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3、(四十一)佑西蜀武侯立庙,征辽东宣王发兵(1) ...

  •   “欧翁啊,去把龙王鼓敲起来吧。”
      欧翁看着金里,眼泪控制不住地掉下来,她拿起鼓槌:“她还会回来吗?”
      “不会啦。”
      “可是,我们三苗人不都说,魂魄来来去去,需要鼓声指引,只要有鼓声,死去的人都终归会回来的吗?”
      “可她不属于这里啊,就像鱼儿不属于天空,鸟儿不属于大地。”
      去吧,去把龙王鼓敲起来,为她送行。
      有些人,一生能遇到一次,已经足够幸运。

      姜维带领全军戴孝而归,刘禅率文武百官亲迎,痛哭不止。
      军队前头挑着两杆几丈长的白布,上面墨迹浓重:
      五老只余二人,今君又去
      九泉若逢三友,说我就来
      “这是何人所写?”刘禅泪眼朦胧地问。
      “启奏陛下,是先生的旧友。”
      姜维答道。
      可不能说是司马懿送的。
      诸葛亮去世的当天夜里,蜀军按规定好的节奏撤军,司马懿很够意思的率军追击,姜维自领一军拦住追兵:“先生说,司马大将军一定不会为难归军的,因此维少率人马在此。只有一言奉上:魏主素不信司马大将军,今季汉已无先生,若大军踏平成都,司马大将军今后无用,将何以自处?”
      司马师听了,默默点头,看看自己的爹,司马懿却放心地笑了笑:“诸葛是天下奇才,姜维你却不是,这般见识堪称诸葛教出来的优等生,但也只是优等生而已。我不必踏平成都,也自有人做这件事。所以我本来就不是来追击的啊,我是来追悼忘友的。”
      司马懿命人取过厚厚一叠白布:“几十年前我就答应过她,若我们五人剩下最后一个,将以此挽之——今日果然用上了,也算是那件蜀锦外袍的回礼。”
      司马懿走之前最后问姜维:“连我都知道魏延要死了,你家先生没理由不知道,作为蜀汉剩下不多的能征惯战之将,你家先生为什么没有早做准备呢?”
      姜维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因为魏延后来果然死于杨仪之手。司马懿都能知道的事情,姜维心中全知全能的先生没理由不知道,知道而不阻止,是为什么呢?
      姜维只能做出这样的结论:诸葛亮是有意为之,换句话说,魏延该死。
      魏延和杨仪以及众多大臣不和,本人又居功自傲,数次轻慢重臣,虽然他很尊敬诸葛亮,但对刘禅的忠诚度必须要打个问号了。所以,是不是有这种可能:诸葛亮为了日后国家的稳定,不得不忍痛除掉魏延。
      姜维对自己的解读相当满意,“为了国家稳定政治内斗损耗是可以接受的手段”从此深深植入他的心中。季汉延熙十六年,也就是十年后,反对北伐的费祎,被魏降将郭循在宴席上刺杀,姜维时在座,但自始至终,他没有任何行动。
      费祎之死,从此成为一段谜案,湮没在历史烟云之中。
      诸葛亮去世,蜀中震动,益州、汉中、南方诸郡都派人前来吊唁,南方孟获也披麻戴孝,赶到成都哭灵。以往那个“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的蜀中,现在终于震动了,
      这种震动也体现在一系列连锁反应。
      魏延和杨仪在诸葛亮死后矛盾公开,两人都提前飞马向刘禅上表,指责对方“叛逆”,刘禅在众臣的争论中选择压下了两份表章,拒不表态。这让人们都有点恍神:以往躲藏在诸葛亮光环之后被轻视的年轻君主原来也是个老道的政治高手。接着,魏延死讯传来,刘禅立刻宣布魏延为“叛逆”。
      杨仪洋洋得意回到成都,刘禅却已经任命蒋琬尚书令,接替诸葛亮,杨仪被驱离了成都,后来因为口出不逊,像当年的彭羕一样被下狱问罪,杨仪或许觉得有彭羕的例子在前,自己没有生的希望了,他最后选择了自杀。
      和他一同相伴而行的还有李严,李严在得知诸葛亮死讯的当天就吐了血,他告诉儿子李丰:“我之所以还坚持活着,是因为我相信丞相说过的话,总有一天还会起用我。如今她不在了,这个希望也就破灭了,我坚持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久,李严郁郁而终。
