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安详 打分:2 [2009-05-16 06:15:48]
在钟灵毓秀的泰山之巅,有缘得见传说中的仙人而相携而去……莫大终于为皇帝安排了这样迷离传奇的结局,至此,两对cp,三死一伤,《青青子衿》就像一支瑰丽绽放后的玫瑰凋谢般完结。读《青青子衿》,就是一曲动人的乐章,那悠扬起伏的旋律,时而如静谧的如甘泉般静静流淌,时而又奏出激昂高亢的强音,让人心灵震撼而不能自已,而余韵缕缕,凄婉悲凉之中又包含着无尽的况味,又让我始终有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 莫大的辞藻精美雅致,将文言与白话糅合得恰到好处,有一种脱俗复古的味道,无论是文字功底和对历史的虚实的把握,都体现了长期浸润于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看过了太多网络上风行的浅白浮躁的文字,再看《青青子衿》,真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细细品之,无限滋味在心头。作者善于融情入景,以诗言情,长于复杂心境的映衬,营造了或旖旎柔美,或凄清苦涩,或深婉深敛的意境,多少妙词佳句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不知花了作者多少心血—— 见君一袭风雪骨,始信人间有谪仙。————赵靖宣 我本谪仙客,君为云上卿, 醉折梅枝乘风去,此调不遣等闲听。————严非台 这是君臣二人在除夕深宵携手登临高台时的唱和之作。彼时二人并肩站在高台之上,俯视皇宫之中的热闹光景,瑰丽的烟花聚散,万千的繁华喧嚣,仿佛与他们无关,只有盈盈飘落的的雪花见证了此刻的两心意同,那一刻,相信他们心中眼中也只有彼此,诗为心声,此情,此景,此言,人间知己,莫过于此。 除却思君更何事,一琴清调一床书。————苏远卿 何需更问宫商事,劝君日日只思书。————傅耽书苏远卿和傅耽书,本来可以当为子期伯牙那样的知音,或可如林和靖那样携手归隐,逍遥林下,可惜最后却阴阳两隔。大人写他们这一对,无论是泛舟小酌,寒夜登楼,还是对坐听琴,汴河送别,总是透露出凄清惆怅的格调,让人体味到似乎他们悲剧的结局早已隐隐注定。诚如群里一位大人所说,这两对,一对是为了爱情牺牲理想,一对是为了理想牺牲爱情。前者当然说的是苏傅,后者当然是赵严这一对君臣配。小苏和耽书,唉,虽然很惋惜耽书的死,但看到最后一章其实我心倒是很平静,远卿最后选择了归隐遁世,在这青山绿水的环抱中吟诵着耽书写给他的诗句,抚摸那墨迹渐淡却永刻心中的记忆,远卿,是永远活在他和耽书一起生活的那些美好日子里了。千年之后的轮回,冥冥之中,能否再续前缘?不能相伴与今生,但求相许来世。这样从容淡定的耐得住岁月的消磨,真是刻骨的痴情啊——正如大人分析的那样,小苏他一辈子都是个活在梦里的人,受不了险恶官场,受不了忧怖俗世,既能心如止水,又有所期盼,也算是幸福了吧。但触动我最深的的还是赵严之间的感情。他们是真正的知己。小严的死,固然在很多人看来是咎由自取,但从另一个层面看,又何尝不是成全了小赵的太平盛世,千秋勋业。其实,大人大可以写他不死,相信凭皇帝的能力可以做到这一点,然而,正是因为知己,所以才尊重他的选择,所以才忍痛割舍。 犹记得皇帝对了解自己心事的锦鱼说: “我的非台那样骄傲的人物,怎肯哀哀戚戚的作儿女缠怨之态”! “我明白,便也够了,他本是一身烈酒一般的傲骨,又如何会在意等闲流言。”……虽然已经是心痛如割,却还是带着隐隐的骄傲,是的,这样的爱人啊,他是宁将一死酬知己,不负江山不负卿;他是宁肯拼却一生清名不要,却要用自己的血,作为你锦绣江山的祭献和牺牲。(即使曾经因为他用了那样极端的手段戕害了耽书的性命,此时我却对他恨不起来了。(何况耽书的死也并非他一人之过))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非台的确也敢做敢当,不愧是堂堂七尺男儿本色。小严之于小赵的爱,在我看来,已不仅是朝朝暮暮的相随,是簪花斗酒的风流,是花前月下的唱和,甚至也不是是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所能涵盖的,而是为了新法能够惠及天下,撇开个人的私情,摒弃名利的枷锁,不惜以身殉之的大爱。