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9、(三十四)文帝征东无功而返,武侯平南攻心为上(2) ...

  •   这一年的春天,南方的战火烧到了蜀中,然后蜀中搬出了灭火器。
      这把火其实早就烧起来了,直接诱因就是刘备的去世。章武三年的夏天,几乎是刘备去世的消息一传到益州郡,统帅雍闿就开始为叛乱做准备。不久,他杀死了建宁太守正昂,谋害政府公务人员意味着他真的不准备给自己留退路了,雍闿自己心里也明白季汉政府不会再睁只眼闭只眼放任他的行为,于是为了避免自己势单力孤,他绑架了本来是要接替正昂的张裔到东吴,献媚于孙权。
      雍闿的如意算盘打得非常好:刘备一死,刘禅幼弱,国家刚刚元气大伤,朝中必乱。加之曹魏在北,东吴又是仇敌,蜀汉自顾不暇,绝对没功夫来管边境这种叛乱。也就是说,自己最起码也能割据一方当个诸侯,弄不好,打到蜀中去推翻季汉小朝廷也是有可能的!
      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可是雍闿千算万算,算错了一个人。
      诸葛亮。
      雍闿没料到刘备最后留给诸葛亮的权限这么大,也没想到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的恭敬,朝政更迭那叫一个平稳过渡。更没想到夷陵不久,诸葛亮二度派邓芝等人专程结好东吴,而二货的曹丕因为蜀汉降将孟达和黄权的反对,竟然不去打蜀汉,而是出兵东吴了!虽然最后结果无功而返,但真不得不说曹丕帮了蜀汉的大忙,消耗了己方的国力,促使吴蜀联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此的损己利人文帝您真是具有共产主义国际精神。
      如果此时还不能怪雍闿没眼光,因为诸葛亮的外挂也实在是出乎人意料的凶残的话,越巂酋长高定的惨败居然还没给雍闿敲响警钟那就只能说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了。
      雍闿当然知道自己这点人直接攻击成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努力联系了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头领,这些人里第一个被他忽悠出来的就是高定,而这些人里最出名的那个在后世可谓家喻户晓——他叫孟获。高定被雍闿鼓舞杀死了郡中将领焦璜,自封为王,然后自作主张率军北上攻打新道县,这个时候领刘备遗命驻守永安的李严没有得到任何来自中央的意见,他手下的人都建议他坚守不出,但李严义正言辞的说:“先帝临崩,谓我‘辅助丞相’。今叛军来,若坚守,是示弱也。成都闻之,人心涣散,朝野必谓丞相之失。是我负丞相,更负先帝也。”于是李严带人毫不犹豫的对叛军予以迎头痛击,这一下果然奏效,高定的人哪里是正规军的对手,不得不退回了南方。又有人建议乘胜追击,李严顾忌自己手中可用兵卒数量不多,又守着靠近吴蜀边界的地方,没有采纳这个意见。
      之后西南这块土地陷入了长达两年的对峙期。雍闿处心积虑的和孙权搭上关系,以献上益州、越巂、牂柯和永昌四郡为代价换取了孙权的承认,孙权封他为永昌太守,还派刘阐带兵助阵,去接收四郡。我们不能责怪孙权阳奉阴违,政治家就得不要脸才吃得开,何况地盘比面子重要。不过雍闿和孙权都没能如愿:四郡里三郡都没啥问题,永昌郡却是个例外。想想也不奇怪,你们叛乱的时候又没跟永昌说好,凭啥永昌郡要听你的啊!再说永昌自己有太守,雍闿不要脸的放着益州郡不要,来抢永昌太守的饭碗,这谁能干啊!于是永昌拒不投降,原来的太守为此丢了性命。这一下仇怨就结的更深了,雍闿干脆围在了永昌正面准备反复攻击这座城直到对方投降,永昌里的人则充分发挥递补精神,你不是杀了太守吗?没关系!我们还有功曹!功曹死了,还有府丞!反正就是不投降!雍闿想尽了一切办法,包括在城里散布对功曹吕凯不利的谣言,但这反而让城中军民更加信任吕凯,众人坚守待援,雍闿竟然再也不能前进一步。
      吕凯没有干等着,他不停的向蜀中求援,陈说利害。他直接上书给诸葛亮,开门见山的摆明了眼前的事实:不仅正面有叛军,后方朱褒的牂柯也随时都是个定时炸弹,永昌扛不了多久的,中央要快点派人来啊!
