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9、秦的二三事 ...

  •   昭王在得知王孙已经撤离后,立即加强了对赵国的军事行动。

      赵王向魏国寻求援助,并请求魏军发动进攻。

      新垣衍是魏军的将领,他提出,秦国进攻赵国是有其原因的。

      秦王和齐湣王曾经各自称帝,但后来取消了帝号。

      齐王已经去世,齐国的实力大大受损,而秦国则更加强大。

      然而,秦国尚未正式称帝,秦王对此感到不满。

      现在各国战事频繁,秦王希望称帝。

      如果赵国建议尊秦为帝,秦王会非常高兴,从而停战。

      赵国可以避免战争损失,只需要付出虚名作为代价。

      魏王担心无法救援赵国,于是派新垣衍陪同赵国使者前往邯郸。

      赵王召集群臣讨论是否可以这样做,但意见存在分歧,无法做出决定。

      平原君内心感到困惑,无法做出决断。

      这时,有一位名叫鲁仲连的齐国人,他小时候就让辩士田巴心服口服,被称为千里驹。

      长大后,他不愿涉足官场,而是通过游历来解决各种困扰和纷争。

      鲁仲连此时位于赵国的邯郸,得知魏使欲遵从秦帝的意愿,他显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请求面见平原君,并质疑:“市井中流传赵地有意尊奉秦王,这事儿真的发生了吗?”

      平原君回应说:“我,现在就如同一只受伤的鸟,没有任何主见,不敢说出这样的话,这是新垣衍这位魏王的使者在赵国对我所说的。”

      鲁仲连坦诚地说:“您,作为天下名士,怎能被大梁的客人所摆布?新垣衍在何处?我愿意协助您去教训他。”

      平原君向新垣衍介绍了鲁仲连的事迹,新垣衍得知鲁仲连的声望后,由于担心自己在辩论中无法胜过他,表示不愿与他见面。

      在平原君的坚持下,新垣衍才同意在公馆进行会面。

      新垣衍对鲁仲连的才华深感敬仰,询问其为何滞留于此。

      鲁仲连表示,他并无求于平原君,但愿意帮助新垣衍。

      新垣衍对此表示疑惑,询问其原因。

      鲁仲连回答,他希望魏国能够协助赵国,而非秦国称帝。

      新垣衍进一步询问如何实现协助,鲁仲连给出了明确的方案。

      他表示,他会请魏国和燕国共同协助,而齐、楚等国也会因此而加入。

      新垣衍笑问,他对燕国并不了解,况且他本身是奉魏王之命,从大梁来劝说赵王称帝,鲁仲连如何能让他协助赵国。

      鲁仲连回答,他相信魏王并不了解称帝的坏处,但如果魏王真正明白了这一点,一定会选择协助赵国。

      新垣衍询问秦称帝的危害,鲁仲连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鲁仲连严肃指出,秦国已抛弃礼仪,崇尚武力,肆意屠杀生命。

      尽管秦国与其他各国并列为诸侯,但一旦秦国称帝,将更加无所顾忌。

      他强调,即使面临死亡,他也绝不会成为秦民。

      他询问新垣衍,魏国是否愿意屈居于秦国之下。

      鲁仲连担忧魏王可能会受到秦王的烹杀,新垣衍对此表示不满,认为魏王不会遭受这种待遇。

      然而,鲁仲连援引历史事件,指出九侯、鄂侯和文王都是纣王的三公,但因为纣王的暴行,导致九侯的女儿被杀,九侯和鄂侯被烹杀,文王被拘禁几乎丧命。

      鲁仲连警告新垣衍,如果秦国称帝,必然会要求魏国入朝,可能会像纣王对待九侯、鄂侯和文王一样烹杀魏王,无人能够阻止这种可能性。

      新垣衍因听到这一情况,心情变得焦虑,因此他向鲁仲连寻求指导。

      他询问道,如果秦国成功称帝,对魏国将产生何种后果?

