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纽约咳》第39章 陕西人在纽约 ...


  •   “这油泼面太忒瑟咧,再咥一碗。”

      老牛听到称赞后,边擀面边交待老郭:“让娃们咥好咥美,在纽约把咱老陕的油泼面管够。”

      过完春节又过完了十五,父母即将回国。牛伊万邀请了朋友们到家里来品尝老牛拿手的陕西特色油泼面。

      “没想到这纽约的面也劲道,做’裤带面’,忒瑟地很。” 老牛用全身的力气,把醒了几个小时的面团,在案板上擀成一张圆形的大面片。撒上面扑折叠起来,再用刀切成一寸宽的面条。

      水开下面,添了两次水,面滚了三次。才把又厚又长的裤带面煮熟。用笊篱捞面,放进大碗里。顶上铺葱花、辣椒面、花椒粉、五香粉、蒜末和盐。马勺里油热八成半,一下子都浇到面上。听到刺啦的一声,就知道又做好了一碗油泼面。

      满屋的葱油香气中夹杂着吃面发出的声音,马小美吃了大半碗,南京来的领导与上海医生吃了一碗,瘦竹和几位陕西籍的朋友,每人都吃了两碗。

      牛伊万抹了抹嘴上的油,给大家介绍:“这几个兄弟都是陕西人在纽约,2个西安人,1个陕北人。这是铁一中的,这娃是84中毕业的,额是37中毕业,离得近地很。”

      几人从咥面的大海碗中仰起头,用陕西话问好,感慨道:“这油泼面做的太正宗,太忒瑟。今个吃撑咧。”

      牛伊万抓了一把大蒜拍在桌上,用西安大雁塔底下的口音说道:“也没做菜,就咥面。老陕吃面不需要菜。托着大海碗,蹲在墙根,边晒太阳边吃。再来瓣蒜,就美的太太咧。还有瓶法拉盛买下的西凤酒。”

      马小美拍手笑道:“我还是要餐后咖啡,大蒜就免了。”

      瘦竹自斟一杯西风酒,打趣道:“大蒜就咖啡,一下就想起郭德纲和周立波互怼。如果要说吃意大利餐,满肚子里的大蒜味儿,再来一杯清咖,逼格就上来了。”

      “意大利帅哥的满口大蒜味儿,也挺冲的。” 马小美说,“总之不喜欢大蒜的。”

      妻子身穿红夹袄挺着肚子,手里牵着女儿牛艺云出来和大家打招呼。瘦竹突然惊叫道:“太像了,传神!这完全就是《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

      “你这么一说还真是像” ,大家七嘴八舌的问候妻子将要生产的情况。

      老牛开口说道:“这过年穿的红棉袄,还有准备坐月子的东西,都是我们从西安背过来的。”

      老郭抢过话,说:“中国人的身体和美国人不一样,穿上棉袄我们心里才踏实。坐月子时更要捂的严严实实,不会落下病根儿。”

      妻子与牛伊万对视一笑,其实怀孕后自己就总是感觉到热。如同怀了一个火娃一样,在纽约寒冬里也不会感觉到冷。为了让父母高兴就提前穿上了为做月了准备的大红棉袄,也算是过年图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瘦竹问老牛,“《秋菊打官司》也是你们西影厂拍的吧。 ”

      一句话激起了老牛和老郭的回忆。老牛转业到西影厂后,赶上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好时候。厂里相当的红火,不停的拿国际大奖。后来就开始遗憾了,很多人都离开西安去北京或者出国了。老牛有感而发:“西安出人才出怪才,但就是留不住人才呀。你看看现在北京影视圈里多少西安人,估计在纽约也有不少吧。”

      “确实如此。” 牛伊万说,“在纽约有不少陕西人,经常偶遇家在大雁塔附近的西安人。有一天早上来了2对小情侣找我租房,结果2个男娃都是西安人,还全都是雁塔区的,1个女娃是蔡家坡的。当时我就被惊到了。”

      84中小伙儿说道:“我们公司总部里有好几个爱吃面的西安人。还好现在华尔街附近也有陕西饭馆儿了。”

      “西安名吃?”

      “对,去吃肉夹馍、凉皮。不过现在‘西安名吃’生意太火了。一群金发碧眼的货,猛咥岐山臊子干拌面和酸梅汤。中午人总是满满的,需要等位置。”

      “我告诉你一家,平时人不多。快到河边上的XXX陕西饭店。门口有兵马俑的那家。”

      “XXX太难吃了。连白人和印度人都能尝出来,他家的肉夹馍不正宗。”

      听着大家谝闲传,老牛觉得挺有意思的,问道: “纽约人也喜欢陕西小吃?”

      “不要太喜欢啦。我看光是西安名吃一家就有十多个分店吧。” 马小美说,“美国人主要吃面食。”

      “确实以面食为主。一到中午就和萨沙去吃腊牛肉夹馍之类的Kosher食品,感觉和西安回民街上都差不多的。作为西安人在纽约吃东西毫无压力。” 牛伊万说。

      老牛又问道:“Kosher是什么?”

      牛伊万回答:“就是犹太人吃的饭。他们不能随便吃,所以我只能跟着萨沙吃。”

      老牛说,“就是清真食品?”

