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蛟龙终得入海归(五) ...
-
次日,燕国朝堂。
苏秦已经不知是第几次走上诸侯的朝堂了,这个在许多人看来十分威严甚至有些神秘的地方对苏秦来说已经不再神秘。但也许此前每次最终都折戟沉沙,而这次又夹杂了许多捉摸不定的因素,苏秦心中不由得又平添了一丝紧张。
其实在已经见过一些世面的苏秦看来,燕国的朝堂虽不能说小,在大国中还是有些寒酸。但对他来说,这却是第一次可以这样昂首挺胸地走过文武百官的行列。苏秦听得到身边的窃窃私语,心里明白:自己现在只不过是得到了一次展现才能的机会,如果被证实担当不起辅佐诸侯的大任,那最后的结局恐怕就会让自己后悔来到燕国。
前日的那位年轻人已经戴上王冠,高高地坐在朝堂的尽头。如果不是见过一面,苏秦一定会惊讶于燕王的年轻。可单从表面,谁又能看出这位年轻人内心所承担的国耻家仇呢?
不知不觉,苏秦已经走到了官员行列的最前面,站在了燕相身边,而在邯郸遇到的那位燕大夫就在燕相左侧,看来地位也相当高。他们不可能听不到身后的窃窃私语,但不论是如老僧入定般的燕相,还是直视前方的燕大夫,都丝毫不为所动。
苏秦明白,燕大夫带他回来是有风险的,所以才会找见过苏季相貌的老国相去突然拜访苏秦。现在看来这两人应该是已经深信即使苏秦自己不承认,他也一定是和苏季有着某种关系的了。而一旦苏秦把事情办砸了,恐怕他们都难逃欺君之罪……这算是一场豪赌么?
苏秦还在胡思乱想,突然听到燕昭王在喊自己的名字,赶紧回道:“臣在!”
窃窃私语的声音停止了,朝堂里安静得出奇,苏秦似乎能听见脚旁那只蚂蚁爬过的声音。
“想当年山戎犯我,齐国来救。先王庄公送齐桓公出境,齐遂将先王所至之地予我。可惜当今齐王贪得无厌,在我内乱之时趁火打劫,所幸天下诸侯良知尚在,助我复国。寡人念及两国百姓,不愿与齐国兵戎相见,齐国却得寸进尺,至今仍拒不归还所占我领地,全无祖上之大国风范。”燕昭王越说越激动:“苏卿,寡人命你全权出使齐国,务必收复失地。”
苏秦身后再次窃窃私语起来:齐国刚刚差点灭了燕国,齐国君臣见到燕国使臣都是鼻孔朝天,燕国朝野谁都不愿意接这块烫手山芋。不知昭王是真的认为苏秦是苏季再世而寄予厚望,还只是想考验下苏秦的本事?
燕相还是在老僧入定,燕大夫则有些不安,显然他没有想到燕昭王一上来就会给苏秦这样的考验。这到底算是信任,还是不信任呢?
苏秦的心里则是既兴奋又紧张。这可是他第一次入仕,就被委以如此重任。这些年来他所受到的委屈和痛苦,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不管前面是阳关大道还是刀山火海,他都必须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回到住处后,苏秦还是兴奋得在房间里踱来踱去。虽然已经无数次走上朝堂游说诸侯,但这是第一次以代表一个国家的身份走上另一个国家的朝堂。但兴奋过后,苏秦开始考虑对策。他知道列国关系是以实力为后盾的,在现在的形势下如果只按照寻常套路出牌,肯定会像此前的使臣一样受尽齐国上下的羞辱灰溜溜地回来。冥思苦想后,苏秦终于心生一计。
几天后,齐宣王接到上奏,燕国又派使臣来了。
齐国朝臣嗤之以鼻,纷纷说没见过燕国这样脸皮厚过城墙的国家。齐宣王宽宏地笑道:“哎,我们齐国要有大国风范,客人还是要请进来的。”说着就召燕国使臣进殿。谁知远远传来一阵哭声,宣王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次燕国使臣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等苏秦来到齐宣王面前,人们都注意到这位使臣不是穿的朝服,而是披麻戴孝。苏秦在齐王面前拜过之后继续痛哭,齐宣王充满同情地问道:“你们燕王是新即位啊,难道英年早逝了?不过寡人话可说在前面,虽然我们两国有些小摩擦,吊唁齐国还是会派人去的,但你也不要想得到更多的什么东西了。”
苏秦长叹一声,对齐宣王说:“我们大王健康得很,我是来凭吊泱泱齐国,就要亡在大王手上了啊!”
齐国朝堂一片寂静,宣王和朝臣都愣住了。
苏秦见自己的第一个目标已经达到,不等宣王发问,就继续说道:“燕国的土地能得到大王的青睐,不胜荣幸,只是贪小便宜吃大亏不像是深谋远虑者所为。我听说在灾荒的年份,人们宁愿忍饥挨饿也不吃乌头这样的毒草,因为吃乌头吃得越饱死得也就越快啊。大王想必应该知道当今燕王是秦王的女婿吧,为了小小的燕国,最终却是得罪了强大的秦国。另外现任燕王是赵国护送回国的,上次三国救燕之时其他各家诸侯都已经虎视眈眈了,如果秦国和赵国再次来帮助燕国反对大王,真不知道那些诸侯会不会也来分一杯羹呢?想到齐威王时那叱咤风云的齐国现在却要落到如此田地,在下真是感叹不已啊!”
齐国朝臣开始窃窃私语,齐宣王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半晌说道:“那照你说,寡人该怎么办呢?”
苏秦马上收起眼泪,朗声说道:“在下听说古代善于处理事情的人,能够转祸为福,因败得功。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国之地交还燕国,那么燕国和秦国一定会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即可以秦、燕为盟友,号令天下,则霸业唾手可得。”齐宣王大喜,归还燕国旧地。
苏秦胜利回到燕国后,燕昭王彻底相信几十年前燕国那位功臣再次来辅佐燕国了,于是资助车马金帛派苏秦去东方其他诸侯游说,以在大国夹缝之间求得生存空间。从此苏秦在东方六国如鱼得水,直到身佩六国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