      鲁仲连回应道,不仅于此,在秦国成功称帝后,还将会对诸侯的大臣进行撤换,对那些不受欢迎的人进行解雇,并将那些受欢迎的新人安排进来,然后再将他的子女和喜爱的宠妾嫁给诸侯的公子,这种情况下,魏王能否安心地享受他的王位?

      听闻此言后,新垣衍感到十分恐惧,因此他再次向鲁仲连表示感谢,并承诺回去后,一定会尽力说服魏王放弃称秦为帝的计划。

      秦王得知魏赵有意称帝,遂暂缓对赵攻势,待魏使离去,帝议未成。

      秦王深感:赵城中必藏有高人,不可轻视!

      令兵士后退,驻扎在汾水之畔,并嘱咐王龁全力准备。

      新垣衍离开赵国后,平原君派遣使者至邺城,向晋鄙请求进兵,但晋鄙以未接王令为由,拒绝出兵。

      平原君在信中向信陵君表达了对其高尚行为的信任,认为他有能力帮助解决困难。

      然而,邯郸如今已岌岌可危,魏军尚未抵达,难道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吗?

      他的姐姐因担心城破而痛哭。

      尽管如此,他们也应当考虑姐姐的安危。

      信陵君向魏王请求命令晋鄙出兵,但魏王以赵国未称帝为由拒绝了。

      信陵君又派能言善辩之士进行游说,但魏王仍然不允许。

      信陵君表示,出于道义,他不能辜负平原君,并准备独自前往赵国,与平原君共存亡。

      他还准备了许多车辆和宾客,打算冒犯秦军,为平原君报仇。

      有一千多名宾客愿意同行,信陵君告别侯生,但侯生自称年老无法随行。

      信陵君对侯生非常尊敬,凝视着他,但侯生保持沉默。

      信陵君走了十里路后,心中感到疑惑,他觉得对侯生已尽礼数,但现在赴秦军将死,侯生却没有出谋划策也没有劝阻。

      信陵君再次拜访侯生,众宾客认为侯生已无用,但信陵君不听。

      侯生见到信陵君的车骑后,笑着说公子一定会回来。

      信陵君问为什么,侯生说公子对他很好,现在身入不可测的地方,他不送,公子必然恨他,所以知道公子一定会回来。

      尊敬的侯生先生向信陵君表示歉意并希望回归,然而侯生先生指出,养客并不会对国家带来任何益处,并且与强大的秦国交锋也是无益的。

      经过深思熟虑后,信陵君先生表示明白这些顾虑,但是由于他与平原君的深厚友谊,他决定不能独自求生。

      在侯生先生的建议下,信陵君先生决定与如姬女士合作,通过窃取晋鄙将军的兵符来获取其军队的指挥权。

      这将有助于救赵击秦,并立下大功。信陵君先生顿时领悟,向侯生先生表示感谢,并命令他的宾客们在郊外等候。

      信陵君先生独自回家向如姬女士请求帮助,如姬女士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成功偷出了兵符,然后将它交给了颜恩先生转交给信陵君先生。

      在取得兵符后,信陵君先生向侯生先生告别。

      侯生先生提醒他,晋鄙将军可能会对兵符的来源产生疑虑。

      信陵君先生的朋友朱亥先生是一位勇士,侯生先生建议信陵君带上他一起前往。

      如果晋鄙将军听从命令,那么事情就能成功;如果他不听,朱亥先生可以击杀他。

      在告别之后,信陵君先生不敢停留,与朱亥先生一起乘坐向北的车前往。

      在出发前,侯生先生自刎以示忠诚,信陵君先生则厚待了侯生先生的家人,并妥善安葬了侯生先生。

      有不愿透漏姓名的路人做诗说:“魏王畏敌诚非勇,公子损生亦可嗤。食客三千无一用,侯生奇计仗如姬。”

      魏王遗失兵符,经三日搜寻,未能寻获。盘问如姬无果,宫中搜查亦无踪迹。

      拷打宫人亦未曾获得任何消息。

      魏王考虑到信陵君曾劝晋鄙进兵,认为其门客中可能有人擅长鸡鸣狗盗之技,而得知信陵君已带门客出城,因此命令将军卫庆率军三千追赶信陵君,以期找回失窃的兵符。

      邯郸被秦兵围困两年,城中军民期待救兵,但无援军,力竭欲降。

      赵孝成王忧心忡忡。

      有个传舍的宾客李同对平原君说,百姓每天守城,而你在这里安享富贵,谁愿意为你尽力?

