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第 34 章 ...

  •   皇上给谢家和冯家赐婚的事情在京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军中守将,赫赫战功,一个太子太傅,门生遍布天下,受到众多读书人的崇敬。不甘心这么大的势力落入他人之手,一时间,不少皇子派系的官员纷纷上书,请求皇帝撤回旨意。
      朝堂上怎么热闹,谢家不管,而是按照旨意,颇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交换了庚帖,在钦天监算了八字,得了天作之合的批语后就开始准备六礼的一切事宜。
      冯月茹还是懵的,只是去看个进士游行,本以为自己和谢天逸没缘分了,却峰回路转,一回到家,就听娘亲说,皇上要把自己指给谢天逸。
      后来听说,是姐姐求了太子,和谢天逸聊过,才去找了皇帝,谢天逸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才拿到了赐婚圣旨。冯月茹毕竟是冯家女,政治观还是有一点的,估计只有姐姐去求了太子是真的,别的方面,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但绝对不会是谢家主动去求的圣旨。姐姐估计也是想这么说,自己心里能好过一些。
      反正一切有家里人去忙,谢天逸这个“准新郎”就安安心心的把“暖房蔬菜”的研究成果和设备设计图等一切都整理好,写成奏章,厚厚的一本。谢天逸虽中了状元,但还没授官,想递奏章得经过自家老爹的手,这才递了上去。
      接下来,就等着皇帝酌情给自己“按功封官”。以及准备做新郎了。
      因为皇帝封了状元府,那么就等于以后那里就是谢天逸要住一辈子的地方。而且靖国公府又分了家,赵玲珑夫妻本来应该回郡主府去住,但是谢天逸是两人唯一的儿子,索性直接上了奏疏,将郡主府隔壁的院子修一下,当了状元府,两个院子中间打通一道小门,以后爹娘住郡主府,谢天逸小夫妻住隔壁状元府,平日还可以一起吃饭,说话聊天也方便,不用出门绕一个大圈,多好。
      状元府是个两进院子,面积还可以,在内城诸多高门大户面前算是小的,但是这是皇帝赐的“状元府”,外面还有“六元及第坊”,这个荣耀比其他五进的院子都值钱。更何况皇帝已经答应了,等以后有了机会,或是如果赵玲珑去世了,“玲珑郡主府”也不会收回,直接赐给谢天逸。虽比不上靖国公府的面积,但富贵程度上已经不输给一般的公侯之家了。
      装修房子,测量尺寸,打造家具用品,准备嫁妆,官员贵族之间的礼数非常繁多,光是女方需要忙的就不少。所以把所有时间都算进去,因为是赐婚,要封官,还要加紧一点时间,选了个五月份中旬,新人就得完婚。
      一甲是不需要进行馆选,直接可以进入翰林院的。有句话叫“非翰林,不入阁”,这就说明了翰林院的重要性,几乎所有品阶极高的官员都是翰林院出身的。不是翰林院出来的,总给人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会被人排挤。
      游街晚上的琼林宴之后的半个月,皇帝的封官旨意终于下来了。因为现在已经不太缺高品级官员了,新科进士大部分的品级也越来越低。
      翰林院地位崇高,但品级很低,最高的只有正五品的学士,姓元,长得人如其名。温子然是从六品修撰,庞博比温子然多了一点人脉,做了正六品侍读。谢天逸拜那份研究报告以及以往积攒的功劳,做了从五品的侍读学士,下面管着温子然和庞博,上面直接归属元学士管辖。
      一甲三人都上衙半个月了,馆选才开始。这次馆选是选取二十人,谭文宇通过了馆选,现在是正七品编修,冯元敬是从七品检讨,苗贺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没处理好,挂了榜尾,做了正八品博士。
      翰林院有两个从五品,每个从五品下面是两个正六品,然后正六品手下若干。谢天逸想把信任的或是可以利用的网罗到手下,趁着早了半个月,没少交好翰林院的同僚,希望到时候能有所帮助。
      现在温子然,庞博,冯元敬,以及一些名次较高,又比较会做人,家里脑子清醒的挑了七八个,笼络自己麾下,经常时不时打个招呼,就连其他大人手下的也是彬彬有礼的对待,加上不斐的家世,又舍得花钱送礼,有手段懂礼仪,所以谢天逸虽然相当于空降,但还是在翰林院里还是很快收了一些人的心的。
      谭文宇和另一些比较没有门路,又不是太清醒的就归于另一个姓成的侍讲学士手下。这人的庶妹曾是昀王的侍妾,属于不受宠的“昀王系”,不被皇帝看重,都五十多了,还只是个从五品,估计以后想升官也难了。
      翰林院清苦,但是六品以上的翰林官却是个香饽饽,无他,有机会见到皇帝啊!不过除了一甲之外,其他的虽然授了官,但都是没有俸禄,被称为“庶吉士”,美其名曰“不浪费人手和资源”,和前朝还要等三年才授官有些不同。
      只是翰林院又是个非常奇怪的地方,新朝的皇帝不好糊弄,动不动就有人得罪了上官,贬官抄家都成了常事,时常见到其他部门跑翰林院选人补缺,所以谁知道这些“庶吉士”能在翰林院呆多久?