      诸葛亮当即召众人商议,主战的主和的不出意外分成两派吵成一团。主和派甚至有人认为可以仿汉文帝旧事,送个宗室女子给西南部落和亲,断绝雍闿的外援,他也就知难而退了。参军马谡当即进言诸葛亮说丞相不可,这些部落和匈奴不是一个概念。匈奴毕竟建立起了一个还算庞大的集权力量,而且也受到汉化影响,和亲这种名义上的东西对他们有点约束力。可是西南就是无数散碎小部落,送一个女子嫁给谁啊!何况蛮夷不归教化,个把女人根本不放在眼里的,送了也没用。还会让知情人笑蜀中无人,得不偿失。
      最后会议的结果,是大家达成了这么一个统一意见呈送刘禅:
      季汉现在的国力不足,先帝在夷陵折损了将近全国三分之一的人马,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所以,肯定不能现在平叛。
      不能放弃和平解决的努力,至少,要做出努力的样子,和叛军谈判,一方面减轻吕凯等人的压力,另一方面为未来的武力平叛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维持现状,虽然不打算现在动武,但也决不能再让叛军前进一步,时机成熟后,立刻出兵。
      刘禅批准了这个建议。之后,诸葛亮开始紧锣密鼓的安排准备工作。安定国内民心,蓄积粮食,发展军备,原计划在五年内恢复的,现在调到三年内了。
      这就意味着肯定有揠苗助长的事情发生,比方税率多少要增加一点,士兵的入伍年龄上限要提高一点……也就意味着肯定要有人出来唱反调,比如谯周:“陛下,边境若能维持现状一年,便可维持三年五年,既能维持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可期矣!又何必擅动刀兵,靡费国库,使黎民惶惶不安!”
      诸葛亮不喜欢谯周。这个人是比较典型的儒士,饱读诗书,自己也喜欢写书,爱说一些谏言来凸显自己的存在感,但是治国……对不起,这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比较好。诸葛亮开府之后,由于刘禅很实在的在老爹遗言基础上多给了她一个职务,领益州牧,诸葛亮必须亲自任命一批官员,谯周由于被举荐次数太多,诸葛亮让他去做劝学从事——搞学术的就专心搞学术,顶多让你掺和掺和教育,政治的事情,有多远你给我死多远。
      可偏偏有些人就是喜欢跳出来,你拦都拦不住。
      “允南说的好,等什么时候雍闿杀到成都,你再拿这话去劝他吧。”诸葛亮根本都懒的去和谯周辩论,反正刘禅明显也没打算听谯周的。
      而魏延算的是另一笔账:“丞相,平定南方,至少要两万大军,花费数月时间,一路人吃马喂,消耗太大,就算最后南土安宁,国库也已经空虚,到时若是魏吴来攻,如何是好?丞相可有对策?”
