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二、此情独幽 ...


  •   十四岁那年的春天,永嘉乡间都传颂着,新来的豫章公世子参军,暂住永嘉县。他年轻温文,辞章之美,冠绝一时……
      青蘅一直沉默着,只在心底记住了那个名字:颜延之。
      有一晚,夜里的虫鸣格外杂芜。为一种莫可名状的焦躁心绪所煎熬,她辗转难安,终于悄然起身,蹑足走过柴草轻掩的门。
      乡间月色正好,有些凄凉。她此刻的心绪,也有些凄凉。她想起许多模糊的片断:晦暗的风雨天,朱门玉户的绮丽剪影;哀哀欲绝的啜泣声,惊心动魄的怒责痛斥;独守寒窗的寂寥,车马隆隆的仓惶……不,不,这不是她曾有过的岁月,她已然忘却。她从来只拥有这乡间的清风明月,她不过是寻常农家的女孩。她要她自己相信,她生来如此。
      这混乱的念头,一直纠缠着她。她心里挣扎着,竟一直走到了驿馆之外。夜深,只有虫鸣,以及风拂春草的轻柔摩挲声,沙沙。
      青蘅忽然怔住,心跳在剧烈地起搏之后,瞬间归于沉静。那个男子,他瘦削挺拔的侧影如此清晰地映在窗纸上,被微微晃动的烛光,无知无觉地放大,放大……大到占据她的整颗心,覆盖她的整片天。
      她后来懂了,冥冥之中的牵引,循着她心的方向,使她身不由己走到了他门外。他们之间,只隔着薄薄的一层窗纸,她甚至能感觉到年轻男子温柔甜美的气息。青蘅在那一刻,涌出了热泪。
      她其实是寂寞的女子。一种孤苦无依之感,紧紧锁在她的眉心。此刻,这温柔的剪影使她蓦然感到安宁、熨贴,仿佛无着落的身和心,从此有了寄托。
      青蘅凝视着那朦胧的影子,慢慢地挨近。她听到他轻声吟哦的声音,那声音并不似她最初听到的那般闲雅。分明有一种分量,含愁含怨的,却又刚毅不衰。他吟的是: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他念了三遍。青蘅攒聚了她全部的心力,记住那几句。其实,她并不懂。但白天,当她再次听到人们以艳羡的口气说起颜延之的时候,不自禁地微微一笑。
      她的心思其实极其细腻。初夏的时候,菖蒲的根生在水里、碎石间。她除了圆头履的鞋,将宽大的布裙在膝盖以下挽了个蓬松的结。白嫩的肤,浸在清澈的水间,微微涟漪撩拨着她心中的欢喜与愁思。她小心翼翼地拔了菖蒲,再修剪成纤长柔软的一束,于夜间悄然放在他的窗下。
      没有人发现。她回去后,躺在沉睡的母亲的身畔,心想,他会不会留了心,第二天夜里悄悄出来探视?
      第二天,她仍然去了。持一把新鲜菖蒲,在窗下亭亭玉立。她想,万一他真的出来,她一定要勇敢,对他微笑,问他还记不记得她,然后告诉他,菖蒲的味道很好闻。菖蒲安静地伏在她怀里,但他并没有出现。她为自己的心思所缠绕,几乎要窒息。眼泪还是流了出来。但她又觉得安心,想,他不知道也好。
      此后多日,青蘅天天去,他竟安然受之,连探询的心都没有。青蘅不解,但又欢喜,有时却觉得,他着实可恨。
      私下里悄悄打探:“颜先生这般年纪,该有家室了吧。”
      她的女伴惊异道:“你不知么?颜先生一直未娶。”
      她心里一惊,复又一喜。她的女伴又告诉她:“听说颜先生为人耿介,在京城并不如意,所以到咱们永嘉县来,图个清静呢……”
      她心里有些怜惜。他这般气度,该紫袍金带步玉阶啊。几日前,永嘉太守来乡间巡视,青蘅看到他骑马尾随其后,气宇轩昂的样子,真叫她欢喜。她和众多女伴一样,低鬟敛袂,立在道旁。但她的目光却自下而上,专注地追随着他。眸子里的星火,不像她平日的温默。
      颜延之终于发现了她。他的目光如清泉一泊,缓缓地流过。未曾留下什么,却带走了青蘅太多的心思。
      “青蘅,你知不知道,”有人说,“颜先生的妹妹嫁了郡里的望族刘宪之。刘家看中颜先生的才气,要举荐他入朝,还要为他择取名门淑媛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