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那一世,幸福》 在我看来,写作是对生命的追问,我不知道方无兄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但我认为从《那一世,幸福》的文案中,可以看出,他/她或许也有类似的看法。 “你看这大雪,多白。白得没有一丝杂质。 你可以将它看作平静,也可以将它看作单调。 可以将它看作是圣洁,也可以将它看作是寂寥。 你要怎样看,在于你心,在于你所求之不同。 只要是你真心想要的, 是生,是死,是荣,是枯, 在旁人眼里怎样都好, 那也都是你的幸福。” 对比罗曼 罗兰《约翰 克里斯朵夫》的文案“当你见到克里斯朵夫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时。”是否可以看到一些相似? “那一世”,在茫茫宇宙悠悠岁月的轮回中是否只是一瞬?而对于一个凡人,一世便是全部,所有的成败荣辱,盛衰得失,悲欣交集也都只在“那一世”。“幸福”是什么?是不知何时涌上心头的一阵眩晕?还是一直悬在眼前好似够得到却永不可得的那根胡萝卜?用一生一世去回答这个问题,够不够? 以上部分是我对《那一世,幸福》所想提问的抽象问题的理解,具体从情节来说,这篇小说可以概括为一个高僧的一生,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它会很像《约翰 克里斯朵夫》。我这篇评论会从萌点,文笔,人物,情节几个方面去谈谈我的看法。 要说萌点,这篇小说涉及了我的很多很多的萌点,我得一个一个慢慢说。首先要说的是佛教,我本人大约不能算佛教徒,除《心经》之外没读过任何佛经,什么都不戒,但我总觉得佛教很亲切,基督教说耶稣上十字架是为了赎世人的罪,可我却很不习惯他们这样传教,感觉我好像欠了笔债似的,还是愿意相信佛教的因果轮回,老子自己干的事情自己担着,这辈子担不了还有下辈子,感觉很痛快。说什么耶稣基督对我的爱是永恒的,这挺好,可我连爱人都不会爱,让我爱神,真TMD头大。 佛陀是觉悟的人,他之所以成为佛是因为他的思想,这很吸引我。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这个太过抽象,我讲个具体的例子吧,在1954年到1955年十个月的轰轰烈烈批判胡适运动之后,1956年,正值中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周鲠生仍受中央高层指示,委托陈源(西滢)给胡适写信,劝胡适回来。陈源果然给胡适写信,里面说,之前对胡适的批判“是对你的思想,不是对你的个人,你如回去,一定还是受欢迎”。胡适在这句话下面画了几道杠,批了八个字:“除去思想,什么是‘我’?” 胡适固然不是觉者,但他是可爱的智者。扯远了,总而言之,佛教对觉悟的追求让我很萌很萌。我不能想象觉悟了之后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方无兄在文里所描述的阳的觉悟是可以让他面对前来逮捕他的皇宫侍卫视而不见,看着嬉戏的小孩悄然圆寂。这觉悟不但控制了生死,甚至让他的尸身不腐,咋没烧出点舍利呢?这我就不知道了,嘻嘻XD 沿着佛教这条主线,方无兄也提触及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师父说,名字是用来分别的,如人之姓名,都用以区分你我。这寺,于寺僧便只一个,外人亦寻找不着,因此不须得分别,也不须有名字。出家人本不该有分别心,待你、我、他,都视等同。”爱一个人,他是男是女,是僧是俗有没有分别?他是不是爱你,有没有分别?他是爱你还是把你当作了别人又有没有分别?当我们遇到未知的事物时是要先去想它与我们已知的种种有什么相同还是先去想有什么不同?若只看到相同之处又何必去知道它?若只看到不同之处又岂不是完全没办法知道它?可什么是真的知道呢?已知和未知的界限在哪里?若存了分别心,忽略了相同之处,怎么看得清不同之处在哪里,怎么知道会不会错待了谁?若不存分别心,谁又愿意如螺丝钉一般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生活?对着这花花世界,芸芸众生,太长也好太短也罢,只有这一生,又该怎么办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那个疯子师兄变疯的过程也很有隐喻含义,被一口钟扣住了,出来之后就疯疯癫癫失忆了,仿佛是重新回到了母亲子宫,再生一次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命。