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第十七章 ...

  •   俞清是头一次来到成都。

      距她上一次入蜀,已经十年了。

      黄昏时分,又走了一天的路,自然疲惫。此时城里,家家户户,都忙着做饭。一条锦江两岸,房市炊烟,连成一片,垂柳黄柑,掩映无数。不过,俞清委实没有气力去欣赏风景,急忙找了家饭馆,要了酒菜充饥。

      俞清是刚从峨嵋下来,已在蜀地盘桓了一月有余,这一带的口味,还算能适应。坐在小饭馆吱吱呀呀摇晃的木凳上,端起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打量后面窗外的翠竹。竹丛旁还有几株桑树,店主的叫卖声里,夹杂着间壁织锦的机声。蜀地物产虽饶,但往往自用不暇,唯有这蜀锦,是出口之物。蜀锦成都出产,到了东吴和北魏,价格翻上三四倍,还未必能买到。因此,尽管蜀道艰险,战乱频仍,贩锦的商人还是络绎不绝,吴蜀通好之后,此项贸易,更是连年增长。而成都,虽然僻处西南一隅,却有着不输于建业和武昌的繁华。

      街上来往的人们,倒不见穿着锦衣。多是布衣麻履,或者单人独往,或者三五成群,有的背着包袱,有的挎着竹篮,行步并不匆匆。饭馆外面的空地上有些灌木,几个孩子跑来跑去捉迷藏,还听见有个打陀螺的小童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

      豆子山,打瓦鼓

      阳平关,洒白雨

      洒白雨,娶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俞清笑了,经过绵州的时候,就听过的,她却是很喜欢这歌谣呢。但是不知怎地,又老是想起那年在渭滨的夜里,听到的琴声。她暗自叹了一口气,那样的琴声,只怕是永远听不到了。

      只是发觉身边的人越来越多,一条大道,几乎都挤满了。

      “怎么回事啊?”俞清左右看着,许多人丢下碗筷,匆匆跑出来占了位置。她也急忙抢了个间隙,伸头一望。在喧闹之间,听得远处大路上,传来了车马的声音,还有喜庆的乐声。

      “快看,公主来了!”

      人群喧嚷起来。往大路尽头望去,果然,前面的导引、乐官过后,出现了一辆华丽的马车,周围彩女拥簇,后面宫监相随,由御林军护卫,从东边而来。

      很多人跟着迎亲的队伍,向西而去。远远望见了一处府院,张灯结彩。那门前,搭了一座甚大的青庐。现在,府外御林军戒备森严,闲人不得近前,但听得里面中正平和的韶乐之声,教人心头一爽。旁观的人们,个个也是面有喜色,连谈话的声音里,都带了些洋洋的意气。

      “葛侯!葛侯出来了!”

      那府第的两扇大门,缓缓打开,一时众人屏声静气。俞清插了空看去,却见一对对的宫娥使女,捧着各样物事,鱼贯而出,分列两厢。中间走出一个清俊少年来,头戴蝉冠,绛锦深衣,束着玄色衣带——这位必是驸马了。俞清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今日,皇上将六公主新都,下嫁武乡侯诸葛瞻。这处地方,叫做葛陌,便是先前相府的所在。

      身边的两把宝剑,阴阳相合。这青庐,倒像是为此准备的。

      俞清哑然失笑,这个念头,未免太过愚蠢。

      即使亮在世,今夜入这青庐的,也断不是自己。

      诸葛家的长辈,没有一个在场。黄硕,瞻的生母许颜,还有均的夫人林宛,都已不在人世,剩下的家人,又多半在江东。不知消息的均,就还是不知消息,前月俞清在峨嵋山,也没有见到他。

      但这一场婚礼,却是超出规格的隆重。此时,青庐帷帐大开,明烛绚烂,异香飘空。皇帝和皇后亲自驾临,不少朝中大员,也来贺喜,一时却有两个气度雍容的中年人,袍服冠带,联袂而入。旁人指点着,一个是大将军费袆,一个是尚书令董允,今日执礼主婚的,大约是他们俩。

      公主从马车上下来,穿的是刺绣的绛红织锦,外罩一层轻纱,袖口裙边,皆镶了玄色。手里拿着一把鸳鸯戏水团扇,遮掩了面容,只望见一头青丝堆髻,层层插着珠翠,一走动,随步摇摆,甚是华艳。瞻挽起公主,一起入了青庐。韶乐高奏,围观的人群,轰动起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