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1、借贷 ...

  •   三四月正是春耕繁忙的时节,唐国男女老少都投入了生产的浪潮,街头巷尾几乎没有闲人,百姓们晨起第一句话,就是互相问候:“你家红薯发苗了吗?”

      人人都把官府买来的红薯苗当祖宗供,谁也没种过这玩意,还好有村长们去官府跟刑都来的老农先学了种植技术,回来手把手教给大家。

      官府规定,每个在册唐国百姓可以领取五十斤薯种,五十斤薯种繁育成苗,再扦插到地里,还不够种一亩地的,所以还有另一个补充办法,就是跟官府购买种苗。

      一枚铁钱一斤薯种,这个价格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承受,所以很多人一看到公告就望而却步了,幸好舒姬知道唐国初立,百废待兴,便设置了官方银行,普通百姓可与官府借贷,不收利息,只设还款限期和最高限额,普通百姓的额度是两百铁钱,还款期限为一年,通过与官府借贷,可以额外再购买一些薯种,而这个借贷也都是自愿的,不愿承担风险,便可少借或不借。

      牛家村的村长牛伯松和乡老牛三伯,最近就为劝服村人相信官府借贷焦头烂额。

      领薯种的时候大家倒是高兴,有几户一到家就煮了两个红薯来吃,甜丝丝的,比带着砂砾的糙米饭好吃多了,大家都知道这玩意儿高产,也都愿意多种,可谁也不愿意冒着被官府捉走的风险去借那么多钱。

      “两百铁钱!那可是咱们一辈子都见不着的大钱,你让我们去借,万一还不上,难道叫牛老七我杀头卖身吗?你个兔崽子,还有没有良心了!”牛伯松的爹是一个思想传统的老农,对借贷这种事,他是打死也不肯沾的。

      牛伯松的娘叹了口气,道:“松儿,你难道不记得,你五婶家就是借了王大户两斗米,女儿都被抢走了,现在还替人家当牛做马,全家过得……唉,咱们家出了你这个村长,好歹是个官,不借说不过去,你爹的话不用管,你就去官府借个两百钱,今年我和你爹多养几架蚕,再加上你的俸禄,兴许能还得上。”

      牛伯松颇有些无奈,他在官府都问过了,这借贷是自愿原则,不会逼迫他们这些小吏带头,而且一年后还不上也不会捉人砍头,就是会有利息罢了。

      现在温县的守备是姜子牙,听闻他近来正在温县探矿和选址,打算沿永江北边堤岸兴建工厂,到时候会招募大量民工,薪资丰厚,可比他们种地赚钱多了。就算是担心土地荒芜,将来吃不上饭,也可以利用农闲去赚两个小钱,改善改善生活嘛。

      反正牛伯松是打定了主意要借的,他还要拉上孩儿他娘和两个刚成年的儿子,四个人借八百钱,跟着姜公投资建厂。

      温县地势平缓,永江穿城而过,沿途都是适宜耕作的平原,河流湖泊中也可以捕捞鱼虾,所以他们温县百姓过得还算殷实,小富即安,大家都不愿意冒险,更别说他们牛家沟,噢不现在是牛家村了,都是本家人,共同耕作,按人口分粮,借了钱买回薯种,所得的粮食还要交到公中,谁愿意做这种亏本生意?

      但是牛伯松不同,他是见过刑都城外日夜不歇的工厂的,滚滚的浓烟从高炉顶上冒出来,宽阔的大路上车马辚辚,来往的都是大商人,把唐国的货物运送到天下各国,又从各国带回粮食、布匹、药材等各种物资,从中赚取了常人毕生都难以想象的钱帛,这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闭塞,眼前所见只有一个小村庄,怎么可能带着大家富起来?

      舒姬是不会错的,牛伯松带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开始在村中游说族人,他在宗祠里把最新送来的太平报读给大家听,讲自己在刑都的见闻,讲姜公在温县的规划,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解释,这个借贷不会害死人,今年年底他们就能收回成本,还清贷款,并且还会有结余。

      这一次,站在他身边的只有牛三伯,三伯德高望重,在村中素有“智者”之称,大家都愿意听从他的建议,但这一次,大家好像并不愿意再听三伯劝告了。

      “你们俩去了刑都,当上了唐国的官,自然帮着那舒姬说话,官府自来霸道,谁知道会不会将我们抄家灭门,这钱,我们说啥也不会借!”