      诸如此类的人事地震持续了一两年才慢慢平息,但是带给人们的伤痛是已经无法弥合的了,就像剜去了一块的□□,不流血了,可以说痊愈了,但去掉了一块肉的地方,永远只能是个洞了。
      诸葛亮被葬在定军山,灵柩没有返回成都,葬礼成了一个大问题。
      不过这只是成都人头痛的事,对于定军山附近的人来说,未必不是好事,起码他们祭祀方便了很多。反正司马懿严令魏军不得来搞破坏,定军山附近的人就自发地修了墓,建了祠堂,四时香火不断。
      这是小地方,远离成都的喧嚣,似乎也别有洞天。
      众多悼念者都涌入成都去了,连孙权都派人致意,孟获也在悼念人群中,看着诸葛亮的小女儿诸葛果和嗣子诸葛瞻扑在灵前痛哭至昏厥,不知心里又是怎么一番滋味。
      姜维百忙中想起神神秘秘的“卧龙村”三苗人,他们是受诸葛亮最多好处的,不知为什么却没有露面。
      也许真是人心隔肚皮吧。
      姜维当然不知道,定军山的墓一修好,就有一男一女,戴着锥帽前去祭拜了,而此行,尚未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欧翁,叮嘱你的话都记住了么?”
      “恩,神子放心!”

      诸葛亮选择定军山为长眠之地,倒是简单干脆,但关于她身后地位,成都闹翻了天。
      谥号什么的好说,“忠武”,没人有异议。
      呃……若干年后,司马师同学举手路过。
      除此之外,费祎等人上疏,建议为诸葛亮修太庙。
      卧艹太庙是什么待遇,那是是个人都能享有的么!所以无怪乎谯周第一时间站出来大骂:“自太祖高皇帝起,非刘不王。今丞相乃汉之忠臣,何以享太庙之尊!”
      但谯周骂完了,回头看看,居然连个出来力挺自己的猪队友都没有,众人心安理得看谯周一个人表现。
      谯周被孤立的理由很简单:“你说不能修太庙,那你说个解决方案啊。哦,配享昭烈皇帝太庙。问题是配享太庙的大臣多了,能和诸葛亮身份功绩匹配的是一个都没有。功过赏罚要分明不是?”
      刘禅看着阶下两派争论,依然是魏延杨仪事件的风格:不表态。
      “建庙之事暂不可行,配享太庙之事也暂时延缓。”
      刘禅一甩袖子回后宫了,把大臣们晾在原地。
      “陛下……生气了?”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一直不说话的蒋琬。
      “是。”蒋琬的风格也很明快。
      “是为建庙的事还是配享的事?”
      “都不是。”因为这两件事都跟诸葛亮有关,而刘禅是不会生相父的气的。
      “陛下生气的是,你们没有一个人能为他分忧。”
      替他把想说但不好说的话说了。

      太庙的事撂下了。成都和季汉各地的民众却不干了。四时祭祀不能耽误,凭什么只有定军山的人那么好命!
      可是祭祀这种事,还真是不能马虎,讲究个环境和氛围。以往的大臣配享太庙,亲戚朋友甚至普通平民都可以去太庙祭拜,关羽张飞等都是如此。怎么就到了诸葛亮这里,就卡壳了!
      又到清明寒食,惦记着上香添饭的人们还没等来朝堂上的最终定论,拿着供品上不成坟头才真是让人憋屈,此时道路边一个戴锥帽的女子出现在各地民众的眼中:她青衣素服,在路边挑个干净整齐的地方,摆开饭浆,铺好香烛,最后,郑重其事放好一块写着“先丞相诸葛亮之灵位”的牌位,倒身下拜。
      有人看着好奇,有人叹息,也有人好心上来劝:“女公子,你这是私祭,属于淫祀,不合礼制的,再说你牌位写得也不对啊。”
      女子不受干扰地拜完,这才起身,对劝告自己的人行礼:“固所知也。然祭祀由心,胜于不祀;礼制之重,宜顺天理。丞相为国操劳一生,庙堂既无定论,江湖不可无公议。天若有灵,当恕我礼数不周,悯我之诚。”
      有时候,就缺那么一个导火索。
      抱着私祭打算的人不只一个,只不过多数都在犹疑观望,这时候有人勇敢的站出来做了大家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儿,还给这种行为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会引发什么后果?
