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李家寨变迁 ...

  •   一
      从古时候的长安出发,有一条向我国西部前行的崎趋小路。这条小路它就是闻名于世的古丝绸之路。这条小路它曾经是在这个地球上几乎绕了半圈,几乎横跨着欧亚几个大州,几乎横穿着百十个国家。它不但是在当时传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且,它也在带动着华夏大地上的经济逐步上升,它还在拉动着半个世界的经济流通和文化交流。由此,可以说这条古丝绸之路,也在使这条沿途的城市,乡村,集镇,道路等,在不断地起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和迁徙。它也在带动着沿路的,大小村庄和各个镇点的不断变迁。
      李家寨村它就是住在这条闻名古今中外大路旁边的一个小棋子,也使后人难以忘记的一个小村寨。由此,它更是一个不使后人起眼的,但又是人们不可忘怀的一个小村寨。
      李家寨村它有三大家族,它包括张家,李家和陈家。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腊月初,这里的天气正处在小寒和大寒季节。这时的天气是在时时不断地在起着新的变化。它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季节,也是人们最怕出来干活,小孩最怕出来玩耍的时节。
      每年的腊月时节天气,它一会儿是风,一会儿是雪,有时候它还会不断地在出现着雨夹雪。这样,当年的时节会经常性的是处在零度左右,甚至有时在零度以下。气候它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寒冷时间徘徊着。要是在往年的腊月里,孩子们就是有可能在欢庆的天堂里来渡过。可今年的孩子们只能是坐在自己家里的热炕上,闷闷不乐的在玩游戏,在撒娇。有时候还会在院子里堆一会儿雪人,或者再就是只能在当天的中午或者下午,在当天条件的许可下,可出去找找自己同龄的孩子们玩玩。
      就在这年的寒冬腊月,二十岁刚到的青年人李旭峰,他是在前半年根据党的城市人口疏散政策,从西安市而搬家回村的。当时他的家庭和别的市民家庭一样,在城市生活着。后来他家根据党的政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要回家乡的住户。那时,他家一接到要回家落户的通知,李旭峰他的心里不由得就有些紧张起来,而他个人天天在想,我回家以后该怎么办呢?我回去以后是应该怎么样的来生活的?农村的生活习惯我能接受的了吗?农村的艰苦劳动我能坚持的下来吗?。。。。。。
      这年正月初一中午,李家寨村的所有男女老少们,都和往年一样,他们不顾天气的寒冷,路面的跌滑。而一同去跪拜起李家寨村的祖先。当时,人们首先要从村里的“玉皇爷庙”里开始拜起,当拜完玉皇大帝之后。然后再拜李家寨村的各位宗族,然后再各自拜自己的户族祖先,等拜完他们之后。最后再拜自己家里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然,人们就会说你是一个不孝子孙。就会指责这个家族是一个无道德,少修养的家族。假若谁在这次活动中没有参加,那么,旁人就会在背后笑话你是一个不懂道德的人,或者是一个遭人人唾骂的负心之贼。
      在拜完自己所有祖先之后。有的就开始帮助自己的妻子回家做起中午饭来,有的再就是和自己家里的叔叔,哥哥或嫂嫂们开始闲聊起来了,又有的披上自己的棉褂子,扎上棉布腰带开始和自己同龄人说起笑谈来了。尽管当时的天气寒冷惊人,人们的温饱问题在当时,基本上还是都没有得到解决,但大家说起话来还是井井有条,津津有味的。
