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3、中国禅文化浅说 ...

  •   《红楼别梦之凤舞江湖》的最后归结为连城和柳湘莲夫妇同修,归证禅门,有些姐妹似乎不满意这个结局,提议连城直接嫁了柳湘莲作神仙眷属,大可不必出家——其实我并不是要她俩清灯古佛枯寂寂了此一生,而是两个人游侠江湖数年后不知所踪,所以他们两个入得是最不拘形式的禅宗。

      诚然有很多人是因为俗世难以立足才入的佛门,如连城为流言所迫而回山,但这并不是入佛门的唯一方法,甚至连方法都算不上,只是一个入佛门的契机。因为她若只是为了回山躲一躲等外头平静了再出去,那就根本是“过佛门而不入”——连城再度入世并不是因为外头平静了,而是因为她的心平静了,不为外界所动了。

      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因为无始劫以来的种种业欲障蔽使人迷失了本性,所以烦恼重重,苦噩不断——修佛者就是要“破执著,断无明;起智慧,证真如” 最后解脱诸苦,得大自在!能否解脱只看你能否拨开障蔽,恢复内心那光明朗照的本来面目。

      中国的佛教宗派众多,根据不同的修行方法分为很多流派,比如‘净土宗’讲究‘渐悟’,利钝兼收,有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法;‘禅宗’讲究‘顿悟’,一朝福至心灵,破迷开悟就可以立地成佛;但悟不了则终生无益,仍在轮回中翻滚,所以非根器俱利,资质绝佳之人修禅宗往往无济于事。

      禅宗是‘直指内心,不立文字’的,连佛祖讲的佛经都不要,可见其不拘形式之至,所以禅宗公案里才有‘呵佛骂祖’、‘丹霞烧佛’等故事。是专门针对那些死抱着书本不放的教条主义(佛家称为‘执著’)者的。因为修佛的最终目的解脱诸苦,得大自在,只要达到目的,原不必拘泥于方法——佛祖曾说自己说法四十九年如同未说,就是让世人莫拘泥于典籍书本。禅宗有个很生动的比喻,说佛经是用手指指着月亮,告诉你月亮在哪里,你应该顺着指头的方向去看月亮,而不是整天看着这根手指头。能看见月亮,有没有这根手指头无所谓;看不见月亮,看手指头看一辈子也枉然。

      中国有句古话:“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意思是你的心能如隐士般清静自在,在哪里都是隐士。这和禅宗的佛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中的是内心清静的本质,而不是出家在家的形式。所以连城想明白之后说没有流言相迫她“又何必回来?”,大觉师太便赞她“能够随缘而化”。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最经典的一句“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这个意思——人生于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因缘际遇,悟道的人事理圆融,自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来由它来,去由它去。

      这又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说师徒两个过河,遇到一个美女过不去需要帮忙,老和尚抱起她便送过了河。事后小和尚忍不住,问师父怎么不守戒律,去抱女施主?老和尚笑道:“我早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她?”随缘而化,事毕即了,一颗心从来都是清静的,如雁渡寒潭,影入其中,雁过而潭不留影——真正有道行的人心恒常静,不随红尘起落;若要避到无人无事之处才能维持清静,未免等而下之了。

      连城悟道的那首诗也是这个意思(万事有因必有果,寒潭雁过水无痕,十方大路由人走,莲花开处见佛心)——佛教是万有因果论,很精炼,但绝不简单,因为触发因果的“缘”是个变数,果就有了无穷的变化;而每个生命一生中又会和多少其他生命相遇?那么无数生呢(佛教称为“无始劫”,指无限生命,六道轮回的),这一算因缘果简直以级数来放大,了无穷尽——悟道的路成千上万条,那一条适合你就走那条,只要最终能够解脱就行——这就是禅宗随性自适,明心见性之意。

      最后大觉师太望着她口占一绝(廿载茫茫认得真,莲花莲叶自相亲,了却尘缘归旧府,记取龙华会上人)——是为了呼应篇首“警幻仙品茶闲问世”一章提到的连城的来历。红楼梦原著中金陵十二钗皆为太虚幻境中下凡历劫的情仙情鬼,连城也数此列,最后证道得归仙界——‘莲花莲叶自相亲’一句是说她跟柳湘莲本有旧缘,所以后来柳湘莲找上山来,两个人打了几句机锋,连城知道柳湘莲已悟了,才说“看来我们真是有缘了;你原比我悟得早,我叫你一声师兄吧。”才答应他留在山中,日后携手江湖。

      佛家之所以说“万般留不住,只有业随身”,是因为有因必有果,任何人的业债必须要还了才能了却,否则即使成佛作祖也不能抵消原来的业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次因断粮吃了半个月的马料维生,有人便问他以佛之神通广大何以会陷入如此狼狈境地,佛祖早已明悟了前生后世,告诉这人在哪一世自己未曾皈依佛门时曾诅咒过佛教僧人只配吃马料,所以此生当有此报。佛家劝人行善去恶,就是为了让人多结善缘,少结恶缘,善缘使你无始劫以来的善因开花结果,得到善报;而尽量推迟你的恶报。

      既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那推迟它有什么意义呢?意义重大!我们可以利用推迟的时间来增加自己的承受能力。例如前朝高僧安世高,有一天向弟子交待后事,弟子很奇怪,没看出法师有什么死的迹象来,安世高就告诉他,自己前世欠某个人一条命,现在机缘到了,要去还掉这份业债——交待完毕便去找那人,果然被那人杀掉了。在我们凡人来说,莫不贪生惧死,以死为莫大的痛苦。但高僧成道之人,勘破生死,就如唱戏时被拉上法场,并无痛苦可言。所以佛劝作恶之人悔罪修行,斩断恶缘,推迟恶报,他能利用这个时机超凡入圣,还报之时就没那么痛苦;若不能利用这段时机,仍在六道轮回里翻滚,恶报到时谁也无法搭救。

      所以不止未脱六道轮回的仙界中人,就是脱离六道的菩萨、佛祖也会应机缘而下凡历劫还债。黛玉来给宝玉“还泪”,连城入世和柳湘莲了却旧缘都属此类。连城和柳湘莲都是经历过挫
      折磨难才会入空门悟道,后来下山也不是离开空门,而是开悟后的入世了缘,此时于他们来说,“出世”和“入世”已经没有区别了。何况柳湘莲父母早亡,孤身一人,连城嫁给他只是两个人的事,就是再有什么家事朋友的俗事坎坷,连城也能以恒常之心安然稳度,不受牵绊了。

      正因为禅宗的不拘形式,活泼自由,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参禅的很多,形成了一种别开生面的禅文化。柳湘莲引用的那句“青青翠竹俱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是深具禅家意境的一联。也正是由于知识分子的参与,“禅文化”的诗文书画以其声清韵美,饶有异趣而越发普及世间。就以唐代郎州刺史李翱参访药山惟俨禅师后写下的一首绝句收尾吧: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山水在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