谁是疯癫,谁是清醒,谁又有资格去定义,去分辨,去裁判?福柯在《疯癫与文明》的序言里,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开篇,“\"Men are so necessarily mad, that not to be mad would amount to another form of madness.”不好意思,只找到了英译版,我就试着自己翻译一下吧,“人怎么着都是疯的,不是这么疯就是那么疯。”这是我的搞笑译法,灵感来自林语堂译美国独立宣言,我认为正经译法应该是“人是如此必然的疯狂,那些不疯的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狂”。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疯狂的迫害麻风病人,视之为巫,而同一时期的埃及,精神失常者都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因为《古兰经》中很多神谕是由疯子告诉世人的。阳在风被处死之夜如癫如狂,却在遇到了那个疯子师兄后善待之,因而得到了领悟,这是他的福报。 大概说了下萌点,一篇好的小说固然应该触及一些灵魂深处的问题,然而毕竟是小说,它不是论文,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歌,一定要用小说的形式,通过语言,人物和情节去表达这些思想。所以接下来我要开始评它作为小说的优点和缺点。 我心目中好的语言该是有音乐性的,好的文笔是要让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要读出声来的,方无兄在第一章里就是用了这样的语言,这一章我是念出了声的,不过后来的部分,似乎没那么好了,但还是很不错的,比倪匡强多了。倪匡是以情节取胜的,这种田忌赛马的比法很不厚道哦,掩面ing~~~~~一个真正让作者心爱的故事,是值得用音乐般语言去写的,也值得让读者读出声来。 让我猜猜,写到后来是不是有点没力气了?嘿嘿,第二十三章有个bug哦,“风被茶嫣处死的时候”。第二十八章看出作者在语言上又很用心了,这章的前半段前面又让我忍不住读出声来,直到这一句“我道你这次任务要花耗好长时间,怎地这么快就回来了?”,一看到“任务”两个字,我脑海中的侍卫长一下子扣上了一个大檐帽,花开一转身变成了警嫂。虽然是架空历史,但毕竟是古代背景,好像不适合用这么现代的词,若改成“这趟差事”会不会好一点?我忽然发觉一个写古代文避免用现代词汇好方法,打开日文google然后输入那个词,如果搜到了一堆日文网页,那这个词八成是清末流入中文的日语外来词,哈哈,我是不是很聪明?那要不要把我的文重新检查一遍啊?望天纠结ing~~~~~ 关于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幸福”,我觉得对这篇小说非常重要,本来想查查它的辞源,印象中这不是佛教词汇,上网搜到了一个在线佛教大辞典,没找到,去图书馆查,怎么也不知道“幸”怎么用部首检索,折腾了半天,那个《辞源》怎么没有能拼音检索呢?我真是会笨死。等过两天我查到了这个词的来源之后,看怎么把佛教中类似的用词和“幸福”这个概念加以比较。我认为应该改一改第十九章里,阳问“王后娘娘认为如此,便幸福么?”那一段。阳对“幸福”这个概念的执著来源于凌风翔对他最后的交待,这一段被用来做文案,所以他才会这样问他的母亲,凌风翔在这里起的这个作用有点像《约翰
网友:憔悴黄昏 打分:0 [2010-10-04 00:07:22]
评《那一世,幸福》
在我看来,写作是对生命的追问,我不知道方无兄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但我认为从《那一世,幸福》的文案中,可以看出,他/她或许也有类似的看法。
“你看这大雪,多白。白得没有一丝杂质。
你可以将它看作平静,也可以将它看作单调。
可以将它看作是圣洁,也可以将它看作是寂寥。
你要怎样看,在于你心,在于你所求之不同。
只要是你真心想要的,
是生,是死,是荣,是枯,
在旁人眼里怎样都好,
那也都是你的幸福。”
对比罗曼 罗兰《约翰 克里斯朵夫》的文案“当你见到克里斯朵夫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时。”是否可以看到一些相似?
