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人生自是有情痴 ...

  •   温家的诸位公子,每个从登场到谢幕后,我都会写一篇创作手记,让大家能够了解我创作时候的想法,加深与大家的交流。五公子不是第一个登场的,但他是第一个谢幕的,也是影响舒淳最重要的人之一。所以,第一位公子的手记,非他莫属了。
      要说五公子,首先要说一下温家。温家在文中的存在看似超然脱俗,但实则危机重重。在这点上,七公子和凤煌,五公子和七公子之间有对话说明。而七公子当初下山,寻找可以辅佐的帝王,让温家再起,也从侧面表现了,温家的诸位公子虽然聪慧无双,当世难以有人匹敌,但他们也都是人。无论再聪明,看的再透,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我想塑造的并非是个个超凡脱俗的温家公子,而是个个都有他人性一面的温家公子。现在可以明显的看出来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七公子,他的弱点便是孤傲。也正是因为孤傲,他一度失去了本来爱着他的舒淳。第二个便是还没出场,却总是在对话中反复被提及的六公子,他在兄弟们的口中,毫不例外的被称为狠毒,做事不留余地。第三个便是五公子。
      大家可能看到男主上面标注的是七公子和陈皇,那是因为在整个文中,只有他们两个是舒淳正经嫁过的丈夫。五公子是男配,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男配。他首先就和自己其他的兄弟有一点都不一样,他是兄弟中唯一一个根本不在乎温家存亡的人。他的超凡脱俗源自他生命的随时消逝。他会没有原因的吐血,而他的三哥,作为天下最优秀的医生,却无可奈何。温家诸位公子都是茹素的,可是在除夕七公子和庆帝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五公子是例外的。他对礼法的藐视已经和自己的二哥不同了,二公子只是不喜欢,但必要的时候他还是会遵守的,毕竟温家是帝师的家庭。可是五公子不同,他既然没有把温家放在心上,自然也不遵守温家的戒律。也正是因此,他注定了在和七公子争夺舒淳的心的战斗之间,赢得了胜利。
      七公子是诸位兄弟中最聪明的,在他口中,能和他的聪慧较量的只有五哥。他虽然和自己六哥关系好,但在他的心中六哥并非一个能够很好辅佐帝王的人选。当初他随二公子下抱犊山,一定是经过了大公子的默许,默许他选择一个帝王辅佐,相信他能够重振温家。可能一开始,他的哥哥们都希望他选陈皇,但是意料之外的是,他选了舒淳。当时二公子离开,就表明了温家的态度,那就是温家不承认七公子的选择。而在七公子的诸位兄弟中,只有五公子相信他。
      后来在邺城城外的时候,五公子表明了他对七公子的相信,他当初本来听到消息就要下山的,但是因为身体的缘故,所以大公子直到复国战争胜利之后,才让五公子前来协助七公子。这种转变代表大公子其实已经开始有点相信自己七弟的选择了,所以他放了五弟下山。
      五公子下山不是为了温家,而是为了输掉的那盘棋。七公子一眼就看出了他的来意,所以才会提到他离开前,五公子输掉的棋局。五公子从现身亲吻舒淳开始,都没有一点真心过,他想要的不是帮助舒淳,而是赢过自己的弟弟。特别是当他发现自己的弟弟似乎爱上舒淳的时候,他设下了那个圈套。可是正是因为这个圈套,他开始注意舒淳了。
      一个感情被玩弄的公主会有怎样的表现,他设想过无数种可能,但舒淳的反应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舒淳还是那么坚定不移的,一心一意的相信着七公子。对于五公子来说,舒淳的反应超出了他聪慧的大脑的预期。他本来认为,生命稍纵即逝,人一旦死去,便化为乌有,就像从未来过这世间。温家兄弟之间,本来就比寻常家庭人情寡淡,还是灵姝嫁去后,强制下才有了一年三次的聚会。因而,舒淳这样执着的感情吸引了五公子。他曾经说过,他帮舒淳打下万里江山,舒淳他日看着这江山便能想起自己。所以,五公子因为生命易逝,本已对这世间人情不报任何希望了,却因为遇到舒淳,又有了希望。由此便知,五公子的弱点便是情痴。他此生遇到了舒淳,被她所打动。他正是因为看破世情人情,所以不被温家的自尊束缚,不被旁人的目光束缚,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从没爱上过什么人,现在爱上了,便绝不掩饰,豁上他最爱的性命不要,将自己牢牢的印在舒淳的血骨之中,他日万里江山,舒淳成为天下至尊,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他。他要自己虽然死了,但却仍活在舒淳的心中,活在大魏王朝的万世基业当中。
