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前言 ...

  •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南唐继春祭之后最为重要的祝瑶祭,而南唐至开国太祖之后皆传位于女帝便与这祝瑶祭有着莫切的关系。

      这话就要从前朝大元说起了。

      元史记载元末的最后一位皇帝元钦宗用的是这么一句话:“好内怠政,外内从乱。”仅仅这八字之评就可看出元钦宗当年执政有多混乱。

      钦宗在位期间,在帝都西郊造规模宏大,奢丽辉煌的皙颜宫,只为了他的一个宠妃—朱皙颜;史载记此女为:“貌朱、骨媚,尤擅内房之术。”可见此女挟着钦宗指东打西,要玉绝不给金那是有原因的。最最厉害的是,钦宗倒台后,他便入了太祖的后宫,要说新帝纳前朝末帝的后宫也不是不可以,但终究不太吉利,而且史上更从无此先例,而太祖敢这么做,可见这朱皙颜之美已经到了让人犹见垂涎的地步了,史载:“言书叠高千层,帝阅,大怒,甩袖推之,片纸满盖,红绫如雪。”由此话便可见当时言官纳谏的奏疏有多少了,皇帝这么一推,这些白花花的纸片就将他脚下铺着的红色绫罗缎子给盖满了。

      太祖皇帝对这些谏言连左耳进右耳出装个样子也不愿意,直接便无视了,并拐着弯警告那些敢管他后宫私事的言官,不要有着康庄大道不走,偏偏往阎罗殿去投。

      可言官是什么?!该说的不该说的他都要跟你皇帝说,他不怕你杀他,就怕你不理他,太祖被搞得苦不堪言,他不可能真的杀了言官,历朝历代以来都有着一条不言明的规矩,言官是不能随便杀的,那是庸帝才会做的事情,开明盛世的皇帝是要纳谏百言的,太祖想做个好皇帝,所以言官不能杀。但那个百官口中所说的妖妃他也不会杀,而且他还变本加厉的独宠淑房,搞到后来自己膝下凋敝,由此可见这新上任的皇帝到底是有点任性的,他大概还没能完全明白,作为皇帝,他的后宫私事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了。

      从上所述便可发现这朱皙颜有多么厉害了,两代帝王皆对她独爱有加,一个是败国末帝,一个是开国新帝,作女人作到她这个份上也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只是可惜这株惑世红颜最终还是死在太祖皇后王氏的手中,而且是当着皇帝的面被廷杖而死。

      据说当时太祖皇帝看得目眦欲裂,几次想要救下朱皙颜,可是皇后杖责她的理由无可辩驳,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独宠有斯的女人活活被打死在眼前,至此之后,太祖皇帝就再也没有临幸过中宫。

      南唐史对这段的记载极其精彩,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无一例外的盛赞了王氏皇后的聪慧、刚毅,让这个有着妲己之狐媚、妹喜之妖冶的前朝妖妃不至于再毁了这个新兴的王朝。

      这王皇后到底是为了国之根本着想还是为了李氏皇族体面亦或是其他种种原因而非要如此所为,除了她本人之外恐怕无人知晓,但不管怎么样,她的这番作为不但为她挣得了民心就连朝堂上那些见人说人见鬼说鬼的言官也对这位皇后赞不绝口,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为她的女儿将来登上帝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说那位元钦宗,在西郊造宫殿不算,在东郊还造了占地180多里的皇家花园,内湖中造有蓬莱、方丈、谶州三座仙山,山上还筑有亭台楼阁,真可谓是一座人间的琼楼玉宇,一派的仙家气象。

      而这位皇帝显然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大兴土木,在位期间还十分热衷巡游,若是扮个平名百姓,带着几个侍卫太监出行也就算了,他却偏偏爱好兴师动众,每次南巡的队伍少则数千人,多则万余人,各地官员为了讨好这位皇帝,迎接的排场一个比一个大,这些钱从哪里来?官员们当然不会自己掏腰包的,那么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了。结果搞得百姓是苦不堪言,有苦说不出。

      被搞到这副田地,大元王朝倾覆该是朝夕之间的事吧?倒也未必,朝官们聪明,聪明在没有将老百姓盘剥的彻底让他们除了反抗没有出路,简言之就是留了口饭给他们吃,普通百姓本来就只要安生过日子有饭吃就不会想到造反,那么元钦宗巡游他大好江山之路将会继续下去了咯?果真如此他就不是大元朝三百年来最会闹腾的皇帝了。

      钦宗皇帝见日子过得舒坦,总觉得该找点事来玩玩,而他想找来玩的事情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他竟是想效法开国太宗皇帝,不,应该说是想把太宗皇帝当年都未曾收服的外族西夏国并入自己的江山版图,照理说这是一番宏图大志,该是得到万世留青的待遇吧?可惜历史总是明察秋毫的。

      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

      显然钦宗并不具备此优良品质,那时的大元国内粮产不丰,又遭逢数十年不遇的大旱,就连素有粮仓之称的江南水泽之乡都生产锐减,加上大兴土木所招的劳役和为征讨西夏所招的兵役粗略估计就有上千万人,相当于当时整个国家五分之一的人口!

