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2岁聿其莫,日月其初 ...

  •   林念英出生的时候,很弱很瘦小,从她外婆到二姑奶奶到她母亲都一致说她最开始出生,比猫大不了多少。抱都不敢抱,用手捧着的,就很小小的一团。哭声也很细弱,中气不足。都差不多100天了,脖子都是软绵绵的,靠自己都直不起来的。家里人都怕她夭折,所以照顾的超级精心的。其实她是早产儿,差不多7个多月,就出生了。据说是那天打雷,夏日的雷是很大声的,也来势汹汹,然后母亲吓的跑回屋子,第二天就早产了。
      母亲在孕期因为吃不下饭,也没有鱼肉啊有营养的东西吃。同时没有什么水果、补品这些,母亲孕期就营养不足。其实那时候林念英的父亲在煤矿上还是很能赚钱的,每次都把钱寄来给母亲。但是家里穷,钱都拿出来买肥料啊,补贴外婆家用了,所以孕期也没补充什么营养。林念英也是很顽强的,之前母亲怀孕过一次,但是肾气不足流产了。林念英虽然营养不足,但是一直安安稳稳的待在母亲肚子里。
      林念英就那样到了7月多出生了,然后外公说她的眉毛像哪个大人物,以后肯定不凡。家里还真的以此戏言说她,以后必定有一番成就。那时候可看不出有什么成就,哭确实很有成就,一言不合就大哭,无缘无故没有理由的大哭。家里很多人抱着轮换着哄的,母亲、外公、外婆、太奶奶也还在的、小姨也未出嫁还有姑奶奶。一哭马上抱起来哄的,睡觉也抱着的,夏天中午就是不睡觉,非要人抱着就树荫下玩,一般都是姑奶奶抱着的。
      因为林念英哭声都很细弱,太弱了,家里人都不敢让她怎么哭,怕哭的喘不过气来,憋过去。睡觉也是要人抱着睡的,一放下来就开始哭,还好那时候家里人多,可以轮流抱着,小时候林念英真的是一个讨债的孩子,晚上也是哭,因为白天哭然后睡觉,晚上需要休息还是哭。以后大家提起来就是林念英小时候很小,林念英小时候很喜欢哭,都没见过那么喜欢哭的孩子,就很磨人,很折腾。
      父亲家是在省外的,也是农村的。父亲一直煤矿上班,有一个弟弟没有分家,家里田地和房子都是弟弟。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是同父同母的,一个弟弟是后来奶奶改嫁后又要的。家里兄弟多,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就是一个姐姐有钱,在省城里面做生意,拉了哥哥跟妹妹一把,一个种果园,一个开服装店。父亲就在煤矿老老实实上班,弟弟一家在村里务农,弟弟的孩子都出生了。母亲说她在哪里都是干活的,在父亲那里养活人家弟弟一家人,反正她也不当家,很划不来。
      结婚没多久就去煤矿住了一段时间,等怀孕就回外婆这里了。就一直住在娘家,父亲会每月准时打钱给她,母亲的钱都补贴家用了,她自己都没有攒钱的意识,她也说不清楚钱花哪里去了,手边基本没有留过钱。
      林念英外婆这里出生,奶奶还准备了小衣服小被子,做的手工很好,很精致,连线头都不怎么看到的。婴儿的小棉袄和棉裤,大小刚好合适,棉花是新收的,料子也是特意买的新的。棉袄厚的薄的都有,裤子是连着鞋子一体的,也有做小小的棉鞋。那时,奶奶的眼睛已经不行了,丧夫之后,为养活四个孩子改嫁,又为了养活后来的两个儿子,已经消耗的太多了。
      孙辈出生了好几个,有男有女,林念英的出生还是带来了很多欢喜。撑着病体,做了这些衣物。好像一下子要做到林念英三岁用的一样,身体不能看顾孙辈,就在其他方面补偿。林念英的父亲因为性格和隐疾,一直没有结婚,老人家心里也一直放心不下。好不容易有了后辈,也算了了心愿。不得不承认,这桩看似完美的婚姻,其实是从欺骗开始的,开始就有雷,后期就更说不好了。平静的水面下,波涛汹涌。
      最开始外公送母亲去省外父亲那里就很不习惯,吃饭都是蹲在那里吃,不坐桌子跟椅子的。父亲又是沉默寡言,一言不发,外公依旧很不满意。省城的姐姐是二姐,二姐跟姐夫是很热情的,给母亲买了很多她之前见都没见过的衣服。比如齐膝的羽绒服、小西装的外套、英伦的风衣、尼龙的裤子,还有黑色的皮鞋,职场上的小高跟皮鞋,冬天穿的靴子。母亲肩膀宽,个子也高,穿这些衣服撑的起来,看起来人也精神漂亮了很多。婆婆是跟着小儿子的,上面也没有人拘束的。
      加上父亲的工资也确实高,那个年代一个月有一千七八的净收入,基本都是如数给母亲了,也没有花花肠子。省吃俭用,也不抽烟不喝酒。可惜脾气也没有看起来那么好,在煤矿上有次争执,还打了母亲一巴掌,那时候母亲正怀着林念英的。母亲第二天就回外婆家了,气的随便拿了几件衣服就回来了。这期间父亲没有发过病,一直都是正常的,吃药控制着,连药纸母亲都没有见过的。所以母亲一直都不知道父亲有病这件事,外公外婆也不知道。