      马小美解释道:“不是清真,但感觉也有些像。反正都是好多东西不能吃。”

      老郭拿出来面包问谁还没吃饱,大家都摇头表示吃撑了。老郭自己掰了一块儿,说道: “你爸最爱吃这硬面包圈,我每天都去买几个,又便宜又好吃。就和锅盔一样的口感,在嘴里越嚼越香。当主食吃还是出去玩儿拿几个都特别方便,娃们也爱吃。”

      “这在纽约名字叫贝果(Bagel),面剂子先煮然后再烤出来的,感觉做起来比锅盔麻烦些。” 牛伊万说。

      “我就把这叫,锅盔馍、坨坨馍。” 老郭哈哈笑道:“坨坨馍、坨坨馍,2块钱一个。我年轻时候,西安回民街卖的坨坨馍才5分钱一个。”

      “西安的传统饮食和纽约犹太人食品真有很多相似的。” 瘦竹把茶杯端起来又放下,缓缓的说道: “从饮食入手聊文化,是有些意思的。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开始就有大量的中东人随着丝绸之路来到西安。唐朝时达到高峰,中东、西亚来的胡人们不少在唐朝定居做官,自然就把饮食习惯也带到了西安。”

      老牛称赞道:“瘦竹真是大才子,啥都懂。”

      “不敢当,就是喜欢掉书袋混口饭吃。” 瘦竹双手作揖,继续说:“唐朝的时候西安就是现在的纽约!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有记录,咱们想象下当年大唐有多开放,当时长安的样子。”

      瘦竹这一番话,让老牛夫妇俩听得无比受用,内心里充满了喜悦,非要再给瘦竹做一份油泼面带回去。瘦竹连忙的推托:“吃饱了,这吃的太结实了。喝茶聊天,缓一缓就该回家了。”

      “要是没事儿的话,再坐一会儿吧。” 老牛给瘦竹添茶倒水,又递上水果,说道。“你来纽约这段时间,觉得美国人究竟咋样。 ”

      瘦竹接过削了皮的苹果,咬了一小口说:“美国人很土很可爱。远了不说,就看咱们熟悉的萨沙,站在路边用不到10秒钟就总结完了整个人生。拼命赚钱、买土地盖房子、留给儿子;儿子成家立业、再拼命赚钱、再买土地盖房子、留给孙子;孙子再娶媳妇生孩子,再再赚钱买土地盖房……”

      老牛笑着说,“赚钱盖房、娶媳妇生娃、儿子再赚钱盖房。现在看来是对了,西安家周围的农民们也一直这样说。现在城市扩大、城中村改造,不停盖房的都发财了。这几个词,就把事情都说明白了,话说的越少越值钱。”

      “就是这样子的!“牛伊万说道:”除了萨沙,在纽约我还认识不少做生意的犹太人,说话全都非常的简单。感觉他们用词简短到贫瘠。如同陕西的老农一样,日常交流100个单词都多余。”

      瘦竹说道:“这就叫,生、冷、硬、倔。不但可以描述陕西人,也适合概括犹太人的性格。这样看来,你们陕西人倒是很适合在纽约生存。”

      “生、冷、硬、倔,你都知道!老陕们总体来说是耐得住寂寞。偶尔会谝闲传,但大多数时候喜欢安静独处,不善于也不需要与人交流。我和萨沙,还有他儿子雅各出去办事儿。除了必要的几句话以外,三人一路上来回都不吭声,也不会觉得尴尬。” 牛伊万笑眯眯的看着马小美,“要是马小美和她们阳春面朋友之间,坐在车里超过1小时不说话,肯定会憋出尴尬症。”

      “要是阳春面坐在车里,1小时不说话必定是睡着了,或者脑子瓦特了。” 马小美用已经不标准了的上海话,回怼道:“吃又硬又厚的油泼面,都噎住了当然没话说。吃阳春面好消化,大脑供血充足所以聪明。看我们上海发展的多好呀。”

      马小美的洋泾浜汉语,彻底把大家逗乐了,牛伊万笑出猪声。

      老牛最后总结发言:“瘦竹说得对,人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半年来在纽约听到看到很多,特别高兴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其实感觉全世界在那里都差不多,没啥区别。周末我们就回国了,咱们半年后再见。欢迎大家到西安来玩儿,我带你们去看大雁塔、碑林、兵马俑、华清池和法门寺,请大家吃正宗的西安小吃。”

      周六中午牛伊万在JFK肯尼迪机场送走父母。继续在机场等待来“换班”的岳父岳母。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隔着围栏,一步三回头的往安检口缓缓移动。老人与儿孙道别、情侣依依不舍、朋友间双手紧握。

      走过世界上不少的机场,牛伊万觉得眼前此情此景似曾相识。长叹一声,这一辈子不论在那里活人,到头来真没太大的区别。就和黄土高坡上的放羊娃说的一样一样的。

      “你放羊作甚?”

      “赚钱!”

      “赚钱作甚?”

      “娶婆姨!”

      “娶婆姨作甚?”

      “生娃娃!”

      “生娃娃作甚?”

      “放羊!”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