他不在乎什么身后荣光,哪怕是顶着一个佞臣的罪名去死;他不计较什么名利得失,即使他的一腔清孤傲骨不被见识与天下;他无所谓什么流言中伤,哪怕举世独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只要你懂我,你要你理解我,只要我的理想终于能够实现,就足够了。——在那个士大夫把名节视为生命的封建时代,这种思想高度,这种胸襟和情怀,这种以一己燃烧而度天下人的磊落,试问千载之下,又有几人能做到?而能忍着心痛来成全爱人的心愿,忍着泪吞着恨,来完成他未竟的遗志,才能对得起非台吧。于是,不写他们生离死别,却写皇帝的人前的百般隐忍排除万难誓要完成其遗志,人后的万分悲痛,从此心如槁木死灰。那是啮心噬骨之痛啊,夜夜啜饮苦酒,把他追忆,那一幕幕似水柔情的过往恍如昨日,早已深深的刻入心扉: 怎能忘,遏云楼上情初定,青青子衿,君知我心,从此高处不寂寞,人生难得知音侣;怎能忘,中秋良宵君踏月而来,闻弦歌而知雅意,风流旖旎不误佳期;怎能忘,除夕雪骤携手登高望远,临虚御风吟咏唱和,何等的潇洒快意…… 别时语殷殷,徒留遗恨长。 碧血一缕弦歌断,从此知音难再觅。 千古艰难唯一死,死者已矣,活着的,怕是更要受尽煎熬吧……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于是才有了那次执意的泰山封禅之行,千百回的辗转,也不过是相思入骨,存了一点痴心: 只有在梦中,才能依稀看到他的身影吧,说不定在这通灵之地,能和他再续前缘。 在如真似幻中,他翩然走而来……嘴角噙着淡淡的笑意……青青子衿,风致依然…… “非台,是你么? 我今还你一个太平盛世,君今去矣,朕其天命不久耶!你既已登仙台,为何还要撇下我一个人,可知人间凄苦,何时才能与你再次相逢?…… 于是,大人语焉不详的写皇帝含笑而逝,写人们口口相传的登仙而去,这样的安排,也算是一个幸福的结局了吧。 不为天下所容的恋情,在地狱的幽冥中摇曳别样的风姿,在世人的传说中更添传奇的色彩。赞誉也罢,唾骂也罢,如此喧嚣,辉煌热闹都已经毫无意义,一抔黄土掩风流,旷世的波澜终将随岁月流逝,千秋功过都是后人的断言,而只要,你我无悔。 这样纯粹,这样刚烈,这样决绝,这样炽热的爱,若昙花之乍放,因绚烂而难忘,因短暂而完美。若彗星之迅忽,一刹那间划亮苍穹,那一刻的璀璨足以耀亮天地。 这样的人,终是不能容于这个俗世,这样的情,只能让我们这些俗人如高山仰止,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可叹而不可效。 此调不遣等闲听,感谢莫大,让我们有幸领略了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境界。 谨以此评,为大人完结的纪念,汗,思路不清,七拼八凑,呵呵,勉强勉强。作者回复:从前的时候,我很喜欢一个大人的文,也很羡慕有个读者为她写长评,两人颇有些知音的样子,一直在讨论文章,那个时候,这篇文还几乎没有人看,于是我不免有些暗暗怅然,很是自怨自艾,常常想要是我也可以遇见这样知己的人,该多好现在我非常想说,老天你对我还真是不错~其实留言和评论都不在长短,我感动的是有人能细细地看我写的东西,并且愿意那样深入地去体会。无论好坏,这个故事是我内心深处对于感情或者人生的感受,而你也愿意这般深切感悟它,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得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与交汇了吧,天涯咫尺,知音解意,同心一悲,同怀一笑,真是种奇妙又美好的感觉安详说这篇评论写到十二点,今早又这么早便来发给我,我真是有点无以为报的感觉了,总觉得自己何德何能啊,大家支持我这么久,还给了这么多赞誉,要是你问我现在有多感动,我觉得,直逼小赵再逢小严时的感情了……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安详 打分:2 [2009-05-16 06:15:48]