      舒淳爱七公子,理由很简单。任何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都会在那种情况下爱上对自己英雄救美的少年。更何况七公子容貌上佳,家世显赫,聪慧绝伦。但是,七公子心中有温家,温家就是帝师。舒淳是女主,一个帝师的家族,不会希望自家出一个王夫的。对于以才华晋身的温家,和女主结婚,与攀附裙带无异。所以七公子始终和舒淳保持了一定的君臣的礼节。后来,他爱上了舒淳,做了些逾越君臣礼节的事。可是,用七公子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没人看到,就是没发生过。这种情况,在五公子出现后,变得无法继续。五公子是何等了解自己弟弟的人,当他指出七公子爱舒淳的时候,七公子不肯承认,这是一种家族荣誉自尊心过强的表现。他笃定舒淳不会因此跟他翻脸,才会答应五公子的藏书阁测试。他算对了开头,舒淳没有和他反目,还是相信他。但是他没有算对结果,那就是舒淳选择放弃爱他。
      舒淳的性格十分懦弱,在文章一开头,她甚至连国仇都能放下,因为害怕人民牺牲,所以放弃报复英蠡。一年的时间很难改变一个少女骨子里的性格。所以,当七公子表现出对她感情的嘲笑后,她选择了放手。那种情况七公子都摆明一副你少缠着我爱的态度,舒淳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死赖着非让他爱自己。
      她放手,不代表她可以马上不爱他,她心里总还念着他的万般好。而在这时,五公子时刻在她的身边。可能是我描写的时候比较简略,但是基本还是可以看出,在出征赵国之前,五公子在公主府里跟舒淳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任何君臣之分。他半夜去敲公主的门,他们一起看星星,一起弹琴吟诗。而这些逾越的事情,七公子根本不会做。所以五公子不但身上有七公子的影子,也有淳于昭的影子。舒淳之前生命中比较亲近的两个男人的特质都在五公子身上显现出来,并且五公子和前两者都还不一样。他从不把舒淳当做公主,而是将她当做少女舒淳。
      五公子做这一切的开始,目的并非想要舒淳为他生下孩子。他只是想让舒淳牢牢的记住自己,若是没有那次掉入陷阱的突发事件,或许他也真的就是和舒淳如此相知相伴的到他死去。而对于舒淳来说,恐怕也是如此。因为当她的心不受控制的向五公子倾斜的时候,她总是告诉自己,这是因为五公子像七公子,她认为这是她移情的作用,甚至因此对五公子充满了愧疚。
      可是当她抱着五公子,感觉他快要死掉而自己毫无办法的时候,她终于爆发了。她在感情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升起的念头是最真实的反应。她突然发现自己甚至不在乎七公子会因此失望,也要生下五公子的孩子。她知道自己留不住五公子,但她承受不了失去他。这时的舒淳十七岁,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总会疯狂的爱上另一个人,想着为他背叛全世界都没有关系。臣子一样的七公子陪了舒淳一年,都是在教导她成为一个明君,要为天下将自己变成一颗棋子,最后还摆出一副我早厌烦敷衍你了的样子;好友一样的五公子陪了舒淳一年,都是在陪伴她一同品尝所有的酸甜苦辣。如果我是经历了亡国,缺乏安全感的舒淳,我也会选五公子,成全七公子贤臣的美名。其实从这个方面来看,舒淳心里还是为七公子想的。
      五公子并没有马上答应舒淳要一个孩子的要求,他经过了深思熟虑,想好了所有退路,他决定给舒淳一个孩子。因为他知道,他死了必须留给舒淳一个念想,这个念想是他答应过七公子的,要舒淳从公主变成女帝。舒淳是个心性善良的人,如果她有了陈皇的孩子,那个孩子是她的第一个孩子,初次做母亲的她势必不肯将那个孩子当做政治上的筹码,也势必会对这个孩子的父亲放下更多的不忍与不舍。所以,五公子给了舒淳一个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死会让舒淳对这个孩子具有特殊的感情。无论任何人,只要有可能伤害到这个孩子,舒淳将不惜一切代价的摧毁这个人,并且保护这个孩子。为了害怕舒淳日后专宠这个孩子,他甚至死前都不忘告诫舒淳,对这个孩子不要太过娇宠。但这一切依旧不是为了温家,他头脑清醒的知道,现在的舒淳,除非成为女帝,否则不能安全的活下去。
      五公子的这一步没有走错。舒淳一开始并没有代替自己皇兄的意思,或者可以说这只是七公子的安排,舒淳可能会听从,但是并非自己的愿望。但这个孩子改变了舒淳,舒淳说要让这个孩子成为太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舒淳开始变了,她在内心已经开始认同了七公子的安排,她自己开始想要成为女帝了。因为她知道,她不能成为一统天下的女帝,这个孩子就永远不能见光。
      在准备好这一切之后,五公子选择了死。与其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病亡,引起全军混乱,他选择在死前也要拖英蠡下水,让舒淳能够正大光明的将赵国王室斩草除根。五公子代表情痴,他死了,那个会为情所痴的舒淳也死了。人往往在长大后,回顾过去的自己,第一次爱上某个人,那个时侯爱的无比纯洁,不带任何功利的性质,只是因为爱他而爱。当五公子死去的时候,那个会为爱而爱的舒淳也随着她死了。
