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041 始逃难 ...


  •   再说山坡这边,宋明富和梁氏的到来,一直望着西北方向出神的唐诗,终于也回过神来了,起身才感觉到整个身子已快被冻的没知觉了。
      “二哥,二嫂,你们来了。”
      “四弟妹,我和你二哥过来帮你搬东西的,这四弟走了,你一个人住这里,大家伙也不放心,搬回村子里住,大家也能相互照应些,你说是不是?”
      唐诗没接话,就这么看着梁氏,看的梁氏瘆得慌,好半响才想起来,是方才话说错了,这老四可才走呢,她就不应该这个时候提起的,这不是挑起人伤心事吗?
      “麻烦二哥二嫂回去跟爹娘说一声,我一个人住这里挺好,不用搬了。”
      “什……什么?不搬?可是,这不是说好了吗,爹还特意嘱咐了让我们过来接你的。再说了,你一个人住这,荒郊野外的,不说林子里的野兽了,就是那些流民,万一要是跑到这里来,你一个人多不安全。弟妹,听二嫂的,还是回村子里住吧。”
      梁氏苦口婆心的劝着,倒也是出自几分真心,这里就这么一间屋子,换作是她,也不敢一个人住。这么劝唐诗,也不就是为了好向陈氏宋老头交差。
      唐诗岿然不动,任梁氏在那怎么说,就面无表情的听着,不做声。她就从来没打算搬回老宋家,就想一个人在自己家里住着,之前不反对,也只是想让宋词放心。
      最后,梁氏费尽了口水,就连自从来了就站在旁边当布景的宋明富,也开口劝了几句,唐诗还是坚持自己住这里,不搬回老宋家。
      梁氏和宋明富没办法,只好就这样回去,把唐诗的原话搬给了宋老头和陈氏。宋老头照样抽着他的烟嘴,什么话也没说。陈氏就没什么好话了,骂了唐诗几句不识好歹,不来还省米省事了,便也不再提这个事了。
      也没空再去关心这些无关紧要的,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不敢出门,就这么几日功夫,村子里已经发生了好几起流民抢粮打人事件了。老宋家住村子中间,二房在村尾,他们倒还好,还没受到流民的骚扰,住在村头的几户人家,都已经有人被打伤了。所以,现在整个村子,整日都关门闭户的,那里还有心思寻思别的。
      唐诗一日一日的,在想着,宋词今儿走到哪了,明儿该到哪了,战事起于西北,西北战线溃败,他们这帮被临时征去的兵丁,肯定是被派去西北支援。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就被赶到战场上杀敌,没有经过任何训练,注定就是用来打头阵牺牲的,用多少百姓的血肉,才能堆砌出来大邑的胜仗?
      没有人知道。
      宋词走了,身边陪着她的也只有这只长大了不少的小奶狗,这狗还是宋词从三婶家抱回来的,喂了几个月,现在黏她黏的很,走到哪跟到哪,还是喜欢摇着它的小尾巴。有了小奶狗,唐诗多少有了它的陪伴,倒是少了些难过。
      和村子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唐诗也盼着这仗打不到这里来,宋词他们这些被急征过去的兵,希望多少能挡住些西凉的铁蹄。只要打不到这里来,他们便不用离开往外避祸乱,即便会受到些流民的骚扰,也好过背井离乡好。
      可这两日,流民的情况却越发严重了,夜里有一晚上他们这小山坡估计也来了人,小奶狗汪汪汪的叫了半宿,唐诗也一晚上没敢睡,起了好几天查看房门是否栓好了。
      心里总是慌慌的,感觉要出事。
      心里发慌,天蒙蒙亮就爬了起来,直奔村里老宋家而去,找到了陈氏和宋老头,告诉他们村子里已经不安全了,还是尽快去城里躲一躲吧。没想到,唐诗的一番好心,却换来了陈氏的一番奚落。就连宋明开,也连说不可能,大邑已经征了这么些新兵,准能把西凉贼兵打回老家去。
