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
>
我的晋江
>
《嘿,让我们恋爱吧!》 第15章
第1章:第一章 地铁偷窥狂?
第2章:第二章 于是乎表白了?
第3章:第三章 初出茅庐的建筑师
第4章:第四章 火爆美女闯公司
第5章:第五章 老板娘的美梦
第6章:第六章 不速之客
第7章:第七章 □□老大拜访
第8章:第八章 骚扰与反骚扰
第9章:第九章 上班那点事情
第10章:第十章 美女生日快乐!
第11章:第十一章 真心话大冒险
第12章:第十二章 旧爱新欢……
第13章:第十三章 改变形象?
第14章:第十四章 与老板同行
第15章:第十五章 恐怖的甲方
第16章:第十六章 信任与怀疑
第17章:第十七章 到底啥意思呀?
第18章:第十八章 冰冰囧事
第19章:第十九章 情商智商
第20章:公告
正序
大大啊,日更啊
注意男女主的进展啊
我都迫不及待啦……作者回复:
我怕太突然了……放心,就要喝醉了……喝醉了,狗血一下……
……(全显)
 
[回复]
[投诉]
别管人家说什么啦!!大大~~~~就看这更新速度就要撒花~~~作者回复:
囧!啊!我今天回家就去码字……
……(全显)
 
[回复]
[投诉]
跟甲方吃饭是很需要锻炼的。毕业一年,俺也碰到了好几次,最悲的一次是在倒在车上被单位的司机浑然不觉的拉回家的。。。。。。。。。。。替不会喝酒的女孩可怜一下!!!!!作者回复:
我以后就说我过敏了。我真的就说我过敏了……
……(全显)
 