      五公子是一个配角,他代表着舒淳性格中情痴的部分,他的病亡让舒淳彻底脱离了那种会轻易被感情所动的状态。就像曾经,舒淳还会为陈皇的誓言感到感动,心内还是会被他的真挚所打动。而五公子死了,她就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因为,没有人能够战胜死人,更何况他还是舒淳第一个孩子的父亲。这个时侯,舒淳的身上开始逐渐显现出成为女帝的的特质之一,那就是不会轻易的被情感迷惑双眼。她是女主,用七公子的话来说,日后有万千青年才俊想要攀附她,但是她不会再轻易的被打动,这正是因为五公子的死,让她在一夜之间完成了这个艰难的蜕变。
      五公子死后不让舒淳埋了自己,要她留着自己的骨灰。七公子后来一语道破。如果舒淳不能成为女帝,那么就不可能和五公子合葬,更别谈保护五公子的孩子。不为了大魏,不为了天下臣民,只为了那还没有入土为安的骨灰,为了那个留下来,连父亲都没有见过的孩子,舒淳也绝对不会再有任何心软了。他们兄弟或许一开始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殊途同归,都是要舒淳成为那天下至尊。
      五公子遇险时,讨厌酷刑的舒淳让淳于光把死士送回邺城凌迟;五公子设计英蠡,为了不让消息外泄,舒淳下令杀死骑兵;五公子要她放过英蠡的儿子,舒淳亲手杀死了赵国瑞王。这本是懦弱的公主舒淳不会干的事,为了五公子,她都做了。情痴已死,她身上有情,却不再是个痴儿。这也为日后七公子真正爱上她,爱到抛却自己的孤傲做下了铺垫。
      舒淳开始对七公子的爱是卑微的,小心翼翼的,讨好的。这种爱不可能长久,哪怕七公子因为一时对她的怜爱而爱上了她,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放弃这种爱。他能和舒淳同生共死,更多的原因是来自一个贤臣的气节。但从他为了自己温家帝师的自尊心能说只是为了利用舒淳的感情时就可以看出,舒淳和七公子的感情是不对等的。现在的舒淳,已经不再是那个会为情所痴,不惜一切的少女了。她开始成为一个女帝,也开始蜕变成一个真正能够驾驭温家七公子的帝王。
      关于后来舒淳再和七公子在一起还算不算爱,我在回复里也讲过。你爱一个人,他死了,你虽还爱着他,但却不可能因此再也不爱任何人。舒淳后来再和七公子在一起肯定是有别的原因和事件促发的,而且兄终弟及不是传统的嘛~哈哈哈哈~他们再次在一起,相爱是肯定的。只不过,这样的相爱里,永远不可能再抹去那个一头银丝,右眼的眼角上有颗生动的泪痣的五公子。没有五公子,舒淳可能永远都是那个傻傻的为情所困的舒淳公主,而七公子也永远无法察觉自己,是那么深刻的爱着舒淳,不知道爱一个人要说出来,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聪慧。舒淳的第一次不能和七公子在一起,固然是一种遗憾,但这种遗憾却是舒淳通向女帝道路的必要。
      最后谈一下五公子的名字。五公子名温子桓,在兄弟里面,给了他桓字。桓意为“大”。五公子是诸位兄弟中唯一一个不将温家的各种戒律放在心上的,也是兄弟们中羁绊最少之人。而桓的本意是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来叫做华表。五公子是文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舒淳开始抛弃懦弱,走向女帝的重要标志。而桓也做寺、墓、桥梁等用作标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特别是它代表古代天子、诸侯下葬时所用的大柱子。暗喻了他未来会十分显赫,但却只是身后名了。另外,桓山有桓山之泣(谓家人离散的悲痛);桓山鸟(喻离别的痛苦)的寓意,这也暗示了他和舒淳不能白头,终会死别。他的字是弘毅,正来自于曾子的那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和他名中的桓表示的“大”相呼应,并且仁王舒淳是他心头最重要的事,就连死及死后他都安排好的惦念着她,也正应和了这句话。而温子远的远字,也正是从此衍生而来。他的名字,具体写他的手记时,再详细解释。
      以上大概就是我创作五公子的一点想法和寓意。可能有很多读者喜欢1V1,其实说实话之前我写的文,都是1V1,可是这篇文,并非只要爱就够了的小情小爱。我始终相信,没有挫折就不会成长,没有失去就不会得到。特别是帝王,自古就是孤家寡人。他们在弥天之高,得到的多,失去的会更多。若是在残酷的现实,舒淳成为女帝,或许连七公子都不能留下。但这还是代表着美好愿望的小说,所以最后她会和七公子在一起。可是结果的美好,不代表过程也可以如此。我若想他们1V1,我从一开始就该写舒淳落难被七公子带回抱犊山,两人悠闲的婚后生活。那样就不是心怀天下的七公子,也并非贵不可言的仁王舒淳了。要想站在天下的顶端,那么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我的一点认识,也是指导全文的思想,所以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note作者有话说
第51章 人生自是有情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