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6、宗法分封制 ...

  •   几人又聊了一会。林嘉音想到自从来了星国后就很少听到“您”这个称呼。不对,是就没听星国其他的人说过。林嘉音对此有些疑惑,便说道:“韩老师,中华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用敬语呢?”
      “也没什么,就是用‘你’这个称呼更自然些,‘您’这个字有点怪怪的。”韩文正说道。
      “‘您’这个字不是表示对人的尊重吗?这不是礼节的体现吗?为什么会觉得怪呢?”林嘉音问道。
      “你是如何看待礼的。”韩文正说道。
      “礼嘛,就是为了表示尊重和敬意,在日常生活中约定成俗共同认可的称谓和行为规范。”林嘉音说道。
      “那礼的历史起源你知道吗?”韩文正问道。
      “这个嘛。”林嘉音看向了一旁的顾澄宇。
      顾澄宇接着说道:“据我所知,礼起源于周礼,为周公所创。”
      “礼的起源可能要早于此,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中的祭祀活动。到了周朝,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礼乐制度。传统礼制文化由此规范,是谓大成。”韩文正说道。
      “韩老师,那周公推行礼乐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维护君臣宗法制度吗?”林嘉音问道。
      “周礼有明贵贱、辨等列之效能,也在维护君臣宗法制度,但是推行周礼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统治秩序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事实上,推行周礼本为无奈之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韩文正说道。
      “是通过维护君臣宗法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吗?为什么推行周礼会是无奈之举呢?”顾澄宇问道。
      韩文正缓缓说道:“自武王伐纣成功,周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局势并不稳定。周经常自称为小邦周,称商为大殷商。伐商之后,周武王十分清楚,商超的根基还远远没有被摧毁。周武王是很有危机感的,担心自己的统治能否持续长久。商人当时是以族来作单位的,大的家族还存在,反抗的军事力量很强。怎么处置商遗民是当时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稳定局面,在离开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纣的儿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继续统率商民。他对武庚并不放心,封了自己的三个弟弟于其周围,号称三监。三监就是为了监视和防备商朝遗民而设置的。这种监视的方法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该怎么让商朝的旧族真正臣服,又该怎样统治这一大片尚未真正为自己掌控的广大国土呢?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周武王在短时间内并没有拿出很好的解决办法,刚刚建立的周王朝充满了危机。”
      韩文正在讲的时候,林嘉音、顾澄宇和陈秋亭在一旁听得很认真。韩文正拿起水壶倒了一杯水,一口喝完后接着说道:“克商后两年,周武王在镐京病重,行将不起。病重期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十分虔诚地向先王祭祷,只要周武王能够痊愈,自己情愿代替武王去死。周公将祭祷的策书装在金滕之匮中。在当时的观念中,这样的祭祷无疑是要印验的,周公也做好了必死的打算。
      不久之后,武王去世了。太子诵即位,他就是周成王。周公以摄政的身份总领全局。后来,外部的管叔、蔡叔与纣王之子武庚等商超遗民势力联合发动叛乱。浩大的反叛声势遍及周朝的东部,并迅速席卷至西部,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周公仔细权衡了形势,亲率大军开始东征。此后,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在损失大量的军力财力后,周公最终平定了叛乱。周公还乘胜向东方进军,将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周王朝重归一统,举朝欢庆。但是,周王朝内部仍然有重重隐患。殷商遗民在数量上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按照旧制,依然生活聚集在一起,仍然有反叛的风险。管叔、蔡叔的反叛则暴露了新生的周王朝内部的制度问题。旧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周王朝急需一整套更有效的能够使周王朝长治久安的办法和制度。”
      “所以,周公提出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吗?”林嘉音问道。
      韩文正轻点了下头,继续说道:“不错,在周公的设计中,宗法制和分封制本为一体,可以称之为‘宗法分封制’。分封制就是周王朝派出自己的代表,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统治那一片地方。这个制度解决了一个小邦迅速地统治一个广大地区这样的一个问题。宗法制是通过加强血缘等级关系,进一步加强对内部的控制,来加固着周王朝内部的凝聚力。
      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西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成为王室的地方代理人,代行周的统治。燕国是姬姓王室重臣召公长子克的封国,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晋国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国,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诸戎,同时保证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通路。卫国,周公将弟弟中最贤能的康叔,分封于商都朝歌所在地,令其统治殷民七族。称为卫国,目的就是在原来的商民核心区,加强周人的统治。周人封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诸侯国当做周王朝的屏障,在边远地区防止周边的夷族侵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诸侯国也可以分封之地作为基点,继续扩张,也等于是周王国的领土不断得到伸展。
      宗法制,就是在同一宗族内部,以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这样层层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了一系列大宗和小宗。宗法制度体系就如同一颗参天大树。树根为本,本上面会长出很多树干,树干上再长出很多枝干,枝干上再生出很多小枝。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唯一的绝对的大宗,各地的诸侯为小宗。而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再次分封的子弟为小宗。这些子弟还可以再通过分封,分出大宗和小宗。每个小宗,都有自己的宗子作为宗族长。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宗法上的嫡庶大小关系,又是政治上的君臣上下关系。族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由此建立起非常有序稳定的宗法体系。将周王室内部的人心,紧紧地凝结在一起。与此同时,周人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周王室必须和异性的诸侯国通婚。周王室和异性诸侯国之间就建立起姻亲关系。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性的贵族通婚。通过联姻,异性贵族因甥舅关系也被纳入了周人的宗法体系。
      在面对如何统治数量众多的商朝遗民这个问题上,周公试图通过移民政策,分散商民,以期达到有效控制。大量的商朝遗民被迁到了镐京附近,直接处于周王室的控制之下。还有一部分商朝遗民被分封到了其他的诸侯国,在新的地方安置下来,并允许其做官。周王朝还尊重其传统习俗与文化。除此之外,在周公看来,商朝原先的都城镐京,显然有些偏西,他要在天下的中心另建一个都城,以便更好地安置与控制商朝的遗民,管理四方各国。最终,周公将地址选定在洛水北岸,营建新都洛邑,将它作为周朝的东都,与西部的镐京相呼应。‘何尊’是一件青铜器,铸造于西周成王五年,正是周公摄政的时候。‘何尊’最有价值之处是它底部的铭文。‘何尊’的底部铭文共12行122个字,详细记述了在洛邑营建东都的整个过程。其中,铭刻的金文中,竟然发现了中国二字。洛邑,正是周公心目中的天下中心。
      微子是商王纣的庶兄,素有贤名,曾多次劝谏商王纣停止暴行,均不被采纳,后来避祸外出。周朝建立后,微子主动归顺。他品行高尚,不仅受到周王朝的信任,也在商朝遗民中拥有巨大的威信。宋国是殷商的祖居地,周公分封微子为宋国国君,令其统治一部分商朝遗民,奉其先祀,并保持其原有的风俗。周公分封微子,有效地缓和了商朝遗民的对立情绪,使其更好地得到控制。
      在周公的分封中,微子并不具有代表性,而是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性的姻亲为主。是周人在新占领的广大领土上,以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方式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这样的政治布局经过精心的设计。荀子称:‘周公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朝通过封建亲戚,家国同构,使整个国家结构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在西周金文中,西周的都城镐京,又被称为宗周。通过宗法制,血缘亲疏关系被成功地引入政治领域,西周王朝缔造出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稳定的政治结构。最终,形成了以宗法为基、礼制为体、德治为核心的西周文明。”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