[回复]
[投诉]
一部小说或者说一部影视作品,是从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这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视角问题。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都能用来讲故事。不过,第二人称叙述和人们的阅读习惯相悖,所以只在极少数实验文学中被使用。叙事类作品基本上都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即是以“我”为叙述者,只讲“我”参与,“我”看到,“我”听到的事情。这样写局限性很大,情节发展一旦离开我的“视野”,就不得不住笔。所以,在成熟作品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很少,多半是因为主人公有特殊的性格或者异常的经历。比如《阿甘正传》和《尘埃落定》,主人公是智障,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显然要比站在正常人的角度看他们更有趣。
在成熟作品中,使用最多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这其中又分两类,一类是跟随着主人公,或者一个叙述者展开故事,只讲他参与的,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故事,大部分是以华生医生的视角来叙述。《寻秦记》长达二百万字,竟然完全跟随着主人公项少龙的视野展开故事。
这样叙述局限性也很大。所以,成熟作家多半使用另一种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上帝视角”。这个概念的意思是,作者可以写出故事里的一切细节,不管从逻辑上讲这些细节是否会有人观察到。比如一个人梦到什么,想到什么,某个角色独自在家时做了什么,两个人密谈了阴谋,或者去写根本没有任何人在场的自然风光等等。前一段故事写甲军,后一段立刻转到对垒的乙军。
使用这种视角时,作者仿佛书中世界的上帝,可以自由塑造了其中的一切。比如在刚刚上演的电影《南极大冒险》中,几只雪地犬在南极基地附近独立谋生的情节,就是用“上帝视角”叙述的,因为根本没有旁观者,或者监视器记录它们的行为。
和“上帝视角”相比,另外两种主要的叙述方式可以称为“凡人视角”。即使角色是一个英雄人物,即使他极聪明,极有洞察力,没看到就是没看到。即使写一个法力无边的巫师,或者一个有思维透视功能的人,他也不可能全知周围的一切。
如果本文读者中有从事过编辑工作的朋友,会有这样的经验:初学者投来的小说稿,第一人称叙述占了极大比例,初学者最喜欢讲“我”看到的一切(有许多初学者的小说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经历)。而到了成熟作者那里,“上帝视角”才成为普遍现象。初学者往往并没有严密的构思。他们在小说里使用第一人称时,显得结构松散,唠唠叨叨,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感情发泄,作品可读性很低,以至于有的商业文学刊物在征稿启示上直接标明,本刊拒绝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大部分刊物不标明,但编辑私下里会说,他遇到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就甩到一边,先看用第三人称讲的故事。
为什么初学者如此热衷于第一人称叙述呢。因为他们多半没有受过文学训练,只是把生活中原本的叙述习惯直接带到小说写作中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述一件事情,既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第一人称叙述),也可以从中立角度出发(第三人称叙述)。但哪个使用得更多呢?和文艺作品相反,恰恰是第一人称叙述!因为现实中的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事件的全貌,无法了解在眼睛和耳朵范围外的细节。
通常情况下,文艺作品总显得比生活精彩。人们是愿意晚上看电视剧呢?还是和家人长谈白天发生的事情呢?我想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前者。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观众,可以为爱情剧落泪,但很少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的落泪。一群同事凑在一起,可以议论一部流行电影,而不议论身边的琐事。
这种精彩和“上帝视角”有极大关系:作者可以自如地叙述一个事件里的各种细节,自由地把它们拼凑剪辑,以显示出某种意义。比如,画面远处一男一女在热吻,近处一个女人边旁观边落泪。房间角落里一枚定时炸弹在倒计时,房间里不知情的人过着正常的生活。作为观众,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从而被激发出相应的情绪。或者,编导对着一件物品给出特写镜头,以显示它有特殊意义。
而在生活中,我们却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凌乱地、片面地、事无巨细地观看一个事件。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看不到一个事件的开始和结束,只能看到一团乱麻。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生活剧”、“现实剧”的观众,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人在眼前匆匆上场又下场,人和人之间,事和事之间缺乏清晰的联系。总之,我们眼里的世界支离破碎,紊乱无序。即使是一位技艺娴熟的作家,他可以在作品里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有意义的世界,但他仍然要过着无序的,零乱的生活。
然而,人的心理生来具有“闭合”倾向,“自组织”倾向。即把散乱的观察材料组织在一起,形成某些联系,构成某种意义。有的人能够保持客观,通过不断扩大自己观察范围来满足这个要求。但相当多的人并不具有这样的自觉性,他们只是靠想象,臆测来弥补观察的不足,在胡思乱想中把“凡人视角”扩展为“上帝视角”,自以为了解所处事件的一切,自以为了解亲朋好友身上发生的一切,直到某件事让他大吃一惊为止。 作者回复:
未免占两个长评的位置,我在这里再贴一个关于“上帝视角”的反方意见。所谓上帝视角只是一种写作手法,目前被广泛认定为不好的含义,但是普通意义上的“上帝视角”还是有实际存在的地位和涵义的。
============================本文转自网络 作者未知===============================
其实我也很喜欢金庸小说,茶余饭后,不失为消遣的良品,其意义正如我上厕所喜欢读的漫画,读完就忘,不过脑,轻松。
教科书是什么?中国的教科书又是什么?龙应台曾撰文介绍德国的教科书(专指历史人文类),德国的所谓教科书其实正相当于我们的课外参考书,教师只讲解词语释义、作品时代背景等,至于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等,教师并不灌输一个所谓正确的见解,学生完全是在一种讨论形式中各抒己见,各见真义,并不求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中国的教科书,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思想灌输,注重的是思想思想思想,我的思想我的思想我的思想……
金庸小说的旨趣是白日梦,创造一个正义绝对可以伸张,个人抱负可以通过奇迹实现的江湖世界。作为教科书内容,我真不知道教师们该如何阐述其中的思想。
其实按照现代小说的标准,小说的思想性并不是一个问题,小说就是一种娱乐,是苦中作乐,通过小说去寻找人生意义,获取真理,反倒是对小说的一种误解。金庸小说意淫也好,奴性也好,白日梦也好,写这些,完全合乎小说的自身道德。以小说为工具去宣扬一种所谓正确的思想,这才正是小说的不道德之处。昆德拉就对《一九八四》不以为然,以为这部小说的政治意义根本无须通过小说来传达,一篇简短的论文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性损害了文学性。
但是我实在怀疑作为一般的中学生,是否能懂得小说的娱乐作用,他们是否有勇气拒绝从小说中去寻找人生奥义。教师会答应吗?教师会对学生们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娱乐,你们别当真?我敢说,不但中学生们,大多数的中学教师也未必能理解现代小说的真正含义。如果不对一部小说进行深度阐述,直到挖掘出他们需要的所谓中心思想,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或许,可以放弃深度挖掘金庸小说的积极意义,这工作很难。你去从小说的语言、结构、心理层次等叙事学角度去阐述金庸小说之美吧。容易吗?可能更难!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读金庸小说中的语言,疙里疙瘩,毫无美感,满纸都是某某道某某道,是一种说大书的口吻,整体的流畅感,甚至比不上二流的中国古典小说。人物的对话,都是把意思说得满满的,为了怕读者不明白,经常说车轱辘话。最优美的笔调就是营造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些意境,而这些意境的营造,在古典小说中早已经登峰造极,金庸小说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
金庸小说是给懒得动脑的人读的消遣物,画面、场景、心理什么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读者惟有被动接受,无须依靠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什么,只管跟着故事,跟着场景,跟着人物心理,一路狂奔,却缺乏参与再创造的喜悦。一个优秀的现代小说家是懂得如何邀请读者一起来进入小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只有极少部分读者属于被邀请之列。阅读的乐趣在于参与其中,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乐趣固然也是乐趣,却是肤浅的。
叙事模式,金庸运用的是最古老最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这种叙事方式在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那里已经到了顶峰,其后现代小说的兴起,这种叙事模式已经被逐渐淘汰,现代小说成熟之后的小说大家几乎都抛弃了全知全能叙事模式。一个有良好文学素养的现代读者对全知全能叙事模式是极不信任的,这种模式是上帝在讲故事,而非小说家在写小说。小说和故事有天壤之别。当然不是说不能运用这种模式,但是到20世纪中叶还在用这种模式写作,从小说进化史角度看,绝对是一种倒退。
再说想象力。金庸是讲故事的高手,想象力出众,但是常显得粗糙无力,很多故事都是硬编出来的,雕琢痕迹太过明显,不够自然融通,譬如向为人称道的《笑傲江湖》西湖底下比武一章,情节就很牵强,漏洞颇多。同样靠想象力写作的通俗作家斯蒂芬.金,想象力就远在金庸之上,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原作者就是斯蒂芬.金,越狱过程合情合理,简直令人无可置疑,这才是杰出而有力的想象力。英国侦探小说家克里斯蒂的想象力更是神乎其神,读过克里斯蒂,你会觉得斯蒂芬.金幼稚。想象力的极致是奇幻但贴切,宏伟但细腻,如果仅仅是大而无当的空想,其实并非难事,但毫无艺术价值。金庸虚构的故事,在很多细节上,都经不起推敲,缺乏一种“文学上的真实”。当然,对一般读者来说,读金庸就是一种消遣,不动脑才是阅读的要旨,金庸粗糙的想象力足够享受了。
金庸小说的长处在于编故事的才能,教科书篇幅有限,如果仅仅为了故事,完全可以作为参考书让学生课余阅读,教师讲解的重点只须放在编故事的“编”上,而无须着重讲故事。事实上,可能大多数学生对金庸小说的故事早已烂熟于胸,根本无须放到课堂上来特别讲解。
如果将来有人编写20世纪中国小说史,金庸自然不能遗漏,同样,琼瑶也不能遗漏。这两位作家都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如果说对深层心理的影响,可能琼瑶的作用更大。看惯革命文学的一代大陆人,甫一接触琼瑶,恰如迷路的孩子重归母亲的怀抱,可能把半辈子的眼泪,都一夕间流尽了。即使过了那一阵言情小说的哺乳期,迄今还是有不少琼瑶迷。在此意义上,金庸既然能入教科书,琼瑶迟早也能入。前者刀光剑影,后者风花雪月,正可相得益彰,比翼双飞。
……(全显)
 