“那一世”,在茫茫宇宙悠悠岁月的轮回中是否只是一瞬?而对于一个凡人,一世便是全部,所有的成败荣辱,盛衰得失,悲欣交集也都只在“那一世”。“幸福”是什么?是不知何时涌上心头的一阵眩晕?还是一直悬在眼前好似够得到却永不可得的那根胡萝卜?用一生一世去回答这个问题,够不够?
以上部分是我对《那一世,幸福》所想提问的抽象问题的理解,具体从情节来说,这篇小说可以概括为一个高僧的一生,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它会很像《约翰 克里斯朵夫》。我这篇评论会从萌点,文笔,人物,情节几个方面去谈谈我的看法。
要说萌点,这篇小说涉及了我的很多很多的萌点,我得一个一个慢慢说。首先要说的是佛教,我本人大约不能算佛教徒,除《心经》之外没读过任何佛经,什么都不戒,但我总觉得佛教很亲切,基督教说耶稣上十字架是为了赎世人的罪,可我却很不习惯他们这样传教,感觉我好像欠了笔债似的,还是愿意相信佛教的因果轮回,老子自己干的事情自己担着,这辈子担不了还有下辈子,感觉很痛快。说什么耶稣基督对我的爱是永恒的,这挺好,可我连爱人都不会爱,让我爱神,真TMD头大。
佛陀是觉悟的人,他之所以成为佛是因为他的思想,这很吸引我。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这个太过抽象,我讲个具体的例子吧,在1954年到1955年十个月的轰轰烈烈批判胡适运动之后,1956年,正值中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周鲠生仍受中央高层指示,委托陈源(西滢)给胡适写信,劝胡适回来。陈源果然给胡适写信,里面说,之前对胡适的批判“是对你的思想,不是对你的个人,你如回去,一定还是受欢迎”。胡适在这句话下面画了几道杠,批了八个字:“除去思想,什么是‘我’?” 胡适固然不是觉者,但他是可爱的智者。扯远了,总而言之,佛教对觉悟的追求让我很萌很萌。我不能想象觉悟了之后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方无兄在文里所描述的阳的觉悟是可以让他面对前来逮捕他的皇宫侍卫视而不见,看着嬉戏的小孩悄然圆寂。这觉悟不但控制了生死,甚至让他的尸身不腐,咋没烧出点舍利呢?这我就不知道了,嘻嘻XD
沿着佛教这条主线,方无兄也提触及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师父说,名字是用来分别的,如人之姓名,都用以区分你我。这寺,于寺僧便只一个,外人亦寻找不着,因此不须得分别,也不须有名字。出家人本不该有分别心,待你、我、他,都视等同。”爱一个人,他是男是女,是僧是俗有没有分别?他是不是爱你,有没有分别?他是爱你还是把你当作了别人又有没有分别?当我们遇到未知的事物时是要先去想它与我们已知的种种有什么相同还是先去想有什么不同?若只看到相同之处又何必去知道它?若只看到不同之处又岂不是完全没办法知道它?可什么是真的知道呢?已知和未知的界限在哪里?若存了分别心,忽略了相同之处,怎么看得清不同之处在哪里,怎么知道会不会错待了谁?若不存分别心,谁又愿意如螺丝钉一般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生活?对着这花花世界,芸芸众生,太长也好太短也罢,只有这一生,又该怎么办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那个疯子师兄变疯的过程也很有隐喻含义,被一口钟扣住了,出来之后就疯疯癫癫失忆了,仿佛是重新回到了母亲子宫,再生一次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命。谁是疯癫,谁是清醒,谁又有资格去定义,去分辨,去裁判?福柯在《疯癫与文明》的序言里,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开篇,“\"Men are so necessarily mad, that not to be mad would amount to another form of madness.”