      家世好比较能支撑的起一家老小日常支出的就会继续呆在翰林院待满三年,尽管有可能被人抢功劳,但是只要能见到皇帝,让皇帝记住自己,以后就有可能爬得越高,等出去后就不会被抢功劳。家境不好又因为莫名其妙原因被针对的就会利索的找路子,扒上个粗大腿,有机会就往外爬。虽然会丢了一个见到皇帝的机会,至少能得到一定俸禄。节省一点,再想点别的法子,养家糊口是没问题的。
      谢天逸就属于前者,皇帝御赐了他状元府,他的银子几辈子都花不完,没有经济上的困难,他作为翰林院仅有的三大“巨头”,身后不像别的进士一样没权没势,就连元学士都对自己客客气气的,在翰林院十分的如鱼得水。
      翰林院的工作说忙不忙,说不忙有时候能忙的脚打后脑勺。翰林院主要负责修撰国史,编撰史书,记录皇室官员的日常,然后编成一本本有着历史厚重感的史书,流传后世。
      谢天逸做事认真,在翰林院表现的非常有大家公子的风范,对上谦虚有礼,对下沉稳又不失御下手段,把手下十来个翰林官管理的很好。
      他又不贪功,只要在他手底下的,只要做得好,每个人都有机会给皇帝讲经,出一把风头,事先还会得到谢天逸的细心提点,不会出丑。闲暇的时候经常带着手下的十几个官员出去外面吃顿饭,聊聊天,联络感情,还都是他出钱,对家境比较寒酸的还会不着痕迹的体贴一二,让人家多点得赏赐贴补家里的机会。所以好多人都讨好谢天逸,想去他手底下工作。
      只是谢天逸很刁钻,除了从八品以下的“恩荫”职位,正八品以上的几乎都满员了,大家都知道谢天逸好说话,不抢功,挤破脑袋的想往他手下钻,得了位置的就使劲浑身解数的保住自己的地位。那位成侍读脸都青了白白了青,又不好直接跟谢天逸抗议,毕竟人家也没做什么,是他自己不会管理手下,可是成侍读又没有谢天逸的好资源,他自己都觉得出头的机会不够多,皇帝还没原谅自己,怎么可能分给别人?
      元学士是出名的保皇派,皇帝的心腹,而且因为翰林院的“特殊性”,虽然只是个正五品,但没人敢随便小瞧他。元学士长得胖乎乎的,留着一把小胡子,也有四十多了,和皇帝年纪差不多,但因为胖,看着比皇帝年轻些。
      元学士是皇帝的心腹,自然知道皇帝对于两个他的手下更看重谁,谁让他看不顺眼。平日里对谢天逸总是多加关照,对于成侍读暗地里有意无意的挤兑和小手段,也都很巧妙的帮着谢天逸避开。
      谢天逸自然投桃报李,平日就对元学士非常恭敬有加,闲暇时候也会去元家串个门,指点一下元学士还在读书的小孙子,和依旧奋斗在考举人路线的独子。前段时间元学士七十来岁的母亲受凉生病,谢天逸第一时间送去了适用的药材和补品,对外说是感激元学士对自己工作上的指点。上敬下恭的,也传出了一段佳话。
      工作上顺风顺水,可是家里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老太太舍不得看着长大又讨人喜欢的小孙子小孙女离开国公府,搬去外面居住。不管谢天逸和他爹娘怎么劝说,说路程有多近,可以随时过来,老太太犟劲上来,就是拉着孙子不松手,满府的人都无可奈何。
      谢广心疼老妻,妻子比自己小了十多岁,自己又离开了近二十年,本就对妻子抱有愧疚。即便嫉妒小孙子似乎比自己重要的事实,也还是咬咬牙,提溜着谢天逸的耳朵拍了板,叫小孙子隔一天回来住一天,不听话就打。
      在老太太气愤的把“欺负”了宝贝小孙孙的老头子痛揍了一顿后,大家也商量好,惊鸿阁和青竹园封存,依旧留给三房一家回来时候住。谢天逸每三天回来住一夜,休沐假每个月两天,三房一家子都得回来。
      谢天逸捂着被揪疼的耳朵,“没人权”的幽怨的看着拍了板的一家子,最小就是得受欺负,他早就有这个觉悟了。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