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雄鹰折翼随缘机(一) ...
-
身佩六国相印,即使张仪当年也从没想过,几十年后的苏秦却做到了。
燕国虽然分封得很早,但是远离中原,与之接壤的又是齐、赵两个强国,长久以来只有向东北方向发展,然而辽东毕竟无法和秦之巴蜀、楚之江淮相比。于是燕国虽列为战国七雄之一,但既没有韩、魏地处中原的地利,也没有秦、楚独霸一方的实力,还要时时看着齐、赵的脸色……真是七雄中最尴尬的一个。尤其燕王哙传位事件导致国家差点被齐国吞并,虽然后来在诸侯干涉下齐国撤军了,可是对燕国实力和名望的影响是巨大的。至少燕昭王很清楚:当下燕国最重要的事情是自保和发展,而不是争霸。
燕昭王即位后广求贤士,得到了乐毅、邹衍、剧辛等人才,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苏秦。苏秦不仅一出手就解决了最棘手的对齐关系,而且志向高远,韬略非凡。尤其是此人相貌举止与当年文公、易王时一能臣极其相似,让人感叹天佑燕国。
不过这最后一条苏秦自己十分不以为然。他曾经周游列国不得志,父母妻嫂都认为他精神出了毛病,能有今天也是老天开眼。不过既然命运已经柳暗花明,那他也就不客气了。
这一日,苏秦又从诸侯游说归来。远远望见蓟城门,苏秦不由得想起当年第一次来到燕国,遥望蓟城门的情景——那时燕昭王正在蓟城外翘首以盼苏秦的到来……现在回想起来,那不能不说是苏秦人生的转折点。
苏秦坐在马车内舒适的座椅上,自言自语道:“我从年轻时便立志有所作为,最初历尽艰辛,也曾怀疑过自己的命运。然而上天终究没有辜负我,能身佩六国相印,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在历史上,也许此前曾经有很多人,此后还会有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过或许上天由此就认为他们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好运,于是如此感慨过的人,似乎在感慨之后十之八九都要对曾经的感慨后悔不迭了……
苏秦刚刚回到自己的书房坐定,家丁就来报有人求见。苏秦摆摆手:“今天我一路舟车劳顿,要好好休息一下,不管是谁都让他明天再来吧。”
家丁嗫嚅道:“可是……那人说是大王派来的……要苏大人马上进宫。”
苏秦皱了皱眉头,让家丁带来人先到客厅歇息片刻,自己到后厅去更衣。
半个时辰后,苏秦已经站在燕宫正门前。当初苏秦第一次站在这里时,因为此前当时的燕相已经透露了燕昭王准备重用他的消息,所以那是苏秦第一次如此踏实地站在一座诸侯王宫之前。后来苏秦无数次昂首挺胸地走进这座王宫和许多比这座王宫要雄伟得多的宫殿,所以这次走进熟悉的燕宫并没有太多感觉。然而,等到他再次走出这座宫门时,他的命运将发生他所料未及的变化……
这次燕昭王是在一间密室里单独召见了苏秦。示意左右退下后,昭王将一封快信递到苏秦面前。苏秦仔细一看,上面署的是苏代的名字。苏秦一下子想起来,他刚到燕国的时候,当时的燕相就和他提到过苏代这个人,还说他自称是苏季之弟。而世间又盛传苏秦与苏季的各种关系,最神奇的就是苏秦乃苏季再世……苏秦一直对苏代有些兴趣,不过他去齐国的时候,苏代已经在途径魏国的时候被魏国扣押,准备送回燕国。后来苏秦回到了燕国,打听苏代的情况,结果得知魏哀王不知听信了什么说辞,又把苏代放走了。苏秦听说苏代后来去了宋国,待遇还不错,没想到他还会给燕王写信。
燕昭王示意苏秦打开书信,然后命苏秦朗读出来。
苏秦照着苏代之信读道:“燕国位列万乘大国,却向齐国单方面派遣了人质,臣在宋国也感受到了这对燕国名声和力量的影响。燕国劳民伤财派遣众多军队帮助齐国攻打宋国,可即便打败宋国、攻占楚国的淮北,只能让齐国独吞一切,帮助仇敌日益强大而害了自己的国家。虽然这些都是对燕国很不利的事,可是大王仍然继续这样去做,应该是为了取得齐国的信任。然而事实上齐国对大王愈发地不信任,对燕国的忌恨越来越深,这就说明大王的策略是错误的。把宋国和楚国淮北加在一起,抵得上一个强大的万乘之国,而齐国吞并了它,就等于使齐国增加了一倍的国力。北夷纵横七百里,再把鲁国和卫国加上,又抵得上一个强大的万乘国家,齐国吞并了它们,这就等于使齐国增加了两倍的国力。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就忧虑重重而不能抗衡;如今把三个齐国那么强大的力量压到燕国头上,那么形势必然更加严峻了。”
苏秦心中不由暗自佩服这位从未谋面的苏代:当年在燕国的事情闭口不提,俨然以一位与燕国毫无瓜葛、却又站在燕国立场上的说客自居。苏秦虽然游走于六国之间,但也做不出这种仿佛过去的事情从没发生过的姿态。