不好意思,只找到了英译版,我就试着自己翻译一下吧,“人怎么着都是疯的,不是这么疯就是那么疯。”这是我的搞笑译法,灵感来自林语堂译美国独立宣言,我认为正经译法应该是“人是如此必然的疯狂,那些不疯的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狂”。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疯狂的迫害麻风病人,视之为巫,而同一时期的埃及,精神失常者都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因为《古兰经》中很多神谕是由疯子告诉世人的。阳在风被处死之夜如癫如狂,却在遇到了那个疯子师兄后善待之,因而得到了领悟,这是他的福报。
大概说了下萌点,一篇好的小说固然应该触及一些灵魂深处的问题,然而毕竟是小说,它不是论文,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歌,一定要用小说的形式,通过语言,人物和情节去表达这些思想。所以接下来我要开始评它作为小说的优点和缺点。
我心目中好的语言该是有音乐性的,好的文笔是要让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要读出声来的,方无兄在第一章里就是用了这样的语言,这一章我是念出了声的,不过后来的部分,似乎没那么好了,但还是很不错的,比倪匡强多了。倪匡是以情节取胜的,这种田忌赛马的比法很不厚道哦,掩面ing~~~~~一个真正让作者心爱的故事,是值得用音乐般语言去写的,也值得让读者读出声来。
让我猜猜,写到后来是不是有点没力气了?嘿嘿,第二十三章有个bug哦,“风被茶嫣处死的时候”。第二十八章看出作者在语言上又很用心了,这章的前半段前面又让我忍不住读出声来,直到这一句“我道你这次任务要花耗好长时间,怎地这么快就回来了?”,一看到“任务”两个字,我脑海中的侍卫长一下子扣上了一个大檐帽,花开一转身变成了警嫂。虽然是架空历史,但毕竟是古代背景,好像不适合用这么现代的词,若改成“这趟差事”会不会好一点?我忽然发觉一个写古代文避免用现代词汇好方法,打开日文google然后输入那个词,如果搜到了一堆日文网页,那这个词八成是清末流入中文的日语外来词,哈哈,我是不是很聪明?那要不要把我的文重新检查一遍啊?望天纠结ing~~~~~
关于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幸福”,我觉得对这篇小说非常重要,本来想查查它的辞源,印象中这不是佛教词汇,上网搜到了一个在线佛教大辞典,没找到,去图书馆查,怎么也不知道“幸”怎么用部首检索,折腾了半天,那个《辞源》怎么没有能拼音检索呢?我真是会笨死。等过两天我查到了这个词的来源之后,看怎么把佛教中类似的用词和“幸福”这个概念加以比较。我认为应该改一改第十九章里,阳问“王后娘娘认为如此,便幸福么?”那一段。阳对“幸福”这个概念的执著来源于凌风翔对他最后的交待,这一段被用来做文案,所以他才会这样问他的母亲,凌风翔在这里起的这个作用有点像《约翰
[1楼] 网友:憔悴黄昏 [2010-10-04 00:08:13]
克里斯朵夫》里的高脱弗烈特。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出家生活,对佛经的研读,阳既然面对着自己的母亲问出这个纠结已久的问题,听到了亲娘的答案怎么着也得思绪连篇一番吧,您怎么让王后娘娘刚回答完这么重要的问题隔了两行字就上演活春宫?读者都没带喘口气的。
第二十一章里阳问风“什么是爱?”,第二十二章阳也对他师父说了他理解的“爱”,后面那一段是作者的最爱,我也觉得很好,就是看来那一段被吸引进来的,嘿嘿。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爱”这个词语是佛经里很经常出现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第二十一章里风对爱的解释是不是有点太俗了,毕竟是出家人,他就算是再怎么俗,念经就算一点没念进脑子里去,思想没有受佛的影响,他的话语体系和用词总是要受佛经的影响的。要是天天看《新闻联播》八小时坚持一个月,没准儿说话就成这味儿的了,“他们就晚饭地点的问题,进行了友好的磋商,并达成了共识。”