      如果让夫人以下编入队伍,分功而作,散家财给将士,将士会感恩并尽力拒秦。

      平原君同意,招募三千敢死队,李同率领夜晚出城袭击秦营,杀死千余秦兵。

      王龁大惊,下寨退三十里。

      城中人心稍定,李同受重伤回城后不久便去世,平原君为他的死悲痛欲绝,命人予以厚葬。

      信陵君来到邺下会见晋鄙,表示魏王因晋鄙长期在外劳苦,故派无忌持兵符前来接替晋鄙的职务。

      晋鄙持怀疑态度,对信陵君说,希望他能暂住几日,待编成队伍后再交给他指挥。

      信陵君断然拒绝,并强调邯郸危在旦夕,必须星夜出发。

      晋鄙无奈,提出奏请魏王批准的建议。

      然而,朱亥突然从袖中伸出铁锤,重四十斤,击中晋鄙头部,导致晋鄙当场死亡。

      信陵君接掌魏军,严令晋鄙服从命令,成功控制了魏军。

      卫庆率军来犯,见到信陵君已掌控魏军,不敢交战,准备撤退。

      信陵君表示卫庆已来,等破秦后再回应大王。

      卫庆无奈,只能留在军中。

      信陵君激励三军,选拔精兵八万,整顿队伍,申明军纪,亲自率先攻打秦军营寨。

      秦将王龁猝不及防,魏军勇猛无比,平原君也率军夹击,致使王龁大败,逃回汾水大营。

      秦昭王见状,下达撤军命令。邯郸东门,郑安平的二万军队被魏军阻拦,无法退回。

      他感叹自己原是魏人,便带领部下向魏军投降。

      春申君听说魏军已经进军,便领兵前进。

      及闻秦军退却,便回师楚国。

      同时,韩王趁秦军战败,夺回了被秦占领的上党。

      这是秦昭王五十年,周赧王五十八年。

      赵孝成王携带酒肉,亲自到魏营劳军,向信陵君感谢道,若无信陵君,赵国将亡,无人能及。

      平原君背着弩矢,为信陵君开路。

      信陵君面上露出自得神色。

      朱亥告诫信陵君,别人对他有恩,他不应忘,他对别人有恩,则不可以忘。

      他以魏王之名,夺晋鄙兵符,救赵于危急,对赵国有功,却对魏国有罪。

      信陵君为之惭愧。信陵君进入邯郸,赵王亲自清理宫室,恭迎他,十分礼貌。

      信陵君谦逊有礼,以宾客之礼,踱步沿东阶上楼。

      赵王向信陵君敬酒祝寿,赞扬其解救赵国之功。

      信陵君谦逊表示在魏国有愧,在赵国无功。

      宴会结束后,赵王告诉平原君,有意以五城封赐信陵君,然而公子坚决推辞。

      平原君再三努力后,信陵君同意接受鄗邑的封赏。

      赵王得知鲁仲连在阻止秦帝之战中有大功,有意将大邑封赏于他,然而鲁仲连坚决拒绝接受。

      赵王赠送鲁仲连千两黄金,他也不接受。

      鲁仲连表示,与其受到财富的限制,不如自由自在。

      平原君与信陵君百般挽留,鲁仲连仍然决定离去,飘然离开了赵王的地盘。

      有不愿意透漏姓名的路人做诗说:“卓哉鲁连,品高千载。不帝强秦,宁蹈东海!排难辞荣,逍遥自在。视彼仪秦,相去十倍。”