      魏延就事论事,说话就实在多了,诸葛亮对魏延估算的人数还是很认可的:“文长所说不错,最终平叛,确实需要两万大军,消耗甚巨。不过,只要平叛顺利,国库不会空虚,不仅不会空虚,还会有一笔大收入。”
      “请丞相明言。”
      诸葛亮看向身后,新封的长史杨仪出班奏秉刘禅:南方盛产黄金、珠玉、药材、香料,若归于中央,每年赋税都是一笔惊人的数字,不仅足够补充此次军费,还颇有盈余。
      刘禅看着杨仪送上来的奏章,上面详细开列了所有账目清单,刘禅笑着对诸葛亮说:“这么说,这场生意,是稳赚不赔的了?那就有劳相父了。”
      “有劳”啊,上面的动动嘴,下面的跑断腿。
      比如李严,就因为和叛军有过正面接触,被诸葛亮指派连写六封信招降雍闿,同时,诸葛亮派下颀行“调查”此次叛乱事件,而颀行去的地方,是反叛形势最不明朗最有争取希望的牂柯,也就是朱褒任太守的那个郡。同时,诸葛亮派专员前往西南诸部落,劝说他们不要和雍闿联合,许诺了很多基础建设。
      雍闿是决心一条道走到黑了,他给李严回了信,信中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可是现在却有三个国家,我都不知道该效忠谁了,实在很疑惑啊!”然后,他和朱褒联手,杀了颀行,又和孟获商量如何恐吓那些部落首领,孟获就去对那些人说:“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斗,断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黑狗、螨脑和断木都是西南部落做法事时候常用的东西,数量稀少,听到官吏会要求征收这么多,首领们都不干了。所以说人要有见识呢,这些首领基本一辈子都在自己的部落里,总以为自己就是天下了,自己常用的也是别人常用的,自己喜欢的也是别人喜欢的,他就没想过——季汉政府又不搞他们那套巫术,要那么多黑狗螨脑断木有什么用啊!
      雍闿的粉丝(假如真的存在这么一群人的话),现在可以为偶像点蜡了,他是在大踏步的奔向另一个世界,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蜀汉建兴三年——忘了章武吧——三月,万事俱备。
      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兵平定南方的叛乱。
      刘禅亲率文武百官送行,分别前,他紧紧握着诸葛亮的手:“相父何日归来?”
      “多则一年,少则半载,臣必携捷报率众返。”
      这一次诸葛亮没带成名的将军,魏延依旧守卫汉中,严密监视魏吴动静;赵云在成都压阵;向宠总领禁军;其他人也各有职责。
      魏延担心的是诸葛亮带两万人够不够,因为叛军人数就有一万多,还不算那些部落。
      “够了,还有关兴等人带两千人接应。”
      “丞相到底不该轻身涉险,魏吴若是知道丞相不在,借此机会来袭,恐怕会动摇军心民心。”
      赵云在旁边饶有兴致的听着魏延的罗嗦,忍不住想笑,又想想还是当丞相好啊,做点什么事情一堆人关心,之前马谡就反对诸葛亮亲自去,让诸葛亮用“平叛无小事”“历练军队”的理由给挡回去了。然后诸葛亮甚至不带着马谡了,把丞相府一堆事情交给蒋琬和马谡,让他们留守成都。现在魏延又来了。
      诸葛亮很耐心的解释:“东吴不会来的,他们没那个进取心。曹魏也不会来的,不出意外,他们很快就要连自己都顾不上了。”
      “丞相常提起的那个司马懿——”
      “我说的就是她。”
      说到曹魏就想起司马懿,说到司马懿就想起诸葛今,赵云曾经和诸葛亮一起商议过这次平叛的战略目的:那么大片土地,打到哪儿,打到什么程度就收兵,总要有个计划。
      赵云觉得按照惯例,既然是平叛战争,那么把叛乱的那三个郡收回来就算完成任务。
      诸葛亮觉得不行,她在地图上用黑炭笔画了好大一个圈。
      “我去!你这别说云南了,连缅甸都画进来了吧!”赵云惊呼。
      “我好容易打一次,还不打够本儿?”诸葛亮说的轻松,扔了手里的笔。
      “恐怕……不只是打够本儿的问题吧?”
