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六)—(十) ...
-
(六)
建安初,江淮蝗旱,人相食。瑜哥引数百口人,离乡过郡,来奔临淮鲁肃。
“敞开吃,莫害怕——厄,莫客气……”
周瑜瞥了一眼——子敬不可这样摸本帅的头——复又针对他家物产展开围剿,有全局、有重点、各个击破,菜羹俱下,滴水不漏。鲁肃暗暗叹道,非凡人也……
一番蚕食鲸吞后,鲁肃还别送了三千斛给周瑜,斯人长厚若此。
大约是此为发端?迨至明清,安徽一带都盛产叫化子。
——**——*——**——
京口北固山。
多年以后孙权在这里大兴土木,又是多年后,南朝刘寄奴揽为别宫——再以后,兵戈战火,一炬而成焦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而眼下,北固山还未经开发,暂不收门票。
孙策精壮,著尽身银铠,披撒花锦袍,玉立于蒿草间。望江海之际,苍苍茫茫,远思淮南人相食……………………
公瑾不知饿成了啥样子?!
当日他自己弃我投袁术,如今只怕饿死也不肯回来吧——完了完了。
孙策如是想,十分的自信,十分的忧虑。
“子义,兴霸!随我到江右再走一遭!”
——**——*——**——
按:人相食,见术传“江淮闲空尽,人民相食。”而武帝纪说,建安一至四年那里都灾荒。(所以周瑜鲁肃那么熟?!)
孙策为了周瑜,特意从会稽又跑回京口来了?!(完全是因为我懒得查会稽山水)
看了看地图,花鼓胜地凤阳,还真在当时临淮一带……
——**——*——**——
(七)
“主公可自己前往,我等不扰您雅兴。”甘宁冲太史慈一挤眼,二人同声同气。
“胡说!兵国大事,岂可等闲视之!”
淮南三月,芦黄草绿。
孙策过百里春风,一路见白骨露于野,不免心酸。
周瑜在临淮又吃又拿,此刻回到下处,正在饭罢踱步,忽见故人前来,叼着牙签吟道:“想不到啊……伯符也混不下去了?要来就食于我。”一面指了十斛小米,命人抬在厅中,上书“赈灾活民”。
甘宁拉了太史慈,“我们一定要装作没看见好给主公点面子”,声音不大,刚够孙策听见……
待孙策和甘宁打了二百回合,周瑜将三份简餐安排下,一副拯救生民于倒悬的姿态,又走到孙策桌上关切:“伯符这次简骑来鄙处,可不是只为了吃我一餐饭的吧?有什么难处,只管说。”
太史慈接了话腔:“当然不是,主公其实……”
孙策:“嗯?!”于是太史慈的大实话,终归被这一眼捅回了肚子里。
饭罢,城外十里,骈马而行。
甘宁忽东忽西地跑着,说要亲自验看此地风水,他日待主公平定天下,自己还要当锦帆贼——不然主公麾下那么多将士没了活计怎么办我甘兴霸是很忧国忧民的。
太史慈道,那时主公可封我为荡寇大将军,来剿此人。一面打马追了甘宁一路。
草长莺飞,若非去年大灾刚过,此番也该有田舍青青、菖蒲初萌、鸬鹚戏水。
“伯符兄,瑜在此地甚好,不必为念。”周瑜说得云淡风轻。
复又丢下一句:“但如果你在江东吃不饱,贤弟我可以帮你向我家主公袁术求求粮的哈……”
——**——*——**——
按:建安元年,二人都是22岁,虽然躬逢乱世、命途多舛,然少年心性都还在吧。
——**——*——**——
(八)
今日菖蒲短,明朝枫树老。
“年少不惜时——如果知道珍惜了,霍去病会不会提前退休???”
周瑜发了个天外之问,看看孙策,自十八岁父亲孙坚阵亡襄阳,辗转于淮上,征战于荆扬,攻略六郡,广揽英才,自舒城一别的这些年,他眉心嘴角,已颇有雄武之气。
——尤其是颌下那撮胡子拿腔作调,以为这样就学得孙破虏当年了?!
“去病十八岁建功、二十六岁殇逝,恐怕还未及有此身世感怀。”孙策纵马飞驰,一路星花溅起。
一行二骥来在亚父山,当年范增随项羽平天下,道死而归葬故乡,这座山也因他老人家的景行而更名改姓。
为人臣者,纵有良谋,不得明主,不也是遗恨终生?遥忆灞上鸿门,范增三举其玦,终不抵西楚霸王一腔意气——不然今日,你我是为谁家天下而驱驰。
周瑜念及此,不免长叹,揖于墓前。
彼时孙策故作诧异:“公瑾你这是什么意思,我近日颇有小霸王之名,但你放心我绝对不会让你像范增那样的啊啊啊啊~~~因为你是虞美人。”
这厮数月不见,越发嘴上没德,哪有一点做主公的样子!
乒乓!
铿!
咚哐!铛!
……
遥思当日策瑜居巢一会,虽值山河破碎,生民流离,而巢湖畔走马,二人意兴壮怀,却不曾负了弱冠华年。
多年后孙刘联军抗曹,周瑜于秣陵会诸葛亮。甫一见面,便笑起这厮大龄青年:“卧龙先生大学毕业五年才找到工作?这岁数,咱家老大都已经打到阎王殿了厄!”
(诸葛亮:本公子读的是博士……!!)