接着我们再来谈人物,一个两万五千多字的小说,写了这么多人物,是怎么也不可能把每个都刻画得很立体的,我把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立体感的人物,也就是主角阳,第二类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脸谱性人物,我会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第三类是来当背景道具的过场人物,会有点恶搞不要介意哦。 另外还有些人物刻画得不是很清楚。
从阳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从王子变和尚(这让我想起聪明的一休),从怀念母亲到见到母亲却不相认,他是怎样的追问什么是幸福,怎样明白自己的感情,可以说已经是形象刻画得相当饱满的一个人物了,只是在最后圆寂之前的那一段,对于风死后他的修行生涯,写得太过简单了,若故事光凭爱情就能悄然死去尸身不腐,这不穿越成了杜丽娘了?我认为阳的圆寂是应当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的修行。爱情和佛教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题材,曾经有一个和尚这样解释僧侣独身的理由,他说选择出家的道路,要普度众生,那么不受个人事务羁绊就很重要,佛家坚持独身,并下是因为认为性是一种罪恶,而是因为考量到性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另一个和尚,1967年诺贝尔□□提名人越南籍和尚一行禅师甚至曾经公开他在年轻时与一位比丘尼的恋情,并发表过自己的情诗,录全诗如下:
春在缓缓地、安静地来了
一任冬天缓缓地、安静地离开
今天下午的山色呵
抹上了淡淡的乡愁
可怕的战争呵
留下了它伤痛的足迹
无数生离死别的花瓣
洁白的,淡紫的,
飘落满地
悄然地 心灵深处的伤口裂开了
殷红的血,
流淌着离情别恨
春之美挡住了我前进的步履
我怎样才能找到另一条上山的路?
我是这样地痛苦
我的灵魂冻僵了
我的心颤抖得像脆弱的琵琶弦
遗失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
是的,春来了,春真地来了
但 我分明地已听到了伤悼之音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就在群鸟的婉转啼鸣中
晨雾已经升起
春风咏叹着我的爱与绝望
世界如此地冷漠 为什么
我孤身来到这个港湾
现在 又孤身离去
回家之路有千万条
它们都在寂默之中召唤着我
我的心 却在哀恳地呼唤着上苍
春 已经来了
来到人间的每个角落
可是它的歌声呵
却充满着 无尽的离情
爱情与修行,值得更仔细的去琢磨去描写,方无兄的这一段,显得太单薄了。
下面我来八一八脸谱型的人物:
王(王后的前夫):俺有气节,俺要殉国,俺被人杀了。
王后:俺不死,俺要活(这好像是白毛女的唱词),俺要当王后,管TMD谁是王,谁也别想拆俺的台。
凌风翔:王后,俺好爱好爱你。
两万:俺是一个地下工作者,俺要复仇,不管人家怎么误解俺。
茶嫣:俺爱俺家老爷,俺想要男人的时候就把他当成俺家老爷。
风:小时候,俺和阳一起长大,俺挺待见他的,后来,俺遇到了茶嫣,俺发现俺更爱女人,俺爱她,不管她把俺当成谁。(俺的这句话这么长,为毛把俺放在这里,俺抗议!俺是男二号。)
花嫁:俺想要啥就一定要得到啥,俺想要舍利就得到了舍利,俺想要勾搭和尚,他就得还俗。
师父:俺想要成佛,俺也想要女人,俺好纠结呀好纠结~~~~~~~~~~
师兄:俺疯了,俺快乐。
另一个王(王后的后夫),海边的俩小孩:俺们都是道具!吼吼吼吼吼~~~~
我觉得花开和侍卫长的形象有些问题,先说花开
“病重时,她瘦得跟什么一样,阳看到时,第一个想起的便是寺里敲木鱼常用的那根小槌头儿。而现下她气色渐渐恢复,脸蛋圆了起来,又像极那木鱼的鱼头,好看多了。”这一句我好喜欢~~~~~