      该说的话也说了,他们执意不肯走,唐诗也没辙,他们想留在这里等死,她不奉陪,她还要留着命等宋词回来呢,他答应了她,一定会回来的。
      从老宋家出来,唐诗不敢停留,现在流民猖獗,说不准什么时候就遇上了,一路小跑跑回了家,东边太阳才露出了半边脸。
      就着昨晚的剩饭胡乱弄了些早饭吃,便扛起锄头,跑到石头蘑菇边上挖坑。虽然这一年来活也没少干,可这抡锄头的重活,宋词从不让她沾手,就挖了个一米见宽的土坑,她的双手便磨出了好几个血泡。
      顾不得理会手上的血泡,跑进屋去清了个箱子出来,放到刚挖出来的坑里,底部和四周已经抱了些木柴和茅草放进去,这样多少能隔去些水汽,还不至于太过糟蹋粮食。
      唐诗把家里的米面包谷米都搬了出来,放到箱子里,稻米袋子有些沉,分了好几次才搬了出来。箱子就这么点大,搁完这些粮食,就放不下别的了,没办法,能保住一点算一点吧。把箱子合上,上面再堆一层木柴和茅草,最后才把土填上去。
      顾不上擦把汗,急忙跑回了屋,看着屋里的每一个物什,每一样,每一件,却不知道该从何收起。
      最后,进了他们的房间,找来宋词外出时的那块包裹布,捡了两身厚实些的衣裳,包裹一卷,把家里仅剩的一两多银子,还有几十枚铜板,贴身收好,包裹一提,便往厨屋走去。
      厨屋里,刚才挖坑埋米面的时候已经和了些面出来,大锅一烧,快速烙了十几个巴掌大的死面饼,用布巾一包,和衣裳一起,放到了包裹了。
      往外走的时候,正要把大门锁上,刚才不知道跑去哪里的小奶狗,跑到了她脚边打转。唐诗锁好门,弯腰一把抱起脚边的小狗,快步跑到了屋后那片乱石碓,找了块把屋这边隔开,但能往山林那边过去的石头,把小奶狗一放,不舍的看了一眼,果断抬脚离开。希望,它在这片山林了能找到活路,好过被人给炖吃了。
      唐诗千赶万赶,拎着包裹往官道上去的时候,到了官道上一看,西边郾城府方向已经腾起了一片浓烟。战场,已经离他们如此之近。已经没有时间来感慨,回头往村子方向看了看,一望到头的官道上,村民也好,流民也好,没有看到任何人的身影。
      也是唐诗命好,走了没几里地,遇到了沿途一个村子的几户人家也整往县城赶,这些人举家拖家带口的,赶着牛车,拉着粮食被褥等物,车上还要载人,坐着老弱妇孺的,年轻力壮的大老爷们就只能走着用脚赶路。看见她一个妇道人家独自赶路,还是有好心人挤了挤,给她留了个位,让她搭了个便车。要不靠她的两条腿,不说安全问题,几个时辰的路程,就这么走过去,她的腿也要废了。
      一路上,又遇上了好几伙往南边赶的人,但在离县城几里路的岔路口,大多都分道扬镳,有继续往南去的,也有转道东边去往都宁府城,唐诗直接跟着这帮人西拐去了阜县。
      可到了阜县城门外,却被那里的盛况吓了一大跳,不远处的城墙依然巍峨,城门入口的地方却排着几队长长的队伍,有拖家带口牵着牛拉着车的,也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都排在那长长的队伍当中。
      没办法,唐诗只好跟着一起来的几家人,在队伍的最后面排了起来。
      可这一等就是几个时辰,太阳从东边挂到了正空,又从正空落到了西边,前边的队伍才缩短了一半,这速度,要轮到他们进城,天黑都不可能。
      果然,不到酉时,城门便被关上了,前面差一步就要轮到的人,骂骂咧咧了起来,可骂的再凶,也于事无补,厚重的城门还是无情的在眼前被关了起来。
