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 5 章 ...

  •   九月初九,重阳节。

      自古以来,人们便有在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说起登高,附近的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去县城青云寺所在的青云山。登高望远之后,还能去上柱香,顺便赏一赏寺里种的菊花,一趟流程下来可以说是非常圆满了。

      只是去年青云山上人满为患,甚至还发生了踩踏事件。王家当时全家出动,又是老又是小的,是结结实实地被吓到了,直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因此,今年全家一致决定,重阳就在家里过。

      山西人爱吃面食,也习惯用面食表达情感。此时王家的灶房里,邓氏带着两个儿媳妇正在热火朝天地打着花糕。

      三块花朵状的小面饼叠在一起,中间夹着几颗大红枣,这便是寓意着“步步高升”的枣花糕了。

      王谨捧着一个刚刚晾凉的枣花糕,一边嗅着红枣的香气,一边将眼前的糕点扫描一遍保存了起来。他打算写一篇关于山西饮食文化的论文,现在已经积攒了不少素材,等写完之后上传到数据库里,应该能拿到不少点数。

      去年重阳节是他第一次去县城,踩踏事件发生的时候,他刚好在录视频,便将这个过程都录了进去。

      于是,这个集齐了节日文化、宗教文化、簪花习俗、菊科草本植物高清扫描,以及平民百姓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等等众多元素的长视频,直接让王谨拿到了两千点的奖励。

      之后的春节和元宵他又如法炮制,连自家爷爷祭祖的画面都直接录了进去,因此,到现在,他已经有将近四千点的积蓄了。

      正思考着这四千点可以用来买什么,他的胞兄,今年十一岁的王诚,突然一屁股坐在了自己身旁。

      “谨哥儿,你怎么又在发呆?”王诚戳了戳王谨的胳膊。“是不是因为明天要进学,开始紧张了?”

      王诚正想跟自家弟弟开始一场展现自己兄长爱的对话,就听王谨回道:“不紧张。”

      王诚准备好的说辞都烂在了肚子里。也是,谨哥儿怎么会跟他一样。

      他这位弟弟可是刚会走路起就爱往他们家的书房里跑,也不乱碰,就只是坐在小板凳上盯着书架看,也不知道是不是能看出花来。

      王谨表示:确实能。我说我盯着书架看了两年就把那一小架子的书都看完了,你信不信?

      王谨看着自家二哥被噎住了的样子,贴心地转移话题道:“大哥今年十五了,大伯母已经开始给他相看媳妇了,二哥,你可有喜欢的小姑娘?”说着便捏住眼前的枣花糕,张大嘴巴啊呜咬了一口。嗯,感觉像是在吃三明治一样。

      听到这话,王诚脸涨得通红,险些没跳起来。他小心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怒道:“我才多大?你才多大?怎么就开始想这些事了?”

      王谨慢条斯理地咽下嘴里的食物,一脸认真地对着王诚说道:“我没别的意思,就是觉得,你在村子里的玩伴里不是还有几个小姑娘呢吗,如果家里人口简单,性格也合得来的话,倒不如跟娘或者奶奶说一说,提早定下来,然后你们花时间好好处一处,等到了成婚的年纪,两个人对彼此也十分熟悉了,以后相处起来的矛盾总会少一点。总比过个几年,急吼吼地相看一个连见都没见过的姑娘,成亲之后才发现她的性格根本不是表现出来的那样,要好得多吧。”

      看着王诚一脸呆滞的样子,王谨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人言可畏,你可千万要注意人家女孩子的名声,绝对不能搞私相授受那一套。”

      王诚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王谨,心想你一个六岁的小屁孩,一口一个“相看”、“成婚”、“私相授受”,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过想到他这位小弟从小就被奶奶抱着在村子里到处串门,听村人闲嗑牙,他又有些理解了。

      没想到这人不光是听,他还听懂了,还能说得一套一套的,让自己这个兄长想反驳几句都找不到理由!