在钟灵毓秀的泰山之巅,有缘得见传说中的仙人而相携而去……莫大终于为皇帝安排了这样迷离传奇的结局,至此,两对cp,三死一伤,《青青子衿》就像一支瑰丽绽放后的玫瑰凋谢般完结。读《青青子衿》,就是一曲动人的乐章,那悠扬起伏的旋律,时而如静谧的如甘泉般静静流淌,时而又奏出激昂高亢的强音,让人心灵震撼而不能自已,而余韵缕缕,凄婉悲凉之中又包含着无尽的况味,又让我始终有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 莫大的辞藻精美雅致,将文言与白话糅合得恰到好处,有一种脱俗复古的味道,无论是文字功底和对历史的虚实的把握,都体现了长期浸润于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看过了太多网络上风行的浅白浮躁的文字,再看《青青子衿》,真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细细品之,无限滋味在心头。
作者善于融情入景,以诗言情,长于复杂心境的映衬,营造了或旖旎柔美,或凄清苦涩,或深婉深敛的意境,多少妙词佳句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不知花了作者多少心血—— 见君一袭风雪骨,始信人间有谪仙。————赵靖宣 我本谪仙客,君为云上卿, 醉折梅枝乘风去,此调不遣等闲听。————严非台 这是君臣二人在除夕深宵携手登临高台时的唱和之作。彼时二人并肩站在高台之上,俯视皇宫之中的热闹光景,瑰丽的烟花聚散,万千的繁华喧嚣,仿佛与他们无关,只有盈盈飘落的的雪花见证了此刻的两心意同,那一刻,相信他们心中眼中也只有彼此,诗为心声,此情,此景,此言,人间知己,莫过于此。 除却思君更何事,一琴清调一床书。————苏远卿 何需更问宫商事,劝君日日只思书。————傅耽书
苏远卿和傅耽书,本来可以当为子期伯牙那样的知音,或可如林和靖那样携手归隐,逍遥林下,可惜最后却阴阳两隔。大人写他们这一对,无论是泛舟小酌,寒夜登楼,还是对坐听琴,汴河送别,总是透露出凄清惆怅的格调,让人体味到似乎他们悲剧的结局早已隐隐注定。
诚如群里一位大人所说,这两对,一对是为了爱情牺牲理想,一对是为了理想牺牲爱情。前者当然说的是苏傅,后者当然是赵严这一对君臣配。
小苏和耽书,唉,虽然很惋惜耽书的死,但看到最后一章其实我心倒是很平静,远卿最后选择了归隐遁世,在这青山绿水的环抱中吟诵着耽书写给他的诗句,抚摸那墨迹渐淡却永刻心中的记忆,远卿,是永远活在他和耽书一起生活的那些美好日子里了。千年之后的轮回,冥冥之中,能否再续前缘?不能相伴与今生,但求相许来世。这样从容淡定的耐得住岁月的消磨,真是刻骨的痴情啊——正如大人分析的那样,小苏他一辈子都是个活在梦里的人,受不了险恶官场,受不了忧怖俗世,既能心如止水,又有所期盼,也算是幸福了吧。
但触动我最深的的还是赵严之间的感情。他们是真正的知己。小严的死,固然在很多人看来是咎由自取,但从另一个层面看,又何尝不是成全了小赵的太平盛世,千秋勋业。其实,大人大可以写他不死,相信凭皇帝的能力可以做到这一点,然而,正是因为知己,所以才尊重他的选择,所以才忍痛割舍。 犹记得皇帝对了解自己心事的锦鱼说: “我的非台那样骄傲的人物,怎肯哀哀戚戚的作儿女缠怨之态”! “我明白,便也够了,他本是一身烈酒一般的傲骨,又如何会在意等闲流言。”……
虽然已经是心痛如割,却还是带着隐隐的骄傲,是的,这样的爱人啊,他是宁将一死酬知己,不负江山不负卿;他是宁肯拼却一生清名不要,却要用自己的血,作为你锦绣江山的祭献和牺牲。(即使曾经因为他用了那样极端的手段戕害了耽书的性命,此时我却对他恨不起来了。(何况耽书的死也并非他一人之过))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非台的确也敢做敢当,不愧是堂堂七尺男儿本色。
小严之于小赵的爱,在我看来,已不仅是朝朝暮暮的相随,是簪花斗酒的风流,是花前月下的唱和,甚至也不是是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所能涵盖的,而是为了新法能够惠及天下,撇开个人的私情,摒弃名利的枷锁,不惜以身殉之的大爱。他不在乎什么身后荣光,哪怕是顶着一个佞臣的罪名去死;他不计较什么名利得失,即使他的一腔清孤傲骨不被见识与天下;他无所谓什么流言中伤,哪怕举世独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只要你懂我,你要你理解我,只要我的理想终于能够实现,就足够了。——在那个士大夫把名节视为生命的封建时代,这种思想高度,这种胸襟和情怀,这种以一己燃烧而度天下人的磊落,试问千载之下,又有几人能做到?