      而那时的西夏国力正盛,当朝的皇帝又是百年难遇的英主,简直跟元钦宗呈强烈对比,这杖怎么打?!

      皇帝虽昏聩,但他手下的将领倒是有几位能谋善战的,在边关外还真打了几场胜仗 ,钦宗喜不自胜,开始了他更为离谱的远大梦想,一统华夏大地,将周边的诸如西夏、高丽、回纥等国一并收入大元版图。

      皇帝脑袋昏掉了,将军们脑子还是清醒的,大军在征西的一路上,他们见到了多少流离失所的百姓,见到了多少白发苍苍的老妪扛着锄头在荒旱的土地上劳作,一片萧瑟的气象,大家都明白曾经辉煌赫赫的元朝大厦将倾!

      然后历史上极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本该是征战在外的大将,突然调转了马头攻回了帝京,征虏的大旗换成了伐纣的旗帜,时局变换之诡异真真出乎人意料之外。

      平西大将军李衍所率之三十五万大军直指帝京,可笑当初征战在外气势颓唐的众士兵们,听到要去打那个害得他们没安生日子过得元钦宗时一个赛一个的勇猛,当然这期间也少不了李衍对这些士兵的洗脑,显然,他不但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也是一个巧舌如簧的政治家。

      结果李衍横扫长江以南,顾不得背上弑君的恶名,连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都等不及,匆匆的就登上皇帝的位置。

      他迫不及待的改元昭成,改国号唐,那个时候元钦宗还没死呢,当然了,死是这位末帝的最终归宿,而他又是怎么死的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坑杀?鸠杀?白绫?史料猜测纷纭,但无一足信。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钦宗皇帝死得不怎么体面。

      照理来说李衍夺了江南之地应该立马北上才是,可巧就巧在被昏头的元钦宗派去讨伐高丽的另一个同时代的名将赵琛一听说他李衍造反了,里面调转马头直扑汴京守住这北上的要冲之地,这时候再去打高丽就是他脑袋进水了,他此时唯一要做的就是擒半壁江山于手中!!

      他的将才加上手中五十万军队很容易的控制了长江以北,既然你李衍可以作皇帝,那么他赵琛也可以。

      然后划江而立,北魏南唐的拉锯局面就形成了。

      李衍和赵琛同朝为官的时候关系就不好,此时的局面更是将两人的关系雪上加了霜。

      照理说如果李衍能快一步夺取汴京情势或许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但老天注定他李衍不是那个命,在他急于登位改国号,年号的那几天,给了赵琛调转马头的机会,也让他失去了得到完整大元江山的机会。

      而且他还有一点非常不利,作为人臣,弑君的是他李衍而不是赵琛,这点对他来说真是致命的要害,他害怕赵琛以这个弑君忤逆的理由来讨伐他,而他绝对有害怕的理由。

      皇位的吸引力太大,大到让他失去了冷静的判断,而他的这一个失误却将他这位太祖皇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是因为他开国的功勋,而是他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传位给女儿的皇帝,开创了几百年后的女帝盛世。

      奇事不是年年有的,然而在太祖成化二年却特别的多。

      那是农历四月初八的一个晚上,这位新登位的太祖皇帝正宿寝在祸国美人朱皙颜的宫里,一番云雨缠绵之后,正是酣睡沉沉。

      突然窗外战马嘶鸣,万人呐喊之声铺天盖地的卷噬了过来。

      太祖皇帝惊起,跌跌撞撞的跑到御台旁一把推开宫窗,他还以为半夜有人造反呢。

      谁料造反没见到却让他看到一幕至死也难忘的景象。

      原本黑暗沉沉的天空像是滚入了彤彤熔岩,一圈圈的翻腾着红色卷云。

      他看到一个穿着银色战甲的女子提缰骑马稳立军前,银色长枪挥过之处,白骨垒叠,她奋勇击杀,引万马奔腾,足蹄踏过徽州、成州、汴京、谶城……直至西夏王都单凉!!!

      太祖皇帝看着一幕幕杀戮征伐,绕是身经百战的人也看得喘不上气来。而更令他吃惊的是那个女子身后迎风招展的大旗上赫然湘绣着一个唐字,金光闪闪的唐字周围围了九条飞龙,他知道那是皇旗,代表皇帝出征,而旗帜的式样前几天司礼监才刚刚呈上,与他现下所见的九龙围唐一模一样分毫不差。他被彻底弄糊涂了。

      场景突然一转,他看到了自己一身皇袍的身体倒在了血泊中,而持剑矗立,笑容狰狞的赵琛手中提着一个圆轱辘似的东西,怒睁的双目犹死不甘,赫然就是他的面容。太祖陛下心中惊骇欲死,完全被这些场景弄懵掉了。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双星将临,福缘祸祉,仅在汝之一念间。”刹那落语间,原本黑洞洞的世界被七彩霓光填满,所有血腥杀伐统统消失不见。身披七彩霓裳,脚踩双莲的女子缓缓从天而降,挽带临风,衣袂飘举,颜融霜雪,金色光芒拢其周身,凡人皆不能目视其仙身。但李衍偏偏看到了,那慈悲的面容、无双的丽色,这个女子他太过熟悉了……。