      恨恨地瞪了一眼王谨的小脸,王诚抢过王谨手里的枣花糕,一口气把剩下的几颗红枣全都抠走,一股脑儿地塞进自己嘴巴里,接着又哼了一声,然后便鼓着嘴巴愤怒地转身离去。

      王谨默默地吃掉了手里这块失去了枣的花糕,嗯,正好他还觉得有些腻呢。

      说起来,由于王谨前世对于人情世故这方面的欠缺,这辈子的头几年,他特别喜欢被邓氏抱着去听村子里的几位老太太说闲话。

      这不仅让他知道了村子里的许多八卦,还让他明白了许多家长里短、人情往来这方面的道理。虽然只是一个小村子里每天的琐碎日常,但他还是以小见大,想明白了不少关于人生哲理的问题。

      而今天之所以要对王诚说这番话,就是因为他之前听说了不少小两口成婚之后才发现性格合不来,于是天天吵架,搞得家里乌烟瘴气,老人小孩都不得安宁的例子。

      这让他不禁有些担忧,毕竟王家如今的氛围十分和睦,他并不希望看到这种氛围被人打破。

      虽说相看的时候有媒婆介绍情况,两家人私底下也都会打听对方,但有些性格方面的小问题,肯定只有极为熟悉的人才能窥得一二,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打听到的。

      而之所以要求女方家里人口简单,是因为,王家从上到下,都是一群十分怕麻烦的人。

      王家的老太太邓氏,娘家是太原城里的商户人家,也曾辉煌过几年,可没多久就因为误信小人迅速败落了。

      邓氏的爹娘早早就去了,她只能依附于叔伯家,可很快他叔伯家也自顾不暇,邓氏也到了年龄。

      于是,邓家老太太便拍板将他嫁进了王家,然后举家搬去别处了。

      而当时王家的当家人,王老爷子的爷爷,之所以同意这桩婚事,就是看中了邓氏“有娘家等于没娘家”这个情况。

      这位王家老祖宗,当初在老宅里,一不懂读书二不会宅斗,每天过得那叫一个水深火热,最烦的就是后宅里的那些污糟事儿。

      在他看来,他的那几个叔伯兄弟之所以关系越来越差,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媳妇都有外心,什么好事都只顾着自己的娘家,这才每天为了三瓜两枣你争我夺的。

      因此,他对儿媳妇、孙媳妇的人选十分看重,筛选的第一关就是要求家里必须人口简单。

      在他看来,这样的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性格再差也能扭得过来。

      不像那些跟几十个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姑娘,自小就看着那些鸡毛蒜皮的破事长大,一不小心就会被养得十分小家子气,关键时刻只会顾着自己。

      他们老王家人口单薄,当家的媳妇,一定要找一个立得住才行。

      这些往事也是王老爷子喝多了之后悄悄向王谨透露出来的,对于这位老祖宗的想法,王谨虽然不能完全赞同,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位老祖宗的眼光还是相当不错的。

      起码王谨的奶奶邓氏,就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母人选。又能识字,又会算账,一手厨艺更是没得挑。最重要的是行事有章法,作风大气又不失细心,凡事都有商有量的,也从不搞搓磨儿媳妇那一套。

      为了跟村人打好关系,邓氏也会经常出去串门,跟老太太们闲嗑牙,但却从不在背后说人坏话,听了别人的私事也不爱乱传,在村里的人缘一直不错。

      而王谨的大伯母董氏,跟邓氏的情况也差不多。

      董家是邻县的一个小商户,董氏的母亲因病去世,董父直接把自己的小妾扶了正,董氏在娘家的日子实在不好过。

      于是,董氏及笄后,便求祖母做主,为自己寻了这么一门亲事。

      几年前,董父因为一场意外过世。董氏的那位继母直接卷了钱跟人跑了,最后还是董氏夫妻二人专门去了一趟邻县,才让他爹入土为安。

      至于王谨的亲娘温氏,作为秀才家的独女,温氏的母亲是她父亲当初游学时偶遇的江南女子,二人感情极深,温氏也被教养得极好。

      可惜待她及笄后,母亲因病过世,父亲受不了打击,也跟着病倒,临死前拼着给温氏订了这门婚事,亲眼看着她嫁进王家,又撑了几天才肯咽气。

      也就是说,王家现在的三位媳妇,都是没有娘家的人。

      王谨有时看着她们,尤其是每年大年初二家家户户都走娘家的时候,也会为她们的命运感到叹息。除了一个姓氏,她们所拥有的全部,竟都是跟王家有关的了。

      只是,换个角度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像她们这样没有娘家可以依靠的女子,嫁进王家,可能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吧?