      李旭峰他在拜完自己所有的祖先之后,他没有回家帮助自己的妻子做饭,也没有和旁人聊天,更没有在街道上转来转去,闲聊扯淡。他只是独自一人挑着一副水桶,端着脸盆,来到村西头的一个小寺院里。开始一边搅水,一边擦起这个寺院的门窗来。他擦着擦着,心里头慢慢地就有了自豪感,嘴角上露出了笑容,尽管当时的天气是寒冷的,手指是通红的,但他的心里头还是甜蜜的,思想上也是美好的。
      他一边在劳动,一边在思考。等过完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村里的人们家家都会得到一条消息,一条人们意向不到的消息。那就是我可以在李家寨村的街道上大声的宣传:我们村里有自己的学校了。我也可以在主要街道上写上几张广告,广告的主要内容是讲人人不论自己年龄的大小,男女的多少,可根据自己家里的时间安排,都可以来到这所学校里来上学了。他们到校之后,他们就可以一起学起算术,语文的基本知识了。也就是说,大家可以懂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的是认字和百以内的加减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农村小学识字班》等等。
      开学后,假如谁在那一天不能来校时,就可以对老师嘱咐一下,老师就可随时嘱咐一名学习较好的同学,或老师他自己本人对这位同学补上这节课,以致学会为止。
      李晓峰他想着想着,不由得他自己的心情慢慢地开始喜悦起来,他自己的思想慢慢地高兴起来。
      李旭峰他在开学以前,除过走几家必走的亲戚之外,他就一直坚持着在这座寺院里坚持着劳动。你看,他不时是在修补门窗,铺设地面,就是在用麦茬和的泥土来做一些泥桌,以供新来的学生们开学后来做以使用。
      不知不觉的正月十五就来到了,这个寨子里的人们,兴奋地在过这个快乐的元宵节。
      就在元宵佳节这天的下午,李旭峰开始按照他自己的工作设想和安排,开始在寺院的门前和一些主要人们活动的场所贴出一张广告,宣布我们的寨子里从此有了自己的学校,有了自己孩子的活动场所。并且要求做孩子父母的人们,尽量把自己还没有上学的孩子,都能送到这个比较简陋的学校。让他们学些知识,掌握些文化,尽快的懂得些文化科学知识。
      正月十五的夜间,天气是寒冷的,西北风是吹了整整一夜。早晨醒来的孩子们,他们在自己的被窝里都不愿意起来,都想多多睡上一会儿,都想暖和暖和。大人们尽管是按时起床了,但他们大都是猫着腰,双手筒在一起,来回的在自己的房间里走动着。妇女们来到各自家里的灶房间开始做饭,但是,她们还是一边在做饭,一边在借助着锅灶的热气来取暖。这样,以便来增加自己身上的热气和增加大家身上的温度。
      可是,李旭峰他自己不顾当天的天气寒冷,他急忙忙的吃过妈妈为他自己所做成的早饭,就来到了这座“玉皇庙宇”的祠堂里。
      这座“玉皇庙宇”是当时的李家寨村的大队部,也是李家寨村的一所未来学校。这天,当他来到这座即将成为李家寨村的一所学校里。当他走进正殿,也就是未来的教室时。李晓峰他马上就搬出了从自己家里以前搬来的一条桌子和一个杌凳,又在桌子的上面放下一个小本子和一瓶墨水并一支蘸笔。条件真正是简陋至极,无法再比了。
      报名开始了,部分家长带着自己家的孩子,抱着半信半疑的心理,来到了这所未来的学校。他们进了门就问着报名的老师说:
      “报名费是多少钱?”
      “现在没有报名费行不行啊?”
      “我们家的女孩子能不能上学啊?”
