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5、推陈出新 ...

  •   对于社员的顶撞,姬荣华只不理睬。待大家走远后,他关了灯上方的煤油喷嘴,汽灯随之失去光辉,纱布底质的“灯泡”变成了火炭红,继而还原为白色的纱布。他扛了锄头、灯具,往回走。几步后,他低声地说:明日,我就做个榜样,将伢送别人带!
      再日上午临收工的时候,姬荣华故意当着众人的面,站老远望刘珍珠高声地说道:
      “你伊!中时,你就空将桂送她家婆屋里去,叫她家婆带她几天。要不,晚上做不成事。你吃了中饭就回,赶下午出工,决不可以旷工或迟到。”
      刘珍珠应声“好”,不再作声。待收了工,她急急回走,到塆上找到与别的伢一起玩的姬丹桂,说:“到家婆屋里去!”听说是去外婆家,小丹桂十分高兴,回屋洗了手和脸,换了衣和鞋,同娘上了路。吃饭过后,做娘的起身回,不准她回,她大哭不依,一定要跟了娘回。做娘的怒气陡生,往她的小屁股上狠贴两巴掌。这是姬丹桂出生以来第一次挨娘打,这打便产生了威力。从这天夜里起,社员们不再带细伢出工,谁都是明白人。“明人不用重说,响鼓不用重棰。”晚上干多久,随你姬荣华的便,反正你姬荣华不是双料的,待到我无精神了时,你也该疲倦了,来日起床,你还得领先,你喊了早工我再起床还不迟。——群众大都互相串通着,默默地打发着时光。本来一锄头可以啃得巴掌大的一块草皮,悠着点儿,只啃得半巴掌大、半半巴掌大的草皮,未尝不可!谁都知道“这是为自家做事”,但是,谁都晓得想“为自家做事不一定要日做夜也做”。只背后嘀咕,在姬荣华俩公婆面前,和在姬荣华的“细哥”姬昌怡夫妇面前,不作声。这些人实际也是作了“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偏偏天天好晴天,一连十几天没下雨,大家连日带夜干了八九天不得歇。
      估计这些草皮烧的灰差不多够种苕用的肥料了,而且可以垦的地方几乎已经垦尽,村前、村后、山边、地边和田埂都没了草皮。就歇了垦草皮的事。草皮垦起晒干都烧成了灰浇淋了大粪和污水起堆压实涂了黄泥于堆面(沤肥)。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景象。因而,姬荣华领了上级检查团的同志来检查,获得了赞美之辞。
      姬荣华最喜欢别人夸奖他,给他戴高帽,而最忌别人批评他。他认为夸奖就意味着别人看见了他的努力,努力是有成效的,成效是于大众有益的,不是无益或违众的。
      地坑光,田坑光,村前屋后光,谓之“三光”。此前此地人类开辟肥源,不曾凭“三光”搞草皮灰,而是以捞湖中水草盖旱地为肥,以割湖沿蒿草铺山田为肥。虽是“生产运动”,具普遍性,但长丹湖湾东组群众大都于背后埋怨姬荣华。因为姬荣华比别处的组长积极,太累了大家。可是,后来的事实表明:草皮灰作肥生产的苕比往年的好吃,且产量略高于往年。于是,群众大都掉过头来说:姬荣华很行!
      说姬荣华很行,当然是当面表扬。可是,这“很行”有限制语,即:今年的苕因了草皮灰,而比往年的好吃。至于产量,大家避而不提。当然,要是比往年多收了好多,那情形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姬荣华听着表扬,起初只是不经意地笑笑,说:“大家努力的结果。”之后,有了想法,回到家中,于妻面前一声叹息,说:“大家的夸奖,你都听到了。我姬荣华只是这件事很行吗?”
      刘珍珠略一思索,问:“你自家能说出几样呢?”
      姬荣华被问呆了。
      刘珍珠又说:“事事都要诚诚恳恳地努力呀!‘小气’的毛病要改呀!”
      沉默了一会儿,姬荣华徐缓而低声地说:
      话不当这么说。我的本意是说,如果不能够正视成绩,就不能够进步。曾经的工作组经常提到“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努力”。这“积极努力”不用解释谁都懂。“主观能动性”就是在生产中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并根据这本来面目发挥我们的作用,推动事物发展。我根据这个说法,就得出一个简单的看法,这就是:“成绩”必与“推动事物发展”相一致。反过来说,大家不能够认定成绩,就不能够清楚事物的发展,当然也就不能够清楚事物的面目,从而,发挥不了推动作用,即不能够进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就拿搞草皮灰来说吧,搞草皮灰的本来面目,不是为了“苕好吃”,而是为了发展生产,为了粮食丰收,为了我中华的繁荣富强,为了全人类的解放!
