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3.2八千里路云和月 ...

  •   林念英的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宜莮,简直是整个大队附近好多个村子里的榜样。长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看那个谁谁,考上了大学,你什么时候能考上个大学。对小朋友最高的评价就是,你家以后会出一个大学生。
      普遍学历只有初中,高中都稀有,还有一部分是睁眼瞎的过去,大学生稀有程度堪比大熊猫了。宜莮,是村主任家的小儿子,上面有两个姐姐,都已经工作结婚了,分别在镇上的小学和初中做老师。村主任就是个文化人,戴着个眼镜,村里谁家有宴席,都是请他做知客的。
      说话也是文绉绉的,那个大学生的儿子就活在大人的口口相传里,林念英她们从来没见过的。是在省会上大学,对于最远只去过县城的林念英她们来说,是遥远的不可想象的。路程远加上交通不便,大学生宜莮基本很少回来。
      所有人都赞誉不绝,基本都是你看,宜莮多争气,现在是大学生了,以后就不用再农村干活了,跳出农门了。大学生是包分配的,可以分配到公家单位,以后你就是公家的人了,一辈子都不操心了。
      有一说一,林念英才刚开始上学,离上大学还有十多年的,这个目标着实太抽象了。母亲尤其有话说,她之前跟宜莮的大姐是同学的还是同桌,大家成绩都一般般。只是宜莮家条件好一点,宜莮大姐去上中专,读的师范,然后去镇上初中教书。
      母亲初中没毕业就读不进去书了,她不想混日子浪费钱,就辍学了。现在在土里刨食,风吹日晒一整年,就混个温饱。她同学有固定的工作,不用日晒雨淋,月月到时间有固定工资,不像种地望天收,收多收少靠天。
      教师工作体面稳定,找的对象也是在镇上有公职的。一家人都在镇上生活,孩子也不用在村里上学。因为读书的原因,十年后生活天差地别,最开始没觉得,回过头看,一念之间路走过了,再难更改。母亲尤其觉得应该好好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她再清楚不过了。
      外婆是一个很佛系的人,大多数都没有特别偏执的事情或者想法。唯独对于宜莮上大学,在林念英面前说了很多遍。外婆话不多,什么事情都不说,好的坏的都不说,就是这件事说的多。当然外婆也只是在林念英跟弟弟面前说,说宜莮考上了大学了,以后是大学生了。
      说很希望家里出个大学生,让林念英好好学习,以后也上大学。不知道林念英学前班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水平,外婆哪里来的自信。母亲倒是没说,只要求好好上学,努力就好了。由此可见,外婆就是对林念英有种盲目的自信。
      神奇的是,这种自信也给了林念英自信,林念英还没人家桌子腿高,就觉得自己能上大学。也是有点喜感,现在太小了,确实看不出来,以后如何。就是林念英好学,喜欢问问题,这点显得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其他平平无奇。
      宜莮上大学还没有毕业,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放话,砸锅卖铁也要继续供他读书。据说宜莮上学也是母亲一直鼓励的,虽然瘫痪在床,但是性子依旧温柔,很是关心宜莮学业。宜莮在学校上学,信息不便,都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宜莮家里的红砖房在当时当地确实气派,还有水泥地的院子铺的红砖地板。但是,大学学费也是一笔很大开支,好在宜莮大学勤工俭学,有国家的补助,生活费加上家里和两个姐姐支援的,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外公还跟母亲林念英说起过,义务教育阶段,有国家扶持,上大学了国家也大力补贴,就是高中要难,要相对花钱。
      不知道为什么,林念英感觉好像宜莮上大学上了很多年都没有毕业一样,每一年家长都无数次提起宜莮上大学了如何如何。又过了不到一年吧,宜莮父亲说宜莮考上了研究生了,要继续读三年。他又被家长在孩子们耳边多提了好几年了,说宜莮有志气。没觉得自己穷,就自我放弃。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研究生没多久,宜莮父亲就说他导师的女儿喜欢上了宜莮。有了导师的帮助,宜莮生活少了很大的压力,宜莮父亲也少了很大压力。种地勉强糊口,谁家有孩子读书,都是穷家。孩子读书,很大程度也代表了家境。
      宜莮那时,普遍读书都晚。村里普遍早婚,宜莮大学毕业都二十四了,跟他是小学初中同学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一说起宜莮年纪,家长的说法出奇一致,宜莮是大学生,学业第一,求学有成再考虑人生大事,一点都不晚。
