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儒 ...

  •   周星驰在《审死官》当中有这么一段表演:香港法庭上,周星驰用逼问的方式使得被告说漏了嘴,然后就以为大获全胜。结果法官却告诉他,被告没有进行“宣誓”,就是所谓的向《圣经》祷告,以证明自己不会说假话;由于没有这一仪式,因此这一当庭证明无效。

      当然这一说法很牵强,有点类似于在中国非法取证,结果取得的确凿证据被宣告无效一样,令人无法接受。在要求程序正义的西方,这点却是毋庸置疑的。古老的罗马法有言,“由于履行了宣誓仪式,证辞具备了法律约束力,因而不许更改证辞”,就是所谓的“诬告宣誓”。

      孔子的程序思想早已外化为“礼”,只要符合“礼法”这一外在特征,其实质是篡位也好,要挟也罢,都不在他的批判范围以内。这就是为什么鲁公被三桓驱赶到邻国,他不计较;而季孙用鲁君才能用的排场看歌舞,他立即气得辞官不做。

      孔老夫子在众人眼中是如此的可笑和迂腐。可能也是因为他“自有主张”,就是后来孟子所谓的,只要统治者能够有所作为,国人可以接受任何人的统治。他并不觉得鲁君的权力是天然的,也不觉得他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只是觉得任何一个人继位,都必须名正言顺,不会引起百姓的争议,造成舆论上的怀疑,即是所谓的法统正当。

      历史与法律有一个交叉点,即时效取得。这是一种历史惯性,某种情况延续的时间长了,就误以为该种存在是合理的。存在即合理,长时间存在更能够验证它的正当性。

      四书五经读下来,发现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其实是相通的,甚至儒家更顺应人性,尊重个人私心:亲亲尊尊,“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甚至官官相护。儒家的一切理论都从血缘伦理出发,寻求一个平衡私心和公利的法子。儒家本身并不强调道德,就算众道归一的“恕”,孔子的解释也是功利性的,毫无真正的正义可言。正面的“恕”,是“己所立而立人,己所达而达人”,反面的“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为己”,势必造成不公,进而将是大动荡。因而仁者“为人”,个人应当把自己的需求寄望于别人,“交相利”。社会依靠这种“道德”来获得长足的稳定发展。孔子是智慧的,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清楚这个道理,并按智者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以实现长治久安。

      这个理论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即所谓的“齐鲁斗法”。姜子牙获得分封,其地在齐;周公旦获得分封,其地在鲁。姜子牙尊重当地的生活习俗,提出“尊贤”,即能者当之,不赞成世袭公卿;周公旦要用礼法来治,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制定一套“礼”制,让所有人都了解何为礼,进而教化民风,相处融洽。三年之后,齐鲁两地民风迥异,齐地强大富庶,鲁地文化深厚。这就是鲁国长期受齐国欺压的缘故,俗话叫做:君子在小人眼中总是可欺的。

      孔子出生在鲁地,对礼法耳濡目染,自然倾心于君子之治。他也知道自己的“道”是“王道”,在小国林立的春秋格局中不足以匹敌法家的“霸道”。各国后期都选择了法家的“法术势”,只是因为它够实用够霸道。

      但百家争鸣,采用一家之法都不是个人的胜利、门人的胜利,甚至不是此种理论的胜利,它只是文化的胜利,政治的胜利。士想要把控一个帝国,都不得不牺牲自己,成全门人,有时还不得。郑国子产铸刑鼎,后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孝公死后,秦人杀商鞅而用其法;秦始皇统一中国,杀韩非而用《韩非子》。

      秦能够因“法”而兴,最终也因法而亡,何也?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也。

      孔子终其一生都不能说服一国用其“法”。即使是鲁国,信奉的也只是“相忍”,说的好听点叫做中立;说的难听叫做“夹着尾巴做人”。儒家学说想大放异彩,只能为一个统一的国度所用,这个国家就是西汉。

      但凡国家统一,那么国人的差异性就大打折扣,正适合儒家“圈地养德”。儒家在统一的国度有它的天然优势。它主张道德,帝王的统治因此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纱,所以为统治者所认可。又以孝为道,遵循天伦,仁者也不会去抵触。百姓受统治,但与春秋战国时动辄刀兵加身两相比较,也得到了实在的实惠。

      自此,儒家融合天地人阴阳理论、法家理论形成儒教,成为华夏之地两千余年的信仰。这是统治者、儒家和百姓的共赢,也是各种学说杂揉的结果,虽然现在看来不尽人意,但是其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儒家的“礼”就是现在的法,为“定分止争”而设,尽管造就不公,仍然合乎整体的利益。

      如今的法律也是一样,所规定的不公平之处比比皆是,甚至有些是毫无道理的“恶法”。在不太过分的大前提下,我们能忍就忍吧,毕竟意识形态还算统一,还能安宁地过活,已经是人之大幸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