      刘珍珠听过丈夫的话之后,略一思索,说:“大道理、细道理,你往后在会上再对大家说说吧,多说几遭,大家就清楚了!”
      这是后话。回头说结束积肥工作而接着产生的事情。
      姬荣华因获得上级的好评,而斗志更加昂扬。他要设法把工作做得更好,让上级领导更加满意。
      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到大垦荒山以大增植苕面积。临排工时,他将打算告知“好友”刘珍珠。
      刘珍珠说:“本来柴火欠缺。减了柴火山,不是反给过日子添了难处吗?”
      “那,你以为我该用么办法再热火一场呢?”
      “开几天会,就没有学到几招?除了挖草皮,没有别的方面可以再创新了么!”
      是嘛,除了挖草皮,应当还大有文章可做,开几天会确实是学到了几招的。姬荣华想。晚饭后的活动,可如乡里那样搞训练。三十五岁以下的社员,都得去禾场参加训练活动。归总是“跑步”活动。干社会主义,需要“跑步前进”,不能“老牛拖破车”而拖拖沓沓。“老牛拖破车”是上级强调批判的东西,墙上有画着的在。“跑步”不可“一窝蜂”地乱踊,需要“步调一致”,“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而“步调一致”的前提,则是“队列整齐”。那么,需要先练“列队”,过了“列队”关之后,才可以练“跑步”。
      “训练”不是劳动,因而无报酬。该参加训练的社员,都到了场。先练两夜队列后练跑。跑的过程中,领队的姬荣华喊着“椅啊椅”(一二一),总有小部分人跟着喊。但是姬荣华喊过“椅。啊。伞。撕”(一。二。三。四),几乎无人据事先的提示予附和。他将嗓子磨得差不多哑了音,就是不见效。他不免气恼地说:
      “真难学吗?我在乡里开会,只一夜就学会了!”
      姬家兴说:“你聪明,所以,你当组长!”
      跑第三夜,姬荣华请姬昌水帮忙,说自己的嗓子实在不行了。姬昌水在乡政府开会时是跟大家一起练过“跑步”,但他并没有要求所属各组搞跑步训练。作为第一把手,他必须支持革命行动,也就欣然接受了姬荣华的邀请,而领了参与跑步训练的社员们跑呀、喊。可是,喊的节奏完全不对路,喊“一二一”本不该有间隔,他却喊成“一二,一”“一,二一”,喊“一。二。三。四”却喊成“一二三,四”。这就使众人的步调反而大乱了。个多两个钟头后,苍天下起了豆大的雨点儿。社员们白天忙田地,晚上忙训练,终究有了一段落。这是谁都巴望着的事情。——近阶段,大家确实是太累太累了。
      大雨小雨断断续续下了三四天。雨过天晴,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双抢”,拉开了序幕。
      “双抢”期间,姬荣华忙中偷闲地想:粮食要增产,除了“生嘴要吃,生根要肥”从而顾及积肥之外,生产常规有无可改之处?不找出可改之处,如何使粮食进一步地增产呢!最终,因了农业书的指导,想到了“合理密植”,有了相应创新:“三寸株距、五寸行距,算出一个平方米的株数,制一个三尺长三尺宽的竹圈儿,于插过了的稻田上搁圈儿数株数。”
      实践中,株数往往总是不够。姬荣华便大发脾气。
      你发脾气吗?好,你也来试试。就有名叫王仙的年青嫂子说:
      “人家说你栽田蛮效,是魁首,我俩比试比试,怎样?”
      “我差不多是三十岁的人了,手脚笨了,哪能与你这位才两十岁的嫂子比试呢!”姬荣华笑说道。
      “你没有勇气么?你怕输吗?输了也合理,不丑。你应该有比试的勇气!”少妇王仙坚持说。
      “好,好,我俩比一比!”挑秧的姬荣华将抛尽了秧头的秧架子放顺,就下田与少妇比试了。他没料到少妇王仙“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注重与王仙比“速度”,忽视了“密度”,最终,他不仅比王仙慢,——照王仙先头的说法可认为这“慢”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他的“密度”,更比王仙的“成问题”。这“密度”,显然无从寻得遁词。该么办呢?
      姬荣华再也不能因为“三五寸”的密度达不到而发脾气了。但是,“密度”问题总不能不解决呀,达不到合理密度,何以增产呢,他想到了“走群众路线”,便问计于社员们,反复讨论后,决定将水放干,“划行插”,便制了“划行器”。“划行器”用了九个圆盘,盘与盘以轴串连间隔五寸为“行距”,盘周之上间隔三寸钉竹条三盘连接也就有了“株距”。这样,社员和干部也就都不必担心密度问题,废弃查密度的竹圈儿。
      但是,两天之后,有人说:“密度还是差许多!”
      这是十三岁的小学生姬昌浩凭空推导出的结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