      “恩。”诸葛亮半天才承认:“还记得管辂说过的话么?‘金吉那’……”
      管辂说‘金吉那’树的树皮可以炼药,但是,这种树,除了曹魏有一棵,就是南王孟获的地盘上有了。可是,那里的人白白守着这么神奇的宝物,却不会炼药。
      “那里平定之后,可以定下税赋,每年缴纳若干数量的树皮,然后交给蜀中太医令炼出药来,就不会再有人像阿今一样,也不会有人像我一样了……”
      为了不再有类似的骨肉分离的惨剧。
      为了我的小女儿呀……
      刘禅和百官只送到城门口,接下来,马谡和一些丞相府的官员又送出十里地。
      长亭正是送别处。
      “幼常,不要送了。我这一路有公威呢,你回去和众人打理府中事,切勿懈怠。”
      杨仪从后面跃马上前:“正是,丞相起居一路有我等照料,幼常不必忧虑。”
      马谡牵着诸葛亮所骑枣红色骏马的缰绳,并不放手:“丞相,谡听闻南人多为蛮夷,见利不知义,畏威不怀德,若凭兵势取胜,恐其久后复叛。依谡愚见,此番出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知道马谡也不放心,这个话题,早在出兵之前,其实已经讨论过不止一次了,马谡看来是真的很担心:“幼常,不消叮嘱。”
      “还有一事……”马谡回身招手,几个兵卒推出一辆车来,大小仅容坐下一人,看着很像在个高靠背的沙发上装了四个轮子。
      “先生前些年常背痛,如今车马颠簸,恐怕复发。谡与众人商议,做此车与先生坐。只需两人推动,转行方便,人久坐不累。”
      诸葛亮看着漆得十分仔细的四轮车,那车上方甚至有可收起的伞盖。
      “幼常,你和众人的心意,我领了。你带着他们早些回去吧。”
      马谡带着一干人等目送大军远去。
      “先生,早日归来啊——”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这是曹丕的《广陵于马上作诗》。
      “怎么样,季重?朕之诗如何?”
      “陛下之诗,气魄吞吐天地,放眼天下,无人有此胆略。”吴质在旁边说。
      “是吗?你把下半部分看完了再说。”
      合着就这么几句还要分段。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
      刚想夸你摆脱了怨妇诗的风格!看看你的最后一句!
      “所以啊,季重,记住了,以后没看完全部文字不要轻易点评。”
      “……是,臣谨记。”
      “你说要是仲达看了这首诗会怎么想?她要是在就好了,朕可以当场问问她。”
      吴质心说不是你把人留在洛阳的么,还不止一次了。
      是不止一次了,曹丕目前为止一共三次征东吴,每一次都是留司马懿镇守后方的。
      说到征东吴,吴质怀疑这是不是都成了曹丕一块心病了。因为曹操在东吴赤壁吃了大亏,所以曹丕就一定要在这里赢一次证明自己比自己的爹强?
      好吧,你要真赢一次也行啊,问题是你已经两次……没赢过了。
      第一次是冬末来的,东吴凭长江据守,曹丕的水军没占到便宜,在一个小港口还不幸被朱桓烧了一把。拖到春暖花开,得,疫病开始流行,曹丕不得已,撤兵。撤兵的时候陆逊还派人给他送了封信,好心告诉他:你败那仗不冤,那是濡须口,是昔日吕蒙都督和周瑜都督建立的军港,最好放火了,谁来烧谁。
      第二次吸取教训,曹丕是夏天来的,六月。结果东吴大将徐盛坚壁清野,没收了所有江上民船,让魏军找不到船渡江。不仅如此,徐盛还沿长江建起数百里假城楼,在水军营中摆出大批假船舰,把曹军唬得一愣一愣的,以为东吴“兵强马壮”,曹丕还曾经仰天长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然后再次撤兵。
      这是第三次。曹丕吸取了教训,一入冬就来了。
      但吴质一点也不觉得这次有什么改变结果的希望。
      “要是仲达在就好了……”
      曹丕没完没了的念叨,吴质受不了了。吴质心说怎么老曹家都一个德性,曹操当年没事就冒出来一句“要是奉孝在……”现在轮到曹丕,动不动就“要是仲达在……”
      你们也不想想为什么这俩人不在!还不都是你们自己作的!
