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附录 ...

  •   姚黄、魏紫:
      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而姚黄又是牡丹之王。相传古时洛阳邙山脚下有一户姓姚的商人,培育出一种黄色牡丹,这种花初开时呈鹅黄色,盛开则变成乳黄色。当时的皇帝听说了,就前来观赏,看到“此花不仅朵大如盘,而且花色纯正,香气逼人”。因其花色与皇帝身上穿的龙袍颜色近似,随从连声附和“此乃皇家本色”,皇帝“龙”心大悦,赞曰“真乃天下第一”。
      另有姚黄魏紫传说,人类男子黄喜恋上牡丹花精紫姑,二人为石人精所欺,双双为情而死,后化作黄紫两株牡丹,一株移于姚家称姚黄,一株移于魏家称魏紫。(口胡,生不能同衾死了还不让人家同穴厮守,生生地移到两家去,人类啊……)

      豆绿:
      四大名品之一,圆尖桃,似绣球,红绽口,绿近叶,此花初开时色如青豆,娇嫩抚媚,清爽袭人,盛开时花色转为黄绿。
      传说此花乃百花仙子头上的碧玉簪所变。玉簪落在凡间,绿光闪动,滑入土中,当地的一个花匠捧来黄河滩之土,在玉簪落处栽下牡丹根,并历经千辛万苦,远道取来东海之水浇灌,精心培育。到了第八年春天,牡丹开花了,绿色的花朵轰动了整个洛阳城,人们赋予这棵牡丹“花魁”的称号。花匠想起碧玉簪,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绿玉”,也称“豆绿”,直到今天还有“绿玉值千金”的说法。(豆绿给人被疼爱的小家碧玉之感)

      壮元红:
      “壮元红”花大而艳,灿若晚霞。相传有个已被招为驸马的状元郎,千里寻亲,却意外见到了大自己十几岁的“妻子”,是她侍奉生父长达17年。就在生父逼他圆房时,一道圣旨传到宣他进京成亲。父命难违,君不可欺,他竟口吐鲜血倒地而亡。第二年,状元坟上生出了一枝牡丹,花大如盘,色如状元锦袍,人们称它为“状元红”。(可怜的娃,就这么生生纠结死了……)

      (以上为牡丹四大名品。)

      焦骨:
      相传,在一个雪花飘飘的隆冬时节,武则天饮酒赋诗,突发奇想,下诏命令百花齐放,唯有牡丹不愿献媚,抗旨不开,武则天恼羞成怒,遂命人将其连根拔起,架火焚烧,把烧焦的枝叶抛于洛阳的荒野之处。第二年春,被烧焦的牡丹发出了新芽,枝繁叶茂,盛开紫红色的花朵,娇艳无比,而且从此每年一到谷雨时节,便花开满枝头,人称“焦骨牡丹”。广东省廖铖观新剧中有焦骨牡丹故事,因作《有感》诗。诗最后说: “舍命不舍花,焦骨牡丹丽。雍容不趋媚,焦骨丹心田。”(一说“舍命不舍花,焦骨牡丹丽。根深恋故土,高翔爱国志。”)故牡丹有“焦骨丹心”之说,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它代表的是一种不屈服权贵的精神,所以就更加雍容华贵。
      历来文人墨客对焦骨的评价极高,认为“不独芳姿艳质足压群芳,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宋人颂牡丹内在之美,即在其焦骨精神。亦有《焦骨牡丹赞》:“爱国同心爱牡丹,千年传统颂花王。敢违圣旨甘拚命,宁化焦骨拒吐芳。枯干为存根柢力,慈心换得子孙昌。洛阳古苑塑仙子,天下齐歌第一香。”焦骨牡丹被视为民族气节的标志。(如果所有牡丹都变节了,焦骨大概会是最后一个。因为我不敢说他一定不会。)

      贵妃插翠:
      花开千层台阁型,花色粉红,润泽细腻;株型高,直立,生长势强,花朵直上,属中开牡丹品种。此花下方花瓣排列整齐,雌蕊瓣化成黄绿色彩瓣附着于顶端,就像贵妃头上插的玉簪一样,美艳动人,故名“贵妃插翠”。古时唐朝人以富态丰满为美,牡丹端庄艳丽、雍容华贵,正好符合唐人的审美标准。相传,杨贵妃对牡丹喜爱有加,宫廷之中广泛种植。每年一到花开时节,贵妃与宫女们最喜欢在这种顶端生绿翠的花丛当中嬉戏。(私以为,杨贵妃是爱情至上的悲剧女人,皆因对方并未付出对等的感情。)

      葛巾、玉版:
      相传,酷爱牡丹的洛阳书生常大用到曹州赏花时与葛巾一见钟情,两人私奔来到洛阳,成家生子。葛巾还做媒将其妹玉版嫁给了大用的弟弟。后来,常大用怀疑葛巾姐妹乃花妖所变,并暗地里四处打探。葛巾姐妹知道后伤心不已,将各自所生的孩子放在地上,毅然离去。常大用悔恨交加,两个幸福的家庭从此破碎。几天以后,两个孩子堕地的地方长出了两株牡丹,一夜之间就长了一尺多高,当年春天花开了,一株开紫花,一株开白花,花朵大似玉盘,呈绣球状,人们就称这两种牡丹为“葛巾”和“玉版”。(这几乎是中国版的《美狄亚》故事嘛……所以这两位几乎可以断定是狂暴的女人。)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