而能忍着心痛来成全爱人的心愿,忍着泪吞着恨,来完成他未竟的遗志,才能对得起非台吧。于是,不写他们生离死别,却写皇帝的人前的百般隐忍排除万难誓要完成其遗志,人后的万分悲痛,从此心如槁木死灰。那是啮心噬骨之痛啊,夜夜啜饮苦酒,把他追忆,那一幕幕似水柔情的过往恍如昨日,早已深深的刻入心扉: 怎能忘,遏云楼上情初定,青青子衿,君知我心,从此高处不寂寞,人生难得知音侣;怎能忘,中秋良宵君踏月而来,闻弦歌而知雅意,风流旖旎不误佳期;怎能忘,除夕雪骤携手登高望远,临虚御风吟咏唱和,何等的潇洒快意…… 别时语殷殷,徒留遗恨长。 碧血一缕弦歌断,从此知音难再觅。 千古艰难唯一死,死者已矣,活着的,怕是更要受尽煎熬吧……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于是才有了那次执意的泰山封禅之行,千百回的辗转,也不过是相思入骨,存了一点痴心: 只有在梦中,才能依稀看到他的身影吧,说不定在这通灵之地,能和他再续前缘。 在如真似幻中,他翩然走而来……嘴角噙着淡淡的笑意……青青子衿,风致依然…… “非台,是你么? 我今还你一个太平盛世,君今去矣,朕其天命不久耶!你既已登仙台,为何还要撇下我一个人,可知人间凄苦,何时才能与你再次相逢?…… 于是,大人语焉不详的写皇帝含笑而逝,写人们口口相传的登仙而去,这样的安排,也算是一个幸福的结局了吧。 不为天下所容的恋情,在地狱的幽冥中摇曳别样的风姿,在世人的传说中更添传奇的色彩。赞誉也罢,唾骂也罢,如此喧嚣,辉煌热闹都已经毫无意义,一抔黄土掩风流,旷世的波澜终将随岁月流逝,千秋功过都是后人的断言,而只要,你我无悔。 这样纯粹,这样刚烈,这样决绝,这样炽热的爱,若昙花之乍放,因绚烂而难忘,因短暂而完美。若彗星之迅忽,一刹那间划亮苍穹,那一刻的璀璨足以耀亮天地。 这样的人,终是不能容于这个俗世,这样的情,只能让我们这些俗人如高山仰止,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可叹而不可效。 此调不遣等闲听,感谢莫大,让我们有幸领略了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境界。 谨以此评,为大人完结的纪念,汗,思路不清,七拼八凑,呵呵,勉强勉强。作者回复:
从前的时候,我很喜欢一个大人的文,也很羡慕有个读者为她写长评,两人颇有些知音的样子,一直在讨论文章,那个时候,这篇文还几乎没有人看,于是我不免有些暗暗怅然,很是自怨自艾,常常想要是我也可以遇见这样知己的人,该多好
现在我非常想说,老天你对我还真是不错~
其实留言和评论都不在长短,我感动的是有人能细细地看我写的东西,并且愿意那样深入地去体会。无论好坏,这个故事是我内心深处对于感情或者人生的感受,而你也愿意这般深切感悟它,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得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与交汇了吧,天涯咫尺,知音解意,同心一悲,同怀一笑,真是种奇妙又美好的感觉
安详说这篇评论写到十二点,今早又这么早便来发给我,我真是有点无以为报的感觉了,总觉得自己何德何能啊,大家支持我这么久,还给了这么多赞誉,要是你问我现在有多感动,我觉得,直逼小赵再逢小严时的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