——**——*——**——
按:霍去病和孙策的相似之处,也许孙策自己也意识到了。建安初,孙策上表朝廷,自言心志时,曾说及“臣……诚无去病十八建功”云云。
范增一幕,后来周瑜对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追念孙策若此。(显然是我胡扯)
——**——*——**——
(九)
巢湖走马归来,瑜哥仍自愤怒于“虞美人”三字,自引渠众,与庐江令合攻巢湖贼郑宝,遗书于中堂道:“余粮在此,公可取而食之,值此荒年丧乱,盼勿沦为草寇。”
意思是说你吃饱玩够好自己走人,敢来一步,我就当你是盗贼来剿。
偏偏此行又一个家丁都没带!孙策懊恼地看着几袋大米:上面还有公瑾椽笔特书——“肉食者不屑顾焉”?!?!
“小心眼的周二你给我等着!你能有多少部从,是我对手!”孙策捏拳拍碎案几,引动太史慈、甘宁二员虎将,援刀带剑、扬鞭跃马——
回京口去了……
——**——*——**——
舒城,枕山望湖,百里沃野。
周瑜征郑宝,将他躯入湖中,便来个与民休息,自己跑回老家玩。
“瑜老弟,这往后你得叫我伯符兄。”兴平元年刚至,孙策十七岁,自己给自己取了字,白牙呲呲地笑。
完全不像是个新死了父亲的人。
你直呼我名,我却要以表字敬你?!周瑜一怒,马上给自己取字公瑾——你是伯么,我偏比你大——完全无视自己在周家排行老二的史实。
是年春启,舒城南望山,孙策服丧未满便除了素缟:“今日我便走了。”援弓搭箭,望天一射,“以此落雁为誓,定讨得刘表老命来祭我父亲!”
遂引古锭刀歃血,率领孙破虏旧从远走淮上。
那时孙策戴赤巾帻,著猩红袍,昂扬引着比他大了一辈人的程普、黄盖诸将,驰入天际残烟。一别四载,数十骑出淮南,六千死士过江,攻曲阿、定吴会,当时的少年,转眼已是江东雄主。
伯符果然不是食言之人。周瑜看看臂上一道剑痕,浅笑轻叹。
(瑜:可是天理良心,这真的就是那个天天在我家蹭吃蹭住还大言不惭地要我叫他义兄但实际上一惹事就靠我来收首尾的家伙……?!)
——**——*——**——
按:郑宝在周瑜归赴江东后颇活跃于巢湖(鲁肃都想投靠他),不知道这时在干啥——总不至于是个良民吧……?
古人二十才有字,所以孙策的字很可能是自己起的……(这小子顺便还给家里几个十岁不足的小毛孩也一口气排了个仲谋叔弼季佐,阿策你做事真是雷厉风行……)
又,由周瑜可以自己决定把大别墅给孙策这一点来看,周瑜应该也是早孤。
《江表传》载,孙策十多岁于寿春一带,声誉发闻,周瑜造访他,劝他移居舒城,推分结好,义同断金。查坚传,是时中平元年,策刚满十岁……《江表传》谬。不过也有说策瑜初会是在他们十四岁的时候——啊那还总角个鬼,orz,我不承认~!(这人没有历史责任感的)
赤帻,实为孙坚所戴……那啥,我一直觉得伯符兄很恋父。
——**——*——**——
(十)
曾记否,总角之年,舒城暑夏,草野捉萤虫,倚桐同玩月?
但身逢丧乱流离,并没有多少童年可追忆。
孙策回京口路上特意经过历阳,一年前跨江攻刘繇,结集部从在此渡江,公瑾领部曲粮资与他会合,正是此地。当时阵中相逢,二人未及暄叙,便抵背而战。横江一役,杀退刘繇手下三十里,方有其后的六千兵马排江而下,直捣丹阳曲阿。
那一战大捷,公瑾立于遍野折戟之中,白锦征袍上片片海棠,雄姿英发,煞是好看。
忽然一阵乱箭,孙策、甘宁、太史慈三人连忙挥刀相挡,心里不明不白:怎么搞的,这里不是自家人地盘么……
箭雨初歇,却见程普老叔率了百来个弓箭手打坞堡里出来,张着四十多岁的大嘴巴发现,那怵在一箭外的愣头青居然是自家主公。
“末将有罪——”程普半跪道,复又问,“但主公怎么在这里……………………”
“我,厄,视察边事……”孙策支吾了一句,在程大叔面前,他的心眼从小到大都没有瞒得过的时候。
程老将军引上兵丁,将孙策一路送至丹阳郡界,临别嘱道:“主公自重其身,莫使破虏将军失望于九泉。”自回秣陵。
我哪里不知道你小子想啥。程老叔把那个日日在秣陵城头张牙舞爪的“饮马巢湖”旗又望了一遍,恁大岁数了,仍觉自己脑后有很大一滴汗:袁术不是新败给曹操么,你不趁机动手还游手好闲的去找周瑜玩?原来饮马巢湖指的是饮你的紫骓啊……?!
——于是,程老叔和瑜哥的梁子就这样拐弯抹角地结下了。
时建安元年,孙策以吴郡为据点,令孙权守之,程普领丹阳都尉镇秣陵,挟江左巨郡,观中原之变。
——**——*——**——
按:有两件事情很不明白:
其一,程普后来一直不爽周瑜,瑜哥的资历也算老的啊,跟伯符兄还是铁哥们,又有才华,又有战功,为什么程大叔偏不爽他?
其二,这一年袁术败于曹操,江东居然不起兵攻其后方,孙策这个坐不定的家伙后来曹操打袁绍时尚且谋袭千里之外的许都,他这一年,到底在干些什么呢?(信史,这一年程黄韩蒋诸将在各地剿山贼,没孙策啥事)
如果将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这一干人等的关系就真相大白了!(裴松之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