现,清晰明了还特别有趣。“实在是妙啊,”他忍不住感叹,琢磨着下一期提点儿意见,帮忙写一些小对话,让大家也喜欢上历史。
      分别寄了两本给杨艳和如琴,放了两本在店里供学生翻看。除了每个班级一本,没想到剩下的几十本不到两个星期就没了,将近十本是外校学生购买的。
      下课,到了楼上高二四班找到余小秋,我还没开口她激动地说道,“霏霏,没想到你文章写得这么好啊!之前忙着半期考试也没怎么仔细看稿件,刚我们老师上课还夸你来着呢。”
      “谢谢夸奖,大家都写得好。社长,我们校刊已经卖完了,你看需不需要加印?”
      不到两周就没有了,余小秋有些意外,刚才还有好几个高三的学姐问她要来着。不够的话确实可以加印,可是加印多少她还得斟酌一下。谁知,下午她就兴奋地跑下楼告诉我,蒋主任说要加印一百本。
      原来蒋主任接到了老朋友沈凤的电话。沈凤是蒋卫明的大学同学,毕业之后一个到了十一中,一个到了郊区一所不错的县级高中,关系一直都不错。县里几所高中的老师大多会有一些联系,大家互相竞争也互相学习。偶尔沈凤也会跟她打电话,只是今天沈凤一开口便质问他为什么学校出了社刊不给她寄几本过去,以前都会寄为什么这次不寄,是不是因为做得好怕被学了去?沈凤中气十足,一顿竹筒倒豆子噼里啪啦,蒋卫明被砸得一头雾水,“我们社刊出来啦?”
      “你就装吧,我都拿到手上了,你可别想着在这儿给我撒谎。”她也是上课的时候发现同学在偷偷传阅,这才打电话过来问的。以前蒋胖子多自觉啊,现在竟然跟她耍起小心眼了。
      其实沈凤倒真是冤枉蒋卫明了。前段时间他一直跟着教研组在外地学习,今天下午才刚回来,根本不清楚具体情况,被沈凤这么一问他倒想起之前周彦平因为这件事找过他,于是他便想着便找一本来看看。办公室另外几个老师不在,他便自己绕着几张办公桌转了一圈,在其中一张桌上找到了一本,拿起来翻了翻,没想到这一看还真的有点出乎他的意料。怪不得沈凤会那么激动,这一期确实和之前的不太一样,的确做得很好,于是他便想着去学校图书室拿几本给她寄过去。结果被告知好几天前就已经没货了,这两天已经有好些个学生老师来问过了。于是蒋主任大笔一挥,便做主加印了一百本。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