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从某个时候开始。
      但不记得是具体是从什么时候,记者的目光开始从导演以及演员移向我,他们每次都会问道:“赵先生,你是凭哪部作品开始广为人知的啊?”——每次都会这样问,好像全港的记者都私下通好了气。
      其实我知道他们只是懒得做功课,就像他们采访导演或者演员一样,他们有他们寻常的采访模式……如果是演员的新片发布会,那就是:“某生,请问你这部作品跟以往作品有什么不同。”真要认认真真回答一二三四,比如“我觉得这部作品有向昆汀致敬,试图走cult片风格。但是我以前的戏大多走文艺路线,都好讲究演技细腻,这次要让位于影片节奏。我开始实在是有点不习惯,甚至中途有想退出。”这些话反而会让他们不知所措。拿了车马费,背后嘲笑“神经啊”,再咕哝几句“不知所谓”。回去后大笔一挥:某生盛赞导演求新突变。
      真是弦断无人听。
      ……所以何必当真呢。大家和气生财,拱手团团一圈,面带诚恳笑容说:“我觉得这部作品给我好大的发挥空间。我最开始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但是导演说我行,说让我试试看。我也觉得这是对自己演技的一个挑战。”
      再俏皮一点的,还可以独独挑出一个女记者,飞个眼风,然后笑着问:“你呢?你觉得我和以前有无不同啊,有无进步啊。”若是熟识的记者,还可以补充一句:“你有无觉得我更靓仔啊?”大家哈哈笑,然后皆大欢喜。

      作为一个编剧,他们就会问:赵先生啊,你是凭哪部作品开始广为人知啊。稍微有点主意的,又还会跑去图书馆,查一点老资料。然后他们就会颇为自得地问:赵先生,原来你是62年从大陆跑过来的。当年你从大陆偷跑到香港,是为着什么原因啊……开始把话题往政治方向带。中英签订协议后,人人开始一边谈政治一边准备移民,那些没法移民的,就只剩下嘲笑政治了。

      为着什么原因?自然是为了吃口饭。生活在哪儿的人,无论北疆或南国,到头来不都是为了吃口饭么。现在大家开始一窝蜂往北边走是为了吃饭,以前南下也是为了吃口饭。而且那个时候香港还有九龙城寨,公共屋村。几千人都住笼子大小的地方。共用一个水龙头。

      那时我不仅想吃口饭,还想活命,不想死在之后的那场全民热闹之中。所以就这么偷跑来香港。后来香港开放大陆探亲,我经常会去罗湖出入境管理局,跟老板就说去找灵感。然后站在那儿,什么也不做,就看着人们各怀心思地从出入境管理局进出。
      谁从大陆来,谁要回大陆,光打量一下人就可以看出。从香港回大陆的,总是身材臃肿——不是胖,是把在这边买的一大堆便宜衣服都穿上,这样在申报携带物件的时候可以免得被罚款。那些人——大多是面目灰暗的妇女——过境之后热到走出出入境的时间都等不及,开始一件件地脱衣服:皮衣、好几件毛衣,好几件的衬衫、背心。39度的高温,她们一边擦汗一边面目麻木地在众人面前脱。像蛇蜕掉了一层层的皮。不同的是蛇蜕皮后是新生,他们是打回原形。

      那些从大陆过来的。他们入境后,总是深深吸一口气,然后“哗”地一声。好像在海上飘荡多年,终于能踏在陆地上一般,露出安心而且满足的神情。他们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虽然那根本就不是他们的故乡。

      我62年逃到香港,看到沙头角海的时候,激动地眼泪都掉下来了。那时我豪情满胸,觉得我有大学文凭,古文功底,再不济也是可以在学院教书的。结果我半年后才找到一份正式工:在印刷厂做印刷工。
      给方氏影业写剧本是7年后的事了。那段时间给我唯一的记忆是每次下完工,匆匆赶回公共屋村的时候会经过的花园。花园里有一座灰扑扑看不出什么的雕塑。每次经过,我都会看到一个女人坐在那儿。她看起来不年轻了,但也许是生活困苦,让她显得苍老。
      她也许是某个人的妻子,也许是某个人的母亲……我在公共屋村住了4年,看到她坐在雕像前看了4年。我从没想到要与她说话,因为她并不年轻,也不美丽。因为不美丽,成不了传奇。她在雕像前坐了4年,连让人的好奇的心态都没有。
      后来我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搬出了屋村。几年后再回来,是为了陪导演帮方氏影业取景。那个女人已经不在了。有时候我觉得,她就像那些经过罗湖出入境,回到大陆后那些女人们脱下的衣服,39度的高温,在众目睽睽下麻木着脱下那一地质量粗劣而沉闷的衣服,收拾后再带回去。她是我蜕下的皮。

      “赵先生,请问你是凭哪部作品开始广为人知的啊?”

      从某个时候开始,但我不记得是具体哪个时候。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告诉记者们,我是靠72年那部《金玉良缘》得到方氏影业的赏识。之后去台湾、再回香港,离开方氏,去了日兴。到之后做到美和的金牌编剧。一切都是来源于《金玉良缘》大卖。

      其实我在70年曾经写过一部剧本《献珠》,它没有大卖,但是拿了那年亚洲影展的大奖。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正式成为编剧。它改编自《打渔杀家》,但是为了配合当时导演的意图,导演要捧双生,我就将里面的父女改成了兄弟。
      某年某月某朝代,两兄弟得一宝珠,含住宝珠可以入水如履平地。那两兄弟是打渔为生,相亲相爱。某年天旱,没鱼可打,官府还来人催讨鱼税。弟弟脾气火爆,出手打了官差,结果被抓了去,关在牢中。哥哥假意求献宝珠换回弟弟,趁机杀了县令,救出弟弟。两人从此泛舟江上,隐名埋姓,芦花深处再也不见踪影。

      “———【西皮导板】摇橹催舟顺流下
      【快板】哪有渔人常在家?
      青山绿水难描画,
      兄弟打鱼做生涯。”

      这时有人在幕后大喝一声,“呔——————”,接着再唱:
      “兄弟双双走天涯。”
      到走天涯那几个字的时候,声音越来越远,就知道电影终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