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清晨时分,太阳刚刚露脸,夜露未干。
      “卯时已至,百官入朝。”
      伴随着御前太监尖细的嗓音,风尘仆仆的官员们从宫外依次走入大殿,而大殿之上的御座上,是灰白须发,脸色蜡黄中带着一丝潮红,身着龙袍的帝王,他双目微阖,眼中的神色如同大殿外的晨雾,谁都不知道他在看什么,也许什么都没看。皇帝虽然身穿龙袍,却头顶着白玉色道冠,手执一柄拂尘,把原本庄严的皇家气派,硬生生的展现一些不该有的出尘之气。说是出尘之气也不准确,拂尘本是拂去尘土和烦恼之意,不应用各色宝物去装点,而这把拂尘以象牙作柄,拂子是精挑细选的白马尾毛所制,让持着它的人飘飘欲仙,不类凡俗,或自以为不类凡俗。
      御座的左侧是一个青年,紫色的衣袍,衣摆上绣着深紫的云朵,像是雨天中遍布雷电的乌云,衣袍饰以金线,白玉发带随意的绑着头发,与这巍峨大殿格格不入,就如同他随意的坐在皇帝旁边。青年微微侧着脑袋,似笑非笑的眯着眼睛,眼神漫不经心的扫过大殿,却好像没把大殿的一切放在眼里。
      而在右侧下首,则是身着四爪蟒袍的太子,太子看起来很年幼,也就不到十岁,脸上带着一丝稚气,双手似乎不知道该摆在那里,于是不住地握拳又松开。太子静静端坐,低着头,虽然仪态无可挑剔,但总让人觉得,他在躲避前两个人的目光,尤其是后者。
      “参见吾皇,吾皇万岁万万岁。”
      文武大臣分侧而立,三公九卿依次入场,众人长揖到底,随后默默站定。
      本该是喧闹的早朝,不知为何充满了凝重的气氛,文武百官似乎在默默对视,有的还点了点头,动作微小到近乎微妙。
      随后,御座左侧的紫衣青年缓缓开口,似乎刚回过神来,声音温和清朗,语调轻松中却带着一点不该有的慵懒:
      “陛下,贫道近日里夜观星象,发觉我朝最近几年来连年不顺,乃是京城中龙脉之故,皇城选址甚好,可镇压大梁龙脉,历代先皇也能保佑大梁风调雨顺,国祚绵延,但时移世易,再好的布局和风水,也有失效的一天,所以近年来是由于龙脉不稳,大旱大灾时有发生,今年又多了兵乱,全是京城布局的缘故。”
      皇帝睁开了微阖的双目,问道:“国师有何见教。”
      “本朝属木德,主万物生长,承天之清灵之气方能反哺国运,而定都于此已有三百余年,人气渐旺,故而木生火气,于气运方面有了折损,火气虽旺,也是王朝鼎盛之相,不可摧折,所以只需让木气重生,灾厄自解。”
      青年道士环视着大殿之上的文武大臣,带着笑意继续开口:“只需于国都中心建一座移星宫,宫中须有一座高楼,楼高百米以上,通体楠木支撑,宫内供有诸位天神之像,神像必须由黄金熔铸,装饰美玉宝珠以示虔诚,琉璃作瓦,大殿迎面为十二根立柱,开间为十一间,台基为须弥座,高九尺,台上栏杆当以汉白玉所制,殿顶为重檐庑殿顶,正脊两端,垂脊的外端的蹲兽、垂兽等必须要用黄铜所制,天之威严至高无上,只有极尽荣华,方能承接天之清气,以壮我大梁国本。陛下也应当方能功德圆满,日后定能位列仙班,长生不老更是指日可待了。”
      “一派胡言!”
      “陛下不可呀!”
      大殿顿时好像活了过来,一瞬间从极静到沸腾,百官纷纷议论,年轻官员甚至破口大骂,武官按剑咆哮,御史言官胡子抖动,手指颤抖,也有官员口中称颂,引经据典,赞扬陛下和国师,一时间朝中如同正午喧闹的菜市口一般,唯有几位重臣默默皱眉,不言不语。青年道人依旧带着笑意,喧闹的环境似乎对他无法造成任何影响,他也不再开口,只是默默的看着这场闹剧。御座之上的帝王倒是皱了皱眉,吓得旁边的殿前公公们急忙喝止:
      “大殿之上不可大声喧哗。”
      “不得扰了陛下清净。”
      在一番喧闹过后,大殿重归寂静。
      直到大殿安静下来,皇帝才悠悠开口道:“国师所言甚是,朕也觉得自己勤于修道,每日祭拜上天,本应国泰民安,这些年却越来越不安稳了,朕虽然有国师之助,但在人间依然要功德圆满,才能无所挂碍的飞升仙界。就依国师所言的去办吧,户部这几日需拿出个章程来,一应人力物力尽由国师调遣,万万不可拖延。”
      众臣大哗。
      此时那几位不言不语的大臣之一,往前踏出一步,手持芴板作揖不动,随后开口:“陛下,老臣有事启奏。”这位大臣须发皆白,脸色枯黄中带着老人斑,持着芴板的手指微微颤抖,整个人看起来衰老腐朽,好像随时都会倒在殿上,但却死撑着一口气动也不动。皇帝看了大臣一眼,随后别过头,闭上了眼睛,可此老一直维持着作揖的姿势,直到头上出现汗珠,浑身打颤,几位朝中的门生故旧露出不忍之色,刚想要开口,却不知为什么说不出话来,只能紧抿着嘴唇,默默地注视着这位年迈的大臣,而在御座右侧下首,此刻没人注意的角落中,太子面色如常,但拳头握得发白。
      终于,皇帝睁开了眼,无奈的说到:“黄大人有何事想要告诉朕?”