      但吴质这次真的错怪曹丕了,他没有让司马懿随驾,不是因为他作,而是因为他有别的苦衷。
      曹叡现在处在风口浪尖上,因为之前文武百官就不断上表催促曹丕早立太子,曹丕不耐烦的问你们觉得该立谁啊,百官说我们只建议立太子,人选陛下看着办。
      这就叫道貌岸然,谁不知道现在立太子,能立的只有曹叡一个,曹叡不是没弟弟,可是他最大的那个弟弟今年也不两岁还是三岁,话还说不清呢怎么立啊。
      曹丕知道幕后有黑手在推动此事:仲达,是你指使人上表的吧?
      不是。司马懿否认得斩钉截铁。
      是也不能承认啊,那么多人都看着司马懿眼色行事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司马懿可以去死了。
      朕倒希望你说“是”呢。曹丕倒觉得很失望。
      曹叡太缺乏母爱了。
      是啊是啊,所以曹叡陪着曹丕在禁苑打猎的时候就拒绝射死小鹿,还痛哭流涕对曹丕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曹丕被这句话勾起很多心里的旧事,他放下弓箭,回来就对众臣说:太子的事不要再提了,就是曹叡了,准备一下,明年就正式下诏立储吧。
      曹叡同学这叫守得云开见月明,但是相对来说,司马师同学的小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曹叡的太子身份越接近明确,他那个“太子舍人”就越得名实相符,跟在曹叡身边的时间就越长了,然后,曹叡怎么看他怎么不顺眼,屡屡训斥什么的那都是家常便饭。
      司马懿看着大儿子每天的状态,也听到一些风声,很想安慰司马师几句,但没想到司马师反过来安慰她:“我没事,爹,这样挺好,前面的障碍不在了,自然就轮到我了。”
      这话听起来真吓人。司马懿马上听出来这里有问题,但是再细问,司马师就不说话了。司马懿正在担忧出了什么事,曹丕就诏令她入宫了。
      曹丕诏司马懿就是为了第三次征东吴的,他安排司马懿依旧留在洛阳总领后方事务,不过有一个细节和过去不同——曹丕要求司马懿经常入宫陪着曹叡。
      “叡儿……皇子殿下怎么了?”
      “不知道……朕觉得他不太对劲儿。你毕竟是他亲生母亲,总归比朕细心,你在宫中若是发现他有什么不当举动,就约束他,朕给你这个权力。”
      “陛下是不是误会什么了。皇子殿下是甄夫人所出,现在的嫡母是郭皇后,和臣有什么关系?”
      “你说没有就没有,总之这件事交给你了,你来约束他。朕去征讨东吴,就不在洛阳了,让他尽情表现。”
      “到底是什么事情让陛下这么担忧?”
      “唔……”曹丕认真的想了半天,“他除了虞氏和毛氏,身边就没有什么女人了,这些年都不见子嗣,啊,对了,刚给朕生了个孙女,没满月就夭折了……听说和文烈的儿子走的很近……”
      “这有什么?师儿也刚有了个女儿……恕臣失仪,臣是说,臣长子司马师日前得一女……”
      “好吧,朕知道你不爱听朕说叡儿不好,朕不说了,叡儿的事情是交给你了,你看着办。”
      司马懿退出来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司马师那句话,她打了个冷战。
      如果曹叡真的在曹丕不在的时候犯下什么严重的错误的话,或者……不需要犯下什么错误,只要被证明无法即位,那么曹丕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会做出什么选择?
      毕竟,距离黄初七年,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19章 (三十四)文帝征东无功而返,武侯平南攻心为上(2)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