      在周围人的议论当中,唐诗知道城里已经进去了不少来避祸的老百姓,其中大多是从更远的地方逃难过来的难民,而附近的老百姓,许是心里还存着一丝侥幸,来的倒是少,也是这几日才多了些。城里的容纳能力毕竟也有限,所以,从几日前起,每日被放进城里的人已经被受到限制,且进城的检查也越来越严了。
      怕是,不单单城里已经容不下多少人,更重要的,显然城门把手的兵士,一看就不像是往日的县衙官兵,已经换上了一直驻防在阜县几里外的府兵,显然是严防西凉的奸细趁虚而入,否则,一旦有疏漏,这座城便要变成不攻自破了。
      “大闺女,别等了,跟我们一块,到树林子边上歇息会吧。”
      就在唐诗望着不远处巍峨的城墙发呆的时候,一路上对她照顾有加的那位大娘,喊着她一起,到旁边歇息去。看看这天色,不用多久,也要黑天了,单身一人在外过夜,还是在野外,有些伴总是好的。便应了声好心的大娘,跟着他们到了边上的树林子外边,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同来的几家人聚一块,好相互照应。
      “嫂子,我来帮你。”
      “那就谢谢大妹子了,今天出来的急,收拾的乱七八糟的,好多东西都得现找。”
      大娘的儿媳妇,和梁氏差不多的年纪,一路上虽然没有和唐诗说过一句话,但对婆婆帮助唐诗的行为,一直没用反对,这个逃命的时刻,便是这一点,就值得唐诗对她感激。跟着大娘从城门那边过来小树林外,大娘的儿子和同来的另外几家人的几个人一起去找水了,婆婆的儿媳把几个子女安排在呆在婆婆身边后,便从牛车上翻找东西安顿晚上睡觉的地方。
      既然一路上和现在都得到了这一家人的帮助,唐诗也不好干站看着,便走了过去,给大嫂子搭把手。
      两人在车上翻找了一通,才把晚上睡觉的铺盖铺好,这个时候,出去找水的几人也回来了,唐诗便又回到了大娘的身边,和她一起,看着几个小孩的空地上玩耍。
      大娘的儿子用几块石头搭了一个简易的灶,用陶罐烧了热水,唐诗便跟着这一家人,就着热水,吃了个面饼。喝热水的碗还是大娘好心借给她的,才知道,她出来的确实太着急了,什么都没准备,就连盛水喝水的器具都忘了带了。
      看看身边这几家人,牛车上不止带着粮食干稻草,还有铺盖和锅碗瓢盆,虽说也是匆忙逃命,可和她比起来,可以说是准备充足,她这才叫逃命,拿着银子衣裳和包裹里的十几个面饼就跑出来了,真的是太欠缺考虑了。
      虽然车上都带着粮食,可几家人都没有拿出来做饭,都是只烧了热水,就着干粮,简单解决了。
      夕阳渐渐西下,看着城门外堆扎着等着进城的众多百姓,有些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难民,还会跑到一些吃饭的人家面前,低声下气的就为讨口吃。这些人里,有老者,有幼者,身上的风霜,可以看出来,他们是从远地方一路逃难过来的。如果她猜的没错,他们,就是历经了战火的战区老百姓。
      看着让人不忍,可这个时候,连自己都无法保证的时候,谁还能顾得上谁?
      唐诗移开视线,怀里抱着包裹,和大娘他们一起,靠在牛车背风处。大娘的几个孙子孙女,最大的也不过才七八岁,最小的才刚学会走路,正是不识愁滋味的时候,哪里知道什么打仗,逃难,有点不高兴的被奶奶和爹娘哄着吃了干粮,正在落日的余晖中,在铺好的铺盖上,高兴的打滚嬉闹着。
      “孩子,睡吧,明天还得早起。”
      此时,不远处的城墙上,火把在黑夜中火焰跳跃,还有站岗兵士的身影,却赶不走城门外的一片黑暗。就地休息的百姓,大多已经歇下,偶尔还传出几声幼儿的哭泣声,和妇人低低的劝哄声,唐诗睡不着。
      显然大娘也没有入睡,发现了同样没有入睡的她,出声劝她早点歇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