      赵国名士毛公隐藏在赌徒中,另一名士薜公隐身于卖豆浆的家庭。

      信陵君寻求两人,但两人躲避不愿相见。

      后来,信陵君查出毛公在薜公家,便独自步行前往薜公家与两人相见。

      四人饮酒同游,尽欢而散。

      从此,信陵君与毛公、薜公经常同游。

      平原君对夫人说,弟弟是豪杰无人能比,但与赌徒、卖豆浆者同游,结交不良朋友,恐有损名声。

      平原夫人转述给信陵君,信陵君表示平原君不贤,自己愿与毛公、薜公同游,平原君反以为羞,非好士也。

      平原君非贤者,信陵君命宾客准备行装,欲去他国。

      平原君对夫人说,他没有对夫人的弟弟失礼,不知道为什么他要离开。

      夫人说,她的弟弟认为平原君不是贤人,所以不愿意留下。

      她把信陵君的话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感叹说,赵国有两位贤人,信陵君都知道,而他却不知道,他远不如信陵君啊!

      于是亲自来到信陵君处,向他道歉并挽留他留在赵国。

      平原君的门客闻讯,半数离开平原君投奔信陵君。

      四方游客来赵的,都来投奔信陵君。

      有不愿透漏姓名的人作诗说:“卖浆纵博岂嫌贫,公子豪华肯辱身。可笑平原无远识,却将富贵压贤人!”

      魏王得知卫庆归来,知道魏无忌盗取兵符并杀死大将晋鄙,大怒,准备诛杀信陵君家人及在魏的宾客。

      如姬前来请罪,表示这不是公子的错,而是她的罪过,她应该为偷兵符的行为负责。

      魏王愤怒地问是否她偷了兵符,如姬说,她的父亲被杀害,大王未为其报仇,而公子帮她报了仇,她感激公子的大恩,一直想回报。

      后来知道公子的姐姐为邯郸被围而哭泣,她心生不忍,于是偷出兵符交给公子,以成全他的愿望。

      她认为,同室之人即便有争斗,若有危险也会披甲相救。

      赵国与魏国如同同室,大王忘记与赵王同室之义,而公子却赴同室之急,现在成功退去秦兵,救了赵国,大王的威名远播诸侯,公子的义声传于四海,他有功无过,不应诛杀其宾客与家属。