      起码王家家风清正,从来没有苛待儿媳妇的事发生。

      邓氏因为自身的经历,再加上自己只生了两个儿子,对两个儿媳妇那真是当成亲女儿一样疼。

      哪像有些人家,一旦娘家没有人撑腰,那女子在婆家也将毫无地位,只能任人欺压。

      更别说,还有许多人家娶妻时,会专门避开那种丧母或丧父的姑娘,觉得她们八字太硬,克父克母。

      而一些比较注重规矩的人家也会坚持“丧妇长女不娶”,觉得没有母亲教养的女儿并不会是好的媳妇人选。因此,许多年幼丧母或失怙的女孩,最终都找不到什么好的夫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王谨有限的眼光来看,王家的几位媳妇能嫁进王家,也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王谨有时也会不无自私地想,像现在这样,他们王家在五服之内都没有亲人,也没有亲家,平时只需要跟村里人保持不远不近的友好关系,就算哪天突然富了,也没有人上赶着来占便宜。就算哪天王谨做了官,也不用担心有亲戚拖后腿。

      是的,王谨是打算通过走功名这一条路,将来为自己谋一个进士出身的。

      可以说,这个想法,在他刚出生没几天就已经初步决定了。毕竟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身为一个没有靠山的平民百姓,想要做什么事都会感到束手束脚。

      再加上,他们一家子都是“怕麻烦”的人,从没想过依附别人,也从没想过让别人依附自己,这也就注定了他们的势单力薄。

      虽说这个“太原王氏后人”的名头在清源县内暂且还够看,但只是针对那些对世家怀着敬畏之心的普通老百姓,碰上稍有些权势的人家,那就完全招架不住了。

      王谨明白王家老祖宗想要偏安一隅,过清净日子的心,但目前王家毫无自保之力的状态,让他十分没有安全感。

      以后的事谁能说得准呢?万一哪天不小心招惹了什么大人物,那王家就是案板上的鱼,没半点反击之力,被宰了都没人替他们说话。

      更别说,王谨那一身的外挂,如果真的什么事都不做,就这么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怕是老天都不会放过他。

      而以王家目前的收入状况,是足够供一个秀才出来的。

      王家当初那位老祖宗就有一手相当不错的木工活,这手艺也一代代地传了下来,如今王家几个男丁都或多或少的会一些。附近村子里常有人来找他们打家具,农闲的时候他们也会接一些县城木匠铺子的活计。

      而王家的几个女子也都有自己的收入。

      奶奶邓氏的娘家是靠开酒楼发家的,邓氏自己也能做的一手好菜,十里八乡的红事白事都爱找她掌勺。

      大伯母董氏嫁进来之后,邓氏也常指点她,如今已经能跟着邓氏一起去做席面了。婆媳俩亲亲热热地一起赚钱的画面不知道让多少大姑娘小媳妇眼红。

      而王谨的娘温氏,她的母亲是苏州人,会一手正宗的苏绣。虽然因为身体不好,最终也没能给温氏教多少,但温氏本身悟性不错,又肯吃苦,如今虽然做不了大件,但平时绣些江南样式的帕子荷包,在这个小县城里也是很抢手的。

      温氏嫁进王家之后,也毫不藏私地把自己的绣技教给了邓氏和董氏,只可惜她们二人在这方面都没多少天份。

      而王家的长孙女,邓氏的大女儿王蕙,自小就爱看她婶娘做针线活,温氏便手把手地亲自教导她。

      王蕙的悟性倒是十分不错,这几年进步很大,如今绣出来的荷包也已经能卖得上价了。

      虽然王家的当家人挑选儿媳妇的条件都有些偏颇,但不得不说,邓氏、董氏、温氏这三人,因为她们自身的能力和宽阔的心胸,营造出了及其和谐甚至可以说的上非常亲密的婆媳和妯娌关系。

      而这样亲密的关系也影响了下一代,王家的孙辈虽然分属两房,但关系比其他家里的亲兄弟还要好几分。

      势单力薄的王家,也因为这些牢固的关系,紧紧拧成了一股绳。

      能投生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里,王谨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能力,让他们每个人都过得更好。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