花开对阳的求爱那一段,人很直爽,但也羞涩,偏偏对着一个说不清楚,很有意思,写得很生动。
不过对付小流氓那一段,“这不是花家那泼妇吗?”听说这泼妇不好惹啊,拳头比嘴巴还毒……”,这样的描述让我看不出与花嫁的区别来,花家两个泼妇总该各有各的泼法。
最后花开为什么嫁给侍卫长,根本没有提过。如果在花开说完了阳之后,让侍卫长问一句:“你不会喜欢上他了吧?像你妹妹那样喜欢上个和尚?”,花开再说点什么,就可以表达出花开的婚姻是花开个性的必然选择的意味。
接着再说侍卫长,一个男人,孩子未出世就丢了工作,多倒霉啊,就算古时候不用靠工资吃饭,可能家里还有田产什么的,但是这个事业发展的水平要比自己老婆期望的低了“咱们的儿子,将来可不能像那样。咱们的儿子一定要建功立业,成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就像我夫君一样。”如果他因为目睹阳的坐化而有所领悟,那么罢官还乡就不那么难受了,可是他分明还在笑别人,“他这叫胸无大志,一辈子庸碌。”,那么他还是有野心的。一个有野心的人在丢了工作还没敢让老婆知道的时候,听到“咱们的儿子,将来可不能像那样。咱们的儿子一定要建功立业,成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就像我夫君一样。”这样的话就直接“眼里笑意浓浓”了? 就算他听到老婆崇拜他觉得甜蜜,在这种情景下心情应该是复杂的,在我看来,加个小词上去,比如“眼里只是笑意浓浓”,会不会好一点?我只是随便说说,不一定准确。
关于情节方面,我想方无兄也明白,这篇小说不是靠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勾搭读者的。其实就是连《约翰 克里斯朵夫》这本我认为深远的影响了我的人生观的书,情节我都已经不记得了。这样类型的小说,只要情节没有硬伤,能通过情节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带出来,就可以,更何况是架空历史,不需要负担记录一个时代的责任。我有一点小小的意见,就是在第二十六章,那个梦里的“自在仙”我怎么看着像个道士,有点怪怪的,别的都还好。
总结一下呢,这是一篇很不错的小说,围绕着作者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精妙的构思,带出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却并不突兀,文笔流畅,有一些部分非常优美,有一些小小毛病,也是我吹毛求疵了。如果这是一个长篇,那么就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对人物进行更仔细的刻画,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被这个故事凝结到整篇小说的主题的追问中去,绝对可以一板砖把人拍晕。但是目前的状况是一个人物和一堆脸谱向我飞来,我也晕了,不是给拍晕的,是给晃晕的。开个玩笑,不要介意哦,我很顽皮滴~~~~
[投诉]
[2楼] 网友:憔悴黄昏 [2010-10-04 00:10:59]
我太晕了,为毛jj的评论里面不可以有点,我上次发得又不成功,真不好意思,打2分长评没成功
[投诉]
[3楼] 作者回复 [2010-10-04 02:39:19]
没事没事,分数什么的不重要。辛苦了,谢谢了。
[投诉]
[4楼] 作者回复 [2010-10-04 02:41:16]
这里看到才惊觉这个评有多长
[投诉]
[5楼] 网友:憔悴黄昏 [2010-10-04 07:10:44]
我可是在拿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和你的作品做比较哦~~~
[投诉]
[6楼] 作者回复 [2010-10-04 07:34:18]
其实我比较希望有一天谁评别人的文时说,我可是拿方无的文在跟你比较啊。。。。(被pia灰,哈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