      如姬请求大王处罚自己。

      魏王消气后对如姬表示,信陵君仅能免罪,无建树。

      随后,将信陵君家眷遣送至赵国,两国间未再起风波。

      秦昭王兵败回秦,太子安国君迎异人子楚,奏称吕不韦功劳贤能。

      秦昭王封吕不韦为客卿,食邑千户,但赵政身份尴尬,只在城外小山庄居住。

      原始端坐于屋顶,默默注视着赵政研读竹简,全力以赴地探索更多文字的奥秘。

      郑安平投魏,秦王怒,族灭其家。郑安平为范雎所荐,范雎受连坐。

      范雎求责,秦王言,用郑安平为己意,无关范雎。未责范雎,再三抚慰,如常。

      群臣议论,秦王斩首,国人无敢议。

      范雎遭秦王宽恕,仍心有不甘,献策攻周称帝。

      秦王赞同,派张唐率军攻韩,企图攻占阳城,打开通向周的道路。

      楚考烈王见信陵君的胜利和春申君的失败,表达了对合纵的失望。

      春申君反省提议合纵,建议以大王为纵约长,并击败秦兵。

      楚王派遣使者往周,向五国寻求援助,并尊奉周王,以此为理由攻打秦国,这是五霸般的功绩。

      周王同意楚国的请求,楚王与五国确定出兵时间。

      周弱微,天子名义,无号令诸侯实力。

      韩赵分割,洛邑河南王城西周,巩邑附近东周。

      赧王河南王城,住西周公。拱手,无权力。

      周赧王计划伐秦,命令西周公调查所能征召的壮丁,编入军队,但只有五千余人。

      周王没有钱购买军马,于是向富民借贷,承诺在战争胜利后,将战利品作为偿还,并加上利息。

      西周公率领这五千余人在伊阙驻扎,等待诸侯支援。

      楚王召集各国会盟,韩国与秦国正处交战状态,难以脱身。

      赵国刚解围,对秦国心有余悸,同样婉拒。

      而与秦国交好的齐国,不愿派兵参与。

      唯独燕国与楚国的两支军队在伊阙驻扎,但两人均按兵不动。

      秦王知各国心不齐,为张唐增兵攻阳城,遣嬴樛领兵十万驻函谷关外。

      燕楚两军屯兵三月有余,见其他国家兵马未来,各自撤退而回。

      西周公也引兵返,周赧王之兵空行一遭,耗费无数钱粮,富民皆持债券索要偿还,每日聚集宫门外,喧闹直达寝室。

      周赧王无法应对,只好登高以避,后人称此台为“避债台”。

      有不愿意透漏姓名的路人作诗曰:“债台高筑,千古流传,典故源头,悠悠岁月。举债度日,苦不堪言,债务缠身,无计可施。 昔日繁华,今朝落魄,债台高筑,叹息不已。金银散尽,荣华不再,举步维艰,生活艰难。 债台高筑,苦海无边,偿还债务,人生重来。吸取教训,切莫重蹈,珍惜当下,幸福未来。”

      秦昭王见燕、楚退兵,命嬴樛移兵助张唐攻阳城,阳城攻下后继续进兵西周,周赧王兵缺粮少,不能抵挡,想奔往三晋。

      西周公称,太史儋预言周秦五百年合一,有伯王出现,是现在时机。

      秦国有统一趋势,三晋也将归秦,周赧王劝降,将土地献给秦国,保留宋国杞国般封地,周赧王无奈,率群臣子侄在文武庙前大哭。

      周赧王献地,嬴樛接收36城、3万户口。西周归秦,只剩东周。

      嬴樛命张唐护送周王及子孙入秦,自己划定边界。

      秦王接受了周赧王的拜见,赦免了他的罪行,并封他为周公。

      周赧王降为家臣,西周公和东周公也一同降级。

      周赧王年迈体弱,多次往来于秦国和周之间,最终在梁城去世。

      秦王命令嬴樛销毁周室宗庙,并将周室的祭器和九鼎运往咸阳。

      许多周民不愿归附秦国,逃往巩城,依附东周君。

      迁周鼎时,泗水得一鼎,沉于水底,嬴樛命善水者探寻,无果。

      嬴樛梦到周武王责备他,命左右鞭打三百下,醒来不觉得病。

      “放射性元素,算不算高能元素呢?”燕小七点了点头。“自然算高能元素了。”

      他将八鼎献给秦王,其中丢失了豫州之鼎。

      秦王发动士卒寻找,嬴樛说神物已显灵,不能再找到。

      秦王终止寻找,嬴樛不久病死。

      秦昭王将八鼎与祭祀用品陈列在秦国太庙中,并在雍州郊外祭祀上帝。

      他向各国发布通告,要求各国向秦国朝贡称贺,否则将出兵讨伐。

      韩桓惠王首先入朝,向秦国表示臣服,齐、楚、燕、赵的相国也前来称贺,只有魏国的使者没有前来。

      秦昭王命王稽攻魏,王稽收受魏国贿赂并泄露消息,魏王遣使求和,质太子于秦,委国于秦。秦昭王五十二年,六国皆臣服秦国。

      秦昭王杀王稽,范雎愈不安。

      秦昭王临朝,范雎表示,‘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现在大王临朝叹息,都是臣等做的不够,不能为大王分忧,请大王治罪!

      秦王指出,武安君已死,郑安平背叛,外面诸多强敌,内部却没有良将,寡人十分担忧!

      范雎听后感到惊惧,急于退回相位。
note作者有话说
第69章 秦的二三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