      “什么时间开始正式上课呀?”。。。。。。
      “这是我们寨村上的学校,这学期的学费是五角钱,如果你感觉到有些贵,你暂时还没有钱来交这次学费,那么你就往后拖些时间也可以。假如,你家确实无力来交,那也就免了吧,不用再交了。但有一点,你作为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你必须要让孩子来上学,来读书。”李旭峰一口气回答了部分家长所提出的有关报名费的问题。也顺便解决了有些孩子家长,对自己孩子上学的一些简单事情。和所报的糊涂观念及可有可无的思想。
      孩子们开始一一报起名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旭峰坚持报到到下午的四点多钟,前后一共报了三十六名同学,其中,男同学有二十七名,女同学是九名。
      到了第二天,孩子们吃过早饭,他们开始逐渐的来到了这个新的学校。不大一回儿,他们在李旭峰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整理起自己的校园来。你看他们这时有的在打扫院子,有的在打扫教室。真是人人都在忙忙碌碌着,一时一刻也不停。尽管劳动的效果是不太令人满意的,但大家的心理都是高兴地,人人都是自愿的,心情也是自豪的。李旭峰老师他的面容这时候也是兴奋的和骄傲的。等整理完校园的卫生以后,老师开始询问起同学们:
      “看谁家有不常用的桌子,这桌子不论是高的,低的。或者圆的,方的都可以。”。。。。。。
      还没有等到老师他说完之后,一个男同学就立即回答说:
      “我家有一个方桌,是黑色的。”
      “我家有一个长方形条桌,它是在灶房里放着碗筷的。”
      “我家里也有一个高桌子的,它是供我们全家人用来吃饭的,也供爷爷和爸爸他们来说话的。”。。。。。。
      大家都在争着回答老师李旭峰的问话。
      这时,李旭峰他挥了挥他自己的右手,高兴地说:
      “大家不要着急,一个说了一个说。谁要是先说,谁就立即举起你自己的右手,等老师让你说话的时候,你再回答老师的问话。不然,这样是会乱的,当然,老师也是听不清楚的,也搞不明白是谁说的。”
      “我们不但今天要这样发言,而且从今往后都要这样发言,这样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好吗。听见了吗?”李旭峰接着又向同学们解释着说。
      “听见了,听见了。。。。。。。”大家急忙回答了老师李旭峰的说话。
      到了下午,李旭峰他按照同学们的提议,带领部分同学,来到了有桌子同学的家里,开始向孩子们的家长做起动员工作来。当然,部分家长是很满意的,立即就让同学们抬走了桌子,而有些家长的思想就不是那么积极的了,他就讲这条件,那原因的。以此来找各种借口,以便来掩饰自己不愿借给学校桌子的目的。虽然如此,李旭峰他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他的说服力,以此来动员这些家长出出他们自己的微博之力,用以改变一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经过李旭峰的这番努力,终于使学校有了四张大方桌,七条长桌子。下午临放学时,老师对同学们说,明天要放假一天,老师我需要到县新华书店去为大家买课本,和老师平时所用的日常教学用具。
      到了第二天的下午,李旭峰用他借来的一辆旧自行车,买回了三十多套小学课本。几瓶墨汁,蓝水和几个本子等作为自己的教学用品。到了傍晚,李旭峰利用才黑的时间,用墨汁擦了擦一块木板,以备作上课时之用。他又用十几块钱的学费,給班上买来扫帚,条子和簸箕,以备作打扫学校卫生之用。
      农历正月十八的早晨,学校正式开学了。
      这天七点多钟,同学们大都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校,尽管他们穿的衣服颜色不一,但大小还是合体的。就是谁的衣服什么地方有了破烂,那怕是烂了一点点,妈妈都要为他缝补的整整齐齐,不漏任何破灿。这样,以便能使自己的孩子没有一点屈辱感和羞辱感。
      同学们今天的第一堂课,是进行纪律教育和基本常识教育。
      李旭峰他首先向同学们讲的是大家一定要按时到校。到校后在课堂上要遵守课堂纪律和课外活动的准则。平时在校时要热爱集体,团结同学,更不能和别的同学打架和骂账。每天要坚决认真的完成老师所布置的课内和课外作业。放学后,要按时回家,免得家里的人为此事而抄心。
      由于同学们的年龄不同,大小不一,老师就让年龄大一点的同学坐在靠后点,年龄小的同学靠前排座点。。。。。。。
      李家寨村它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庄。
