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 6 章 ...
-
(一)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本研究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九五”期间被列为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整合教学”研究进程,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主要立足点,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另外,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外衍生,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中起到一定作用,以期创设一个多维的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空间,在此空间中,多种教与学方式并存,多种学习途径同在,多种学习资源开放。
同时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提升老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多线,信息化。老师也能学会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能汇总成集。
2、具体目标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加深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研究与探索。
(2)通过研究,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课外有效的学习,提高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素质。
(3)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教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更好地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4)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信息化技能得到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多线化。教师学会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能汇总成集。
(二)研究内容
1、研究调查分析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情况。
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情况。主要根据中年级段的学生特点,分析原因并有规划有行动的进行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
2、研究信息技术下的有效语文阅读课堂。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听众。
实验证明单一听觉,可获知识的60%,单一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以上: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所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书本是学生学习的世界,而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新模式,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能轻易地把大量冗长的文字图像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动态化,能很好地解决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知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大大提高教学的容量、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很多的知识、信息,完全可以让学生上网收集,通过信息处理和加工以后获得。
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利用视频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展示具体、形象、生动、直观的声音和图像,能够引领学生进入愉悦的学习氛围,感受并体验。
多媒体与通常所用的直观教具相比,更为直观、通真,反映内容更丰富,可充分调动视、听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传播效率。它还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地展现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条件。
另外,由于语文学科有其本身的优势,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这又可以为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
阅读材料,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上课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
挂图,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上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精选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如:歌曲、电影等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以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利用音乐和视频进行课堂导入适用于状物文、写景文、童话、寓言和传说的教学(部编新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组和第四组,四年级下册第一组和第八组)
例如《田忌赛马》一课,可做如下设计: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有骑过马的么或者是有看过赛马的么?(学生答)接下来我看一段赛马的视频让我们看看骑马驰骋是什么样的?(播放视频)
今天我们的课文内容就跟赛马有关,这是一个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教师板书课题《田忌赛马》)播放赛马的视频,给学生最初的直
观感触,形成对骑马,赛马的初步
形象。
多媒体缓缓展开一幅写有课题《田
忌赛马》的卷轴画,仿佛打开了历
史的画卷,吸引学生。
②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适当选择背景,合理组织画面,巧妙运用动画效果,既传播大量的语文信息,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以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利用音乐和视频创设情景适用于主题为思念家乡或父母之爱的抒情型文章(部编新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和第六组)
例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孩子们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孩子们对挖掘的过程以及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没有觉察。对于未曾经历过地震的孩子们来说,是很难想象到地震中受难者的绝望、坚持和希望的,于是我截取了相关的画面,配以余震的轰鸣声、危房的垮塌声、人们的嘈杂声和当时惨不忍睹的悲惨场面作为背景,一位年轻的父亲不断地在废墟中挖掘,把挖掘的过程再现于课堂。然后,再鼓励孩子们结合上下文,感受到此时的父亲的心情。随着画面的感染和氛围的熏陶,他们的表情显得是那样的严肃和庄重。甚至部分学生看到那位年轻的父亲双手血肉模糊却依旧坚持挖掘时,眼里不禁闪烁着泪花,哽咽出声。
教学中,教师运用网络教学课件,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像通真,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去感受从而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还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在信息技术手段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实现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阅读学习的“再创造”。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再创造”应当是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背景以供观察分析或比较分析,并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加强反思,使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以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例,科普类文章,历史类文章和说明类文章可采用此类教学方法(部编新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第四组,第七组以及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和第七组)
A.“观察——分析”再创造。例如在《秦兵马俑》一课中,需要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态鲜明”的特点,教师可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展示模拟的秦军出战视频或兵马俑坑的不同类型兵马俑。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说出秦兵马俑的特征。另外,教师提问“为什么秦始皇会制作大量秦兵马俑陪葬”时,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出示秦始皇的生平以及相关资料,学生可通过大量的知识背景分析秦的社会现实、秦始皇的性格、谋略等,提出别具一格的的观点(此问题为开放性设问,无固定答案,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比较——分析”再创造。例如在《鲸》这一课中,判别齿鲸与须鲸的不同时,可分别播放两种鲸类的图片与相应资料,供学生比较,分析,继而探索总结出两者不同的特点。同时可出示哺乳动物和鱼类的不同处,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鲸鱼为什么被称为哺乳动物(主要培养学生的联结反应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②课前教师自己也要对教学材料进行网络搜索、整理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一且被激发,其潜能是不可估量的,网络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因此在教学中可能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结论产生。为此教师要准备的比运用讲授法教学更仔细,不但要有预见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分析教材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③指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利用网络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语文阅读信息资料。
A、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正确的网址,减少学生的盲目性,节省学习时间。其中主要的一类是搜索引擎,在搜索引擎中可以实现分类检索和利用关键词方式查找相关信息。
B、教会学生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阅读材料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
C、在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时要学会评价所收集的与任务有关的每条信息的适用性,删除不适当的信息,然后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对有用的信息按一定逻辑加以组织。
(3)教师利用课堂多媒体组合的便利性,强调教与学双方的交互作用,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一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
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点\"来,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用课件、网页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一般采用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以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启示型文章,道理型文章,神话,寓言以及综合性学习都可采用这种模式(部编新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七组和第八组,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五组)
3、在信息技术下,学生课前、课后学习方法研究。
(1)学生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做到课前的有效预习。这一环节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选取。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和存放信息,但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依据教材内容对相关的网络资源进行甄别,选择出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资源。
(2)学生在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完成作业练习,书面作业包括基础巩固和阅读拓展(作业盒子),朗诵作业通过微信群和喜马拉雅软件完成,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3)提高学生收集、筛选、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语文学习资源,建立自己的语文学习文件夹,做到课后复习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