      “就是就是,谁不知道你们俩的俸禄一月就有五十钱,这点小钱你们还得起,我们可受不住,公中要借,就用你们的名义去借,跟我们可没有关系……”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牛伯松和牛三伯相视苦笑,自从大家知道上个月他们从衙门领了唐国基层官吏的俸禄,就旁敲侧击地问个不停,三伯母一时嘴快说漏了,不多时,整个牛家村的人都知道了,五十钱,那可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的大钱,只不过是唐国的一个小吏,俸禄便如此高,还能因为什么,肯定是唐国打算提高赋税了,从他们手里榨取养活官吏的肥水。

      百姓的想法极为朴素,他们也不是嫉妒,只是被千百年的固有思维限制住了,在他们眼里,官府与土匪无异,而不是舒望所说的“百姓的公仆”。

      这里面还有另一个原因,关于货币的实际价值,百姓们是把铁钱和实物联系起来理解的,但舒望在提高了炼铁技术后,制造铁钱对她来说很简单,大量铁钱进入市场,它们代表的实物价值是降低了的,刑都的百姓大多富裕,没有这个意识,温县的百姓还停留在以前一枚铁钱换两匹布的思维中,自然转不过弯来。

      不管牛伯松和牛三伯再怎么劝,大家仍是不信官府没有提高赋税的打算,两人没有办法,只好求助于姜子牙。

      姜子牙抚着花白胡须,缓缓道:“此事你们提出得非常及时,近日衙门门可罗雀,或许就是这个缘故,百姓不再信任官府,很有可能引致事端,诸位,我们要开始行动了。”

      破除谣言的办法,就是让百姓亲眼看见,姜子牙直接将衙门府库里的铁钱搬出来,摆在守备府门口,过往路人看见成箱的铁钱,都惊掉了下巴,还以为自己眼花看错了,连忙呼朋唤友地来看热闹。

      他还趁着这个机会让人在旁边招募工人,舒姬给了图纸的水力作坊已经基本落成,现在是验证其功效的时候了,水力作坊不仅能用来榨油、磨粉,还能为某些产业的加工提供动力,往小了说,像豆腐坊,往大了说,比如筛选矿石,水力踏碓,还有水泥的原料碾碎等,都需要用到水力。

      “近来流言蜚语,皆言唐国将提高赋税,此实乃谬言,官府文书已发,今年仍是一百税九,更赋成年丁口一年半月,可缴纳铁钱代替,户赋不收,相较于从前昌国三十税一,是前所未有的仁厚之策,若再有以讹传讹者,官府将羁押下狱!”

      百姓们皆惊声哗然,一百税九,这怎么可能?!列国都是十五税一,能做到三十税一,已经是人人称颂的明君了,他们还不知道,舒望本打算再定低一点,种田能有什么高收入,都是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养活数十万人口,若不然,大家都去经商了,谁来种粮食?农民才是这个国家的根基,舒望能理解古人重农抑商的思想,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她也一样。

      但是照舒望的建设蓝图,前两年是最艰难的时候,是需要赋税支撑的,一百税九,是众位大臣商议的最佳比例,这个数字随着唐国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往下降,直到和舒望前世一样,对农业免税,甚至是给予大量补贴,鼓励农业生产。

      还有旁边树立的招工木牌,基本工资都能达到一天一钱,也让大家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原来在唐国治理下的温县,官府并不是盘剥百姓的,而是散财童子,而百姓送钱来的。

      众人这才放下了心中的疑虑,该种田的种田,能选上工厂工人的就去打工,整个温县重生产搞建设,热火朝天。

      牛伯松和牛三伯终于也得到了族人的理解,牛家村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和睦,经过大家共同商议,族中成年男子,尽皆出面借款,他们要将村里的大路整修一番,还要再打两口水井,方便村人取水。

      因为牛家村一直是宗族聚居,财产几乎都是公有的,所以风险也应该一同承担,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既不会影响彼此的关系,也不会让牛家村错过发展的机会,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姜子牙的夸赞,认为他们有“大同”之风。

      相似的情况在唐国九城各处都在发生着,普通百姓可不会在乎天下的震动,他们只知道,农田该排水了,道路该拓宽了,明日的集市上,该为家里的小女儿买上一朵漂亮的绢花了。

      对于唐人来说,那只是极为平凡的一天。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