      历朝历代帝皇供奉在庙祠内,每逢春祭必要祭扫参拜的祝融神,她在民间还有另一个叫法:帝星神。

      专司帝王临世,在老百姓心中可能比不过农神或者灶神,可在每一个皇帝的心中,祝融神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李衍得见仙颜,倒没有慌慌张张的,而是恭敬的跪了下来,以额触地,极其的虔诚。

      “帝相双星将同出,盛世新主必出自双星。”祝融神的声音威严庄重,重重的像是压了千斤顶般坠在李衍的心中。

      他不敢抬头,口中诺诺称是。

      少顷,他觉得四周光线暗去,这才敢抬起头来,周围景物一切如初,惶惶仿如梦一般……。

      “皇上……皇上……。”软语娇喃在耳旁响起。

      李衍呼的一声从床上坐起,而身旁的朱皙颜正疑惑的看着他一身汗湿涔涔,唯有他自己知道他为何会这样。

      正在他为刚才那个梦而惊躇不定的时候,寝殿外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

      “皇上。”贴身内侍在殿外珠帘后轻声唤了一下,大概怕扰了皇上的美梦,所以也不敢大声,可是事情紧急,也由不得他考虑是不是冲撞了。

      “何事?”李衍全没了睡意,踏下御床,取过披帛往肩上一搭便挑帘走了出去。

      “启禀皇上,皇后娘娘突然早产,接生嬷嬷说,娘娘的胎位稍有不正,恐怕……。”早产再加上难产,在那个时代等于是拿了一块阎王老爷的招命牌。

      太祖皇帝大惊,这位王皇后昔年是元朝首辅的孙女,自幼便才华冠盖满京,加上容色端丽,那时帝京内多少青年才俊对她趋之若鹜,她却独独对当时不过一个小小参将的李衍青睐有佳。

      两人在众人惊愕、不解、艳羡的眼神下完成了对二人而言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件事,也彻底打碎了许多少年郎的心,真是鲜花不与宝瓶配,倒便宜了那个破盏!那时王家的权势和李衍相比,那岂止是天和地的距离啊。

      李衍也曾问过他这位夫人怎会看上了他?

      聪慧的女子只说了一句话:“夫非常人。”

      那时的李衍哪里会知道她话中的意思,只是对这位夫人非常的尊重,看上去夫妻两人感情甚笃,可惜却从无所出,李衍急呀,可惜急也没用,他不能纳妾,也不敢纳妾。倒是他的夫人自动给他纳了一房姬妾,第二年就得了个儿子,自此李衍对于这位夫人更加尊敬了。

      直到他登上帝位王皇后这才意外得了子,对此他格外重视,毕竟那才是他的嫡子,现在知道皇后难产,可能大小都不保,他岂不急死。

      李衍听闻后,立马匆匆赶往凤仪宫,还没等他跨入门槛,两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便响彻宫闱。而此时这两位尚躺在襁褓内哭泣不止的小女孩,便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女帝唐高宗李嫣和权相李苒。

      女帝继位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当中有多少惨烈的故事、有多少惊心动魄的阴谋实在是难以细表,但有些事情经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他最终的结果。

      事实上这两位帝相开创了南唐的一朝盛世,将南唐的经、农、商推上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而女帝李嫣不但是个权谋家事实证明了她也是一个百年难见的军事家。历史上记载高宗皇帝曾多次亲率大军将意欲南下的北魏大军打回了老家,要不是太祖皇帝留下的江山破篓子太多,高宗皇帝意在治世,说不定北魏就不存在了,可惜历史终归是历史,不会因为这些如果而改变。史册上对高宗在位的二十一年评价很高,史称文景之治。

      只是自高宗之后两百多年,皇帝与权相却再也不是双生姐妹。双星未再出现。

      历朝历代由开国先帝定下的戒训无非要求皇帝勤勉克简,以国家大事计,以天下百姓计,如此等等,千篇一律。不过南唐却独加了一条,很有趣的一条,攸关皇帝的终身大事。

      女帝们的王君不得从朝中权贵中择选,王君的出身只能是微末百姓。后世对太祖的这一做法褒贬不一。

      女帝们大多无欲,事实上也证明聪明的女人干起事情来并不比男人差,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后宫和谐了,没有妃嫔上千,佳丽无数,就那么两三个男人,王君还是没有什么权势后台的,真要搞也搞不起什么风浪来。

      七八位女帝下来,二百多年过去了,南唐一片的盛世繁华,真正可以用锦绣江山来形容,只可惜是缺了一半的江山。

      当年太祖作的梦没有出现,别说中兴之主了,就连双星也未在出现,可是没有出现并不代表没有,谁也不会知道命运齿轮何时运转……。

      那是一场金戈铁马的岁月,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那是名将辈出的年代,在那段烽火岁月中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出让人惊叹的传奇;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前言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