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四片羽 ...

  •   照例是用完午膳去学社的,可是这次耽误了一些时间.
      因为孔雀执意要穿那件名唤"梨花落"的雪昂做的白袍——为了祭奠嫣然,那袍子虽然名贵美丽,但却万万不可在今天穿,要知道,今天可是韵贵妃的寿辰啊,万一被她看到了,指不定又在君王耳边添油加醋的指责埋怨.下人们这样担忧的想,于是纷纷上前劝阻,你一句我一句的,好不容易把那件白袍收了去,孔雀又从花圃偷偷摘下一朵茉莉,别在发髻上,不紧不慢的出了小筑,走去学社,下人们急的叫了起来,可她们按照规法是不得出主子的庭台楼阁的,只有泗水是贴身婢女,她始终一言不发的跟随在孔雀后面。
      已经看见了学社,孔雀没回头,对泗水说:“你不怕韵贵妃看见,再去父王那里嚼舌根,你们就完了。”泗水毫不犹豫的回答:“回公主,奴婢不怕。”
      在听到她斩钉截铁说完这句话时,孔雀的心很暖很暖。
      她挺胸抬头无畏地向前走去,不屑的看着这些宏伟的宫阁,就算这后宫再深再沉,有另一个人无时无刻的支持,大海也能断成山间小溪。

      怀着这种心情,孔雀看见了授教的那位先生,他正随意地躺在摇椅上,左手一把羽扇,慢悠悠地晃动着。眉毛又粗又长,直挂到眼睑的位置,留着一把山羊胡,眯缝着眼睛假寐。咋眼一看,还真有几分像三国里赫赫有名的军师诸葛亮。她为这个新奇的发现感到好笑,但心里对这位先生更尊敬起来,也不敢大意,她盈盈一拜:“先生好!”也许是那先生听见了,一言不发的起身,踱步到了讲台:“我当然是好,可你接下来就不好了。说吧,为何迟到?”
      孔雀心下疑惑,这老先生是真不懂礼节还是假不懂礼节,怎对公主这样傲慢无礼的态度?
      既然这样,她也不必客气,于是大大方方朝那黄花梨木椅上一坐:“有事。”那先生一听,白眉一挑:“什么事?”孔雀一声轻笑:“自然是要事!”
      先生一时语塞,手背在身后,小声嘀咕着:“好个要事,看我怎么责罚你。”
      那先生看了看她,见孔雀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说着:“可以开始了!”便清了清嗓子,沉声道:“这次的学题是指物作诗,老臣这里有几样物什,请公主一一题诗。”孔雀其实早就心慌意乱了,就怕他提到什么临摹字帖或者默写诗词之类的,这下松了一口气,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对上哪个盗用哪个,她暗自窃喜。
      先生见她还是不怕,便从桌下拿来许多卷轴,抽出了其中的一张,挂在正上方,后又回身打量孔雀,见她已蠢蠢欲动了,才“哗啦”一声打开了卷轴。
      孔雀定睛看去,只见用墨笔勾勒出的两匹彪肥体壮的马的轮廓,除了这随性的几笔,那宣纸上就再也没有其他痕迹了。但这云淡风轻的几笔,却是将马的神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孔雀曾学过些中国画,记得有一位老师曾和她说过:“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的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画来画,是最正当的,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它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
      当时孔雀还未全部弄明白老师所讲的意思,如今,是体会到了。
      “想好了吗?”先生有些幸灾乐祸的声音把孔雀拉了回来:那老头子还没对付呢,她细细回想着,突然,国中时学的韩愈的《马说》蹦了出来。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孔雀尽可能的回忆着,将《马说》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再朝那先生看去,他却只是稍稍有些激动,更多的是用不可置信和怀疑的目光打量着孔雀:“好,那可否为先生解释一下其中的意思。”孔雀早料到这臭老头会来这招,可她早有把握,想当年《马说》可是孔雀最欣赏的一篇古文,要不理解透,她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孔雀站起身来,摆出个要说一通长篇大论的架势,接下来,便滔滔不绝的讲开了。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孔雀慢慢的溜达着,一边不断分析着,看那老先生的脸上阴晴不定。
      先生插进话来:“那么第二段呢?”
      孔雀笑了一笑,侃侃而谈:“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先生埋头深思着,抛开了刚才的不快:“第三段又是揭示了什么?”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孔雀深呼出一口气,朝老先生望去。
      只见他脸鳖的胀红着,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来:“妙啊!太妙了!”孔雀听着这发自肺腑的称赞,面上一热,心里说着:对不住你啊,韩愈!
      末了,先生用兴奋的目光将她送出了学社,神情和之前盼若两人。

      出了学社,孔雀远远的看见石狮子边站着一群宫女丫鬟,正簇拥着在说着什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