      史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
      谯周听说这种事情,气得胡子都颤抖了,他再次严厉抨击这种行为,要求各地下发指导意见,地方一把手务必杜绝此事,阻止私祭行为,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可是让谯周失望了,各地类似活动屡禁不绝,一把手们纷纷诉苦说法不责众,谯周于是召集众人开会商讨对策,可是众人纷纷递上了请假的条子,来开会的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谯周遂问这些人都忙什么去了,答曰这不是又逢节假日了么,都忙着回去祭祀诸葛丞相呢。
      气得七窍生烟的谯周在朝堂上狠狠奏了一本,请刘禅发下诏命制止这种行为。
      不过谯周怀疑自己眼神儿是不是出错了,刘禅怎么好像在乐呢。
      马岱姜维等人上表:目前这个局势,想不为丞相建庙那是不现实了,陛下您就从善如流吧。
      刘禅没同意,但起码没反对。
      “您看把庙建在成都怎么样?”
      啪嗒一声,谯周手里的表章掉在了地上,人有晕过去的征兆。
      建庙已经是破天荒了,能在成都建庙的就只有先帝刘备好么!好吧,陛下您给诸葛亮在成都建庙也行,如果您不怕后人把您称作“诸葛禅”的话!
      刘禅还不想该名换姓,这种问题连讨论余地都没有,当然立刻否决掉,
      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随即非常体贴的上疏,大骂这个建议是多么荒诞无稽,谯周觉得心里舒坦了不少,这一舒坦他就忘了想想这议题是今天刚提出来的,怎么习隆向充提前就准备好了这么言辞流畅的书面反驳内容。
      所以习隆向充话锋一转的时候,谯周都没反应过来。
      “话虽如此,不过看情况这庙是非立不可,礼制是非破不行的了。没关系陛下您想开点,反正礼制算个球,当年丞相替先帝主持大行之事,连皇后的活儿都干了,也没人说啥不是。既然您不想在成都立庙,不要紧,改立庙于沔阳就是了。”
      刘禅当即御笔朱批:诏立诸葛亮庙于沔阳
      流畅顺利地让人怀疑这是一场双簧。
      总之谯周还没发表意见,这个事儿就结束了。
      “这不妥,这不妥!”看着众人都散朝了往外走,谯周大喊着发泄心中不满。
      “是不妥。”姜维从旁边走上来看了他一眼,“等还都洛阳,军民休养生息,国库有钱了,再给先生多修几座。”

      “欧翁,继续。”
      “是,神子。”
      就着诸葛亮庙的建立,有主管官员顺便向刘禅建议:成都先帝的太庙年头也长了,修一修吧。
      刘禅诏准。
      征发民夫,采木石大料,准备修缮。
      这时候地方官就发现刁民不好管理了,一个个都能避开徭役就避开,不是有旧伤就是慢性病,总之一句话,积极性不高。
      地方官无比头痛的时候,有人主动登门献计,声称能轻松完成任务。
      地方官当然不信,一个戴锥帽的女人,能有什么本领?但是徭役从来是日期紧迫,只好死马当活马医。
      女人走街串巷,不到一天,募集大量兴高采烈的壮劳力,还有不少主动报名要去的。地方官十分好奇:“有何秘诀?”
      女人一笑,附耳说道:“你只记得一点,就说是让他们去为诸葛丞相建庙,不要说别的。”
      这一招果然好用,连进山采木采石的民夫,运出来的料都是最上等的,毫不见敷衍,人们互相询问,都传说是为诸葛丞相建庙用,众人深信不疑。
      启程往成都去的徭役,临行之时,家人欢送上道,仿佛修建诸葛庙,是无上光荣的事情。
      等到了成都,人员交接完毕,开工干活,监工的官员是不知道根底的,吆喝着为昭烈皇帝修缮陵庙,可就露了馅儿。民夫们始而疑惑,公推了代表去问,得到确定的答案后,被骗的愤怒让民夫们全罢工了:老子不干了!
      监工惊怒道:“这是为先帝修陵墓,若有差池,可为死罪!”
      “那我们不管!来的时候说是为丞相修祠堂庙宇,我们才来的!家里人高高兴兴送上大路,一再叮嘱好好修,要对得起丞相,将来老了这段经历说给子孙,面上光彩!到这里突然又变卦了,说什么给先帝修,先帝是谁?不认识,不修,丢不起这个人!回家了家里人问起来,没脸说!”