      黄大人抬起头,与身体的佝偻和年迈不同,他的声音虽然苍老,却蕴含着一种莫名的坚定之意:“陛下,老臣只是想问几个问题。”
      “黄大人请问。”皇帝稍微松了一口气。
      “老臣想先问问朱大人。”
      户部侍郎朱大人一个激灵,肥胖的身躯猛地一震,声音竟然有点颤抖:“黄。。。黄老,你。。。您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当,依照国师方才所言,要在都城之中建一座宫殿,国师所言极尽荣华,老夫年纪大了,记性也大不如前,如何荣华有点记不住了,只记得栏杆要用汉白玉所制,朱大人,你在户部掌管钱粮,国家大事小事一应支出,乃至军费粮草,朱大人都有经手,而老夫孤陋寡闻,于是有此一问。”黄大人顿了顿问到:“汉白玉一尺,作价几何?”
      朱大人偷偷看了一眼国师,回答道:“那个。。。汉白玉跟玉石有所。。。不同,虽然也算是名贵,但是大量开采之下,其实不是特别的昂贵,很多宫殿寺庙等都有采用。。。”
      黄大人毫不客气的打断:“汉白玉一尺,作价几何。”
      朱大人声音颤抖,说道:“汉。。。汉白玉不以尺算,若是做栏杆,三尺左右的栏杆,算上雕刻等,也就。。。也就。。。三五十两银子吧。”
      “那老夫折中一下,算四十两吧。朱大人可知,一石米作价几何。”
      不等朱大人回答,黄大人平静地说:“一石米市价,前两年大约二十文,去年以及今年,旱灾水灾,粮食歉收,米粮涨了一倍多,现在一石米市价大约五十文,一两银子是一贯多钱,算一千二百文。百姓一个人一年吃多少石米呢?朱大人可知道?”
      朱大人讷讷无言。
      “壮年大约三十石,老弱妇孺约二十石,一个家六口祖孙三代,一年所食米粮,合银也不过五两,算上衣布等其他用度,一年最多也就七八两白银。”
      皇帝皱着眉头说道:“大殿之上应当谈论军国大事,朕还要管每个百姓吃食多少不成,黄大人怎么提及如此零碎之事,如若无事,朕也乏了,还要与国师共参仙道,那就散了吧”
      突然,黄大人挺直了腰杆,猛地上前一步,苍老的面庞浮现一丝血色,大声说道:
      “陛下,您是万民之主,天下百姓的吃食不正是您要管的吗,国师要建宫殿要用多少汉白玉栏杆,除了汉白玉,还要用什么,极!尽!荣!华!这不是宫殿,这些都是大梁百姓的一粥一饭,是大梁百姓的命啊陛下!”
      皇帝的眉头皱的更紧了,而旁边的青年国师依然面带笑意,看着黄大人,也看着殿上衮衮诸公,神色不变,只是慵懒的眼神中多带了一丝傲慢。
      黄大人继续说道:
      “去年江南旱灾,蝗灾,粮食欠收,江南灾民横行,饿死百姓五十万,老臣那时去江南赈灾,道路两旁都是尸骨,老人,孩童横尸于道旁,路边连一棵野草都看不见,百姓没有粮食吃,拔了草煮食,草吃光了就去扒树皮,草根树皮都吃光了,就啃食地下的泥土,道路两旁的尸体,肚子都被泥土涨破了,甚至于几地灾民易子而食,何等惨绝人寰!”
      大殿之上,一介老臣老泪纵横,整个身子都在颤抖:
      “而去年五月国师以给陛下炼丹为由,从国库中支出八十万两,去年八月陛下修建道宫,花费一百五十万两。倘若这些白银有一半拿来赈灾安民,何至于让五十万百姓活活饿死!陛下!五十万的百姓啊陛下!京营禁军也才三万余人,老臣曾目睹禁军在校场之上训练,已经是铺天盖地,何况五十万横尸路边,被活生生饿死的冤魂,老臣夜夜梦中都有那无边无沿横尸路边的尸骨,那些都是我大梁百姓啊陛下!”
      大殿上又是死一般的寂静。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第一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