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说文》。按,此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关于毛笔,至少应该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出现了,《曾侯乙墓竹简》就是用毛笔书写的。在秦之前写做“聿”,秦之后是用竹制成的,写做“筆”
“削”: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
一开始我以为书刀是用来在竹简上刻字的,其实并不是。
以下来源:知乎 作者:鹿随
很多人搞错了也并不奇怪,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就搞错了。刀笔吏作为一种职业,秦汉时期很常见,“刀笔”二字与“吏”常连用。
《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
《汉书?贾谊传》:“俗吏所务,在于刀笔筐箧。”
唐代贾公彦给周礼做注疏时也说:“古者未有纸笔,则以削刻字。至汉虽有纸笔,仍有书刀,是古之遗法也。”《周礼注疏》卷40
甚至到了近代现代,依然有人搞错。民国旧版的《词源》也说:“古简牍用竹木,以刀代笔。”(1939年)
后来钱存训先生的考证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用笔书写,拿刀删改。有错误,直接拿刀修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钱先生的文章,《汉代书刀考》,《中研院史语所集刊》外编第4号下册,1961
以下来源:知乎 作者:乐只君子
可以断定,在商代就有毛笔书写。甲骨文是刻的,但这是当时特殊的载体,主要是占卜祭祀。日常的书写绝对不是在龟壳上费劲的凿刻。商代金文很多都是非常圆润的笔画和结构,早期金文多是铸造出来的,所以在陶范上写字就比甲骨上容易,也更能看出当时书写的特点。至于竹简上那就绝对是书写的了,可以搜搜上博简、清华简、郭店简。这些是楚简。那秦汉简就更多了。
本文姐妹篇[秦时明月]长歌无离同步更新,两篇互有联系,可同时看,戳作者专栏就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