苏秦继续读下去:“虽然如此,但是明智之人做事,能够因祸得福、转败为功。齐国有名的紫纱,本是用破旧的白缯染成的,却能够卖出十倍的价钱;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山上,最后却能击败了强大的吴国而称霸天下。这都是因祸得福、转败为功的事例啊。如今,假若大王想要做到这一点,莫如怂恿各国尊奉齐国为霸主。然后联合东方各国派遣使臣到周王室去结盟,烧毁秦国的信符,宣称要联合破秦,还要永远排斥秦国在同盟之外。秦国遭到各国共同的排斥面临被攻破的威胁,秦王必定为此而忧虑。秦国连续五代都主动攻打各诸侯国,如今却屈居齐国之下,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齐国走投无路,就不怕拿整个国家作赌注以求得成功。
“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遣说客去劝秦王说:‘燕、赵两国协助齐国攻破宋国,结果让齐国一家独大,得到天下的尊崇。而这两国没有因此得到一丝好处却又如此做的原因,就在于不相信秦国。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可信赖的人联系燕、赵,让泾阳君、高陵君分别先到这两国去呢?以他们为人质,燕、赵两国就可以相信秦国不会背信弃义了。这样一来,秦国在西方、燕国在北方、赵国在中部称帝,三个帝王在天下发号施令。假如韩、魏不从,那么,秦国就出兵攻打;齐国不服从,那么燕、赵就出兵攻打。这样一来,天下还有谁敢不服从呢?天下都服从了,就趁势驱使韩、魏攻打齐国,逼迫其交出宋国的失地,归还楚国的淮北。这样对燕、赵两国都是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他们甘之如饴的事。燕、赵两国实际上得到了好处,名分上如愿以偿,那么让他们抛弃齐国,就好像甩掉旧鞋一样的容易。现在如果您不去联系燕、赵,那么齐国称霸的局势一定会形成。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唯独您不服从,这就会遭到各国诸侯的讨伐;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您也服从它,这就会使你的声望降低了。如今,您联系燕、赵,可使国家安定而声望尊崇;不联系燕、赵,国家就会危险而声望就会降低。抛弃国安名尊而选择国危名卑,明智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
“秦王听完这些话,一定像匕首刺进他的心脏一样。那么大王为什么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游说秦王呢?秦王听到了一定会采纳,齐国一定会遭到讨伐。”
苏秦一边读,一边体会着这连环说辞。在游说燕王的辞令里套着游说秦王的说辞,这个苏代绝非常人。苏秦后背不由得有些发凉:自己的功成名就还是有时运的因素。如果当年燕相子之顺利成为燕王,那么现在身佩六国相印的必是苏代。
“结交秦国,是有利的外交;讨伐齐国,是正当的利益。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当的利益,是圣王所做的事业啊。”苏秦读完了最后一句话,仿佛刚刚在诸侯朝堂上与群臣辩论过,喉咙发干,而身上却都是冷汗。想到当年苏代兄弟死活不回燕国,苏秦明白这次苏代是遇到大麻烦了,才会求助于老东家的。
燕昭王听苏秦读完了,便问:“苏卿以为如何?”
苏秦知道燕昭王其实并没有对苏代有太多不满,而且这说辞气势磅礴,有理有据,一时难以驳倒……可是联合秦国又与苏秦一贯的作风不符。苏秦明白,燕王单独召见他还是对事关燕国生死存亡的纵横战略心存犹豫,想了想回道:“臣为大王合纵多年,就是为了燕国的长远大计。的确,燕国最紧迫的威胁就是邻近的齐、赵,但只要联系更远的韩、魏、楚,就可以制衡这两国。如果为了报眼前之仇而联系秦国,那么一旦韩、魏为秦所吞,即使燕国与齐、赵、楚联合,也将无法制衡秦国。那时,包括燕国在内的各国就只能被秦国各个击破。秦国的野心绝不止是与燕、赵共同称帝,请大王三思。”
燕昭王也明白苏秦合纵多年,如此回复也在意料之中,叹了口气说道:“虽然苏卿和他们不是一家,但先王曾对苏代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苏代兄弟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代不可。”
作为在燕昭王身边成长起来的谋臣,苏秦很理解昭王这些年来内心积压的对齐国的愤恨,可是他当然也不会让好不容易组成的合纵就这样毁于一旦,又回道:“齐国若过于强大,的确会成为为我心腹之患。但只要诸侯间还有平衡的力量,就不会显现出危机。近年赵国实行胡服骑射,国势迅速兴盛起来,正好与齐国力量平衡。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反而会造成危机……”
说到这里,苏秦注意到了燕昭王的脸色,游走于列国之间的他意识到了昭王已不可说服,于是叹了口气:“不过,大王何不先召回苏代。至于纵横国策,事关重大,慢慢商议也不迟。”
燕昭王满意地点点头:“既然苏卿也同意,那寡人就立即发信召回苏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