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小考据,对皇帝的称呼及“皇上”的滥觞。
我们看电视,汉、唐、宋的臣子满口的“皇上”“皇上”,这是常识性的错误。
对皇帝的面称和私称,大抵发展如下:
(1)西汉臣子面称皇帝为陛下,背称为县官。
《汉书•宣元六王传》于是淮阳王钦免冠稽首谢曰:“奉藩无状,过恶暴列,陛下不忍致法,加大 恩,遣使者申谕道术守藩之义。伏念博罪恶尤深,当伏重诛。臣钦愿悉心自新,奉承诏策。顿首死罪。”
《汉书•霍去病传》禹曰:“我何病,县官非我家将军不得至是。”
《汉书•宣元六王传》宇谓中谒者信等曰:“汉大臣议天子少弱,未能治天下,以为我知文法,建欲使我辅佐天子。我见尚书晨夜极苦,使我为之,不能也。 今暑热,县官年少,持服恐无处所,我危得之!张宴注:不敢指斥成帝,谓之县官也。”
(2)东汉背称天子为国家,面称为陛下
《资治通鉴•元康元年》“今内外阻隔,不知国家所在。”注曰:“国家谓天子。自东汉以来皆然。”
《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异惶惧,上书谢曰:“臣本诸生,遭遇受命之会,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国家谋虑,愚臣无所能及。臣伏自思惟:以诏敕战攻,每辄如意;时以私心断决,未尝不有悔。国家独见之明,久而益远,乃知‘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3)晋称皇帝官家,陛下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其云:“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晋书•列传第十》段广跪而言于帝曰:“杨骏受恩先帝,竭心辅政。且孤公无子,岂有反理?愿陛下审之。”
(4)北朝称陛下、家家(于慎行说的。家家的例子我暂且没找到,但是找到了很多称嫡母为家家的例子)
《北史•列传第五》文都顾谓侗曰:“臣今朝亡,陛下亦当夕及。”
《资治通鉴•光大二年》帝泣启太后曰:“有缘,复见家家;无缘,永别!”
同上,庚午,帝启太后曰:“明旦欲与仁威早出猎。”夜四鼓,帝召俨,俨疑之。陆令萱曰:“兄呼,儿何为不去!”俨出,至永巷,刘桃枝反接其手。俨呼曰:“乞见家家、尊兄。”
(5)唐称大家、圣人、主上、宅家(太贴切了!皇帝可不就是宅在家里)、陛下、官家、天家等
《旧唐书•宦官传•李辅国》:“代宗即位, 辅国与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横,私奏曰:“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经典名句,耳熟能详)
《大唐新语•酷忍》:初令宫人宣勅示王后,后曰:“愿大家万岁,昭仪长承恩泽,死吾分也。”
《资治通鉴•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唐语林》:“武宗王才人有宠。五年秋,王才人谓宣徽使曰:“圣人日日对药炉,服神丹,言我取不死。”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二》••••陛下含天地之德,日月之明,眇然远思,欲求太和,此伏羲氏所以为三皇首也。
《资暇集》: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犹陛下之义。至公主已下,则加‘子’字,亦犹帝子也。
(6)宋称官家、宅家、陛下
《续资治通鉴•元祐三年》它日,吕大防奏事,太皇太后谕曰:“刘安世有疏言禁中求乳母事,此非官家所欲,乃先帝一二小公主尚须饮乳也。官家常在吾榻前閤内寝处,安得有此!”
同上,帝遣中使召挚入对,太皇太后谕曰:“侍郎未得出,须官家亲政然后可去。”
宋祁《春词》:新年十日逢春日,紫禁千觞献寿觞。寰海欢心共萌达,宅家庆祚与天长。
(7)金称郎主
《南迁录》:上(金世宗)默然,左右皆骇目相顾。知内东省事余万福向前扶之曰:“郎主方欢饮,郎君却作苦恼人语耶?”