      宜莮不考虑成家,但是宜莮父亲确着急了,他急着找个伴了。宜莮母亲在宜莮高中的时候就瘫痪在床了,两个姐姐未出嫁都是姐姐们照顾,擦洗喂饭。出嫁以后也是经常回去照顾的,宜莮父亲也承受了很大经济跟心理压力。
      宜莮读研不到一年,宜莮父亲就开始相看老伴了。对外说的是宜莮以后肯定要留在省城了,不会在农村了,两个姐姐都出嫁了,他老了以后靠谁呢。宜莮被导师女儿看上了,他家在村里看还行,在大城市边都不沾,人家也不会回村里,最多过年回来一趟。
      宜莮读研究生,他肯定会继续供着的,有多大力用多大力,不管找不找的到老伴。
      话虽然这样说,大家都说以后再找一个,肯定不像现在这样尽心了。两个女儿也反对,说让父亲等等,等宜莮研究生毕业了,再找也来的及。宜莮的父亲嘴上说,自己先看看,不急不急。没到一年,就有了中意的。
      宜莮研究生刚好二年级还没过一个学期,夏秋之交的时候介绍的,秋天的时候就定下来了。对方是丈夫早早去世了,一直没找。现在儿子大了要结婚,家里还没有盖房子,也想找个人帮扶。两个女儿极力反对,都没有用。宜莮父亲也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坚决要找个伴。
      距离宜莮母亲去世不到三年,瘫痪在床六年。大学开始宜莮就用助学贷款交学费了,家里给生活费。研究生后生活费也给的少了,两个姐姐相继有了孩子,日子也不宽裕,支持有限。宜莮的父亲每次提起都是满满的自豪,尤其是当着村里人的面。附近只有一说谁家出了个大学生,一提就知道是他家,都竖起大拇指的。
      果然老人看的清楚,宜莮父亲结婚之后,连电话都很少给宜莮打了。结婚第二年春天,女方的儿子也搬过来跟他们一起住了,秋天就结婚娶媳妇了。大家在背后都说,宜莮父亲的钱没给自己儿子用,给了别人儿子用。
      在没结婚之前,宜莮家的地很多都是给别人种的,宜莮父亲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是村主任,又是培养出大学生的人,做农活显得不好。宜莮母亲是家里地里,里里外外一把手的,瘫痪在床,才停歇。没想到宜莮父亲第二次结婚了,地都自己种了不说,还打听有没有人家,有地可以种,想多种点。
      宜莮父亲说宜莮以后就要靠自己了,有导师女儿的女朋友,他也不操心什么了。
      宜莮从父亲再婚后,就极少回家了,回家也是在两个姐姐家里待几天,回去跟父亲吃个饭,就走了。有年冬天回去过年,宜莮都没有床可以睡,他的房间,改成了后来儿子生的女儿的房间。他只能去同村叔伯家里凑合一晚,第二天早上说有研究要做,回省城去。
      早上宜莮父亲后来的妻子,就打了几个荷包蛋,连菜叶都没有放的。前一天炸的油条包子还有酥肉,都没有拿出来做点吃。宜莮吃了两个荷包蛋喝了一碗煮荷包蛋的汤水,暖了一下胃,就走了。宜莮父亲也不说送宜莮去镇上坐车,也不问怎么坐车,要不要带点特产。宜莮村里的叔伯看不下去了,开了自家的电麻木,送宜莮去镇上坐车。
      宜莮已经两三年都没回来了,本来还说带着女朋友一起回来的,村里说起都庆幸还好没有带回来,不然这样招待,带回家说不定也要分手了。回来那天晚上,已经8点多了因为村里吃饭早,家里人都吃完饭了。
      宜莮父亲的妻子就下了点面条,放了点上海青还是白菜,加了点香油。宜莮父亲什么都不说,可能父亲都是话比较少的,都不曾寒暄一下。宜莮回来那次都差不多快三十了,还没有结婚的。村里一直说宜莮上的是省城大学,省城大学全国有名的,毕业肯定前景光明。
      宜莮刚好没赶上毕业包分配,需要自己找工作,就留校做了讲师,省城大学的老师工作待遇绝对不差。很久之后,林念英才知道宜莮上的大学是省城的大学,不是省城大学具体是哪个大学不知道。
      后来就说宜莮论文写得好,继续留校读博了,之后很多年宜莮都没有回老家了,真的就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活在宜莮父亲说的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在省城大学,读完了留校做讲师。依旧没有结婚,没有带过女朋友回家。
      外婆还提起一家就是骑着三轮车卖猪板油的,夫妻两个人都是住在县城附近,没有地。只要不下雨就骑着三轮车加一板猪板油,在各个村里的道路上,隔几天换一条路线。靠着卖猪板油,供养了家里两个大学生。他们卖的猪板油价格公道,新鲜实惠,等走到林念英在的村,猪板油只剩下一小坨了。
      外婆偶尔会买点,让全家打打牙祭。猪油渣炒青菜都好吃,或者包饺子。林念英听大人们说起上大学,从不放在心上的,好像大人们也不在意小孩子们听不听得懂,有时候可能仅仅是感慨吧。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9章 3.2八千里路云和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