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7、周礼 ...

  •   韩文正讲完后,几人思考了片刻。林嘉音问道:“韩老师,那周礼在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洛邑建成后,周公将商朝的遗民集中到这里管理,把商场的祭器,接受天命的象征物九鼎迁到王城,使其正式为天下政治的中心。周公还将其命名为成周,意思是,周人的建国大业最终完成。成周城洛邑是中国第一座国家层面规划建设的都城。在洛邑的所有建筑中,周公最重视的是明堂。成周洛邑的落成仪式,正是在明堂举行。明堂是发布命令和朝会诸侯的所在。洛邑建成后,周公大会诸侯,第一次宗祀文王,其仪式正是在明堂举行。据说,当时有上千个诸侯参加了这场宗祀。在这场宗祀中,周公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一点点细节都不错,就表示一个人的心要到了最宁静的地步。而且是要听,每一个器官都要集中精力。这种事情,是成为凝聚整个天下,各种不同领导者的一个方式。这种典礼,其影响力散布到各个不同的阶层。这里面体现的是一种仁的价值。
      第一次在明堂宗祀文王,其意义除了祭祀典礼本身外,更重要的是让各诸侯国了解礼乐。周公创造性地发明了系统而完备的周礼。周礼涵盖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到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庶人以上的每个社会成员,其人生行程的每个节点,都有相应的礼仪及其明确具体的要求与细节。严格规定了人们必须遵守与践行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周礼有明贵贱、辨等列之效能,也在维护君臣宗法制度,主要目的在于保障统治秩序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使整个周王朝成为一个人人恪守名分,各安其位,秩序井然,彬彬有礼的礼仪文明之邦。
      周礼中的士冠礼,原本是氏族社会的成丁礼,周公为其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在庄重而颇为繁琐的礼仪中,孩子从此成为成人,被赋予了更多的尊重,也将承受更大的责任。祝词中多次郑重地告诫和祝福,不要懈怠你外表的威仪,好好慎养你内在的德行。亲戚们都在场,以成就你成人的美德。这种礼节的形式,虽然在后世有较多的变化,但礼仪中强调成年男子成就美德,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却从未改变,一直延续到现在。礼一定要有仁来支撑,它才有动力,才能够有所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礼必须与时俱进,礼以时为大。另外,礼就是履,要穿上它去走路,一定要实践,去了解礼在实际中适不适合这样做。周礼,除了从既有的政治形式来了解它,也把它变成一种人与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礼节。
      周礼的基本框架是一整套亲其所亲、尊其所尊,严格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周公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将贵族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等级爵位制。周礼讲究尚德、尊尊、亲亲、敬老、慈幼,成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规范。周礼的诞生,使整个社会从尊神尚鬼、迷信巫术走向礼制、德治。道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拿它来治国呢?周礼把它具象化变成礼。道德理性在国家制度里面叫礼制。
      周礼称之为礼乐制度,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礼主要依据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要求,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在《左传》上有记载,封赐把谁作为侯派到哪去,王要参加而且有很多礼遇活动,要赏赐很多东西,甚至要册命,这在当时是很隆重的一件事情。值得注意的是,礼区分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也对君臣形成了一种约束力。为臣者应该竭尽臣节,为君者也该有君主的胸襟气度。为人父者要有父亲的样子,为人子者要有孩子的样子。相较于商朝,周礼更加亲民,推崇德政。
      与礼相伴的是乐。乐由中出,礼由外作。礼讲稳定,乐讲和谐。乐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形成不同规格的乐制。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古代韵分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为阳律第一律,声调最为宏大响亮。音乐与人的形体精神相通,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古琴最早为五根弦,代表了木、火、土、金、水五行,每根弦都有自己的音名和音律,与人体脏腑经络有着相对应的联系。五音归属于五行,内应于五志,五脏可以影响五音,反之亦可通过五音调节五脏功能。人体本身就是一件乐器,当一个人生病时,在其面前弹奏,脏腑会不平和,发出不正常的声音。通过一定频率的振荡经络,便可以起到自愈、保健的效果,还可以缓和情绪、舒缓压力、安定心神。古琴就可以通过正确的音调和节奏,让人体重新产生共振和调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古代医学认为药字里头有月(本草)加上音乐(简谱)才是真正的药。中医五音,就是根据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属性关系来选择曲目,进行调养治疗。
      礼会导致人与人在等级间的距离感与冷漠,乐的作用就是与礼相配合,起调和关系、融合情感的作用,缓解由礼带来的等级差别感,二者相辅相成。周公治礼作乐,旨在使中国社会不仅长期稳定,而且充满和谐之美。周礼,加强了周人血亲联系,维护着宗法等级秩序,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周王朝统治的作用。”韩文正说道。
      “那周礼的初衷就是为了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吗?为何会是无奈之举呢?”顾澄宇问道。
      韩文正长叹一声说道:“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从夏朝开始,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周公提出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这为了什么呢?就为了稳定当时的政权。古时历朝历代,权利的转移,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大事。朝代的更迭,通常会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对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权利的转移,如果是兄终弟及,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有好几个同时要来争夺王位的力量。这样的局面显然是不稳定的。在家天下的王朝中,兴,百姓苦;亡,百姓愈苦矣。而稳定的政权则可以让百姓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推崇礼制,强调仁是礼的核心,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和礼制的表面形式相比,孔子更看重行礼时内心的真诚。他说:‘礼,过于奢侈,不如从简;丧礼,大肆置办,不如本身的哀伤过度。’孔子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限,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实际上,儒家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道行于世。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大道隐没,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社会。以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为代表的君子,以礼规范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安定社会。这个社会可以成为小康社会。在孔子看到,当时社会所能恢复的只有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已经过去。然而,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礼崩乐坏,这样的小康社会也消失殆尽了。
      当时,天子衰微,诸侯失位,传统周礼荒废、陵替,上位者只知争权夺利,却不在意民间疾苦。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孔子和弟子在泰山边上,遇到了一位在坟前哭得很伤心的女子。孔子让弟子去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女子回答说:‘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她:‘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女子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孔子痛恨猛于虎的苛政,痛恨对于周礼的破坏、僭越,痛恨由种种争权夺利带来的战乱、苛暴。他认为正是礼制败坏、上下侵凌,造成了当时这种黑暗混乱的局面。所以,孔子希望重整礼乐秩序,以期重归于周公摄政之下那个井然有序的安定社会。他认为,周公所创设的等级分明的礼仪社会,是大道隐没后最理想的国家形式。
      周朝建立没多久,商朝的势力还没有消亡的时候,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选贤于能,就是选用最有能力的人,像尧舜禹一样才是儒家最高的价值。而在政局稳定后,在家天下的时代,到了一定要用长子继承的时候,这是个权宜之计。但是从权宜之计来讲,这个做法使得周朝能够维系那么长的时间,这是一个稳定的因素。稳定的因素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个政权的安定,是为了极大多数老百姓的幸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