(8)元称皇上,但是是臣子背称。面称陛下。
《元史•文宗本纪》:撒迪请备录皇上登极以来固让大凡、往复奏答,其余训敕、辞命及燕铁木儿等宣力效忠之迹,命朵来续为《蒙古脱不赤颜》一书,置之奎章阁,从之。
《元史•列传十七》帝以问不忽木,对曰:“自昔聚敛之臣,如桑弘羊、宇文融之徒,操利术以惑时君,始者莫不谓之忠,及其罪稔恶著,国与民俱困,虽悔何及。臣愿陛下无纳其说。”
(9)明------极大丰富了。为什么突然冒出来这些花里胡哨呢?不举例子了,满坑满谷都是例子。
皇上,圣上,主上,陛下(这是知识分子们使用的,面称背称皆可)
皇爷,万岁,万岁爷,万岁爷爷(这是后勤人员们使用的,面称背成皆可)
(10)清-----基本承明制,皇上、圣上、陛下等等,多发展出来了一个“主子”(好吧,这不是皇帝专用的,这是奴隶主专用的)例子满坑满谷,不举了。
综上所述,在明代以前的历史剧中,出现“皇上”一词,是不正确的。
----------------------------------------------------------------
----------------------------------------------------------------
顺带说一下“儿臣”这个词,很多年来,我们的古装电视剧,自汉至清,皇子对其父自称,皆是满口“儿臣”如何如何 ,这个词便与“皇上”一道,根深蒂固的移植于我们的观念之中,以为自古就有“儿臣”一词。但是我近来愈发的怀疑这个词的滥觞究竟为何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一桩官方或非官方的资料中明确地出现过“儿”与“臣”连用。考据这个词的难处在于,唐前鲜有以日常口语记载的笔记史料,而无论是哪个时代,都鲜有记载皇帝父子交谈对话的史料。(好不容易明朝有了个廷击案,万历总算见了泰昌一面,说了几句大白话,但是也是皇帝说得多,东宫说得少。)
大致整理,唐宋时皇子面父应自称“臣”:《资治通鉴》卷290 :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
元不去说他了,他们连汉语都不说。
关键在于明清。明代所有官方和非官方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过“儿臣”一词,但是在许多明代的小说中,“儿”一词是反复出现的。首先说《隋炀帝艳史》,这是明人写隋朝事,但是他的一切称呼,包括“皇爷”“奴婢”“万岁爷”等等,都是明代宫廷的称呼习俗。其中,杨广几次在父母前自称“儿”:
《隋炀帝艳史》第二回 饰名节尽孝独孤 蓄阴谋交唤杨素:此时,文帝驾御瑶泉宫,炀帝远远望见,就在丹墀下,五拜三叩头,拜毕奏道:“儿久离膝下,不胜眷恋。今得见慈颜,私心庆幸。”(对文帝)/炀帝拭着眼泪,低低说道:“儿性愚蠢,不识忌讳。因念亲恩难报,时常遣人问安。东宫说儿觊觎名器,谄事母亲,必要害儿性命。念儿不肖,远在外藩。东宫朝夕左右,恐一旦谗言四起,天高难辩。或一杯鸩,或三尺帛,儿不知死地,所以时时恐惧而悲也。望母亲曲赐保全,与儿做主。”(对独孤后)
第三回 正储位谋夺太子 侍寝宫调戏宣华:太子(杨勇)再欲入朝辩诉,谁人肯容?只得望北大哭道:“儿得何罪,竟遭废弃。儿死不足惜,但恐奸人得志,社稷不能保矣。”
《西游记》中亦同: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太子道:“儿还不敢认实,父王遗下标记与他了。”
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太子道:“•••••父王依儿所奏,且把那四个和尚问他个来历分明,先定他一段不参王驾,然后方可问罪。”
到了清朝,我们可以确定,皇子的自称应当为“子臣”。如今存世的许多清代皇子进献父母祖父母的书画的铭款,可作印证:如高宗六子永瑢画给其父乾隆的作品“春夏秋冬四季山水扇面”题款:“子臣永瑢恭画”,钤印:“子臣永瑢”,“恭画”等。
十一子永瑆进献的立轴上,款识为: 里句恭送,圣寿无疆,子臣永瑆敬书。 钤印:成亲王、皇十一子。http://auction.sc001.com.cn/detail_auction.asp?id=83486
在民国陆士谔所作《清朝秘史》中,皇子同样自称“子臣”:
第二十八回 雍亲王以女换子 年将军当筵啮臂:游毕回宫,皇后钮祜禄氏接着问道:“爷要做好事么,巴巴的带了人逛庙去。”一语未了,皇子弘历进来请安。世宗因问:“这早晚才下学么?”弘历道:“下了好一会儿了。”世宗道:“总是贪玩。下了学就进来才是。”因命传跟弘历的人来问话。弘历笑道:“子臣原就要进来请安的,知道父皇在逛庙,不敢先见母后,才晚了一步儿。父皇教训过,子臣以后改就是了。”世宗喜道:“好孩子,难为你小小年纪,就这么知礼。”皇后见世宗欢喜,随道:“爷明儿闲了,也带他逛逛去。
第三十二回 坤宁宫虢姨承恩 龙神祠尧母祈雨:高宗随到太后宫中谢恩,乘便奏道:“太后疼皇后,替她做生日,子臣原不该说什么。但世宗国孝,一年还没有过,官署民间尚且禁止宴乐,大内里倒反庆贺生辰,怕于理上讲不过去。”
(废话一句,N(n>15)年前有个的电视剧,叫做《雍正皇帝》,老4是刘信义演的,当时还没有流行把清代的皇帝都演成焦裕禄和孔繁森,里面的老4还是很立体生动的,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摆渡之。大约编剧做过很精确的考据,44、88、13、14、小4们就是一口一个的“子臣”)
“子臣”一词,应当是对应“父皇”而来(我们可以找到的最早口语称“父皇”的例子,在明代,当然,这并不说明,明代之前没有,只是文献没有记载或者我们没有找到);“儿臣”一词,则应当是由“子臣”而来。《镜花缘》第三十七回 新贵妃反本为男 旧储子还原作女:话说世子摇头道:“儿臣无事不能出宫,即使出去,亦有护卫,何能一人上船。好在近日众宫娥不来伺侯,明日阿母上轿,儿臣暗藏轿内,即可出去。务望阿母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