      母亲在娘家生活,一直都是跟姑奶奶一起种田的,那时候每家每户都要按照耕地亩数,交税的。家里外婆身体不好,有高血压,冠心病,外公哮喘很多年了,就靠姑奶奶一个女流之辈。两个舅舅都在外面上班,小姨在兽医站做临时工。还需要人情往来,外公吃药,大舅舅从家里拿米拿面。在小姨没去兽医站之前,都是小姨跟母亲,姑奶奶忙着地里的活,插秧,割稻谷割麦子,撒肥料,种麦子,种苞谷,垒田埂,挖田里的水沟。
      连小姨都说她跟母亲最惨了,什么活她俩都赶上了,什么活她们都要做。大舅很早就去国企做工人了,小舅舅一直在上学,初中毕业上了技校。母亲结婚去父亲那里的时候,家里的活根本做不过来,还商量过要不要给人家种几亩,给点粮食交了几亩地的农业税就好了。
      母亲会来之后,就继续未出嫁前的生活,不停的做农活。千里迢迢带回来的几件衣服也放在箱子里,落着灰。裤子给了小姨,大衣也给了小姨。母亲说她做农活也穿不上,放着也浪费了。除了买的衣服,其他的都很梦幻。哦,还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容易,养是要花费精力和金钱的。
      那是母亲尚不知道,养孩子是一种怎么样的重担,以后又会如何压的喘不过气,直不起腰。毕竟她年轻,觉得自己有力气,哪怕要饭,也能养活的了孩子。有父母在,一家人在一起,苦就苦点,吃的苦已经够多了,再苦能苦到哪里去。
      用母亲的话说,她二十四五岁,根本不怕地里的活,也没有觉得多累,自己一个人可以在石磙压过稻谷之后,把稻谷杆都插起来,堆成草垛,然后通过木楸扬着谷粒,把谷粒跟灰尘、土疙瘩还有秕谷分开。干一天她都干的动,浑身都充满干劲的。
      日子就这样平静如水的过着,小舅舅顺利去了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父亲也如数每个月用邮局寄钱来,这些钱给外婆外公买了药,缓解了外公一部分的痛苦,也改善了一部分家里的生活。大姑奶奶是在一个村里的,二姑奶奶是在另一个村里,需要走路半小时才到。更偏的村子,走更远的泥巴路。
      大姑奶奶家也是过的紧巴巴,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县里工作,工资低,靠着岳父一家,在县里找到的工作,在家里总是低下气。小儿子在工地做活,也是做几天玩几天,挣得钱够自己花。大女儿嫁的人家是县里的条件不错,家庭不是很和睦。小女儿想做城里人,嫁到城里人家,可惜家里就是茅草屋,就在外面找挣钱门路。
      二姑奶奶一家都是务农,大儿媳做活太拼命了,胃不好,一热一冷就打摆子,吃不下东西,挣点钱就去看病了。小儿子也没文化,就这里打零工,那里打零工。大女儿嫁的是较远的村里,那里靠近大坝,地不多,田一下雨就被淹。小女儿嫁在县城,也是没有养活自己的生计。
      大家都穷,也没什么歧视,母亲一直住在娘家,也没有人觉得不对。日子都过的艰难,县城里有很多在菜市场捡菜叶去吃的人家。有很多在县城附近的菜园里,去捡菜农不要的老菜帮或者霜打过糠心的萝卜。
      村里种地,城里不种地生活都过的艰难。一些老太太就一直站在买菜的小商贩旁边,有扔的菜叶,马上去捡起来。还有争抢菜叶老太太们吵架打架的,没人敢拉架的,都是老年人,谁碰到谁都是责任的。破烂堆都不知道被多少个人捡过一次又一次,城里走路不会一下雨到处是泥巴,但是什么都花钱。村里柴火粮食怎么样都可以,凑合着生活。
      生活就这样平静如水的过去了,波澜不惊。按照习俗有的出生三天招待亲朋好友,亲戚会带红糖鸡蛋和做好的油条,拿红布或者新的灯灯芯绒布料跟刚出生的婴儿以后做衣服。出月子,会有满月酒,宴请宾客。这些都没有的,因为是在外婆家,也不是招的上门女婿,所以没有娘家的人再上门来了。
      习俗就是女儿出嫁,亲戚除非重新走,不然就断了,母亲结婚太远了,亲戚们都没有去。自然而然就断了,这些庆贺的日子,也没办法庆贺。父亲家的亲戚本来,对于林念英一家就不是那么上心,也没有人千里迢迢来,庆祝孩子的出生。不知道母亲还有外公外婆对此什么想法,是否有失落和不平。如果还有选择,是不是会不一样,还是执迷不悟,一条路走到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