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童试 ...

  •   寅时的时候,王武就醒了,窗外只泛起了淡淡的白光,沈文心还睡着,他的呼吸很轻,眉若远山,像是白绢上散开的水墨,真真衬得上眉目如画四个字。
      王武睁着眼不敢动,怕惊扰了这一片宁静。
      过了许久,他听到耳边传来轻轻的声音,“现在什么时辰了?”
      沈文心还未完全睡醒,眼眸半睁,带着股慵懒。
      “卯时过了没多久。”王武支起身来,下了床,替沈文心捻好被子,“你再睡会儿,我去打水。”
      酒楼里供应热水,但是得去后厅自己打上来。
      沈文心支吾了一声,盖上被子,又眯了过去。冬天什么的,真是不想起床啊。

      半个时辰后,两人都打点好了一切,出了门。童试辰时开始,县门口已经站了一堆考生,有些还带着行李,看样子是连夜赶来的。
      见时间还早,沈文心先陪王武去了另一个地方的试场,就是武试的地方。
      “你先去热个身吧,我再帮你揉揉肩。”沈文心让王武脱下外套,进了训练场。
      武试也是同一时间开始,可是场地可以供考生先练习,已经有不少或高或壮的青年在那里练习了。
      武考童试的设考科目有:身材,举重,开弓,搬石。
      并没有多少技巧型的科目,纯粹是看一个人的体力与耐力。因为毕竟是初级选拔,招收的是民间人士,并不是所有人家都能供孩子学骑射的。
      这些技巧性的可以进了府学之后再学,所以武考的要求还是比较低的。沈文心并不担心王武。交代了几句便准备走了。
      可是王武却有些心焦,他低头拉住沈文心的衣角,却什么也不说。
      沈文心回过身,看着他这样子有些想笑,又不好再说什么,鬼使神差地摸了摸比他还高一个个子的脑袋。“比完在县学院门口等我,我们一起去吃饭。”
      王武最后还是点了点头,恋恋不舍地放沈文心离开了。沈文心走了一段距离回头看,好家伙,他还站在原地看自己!都快成望夫石了!
      沈文心向他做了个手势,让他早点准备,便赶往自己的试场。
      到了县学院门口才发现,考生们已经在准备进场了,排在前面的几个正在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和所属地区提交的户口证明。
      门口站着几个衙役,负责搜身,考生们必须将身上的物品取下,放在一边。
      虽然沈文心事先做足了准备,还是忍不住打量古代科举和当代高考的不同。
      从他零星掌握的资料来看,其实还是有很多戏剧性的相似之处的。
      只要考试制度存在,作弊方法必然层出不穷。怀挟(将有关考试资料暗藏在身上,带入考场。),代考,贿买,……
      为什么要搜身?——考生作弊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夹带参考材料进考场。一旦材料带进去了,作弊也就成功了。因为考场不是一个大房间,而是“考舍”,是个小单人间。没有摄像头,监考人员也看不见,所以在里面翻书作弊也是方便的。
      很快,传来了一声咒骂声,一位考生藏在鞋底的“蝇书”被发现了,衙役们将那位考生拉了出来,打了一顿,将他扔到了门外。
      那位考生看起来也有些年纪,估计多次考试通不过才想取巧,现在见连进考场的机会都没了,很没形象地坐在地上小声哭了起来。
      后面的一些考生见状有些紧张,有几个把手伸进衣服里,不知道干了什么,一会儿掏出一些小布娟,扔在路边。
      沈文心皱了皱眉,跟上队伍,继续向里面走去。
      在他看来,“蝇书”还算小儿科的,他所知道的历史上有高手采取“古代科技手段”,是用“墨鱼牌显影墨水”搞夹带。
      考生把夹带内容先写在衣服的夹里上,涂上烂泥,入场后泥干,把泥去掉,文字就显现出来了。据说墨鱼汁有个特点,过一段时间,不用洗,自己会褪,所以也有些骗子用它写借据赖帐。
      至于提交的那份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则是为了防止考生“代考”。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没有被完全杜绝。毕竟你不能要求这文字描写的履历和潦草的画像能多大程度的辨认一个人啊。在现代拍的证件照还和本人有着跨越物种的差别呢。
      代考从很久以前就有,历朝历代,愈演愈烈。沈文心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则杂文,古代最牛的“枪手”当属与李商隐齐名的唐朝诗人温庭筠。温庭筠多次为他人做枪手代拟策赋,据《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场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直接监视。考试中,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
      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温庭筠在他的眼皮底下已经顺利帮八个人完成了试卷。
      “枪替”技艺可谓出神入化,但他也因为替考再次名落孙山。
      在古代,作弊防作弊与科举考试相伴而生,不断上演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胡思乱想中,沈文心已经通过“安检”,进了考试室,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后,他便坐了进去。
      一个士卒将书写用的布娟摆上他们的案桌。这位应该就是他们这个十多人的小试场的“监考”了,事实上,他不需要干什么。
      参与考生搜检和监考的士兵,也不是谁都可以。被抽调的基本条件是,“不识字”,这样,可以避免监考老师与考生串通,引发新的科举腐败。所以即使“试卷”早就在他们手中,他们也不知道那堆鬼画符是啥。
      考生们也就不会去想和监考官套近乎。
      沈文心将笔墨扣到纸卷上,用镇纸将“答题卷”压平,然后仔细地磨起墨来。
      很快,考题就由纸条的形式发了下来。
      第一场,也就是今天,考的是四书五经,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首题沈文心清楚,这句在他们那届高三党的押题之内,原文应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大学》。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而文中的“亲民”,并不是亲近人们的意思,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这些考童试的人大多没受过系统而正规的教育,即使有,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学问够深,又能因材施教的好老师,而在当时,虽然对这些四书五经解读的著作不少,却多没什么新意和深度,而千年以后的文科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被不断“灌输”前人所总结的精华,即使只会应考,但现在——不正是在考试么。
      沈文心只能庆幸,至少这个年代还有他熟知的历史,至少今天的考题他不是全都不会。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沈文心提笔写道,“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
      洋洋洒洒,好不轻松。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章 童试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