      据传说,这个寨子村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在明朝末期就在本村寨建造着一座坚固而美丽的城墙。据传说:这座城墙的建造,是李家寨村的先辈们用他们自己的点滴汗水累积而成的。它成功的出现,是本寨的男女老少先辈们利用起早贪黑的时间,把一层一层的土块堆积而成的。它成功的建造是李家寨村的先辈们,在运用原始建造工具的基础上,一铣土一铣土挖掘而造成的。它成功的建造,是李家寨村的先辈们在忍饥挨饿的基础上创建而成的,它成功的建造,是李家寨村的先辈们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而把它建造起来的。它成功的出现,不但起到了保护李家寨村村民们安全的作用,而且从另一方面也显露出了李家寨村的先辈们的聪明与才智。城墙上面是宽敞的,它的上面可以并排行走着两辆小推车。也就是农村所用的小土车。这座城墙的出现尽管没有长城的雄伟,强壮。也没有长安城墙的坚固,美丽。但是它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可以成为后代人们骄傲的资本,也可以使李家寨村的几代寨民们自豪的亮点。
      可是,这座美丽的城墙它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一股不正常的风气在中华这片大地上开始蔓延。特别是在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歪风邪气的影响下,加之,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的情况下。真正是“摸着石头在过河。”由此,当时在没有多少文化的,李家寨村的村民们,他们不但没有保护起自己祖先,用一滴汗一滴泪建造起来的美丽城墙,反而用那残忍的头和铁铣挖起了城墙,并且用起在当时可算得起是现代化的马车和架子车,运走了一车又一车的土块来作为土粪,以便来促使庄稼地里的庄稼快速增长,以此来达到那‘亩产过万斤’根本无法实现的美梦。可是,在那时那样的年代,几乎是无人上前来阻挡的,更无有一人来讲清楚,无法实现这个理想的根本原因的。
      就这样,村民们一天一天的在挖着,自己祖辈们衣服上的汗水,自己先辈们的泪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座坚固而美丽,骄傲而自豪的城墙,就这样毁到了自己后代的手里,也就是说,它完全丧失在一代文化欠缺,愚昧无知的自己后代的手上。
      悲啊,真是可悲啊。
      。。。。。。
      古时候,李家寨村从前有一种无文规定的村规。具体的说,那一户族如果有什么大的矛盾,都是由自己的户族长经过商量来统一解决的,寨子上如果要有什么重大问题,都是由户族组长联合起来共同协商来解决的。就这种无明文规定的村寨规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甚至延续到全国开始成立起初级社为止。
      李家寨村城墙外面的西北角有一座不大的寺院,名叫孝宗寺。传说中这座寺院的建造时间不太长,距解放初大约只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吧。
      这座寺院的建造者,是李家寨村李家户族的李奎所造成的。 当年,李奎他在国民党部队上是一位团长,加之他又是国民党黄埔军校二期的高材生。所以,他的上师对他的才能是很欣赏的,更是很骄傲的。因此,上面一有新的任务,他的领导首先考虑的人选,就是他李奎团是否来参加的问题,然后再看到的是别的那个团的人选。这样,李奎团在国民党的部队里建立了不少的功勋,也就是说,取得了令全团队员们的自豪和骄傲的资本。
      有一次,上级命令李奎他们团,要去参加围歼中国工农红军大战。当他接到这份命令后,他的心里不由得紧张了几下。因为,他心里清楚,红军不是好打的,更不是上级所想象的那样,随便可以就能被歼灭的。可是,军人服从命令,这是自己的天职啊,也是军人的责任和义务。他只能拿着自己的那份命令不得不回到团部,开始研究起自己的作战方案来。
      “团长,我们又要去打红军。我们上次死在战场上的几个连,到现在上级还是没有给我们补充上啊。”一个营长气愤的说。
      “我们放着日本鬼子不去打,反而来打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兄弟。”一个营长马上接着说。
      “我们和红军打仗,那一次胜过人家。每一次都是高兴而去,败兴而归。去的是青壮年,回来的是活死人。”一个负伤的营长不高兴地说。
      “人家穿着草鞋,拿着梭镖在打胜仗,我们穿着皮鞋,开着坦克在打败仗。笑话,天大的笑话。”
      “团长,我们和日本鬼子打起仗来,几乎都是胜仗。可是和红军打起仗来,那一次是胜利了?”