      这话很有些大逆不道的意思了,监工有心操起鞭子,又畏惧民夫人多,吵吵嚷嚷间,早有人请了蒋琬来。
      “尚书令怎么来了?”
      “不是你差人让我来的?”蒋琬看着这场面,一皱眉,问清了始末缘由,他也叹了口气,“先帝与丞相,情谊深厚,为先帝亦是为丞相。诸位既为先帝修缮陵庙,也即为丞相出工。”
      民夫们此时却不那么好糊弄了,根本不信蒋琬所说,依旧吵着不开工,混乱中,突然有人高声说道:“此地正当为丞相修庙,何所疑之?”
      众人看见一个戴锥帽的女人不知何时站在人群中,有人认得她是当初游说自己的人,颇为愤怒:“是你说为丞相修庙,我们才来,来了才知道是为先帝修,这里是先帝太庙。你的谎话早被揭穿,此时还骗人?”
      该女子不慌不忙:“何曾骗人?此地前为先帝太庙,后方即为丞相建庙之地,汝等还不动工,耽误下一次祭祀如何是好?尚书令在此,我何敢大言欺人?”
      这话提醒了民夫们,纷纷聚拢到蒋琬近前,询问是否如此。
      蒋琬看着情势,只得苦笑着点头,民夫们欢呼着散开,各自领了工作干活去了,锥帽女子走到蒋琬身边下拜:“尚书令恕罪。”
      “若无女公子之言,这里是修不成了。也罢,将错就错,我去回禀陛下吧。”
      “陛下一定不会怪罪,尚书令放心。”
      “我知道,但是就怕有人……”
      “关于这一点,尚书令也请放心,定叫此人心服口服。”
      成都昭烈皇帝庙临近处的诸葛亮庙就这么在非法状态下建起来了。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谯周马上就知道了,他马不停蹄的参奏了一本,核心思想只有一句:不合礼制。
      刘禅于是问他那该怎么办呢?
      “拆掉!”
      刘禅直接扔给他一摞奏表让他看。
      谯周莫名其妙的打开,里面都是汇报前往诸葛亮庙的人潮的。
      “先帝庙一年到头冷冷清清,沔阳的庙刚一立起来就踏破门槛。成都这里的庙虽然是假的,但人们一听说要给丞相建庙,没几天就热闹起来了。倘若真的这个时候下旨拆了,允南是想看着丞相的庙一年四季香火不绝,和先帝庙一年到头孤苦凄清做对比么?”
      刘禅的语气不太好,谯周沉默了。
      “所以,朕的意思是,不如顺水推舟,承认了丞相的庙。祭祀丞相的人自然也得祭祀先帝,场面好看些。”
      “就依陛下。”谯周这个时候要还看不出来内情,他就真的别混了,其实,刘禅一直在等这一刻吧?
      刘禅当即下旨:“诏,日后太庙先帝与故忠武侯同祀,君臣无别。”

      成都的太庙修好后的第一个祭祀日,刘禅率文武以太牢告庙,先祀昭烈,后祀武侯。
      “相父,朕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修太庙的民夫被遣散回家,包袱都准备好了,才有一个人突然想起来什么似的:“我们修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啊!他们说是先帝庙,可家里人都说是丞相庙,我们回去以后,如果被人问起来,怎么说啊?”
      众人如梦初醒,纷纷议论起来。
      “武侯祠。”
      又是那个熟悉的声音,戴锥帽的女子再度出现。
      “你确定吗?”
      “确定。”
      “啊,对嘛,丞相原来是‘武乡侯’,后来叫‘忠武侯’,你们看,只有这个‘武’字和‘侯’字没改过,所以,是武侯祠嘛。”有人恍然大悟。
      命名问题解决,众人欢欣鼓舞带上行囊,昂首挺胸,充满衣锦还乡的荣耀。
      戴锥帽的女子消失在众人视线里,她高高兴兴地跑向一个笑容温和,气度不俗的男人:“神子,我都做到了!”
      金里微笑着抚摸她的头:“做得好,欧翁,从今天起,这里将只有一个名字,就是武侯祠。”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43章 (四十一)佑西蜀武侯立庙,征辽东宣王发兵(1)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