[回复]
[投诉]
气氛很诡异哦!!作者回复:
诡异是正常滴~~~因为男主人公很别扭嘛~
……(全显)
 
[回复]
[投诉]
进展~进展~~~作者回复:
说吧,你要看啥进展!我看能不能满足你
……(全显)
 
[回复]
[投诉]
我诡异地网速又能让我上来了,咩哈哈哈~~~~作者回复:
……恭喜乃!
……(全显)
 
[回复]
[投诉]
囧,这里居然有个橙子已经滚成了柚子~~
柚子美眉,认识一下呗~~作者回复:
橙子,你到我这里来勾搭人啦?
……(全显)
 
[回复]
[投诉]
这是前不久看到的一个真实案件,安莹看完便大光其火,拉着夏冰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案件说得是女职员暗恋自己的同事,结果出去出差的时候,却因为信任对方被骗至他的房间而被侵犯的事情。的
我是说这个消息我看到过!!!作者回复:
话说你又不去战色,怎么看到的……
……(全显)
 
[回复]
[投诉]
~O~女主又開始糾結嚴謹的笑了……
偶也舉得嚴謹有時候很冷……恩……非常冷……抖……去加件衣服……作者回复:
囧~~很好~~~冷得好~~~
……(全显)
 
[回复]
[投诉]
1
2
...
尾页
写书评
返回
最后生成:2024-11-23 15:02:59
反馈
联系我们
@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