      。。。。。。
      “叭,叭,叭。。。。。。”门外一连响了几枪,很干脆的几枪。
      “这就是你们要说的话吗?这就是你们作战前的豪言壮语吗?”一个身材瘦小,语言傲慢的女长官,名叫汪群。她突然出现在作战室门外,大声的向内责问,气愤的训斥。室内的人员这时听到外面的训斥声,马上就鸦雀无声了。仿佛猫见了老鼠似的,学生见了老师似的,一动也不动了。
      这时的李奎也气愤地动怒说:“你们都在叫唤些什么呀,有本事在战场上试试吧,在这里有什么威风可使的。真不知道羞耻和耻辱。”
      李奎在一怒之下,一举来到阵地的前沿。梦想着“天下一朝能落下馅饼,自己张口就能接住呀。”的美梦在自己身上立即就会实现。
      可是,这种美梦是不会实现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打的是无把握之仗,也是无准备之仗。更是打的和人民为敌之仗。所以,无有取得任何胜利可能的仗。他抱着侥幸的心理,却想在主子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转啊,打啊。打啊,转啊。转来转去,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以战前无准备,战后而失败被撤职,最后被遣送回家而务农。
      由此他回家以后,心里气愤至极,烦闷不乐,整天不是喝酒,就是吸烟,骂人或者打架。家里的人一看他整天是这个样子,开始时,还有些相好的人,来作以劝解。时间已久,慢慢的劝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村上的人逐渐的离他也就越来越远了。
      那么,李奎家里的人一看他这一时的禀性难移,也就想出来一个无有办法的办法。那就是在村外的西城墙角下为他修了一座寺庙,名叫孝宗寺。这样使他慢慢地收回性子,逐渐的在盼望着他改掉他那些坏的毛病,希望他一步一步的走向正常人的习惯。后来,他又开始逐渐的按照时间季节发展的规律,他种起自己的庄稼来了。
      时间久了,他的坏习惯也逐渐的在开始减少了。好的思维方法逐渐的占了主角,好的思想,好的作风也开始占了上风。他逐步的开始做起一件件好事来,一些好的事情也开始被村上的人们有所认可了。并且有时候还会得到了村民的表扬和赞赏。
      不知不觉的“西安事变”事件在中华大地上爆发了。
      这根看不见的导火索,在全国人民的心理上开始吱吱地响着,也在华夏大地上起到了升温的作用,在炎黄子孙们的心田里起到了助威的作用。这个事件使人人愿意为抗日而牺牲,个个为抗日而舍家。
      可是,李奎这个一生愿为保家卫国而舍命的真君子,却失去了抗战的良机,失去了抗战的时间。这时,他以前的抗日思想是在那辽阔的前方准备奋斗,准备献身,而他现实的身体却是在小小的寺庙里却遭到被囚禁着。
      久而久之,他的心灵开始走向孤独,走向消沉。幽默症向他慢慢地袭来,恐慌症也向他逐步的威胁。没有多长的时间,他的身体在一九四五年间,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那思想也就自然而然的抛弃了这个人类。
      李奎他前半生是在部队里生活的,他虽然取得了点滴成绩。也得到了上级的赞赏和表扬。但他后半生却是碌碌无为的,整天是在孝宗寺里唉声叹气的劳动着和生活着。所以,他的思想不是在寺院里种种庄稼,就是在寺院里面学学武术,弄弄棍棒。
      李奎他在离开人间时,基本上是什么遗产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他自己那可爱的妻子汪群和一个只有三岁的女儿李栖霞。
      到了一九四九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租国人民都得到了解放,特别是中国妇女从多年的苦海中逃离了出来,一个男女平等的政策,已经成了中国人民的一项建国国策。这样,汪群她自己开始感觉到自己祖国的伟大你,时间不久,她自己就留下自己的女儿李栖霞,她一人出门改嫁了。
      李栖霞的亲生父亲李奎是兄弟三人,老大李文,老二李武,他为最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